明末清初,四川實行「兩廣填川」後,為何四川不說「廣東話」?

2020-12-25 音樂小妖888

隨著普通話的流行,全國各地之間的人們相互交流,也減少了許多讓人尷尬的局面,但是一些地方的方言依然讓絕大多數人都聽不懂。

比如說廣東話聽起來很高大上的樣子,實際上對於不懂的人來說,比天書不差多少。

而就是古代明末清初的時候,四川因為人口稀少,所以實行了所謂的「兩廣填川」,理論上大量的廣東、廣西進入了四川,可實際上之後的四川人很少會講廣東話,這是為何呢?

可能很多人對於「兩廣填川」存在於某種誤解,在當時所謂的兩廣,並非我們現代人所理解的廣東與廣西,而是湖廣,也就是說湖南、湖北與廣東、廣西。

說白了就是四川周圍的所有地區都開始大面積地向四川遷移,也就是說實際上會說廣東話的人遷移到四川的並不多。

只是佔了一個很小的比重,我們都知道,所謂的同化,其實是少數人融入到大多數人當中,這才是真正的同化。

就好像習慣一樣,你身邊的街坊鄰居都說著四川話,就你一個人說廣東話,大家都聽不懂怎麼辦。

上街買個菜,你非要跟別人來一口流利的廣東話,賣菜的大媽直接用看傻子的異樣眼神看你。

哪怕生氣吵架的時候,對方都不知道你罵的是什麼,這就讓人相當的尷尬了。

除此之外,當時的四川會出現大量的人口驟減,其實當時的戰亂,大多數本地的四川人因為害怕,所以舉家逃到了外地。

又或者說還有一部分人直接躲進了山林之中,並非四川人直接消失了,之後在清朝的調控之下,很多躲起來的四川人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土地之上。

與此同時還有一部人流浪在外的四川人,也隨著戰爭的遠去,從而慢慢的回歸到自己的家鄉。

也就是說看似有著大量的人口進入了四川,實際上這些人大多數還是以前的四川人,只是因為戰亂等原因,從而逃到了外地,現在自己的家鄉穩定了下來,這些人又重新回來了而已。

可以說這大部分人都是四川本地的原住民,他們的四川話說得很六,雖然流浪在外多年,但是回到自己的家鄉後,很快就將自己的四川話重新拿了起來。

畢竟這是自己大半輩子的習慣,哪怕某些人只是四川人的後代,可是他們的父母親在家中所說的話依然還是四川方言,在這種潛移默化的情況下,這些孩子天生就會一些四川話,並不奇怪。

就算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可是我們也要明白一件事,所謂的搬家在古代幾乎就是拖家帶口,並非我們所想像的,上面一聲令下,然後住在這裡的百姓就要無條件地搬過去。

人家本來就在這個地方生活得好好的,為什麼一定搬過去,萬一在路上出現了意外怎麼辦。

所以說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同時也是一個長久的工程,當然了更多的可能就是讓一些沒有地種的窮苦人家遷過去。

這些窮苦人家本身就屬於三無人員,連飯都吃不飽,怎麼可能還有時候學習文化知識,所以當這些人遷移到四川之後,首先要做的就是跟四川當地人打成一片,溶入到一起。

畢竟都是剛到此地的新人,萬一被本地勢力打壓怎麼辦,所以慫一些,一切以生存為目標,也就是投其所好。

既然把自己的定位弄明白了,所以在跟人交流的時候,大多數外來戶都是想盡一切辦法用本地的方言跟大家交流,這樣可以很好地跟大家產生好感,對於自己在這個地方生存下去的機率更大一些。

正是因為各種方面的原因,再加上真正的廣東人並沒有多少人遷入到四川,所以四川人依然保留著自己土生土長的方言。

相關焦點

  • 清政府因四川人口劇減,實行兩廣填川,那為什麼四川不說廣東話?
    「兩廣填川」實則為「湖廣填川」,明明現在國人的「歷史+地理」水平很低,很多人卻偏偏裝很懂的樣子,甚至連我這樣的歷史民科大拿都敢質疑。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兩湖地區距離四川更近,而兩廣地區則路途遙遠,不符合大規模的人口遷移規律,所以,湖廣填川更靠譜。近古時期有湖廣填川,近代則有「闖關東」的人口遷移,都是相近地理範疇內的人口遷移,闖關東實則為直隸地區(多為山東、河北)向東北進行的人口遷移活動。
  •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川人講普通話,為何四川話接受度高於廣東話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川人講普通話,為何四川話的接受度依然高於廣東話?確實,四川人都認為自己講不好普通話,自嘲「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川人講普通話」。所以,老一輩四川人和沒出過川,沒受過高等教育的四川人,基本都不會講普通話,沒有這個環境也沒這個需求。
  • 歷史上發生過「湖廣填四川」,那如今四川成都的人來自哪些地方?
    四川民間向來有「湖廣填四川」的說法,發生在元末明初及清前期「湖廣填川」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移民運動。這場移民運動規模大、時間長、涉及地的移民人數眾多以及移民的來源地廣泛,它對四川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那麼,四川成都這個地方的人可能來自於哪些地方?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湖廣填四川」這場大型移民運動。
  • 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是怎麼一回事?產生了什麼影響?
    明清川陝移民與戲曲藝術的傳播,明清兩代,由於戰亂、災荒、瘟疫等社會原因以及「遷海」、「圈地」、「平臺」等政治原因,導致晉冀、兩湖、兩廣、贛粵、蘇皖等地區的居民大量向西部川陝地區遷徙,史稱「湖廣填四川」。明朝後期,農民起義蔓延到大半個中國,其中四川是明朝末年起義軍主力張獻忠、李自成的主要活動區域。
  • 湖廣填川?並非如此,真正的四川話其實更像河南話,安徽話
    有很多人會覺得四川話與湖北話相似,其實這是個錯誤的認識。真正的四川話發音是拐彎發音,而湖北話發音是直音發音。就這麼一個誤差直接導致兩個方言無法交流。如近期最新節目。 填四川徽派建築 專欄就有可最好的證實。
  • 漫漫遷徙路:在「湖廣填四川」途中,散落了哪些歷史的碎片?
    經常有人問:四川移民來自哪裡,都是湖北廣東的嗎?其實這是望文生義.「湖廣」是元代設立的範疇很廣(包括鄂湘黔粵桂瓊)的一個「行中書省」,至明末清初大移民時代就已經僅限於鄂湘兩省了,只不過當時人們還在繼續約定俗成的沿用此名稱罷了.不知諸位注意到沒有?湖廣「填」四川為何並沒像「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那樣遣詞?
  • 歷史上「湖廣填四川」是怎麼回事?對四川有什麼影響?
    看來,除了四川本地人,外地人以湖廣居多,其他還有廣東、福建、江西等地移民。而湖廣人在四川各縣人口中所佔的比重,也是相當可觀。「湖廣填四川」移民來源隨著人口規模的不斷增大,湖廣人廣泛分布於四川各地。「大夏」 國雖為時不長,但他帶來了大量以農民軍身份入川的湖廣人,而且多是湖廣東北部之隨州、麻城一帶人。明玉珍失敗後,這些人仍留在四川定居。三是明初入川「實蜀」 的湖廣人。朱元璋在打敗明玉珍、攻佔四川後,為了補充四川人口不足,迅速恢復生產,曾下令遷移一部分湖廣人到四川開墾。嘉慶修《宜賓縣誌》就說:「大抵來自元明者多吳楚」人。
  • 四川方言和湖北方言到底多相似?四川人:湖北話和四川話沒區別!
    四川省省會成都四川話可為什麼總有小夥伴會認為四川話和湖北話是一樣的呢?畢竟四川話屬於西南官話的代表,而西南官話是雲貴川等地的方言。雲貴川三省相加人口超過了兩億,那是不是湖北人也講四川話呢?大遷徙「湖廣填四川」歷史解讀
  • 當代四川的源流(一):「湖廣填四川」
    而在史籍載備詳盡、在當代川人腦海裡、生活裡依然保留記憶的,就是由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發起的,長達一個多世紀的這次「湖廣填四川」。光是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銳減,這口鍋到底是由張獻忠和他的大西軍,還是由清軍,甚至由吳三桂來負責(近些年瘟疫的角色也越來越重),在網上就已爭吵不休了。「湖廣填四川」,這一名詞其實也是最早由民間而來,如今也常常聽到「要問祖籍在何方?湖廣麻城孝感鄉」一類的民謠。
  • 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大銳減的罪魁禍首,到底是誰
    康熙三十三年,在四川官員無數次請求以後,康熙皇帝頒布《招民填川詔》,下令「戶部飭行川省、湖廣等處文武官員知悉,凡有開墾百姓,任從通往,毋得關隘阻撓」,正式開啟了長達一個多世紀,史稱「湖廣填四川」的人口大遷徙。
  • 「湖廣填四川」真相
    「湖廣填四川」是一個特定的稱謂,它專指清代初年,四川因戰亂人口銳減,從而由清政府在大半個中國推行的移民填川政策。這次大規模的移民運動從順治末年開始,一直持續到嘉慶初年,前後長達一百多年。其中,康熙中葉至乾隆年間是這次移民運動的高潮,四川人的祖先,絕大部分是在這時候背井離鄉進入四川的。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孫曉芬 ‖ 我與湖廣填四川和四川客家研究
    這就是說,現今蜀中士農工商各界人士的祖先多數是清前期「湖廣填四 川」移民,我以前僅看成是一種民間說法,並未當成 一回事,現在面對蜀籍7位名老作家族籍來源調研排比數據,使我認真起來:明末清初朝代更替、戰亂頻仍,四川廣袤的土地上發生過一次大規模持續數十年的人口大遷入,並影響著之後二三百年來四川 社會、經濟、政治和人文的方方面面。於是我立即改變研究方向,投入到跨界而又陌生的「湖廣填四 川」大移民研究中。
  • 明末清初張獻忠與清軍屠川,導致四川人口銳減,周姓人大量入川
    隨著歷史的發展,周姓人進一步發展到全國各地,包括四川。雖然沒有明確記載周姓在何時進入四川,但在秦漢時期,四川已經有周姓人活動的痕跡。到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時,大量周姓人湧入四川,為四川成為周姓第三大省份打下了基礎。
  • 四川人都想知道,「湖廣填四川」中的「湖廣」到底在哪裡?
    要說到尋根,川渝兩地人民,一定會提到「湖廣填四川」。比如筆者,老家重慶彭水,聽老一輩人說我祖上是清初「湖廣填四川」時從江西過來的,但江西什麼地方,真說不清楚,根本談不上去江西尋根問祖了。這兩年我的家族在族中長者的主持下修族譜,那可真是一個大工程,三代以上幾乎就找不著了。
  • 河南河北的河、四川的川、上海的海、廣東廣西的廣都是什麼?
    的川究竟是哪四個川?四川,簡稱「蜀」或「川」地處中國大陸西南腹地東部為川東平行嶺谷和川中丘陵中部為成都平原,西部為川西高原與陝西、貴州>而是四川轄區在唐朝設劍南道又分劍南東川、劍南西川兩節度使宋設西川路和峽路,後將西川路、峽路分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四川」一名由此產生新中國成立初將四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
  • @四川人 你的祖上來自哪?
    在四川歷史上,著名的卓文君家族、司馬相如、蘇軾等人的祖先都是移民入川。與成渝古驛道密切相關的大移民發生在明末清初,也就是著名學者陳世松所說的「湖廣填四川」。「湖廣填四川」在四川歷史上有兩次,第一次元末明初洪武年間,朱元璋平定四川後,曾有大量江淮地區的人來到四川。經過200多年,到了清初,張獻忠進川又導致長達半個世紀的戰亂,四川人口從300多萬銳減到60萬。
  • 湖廣填四川,發生在什麼時期?大概遷移了多少人?
    第一次「湖廣填四川」所謂「湖廣填四川」,具體指的是湖南、湖北 、廣東地區的人口大量向四川地區遷移的歷史事件,一共分為兩次,一次發生在元末明初,而另一次則是在明末清初。元末明初,暴虐的元朝統治者、高額的稅收讓百姓苦不堪言,久而久之,百姓積怨已深。
  • 為何會有「湖廣填四川」一說?對四川地區的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
    但是,明朝末年,國家再次陷入動亂,農民起義遍地,大大小小的戰爭再加上饑荒等自然災害的破壞,導致四川地區的人口不斷減少。1644年,張獻忠及其起義軍三次入川,大開殺戒,對川地人民的屠殺再次導致人口急劇減少。隨後清軍入關,與川蜀地區的武裝力量鬥爭的過程中,也進一步導致了人口銳減。
  • 「扯把子」的四川方言近日開課了,四川話到底有多魔性?
    回顧近些年,四川方言似乎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和喜愛。上到電影電視劇,下到日常交流,只要在普通話的閒談中,突然竄一兩句四川方言就會博人開心一陣。於是問題來了,為何四川方言越來越受歡迎?簡介:四川話,又稱巴蜀方言,屬漢語西南官話。
  • 歷史的記憶裡有一個故事叫「湖廣填川」許多90後都不知道這段歷史
    「湖廣填四川」在四川歷史上有兩次,第一次元末明處洪武期間,第二次是在明末清初至乾隆年間。兩次湖廣入川,都是政府行為的大移民政策,四川也成了四戰之地:明軍濫殺,清軍濫殺,地方豪強濫殺,鄉村無賴濫殺邀功,張獻忠也有濫殺之嫌。繼而是南明與清軍的戰爭;還有吳三桂反清後與清軍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