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張獻忠與清軍屠川,導致四川人口銳減,周姓人大量入川

2021-02-22 周氏宗親聯誼總會

隨著歷史的發展,周姓人進一步發展到全國各地,包括四川。雖然沒有明確記載周姓在何時進入四川,但在秦漢時期,四川已經有周姓人活動的痕跡。到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時,大量周姓人湧入四川,為四川成為周姓第三大省份打下了基礎。

先秦時期

周人歷經六次遷徙 孕育出周姓

由於來源於古周國的周姓幾乎無從考證其發展情況,絕大部分周姓是從姬姓分衍出來的,所以,先秦時期的周姓遷徙發展,還得從周氏族部落說起。

從后稷被封在邰地(今陝西武功),到周平王遷都洛陽,周部族經歷了艱難的長途遷徙和發展。

第一次遷徙,由不窋主導。他帶著部族向北遷徙到了涇水中遊的甘肅慶陽一帶,與西北遊牧民族戎狄雜居在一起。這就是史書上說的「竄於戎狄之間」。

第二次遷徙,是在公劉時代。周部族南遷,到達了今天的陝西省涇水流域豳地(今陝西彬縣、旬邑一帶)。公劉的兒子慶節把國都正式建在了豳地。

第三次遷徙,是古公亶父完成的。由於受到戎狄的侵犯,古公亶父「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也就是到了今陝西關中西部岐山東北部及扶風北部一帶的周原地區。在這裡,周部族得到了長足發展,為此後打下江山做了鋪墊。

第四次遷徙,是在周文王后期。周文王徵伐崇侯虎後,開始營建豐邑,然後把國都遷到了豐邑(今陝西西安南灃河中遊西岸)。

第五次遷徙,是周武王滅掉商朝後。周武王把都城從豐邑遷到了鎬邑(今陝西灃河中遊東岸),從此,鎬邑長期成為西周的國都。與後來營造的雒邑(今河南洛陽)成周相對而言,鎬邑又稱宗周。

周武王為鞏固政權,打算在天下之中的雒地營造新都。周公旦平定「三監之亂」後,開始大規模修建雒邑,也就是東都成周。成周修得差不多的時候,周成王來到成周,升登王位,親理政務。成周建成後,周成王返回宗周,把成周以東的政務交給周公旦管理。就這樣,周王朝就有了兩個政治中心——宗周鎬邑和成周雒邑。

第六次遷徙,是西周滅亡、東周建立時期。公元前771年,有鑑於宗周沒有防禦強大敵人入侵的能力,周平王決心將都城遷往雒邑。

從此,周人開始孕育一個全新的姓氏周姓。周平王遷都雒邑後,封小兒子姬烈為汝墳侯。這一支周人在周王朝滅亡後,以國為姓,在汝南成為一大望族,以汝南為郡望。汝南周氏,被認為是周姓的主要來源。

周赧王的後裔也以周為姓,東遷到江蘇北部,形成著名的沛國(沛郡)周氏。

秦漢時期

汝南周氏沛國周氏 形成瞭望族

正式形成姓氏的周姓人,早年主要以河南、陝西為兩大中心繁衍遷播。秦滅六國後對各國貴族進行的遷徙以及秦末戰亂,都為周姓的發展和擴散提供了條件。秦朝的郡縣制、漢朝的郡國制,使周姓有了形成郡望的機會。這一時期,周姓遷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蘇北部等地,並在當地形成望族,也就是汝南周氏和沛國周氏。種種跡象表明,這一時期已有周姓人進入四川。

秦朝統一中國後,原本居住在河南臨汝的周姓人,有的遷徙到了江蘇沛縣,很快在當地成為大家族。劉邦在沛縣起兵時,有許多沛縣周姓人跟隨劉邦,如周苛、周昌和周勃等。

劉邦還沒起兵前,周苛和堂弟周昌是泗水郡的小官。劉邦開幹後,二人追隨劉邦一起打天下。周苛在劉邦帳下當賓客(相當於是參謀),周昌負責管旗幟。劉邦進入關中推翻秦朝被封為漢王后,封周苛為御史大夫,周昌為中尉。

公元前203年,項羽帶著楚軍在滎陽把劉邦圍住,劉邦悄悄逃跑,命令周苛留守滎陽城。項羽攻破滎陽後,烹殺了周苛。周苛死後,劉邦讓周昌替代周苛做御史大夫。

劉邦坐穩江山後,封周昌為汾陰侯。其後裔以沛縣作為郡望,尊奉周昌為開基始祖。周昌去世後,汾陰侯爵位傳到孫子周意手裡,因周意犯罪,爵位被剝除。漢景帝時,又封周昌的孫子周左車為安陽侯,後來,周左車因犯罪被剝除爵位。周昌的後裔一直繁衍昌盛,最終形成著名的沛國周氏。

周勃的先祖原來是卷縣(今河南原陽)人,後來遷到沛縣。跟隨劉邦後,作戰勇猛,屢立戰功。劉邦被封為漢王后,周勃以軍功被拜為將軍,賜爵武威侯。後來又把絳縣8180戶作為周勃的食邑,是為絳侯。

周勃去世後,周勝繼承絳侯的爵位。6年後,周勝與公主感情不睦,又犯下殺人罪,他的封地被廢除,爵位也被中斷一年。漢文帝把周勃的二兒子、河內郡守周亞夫封為條侯,接續絳侯的爵位。

周亞夫繼承了父親周勃的優良軍事基因,軍事才華橫溢,治軍嚴謹,軍紀嚴明。周亞夫年歲漸高,兒子周陽暗中訂製500具盔甲,準備到時給周亞夫陪葬。結果被人告發說周亞夫要謀反,漢景帝派人立即追查此事。不知內情的周亞夫受不了羞辱,以絕食抗議。5天後,周亞夫吐血身亡。

周亞夫死後,爵位中斷了一年。漢景帝封周亞夫的弟弟周堅為平曲侯,接續絳侯的爵位。周堅封侯19年後去世。周堅死後,兒子周建德繼承侯爵。13年後,周建德任太子太傅。漢武帝元鼎5年(公元前112年),由於所獻的助祭黃金品質不佳,周建德被判有罪,封地被廢除。

西漢初年,另一支周姓人得到了發展的機會。劉邦把出自周平王小兒子姬烈的後裔周仁封為汝墳侯,賜號正公,以續周王室的衣缽。周仁有10個兒子,由於「汝墳下溼,遷至安城」。安城在今河南平輿縣境內。汝南安城周氏,成了當地的一大望族,後來形成周姓著名的汝南周氏。

汝南安城周姓從周仁第五世孫周燕開始,在史志上留有姓名並立傳的,多達239人,代代人才輩出。周燕後裔子孫繁盛昌盛,分衍出了許多支系,不斷向四周輻射擴散,後來的陳留、臨川、尋陽、廬江、泰山、淮南、永安、河間文安、臨汝、河東汾陰等周氏郡望,都出自汝南周氏。

在汝南安城周姓家族興盛的同時,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北)的周姓也出了周燮、周磐、周防等著名人物。

東漢時,汝南安城周氏的一支遷到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在這支周姓人中,出了一系列人物。如周榮、周興、周景等。周景的孫子,就是火燒赤壁,大敗曹操大軍的大名鼎鼎的東吳大都督周瑜。

周瑜有一個女兒兩個兒子,女兒嫁給孫權的大兒子、太子孫登。大兒子周循有周瑜的風採,很受孫權厚待,官至騎都尉,娶孫權與步夫人的長女、公主孫魯班為妻,可惜像他父親周瑜一樣,英年早逝,沒有後代。

二兒子周胤,繼承周瑜的爵位,被封為都鄉侯,娶了東吳孫家宗室的一個女子為妻。周胤最初擔任興業都尉,領兵一千駐守在公安(今湖北公安)。後來因罪被貶為平民,遷徙到廬陵(今江西吉安)。

東吳大臣諸葛瑾、步騭連名上疏孫權,替周胤求情,要求赦免周胤的罪過、恢復爵位。後來,大臣朱然和全琮又上書替周胤求情,孫權才勉強答應。可惜的是,赦令還沒送到周胤手裡,周胤已經病死了。

周胤有3個兒子:周豫、周泰、周纂。雖然周胤病死了,但他的家人還是回到了京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周豫受封襲爵,後來回到原籍廬江郡舒縣(今安徽廬江),但他的後裔沒有過多記載。周纂因建有軍功,升為威遠將軍,後來遷居到平都縣蜜湖(今江西安福楓田鎮),為蜜湖周氏先祖。周泰留守父墓,被封為都鄉侯,把家安在廬陵烏東,被奉為烏東周氏的先祖。

魏晉南北朝時期

汝南安城周氏一族 聲高又名重

魏晉南北朝這一時期,由於北方中原地區長年戰亂,中國出現了第一次民族大遷徙,周姓族人也隨從中原各大士族大舉南遷,朝南方散播開去。

兩晉時期,汝南安城周氏,仍然聲高名重,人才輩出,家族興盛。以周浚為代表的周氏家族,一門三封,出現了周浚、周顗、周嵩、周馥等著名人物。

司馬炎建立西晉後,周浚入仕西晉。因討伐吳國有功,周浚被封為成武侯。後改任少府,兼任將作大匠,負責改建宗廟建築。再後來,周浚擔任使持節、都督揚州諸軍事、安東將軍,最終在任上去世。

周浚有3個兒子:周顗、周嵩、周謨。出生於官宦世家的周顗,不僅長得神採俊秀,而且口才極好。周浚去世後,承襲成武侯的爵位,官拜秘書郎,累遷尚書吏部郎。跟隨晉皇室南渡後,任荊州刺史,官至尚書左僕射(相當於尚書副職)。王敦兵入建康後,周顗被殺害,時年54歲。

南朝時的齊國有個人叫周顒,汝南安城人,是周顗的第六世孫。劉宋時,益州刺史蕭惠開很欣賞他,把他帶到四川,擔任厲鋒將軍,兼任肥鄉、成都的縣令。後轉任蕭惠開輔國府參軍,繼續任府主簿。周顒在四川的活動情況,史籍中沒有詳細記載。

進入齊國時期,周顒擔任長沙王參軍、山陰縣令。周顒語言華麗,很有思辨性,口才一流。

他生活清貧淡泊,長年只吃蔬菜不吃肉。文惠太子蕭長懋曾問他什麼味道最美,他說:「早春的韭菜,晚秋的大白菜,味道安逸得很!」

隋唐時期

中原周姓大量南遷 有族人入川

這一時期,周姓又有較大規模的發展。唐末五代連續幾十年的戰亂,使得河南、山東一帶的中原周姓大量南遷,主要遷往福建、浙江、廣東,也有遷入四川的。

隋朝時的名將周搖,先祖是北魏普乃氏,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為周姓。北周周閔帝時,賜姓車非氏,封為金水郡公,官至豫州總管,又封為濟北郡公。

隋文帝楊堅即位後,周搖又改為周姓。周搖武藝高強,性情謹慎敦厚,很受楊堅器重。他跟從楊堅平定北齊,屢立戰功,被授柱國大將軍,進封夔國公,官拜晉州總管。

602年,周搖去世,享年84歲,諡號為「恭」。周搖的後裔一直生活在洛陽一帶,以「河南」為郡望地,尊奉周搖為開基始祖。

唐元和元年(608年),唐高宗的丞相、周瑜第十九世孫周沂濱,從廬陵遷徙到江西吉水泥田坊。北宋年間,這支周姓人從江西吉水遷徙到江西石城,形成河南周氏南遷的客家周氏體系。

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隨行人員中有周姓將校,這是周姓最早進入福建的記錄。

唐僖宗時,河南光州的周舉元、周頤、周崇口等周姓人跟隨王潮、王審知進入福建開基立業。

唐僖宗中和年間,河南汝寧府光州固始縣縣令叫周德琰。唐昭宗乾寧4年(896年),六鎮藩鎮叛亂,周德琰的二兒子周樞為避戰亂,與遊、劉、翁、範等姓遷徙到福建建甌馬伏,在那裡定居下來,被稱為馬伏周家。周樞被奉為馬伏周氏始祖。

宋元時期

著名思想家周敦頤 在川任過職

 宋朝時期,周姓人發展到了50多萬人,排在全國姓氏人口第30位。山東的周姓人最多,大約有10萬人。其次是江西、湖南、浙江、江蘇、陝西、四川、河南的周姓人口較多。

福建建甌的馬伏周家後裔周枯,在宋太宗淳化2年(991年)遷居到福建崇安的仙店,周枯成為仙店周氏支派的一世祖。

北宋期間,湖南道縣周氏出了一個著名的大思想家周敦頤。周敦頤原名敦實,為避宋英宗趙曙名諱,改為敦頤,字茂叔,號濂溪,是學術界公認的理學派開山鼻祖。

1056年,周敦頤被任命為四川合州(現重慶合川)判官。那時的合州人口有一萬多戶,但沒有一所學校,周敦頤決定辦學改變合州文化落後的狀況。學校辦在合州大鄉紳張宗範的私家花園裡,周敦頤邀請張宗範當校長,招生標準只有一個: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家的孩子,只要天資聰慧,都可以入學。這一招,就招了1000多人。

周敦頤除了要講學外,還遍請天下文人學士前來講學,大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等都被邀請來當客座教授。這樣一來,合州人讀書蔚然成風,人才輩出,每年都要出一兩個進士。

周敦頤去世後,朝廷封他為宣奉大夫,諡號「元」,所以大家又稱周敦頤為元公。南宋理宗淳佑元年(1241年)被封為汝南伯,許多地方建有周敦頤的祠堂,甚至把他推崇到與孔孟相當的地位,後世帝王也將他尊為人倫師表。

周敦頤一生清正廉潔,最愛的是蓮花,著名短文《愛蓮說》影響深遠。他的後裔以「愛蓮」作為堂號。周敦頤後裔遍及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四川等地。

北宋末年,宋高宗趙構南渡。原籍河南固始的周仁德先祖,跟隨宋皇室南渡,屢遷輾轉始居福建。南宋末1275年,周仁德經寧化縣石壁裡西遷到廣東長東縣(今廣東五華縣)。

周仁德後裔繁茂,遍布全國各地甚至海外,人口超過100萬人。四川如今很多周姓人是周仁德的後裔,主要是在清初康、雍、乾時期「湖廣填四川」末期,從廣東入川的。

明清時期

周姓大量進入四川 人口增長快

歷經宋元明三朝五六百年的時間,周姓人口在發展遷徙上,呈現出從北方向東南、南方和四川遷移的特點,南方周姓人口有了長足的發展。

一份明朝時期的人口數據資料顯示,明朝時的周姓人已經從宋朝時的50萬激增到210多萬,排名也從第30位攀升到第9位。至此以後,周姓一直穩居在中國十大姓氏之列。

明朝時的江西,是周姓第一大省,接近49萬人。其他周姓人口較多的省份有浙江、江蘇、湖南、湖北、山東、廣東、四川、福建、安徽。明末清初,由於清政府實行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大量周姓人湧入四川,四川的周姓人口大幅增加。

朱元璋有個大將叫周德興,累積戰功,先後任左翼大元帥,後升、指揮使、湖廣行省左丞,被封為江夏侯。後來因兒子周驥被人揭發說與宮女亂搞關係,朱元璋大怒,以「帷德不修」的罪名,把周德興和周驥一起處死。

周德興的二兒子周全。後來遷徙到四川西昌定居。如今,周德興的後人在四川和重慶的彭水、黔江、酉陽、秀山等地都有分布。

在明朝時就入川的周姓人較多,如都江堰崇義鎮的周氏,遷川始祖周月照在洪武年間因屯兵入川;雙流華陽周氏,遷川始祖周本素在永樂年間入川;眉山周氏,遷川始祖周萬卷在嘉靖年間入川;廣安白馬周氏,遷川始祖周伯鸞在萬曆年間入川;彭州桂花周氏,是楚蜀八大房一支,在明朝後期入川,等等。

洪武2年(1369年),周熙用從湖廣省麻城縣遷徙到隆昌縣南的周家壩。清康熙40年(1681年),這支周姓後裔的周相玄、周相鬥兄弟又遷徙到今富順童寺鎮芝溪場。周相玄有5個兒子,周相鬥有6個兒子,後裔繁衍茂盛,如今在瀘縣、富順、隆昌,都有這支周姓人的後裔。

明末清初,天下大亂。廬陵烏東周氏家族後裔周可倫參加清軍,轉戰重慶、達州、閬中、蒼溪,屢建戰功。1653年,四川局勢穩定,周可倫因軍功奉旨插佔蒼溪,土地範圍上至上五裡子(今蒼溪五龍),下至下五裡子(今蒼溪五裡),先後住在槐樹驛、石佛寺、燈照寺、金針鋪等地,後世人丁興旺。

目前的四川周姓人,絕大部分是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時入川的周姓後裔。在入川的周姓大軍中,以周仁德世系族群為最。從康雍乾三朝到嘉慶年間,陸續入川時間長達100年,遷川(含重慶)支族500多支,有的支系舉家一二十口人遷往四川,族群密布全川,以成都及周邊最多。

此外,金堂周氏,湖廣周秀遠的後裔有5個支系在康熙年間入川;嶽池周氏,有周昌琳後裔中的大約20個支系;新都一支周氏,遷川始祖周高明在順治年間入川;新都另一支周氏,遷川始祖周廷琮在雍正年間入川;雙流華陽一支周氏,遷川始祖周子盛在康熙20年年(1681年)入川;雙流華陽另一支周氏,遷川始祖周常鉉在乾隆年間入川;南溪周氏,遷川始祖周仁豐在康熙元年(1662年)入川;中江周氏,楚蜀八大房支族周清美三堂兄弟在康熙38年(1699年)入川,等等。

入川的周姓先祖,歷盡千辛萬苦,入川後又艱苦創業,用勤勞的雙手打拼出了屬於家族的一片天地,也造就了四川的繁榮。

達州福壽鄉周家營的周姓家族,始遷祖是3兄弟:周永樂、周宏樂、周亞樂。順治10年(1654年),他們從湖廣省麻城縣孝感鄉高幹堰洗腳河(今湖北紅安縣永佳河鎮莊武灣)入川。當時一起入川的一共有55人。最終,抵達綏定府垂虹鄉周家營(今達州福壽鄉周家營)時,55人只剩下6人。經300多年繁衍發展,這支周姓的後裔遍布達州石橋、新進、永進、洛車、香隆、回龍、橋灣、佛樓和宣漢土黃等地。

在簡陽東禾豐場清水灣,有一座周宗升妻肖氏的墳墓。墓志銘上說,肖氏是這一支「周氏入川始妣」,原來住在湖南寶慶府邵陽縣大東路三溪石碑老屋場。肖氏嫁給周宗升後,生了3個兒子。雍正年間,周宗升患病去世,3個兒子中,大的不到20歲,小的還在襁褓中。

家庭貧窮,生活維艱。肖氏感慨地說:「韓信以丈夫不能自食,況女子乎!」她做出一個重大決定,「乃為遠徙計。」肖氏帶著3個兒子往四川方向走去,跋涉數千裡後,來到金堂縣長魚溝,靠租種田地作為生計。

肖氏帶領3個兒子早起晚歇,經過多年打拼,周家從入川初期窮得叮噹響,到後來儲資數千貫,購置田產300多畝。金堂縣誌記錄了肖氏的功績,說周家之所以有這麼多家產,「皆孺人所積也。」

  世居廣東長樂的周遵,曾在明朝萬曆年間在四川大竹做過知縣。卸任後回到家鄉,他大力宣傳四川土地肥美,族人無不「聞而羨慕之」。康熙、雍正、乾隆年間,這族周氏的27個支系族人,先後入川,分別定居在四川的27個府州縣。

來源|四川百姓家

相關焦點

  • 張獻忠,還是清廷?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大銳減的罪魁禍首,到底是誰
    也就是說,這個自古以來就異常繁榮、人丁興旺的「天府之國」,經過明末清初短短數年的戰亂時期就發生了滅絕性的大口大銳減。明末清初形勢圖根據康熙皇帝的說法,清初四川人口大銳減的罪魁禍首乃係當時的大順皇帝張獻忠所為。
  • 四川人為什麼喜歡吃辣?有個不得不說的歷史原因
    張獻忠是明朝末期的農民起義軍首領,在川蜀地區建立了大西政權,他是川人心目中最臭名昭著的屠川「惡魔」,其在川蜀地區犯下的罪孽數不勝數,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張獻忠令人髮指的屠川經歷,細節描述更是不堪入耳,據統計,張獻忠入川時總共屠戮了六十萬人!
  • 清朝初期湖廣填四川 是因為張獻忠在四川濫殺無辜嗎
    四川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經濟繁華,人口密集。明朝末年,四川人口數量已達300多萬。那麼,20多年來,這200多萬人去哪裡了?近年來,有一種觀點頗為流行,認為是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所為。他們說,張獻忠殘忍無情,他在四川建立政權後,濫殺無辜,將四川殺得幾乎十室九空。
  • 湖廣填四川,那是一段怎樣悲傷的歷史
    可是誰又能想到,就是這樣一個好地方,在明末清初的時候,卻曾經因戰亂而損失了大部分人口,導致朝廷不得不從湖廣地區大量移民至四川來填補缺口,很多人第一次聽說這段歷史的時候,恐怕都會覺得不可思議。今天的成都但這確實就是史實, 那麼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導致那麼多人死去?
  • 歷史上發生過「湖廣填四川」,那如今四川成都的人來自哪些地方?
    「湖廣填四川」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發生在元末明初,一大批湖廣人為躲避戰亂遷徙到四川,即「避亂入蜀」;第二階段發生在明末清初,政府有計劃的向四川移民。當時,戰亂使得大量的四川人民逃匿隱蔽不歸使得四川人口數量減少;其次,元蒙統治者對外忙於戰爭掠奪,對內分劃民族等次,實行超經濟剝削。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人口是不可能增長的。到了元朝末年,四川不少地方仍然處於地廣人稀的狀態。這實際上為第一階段的「湖廣填四川」提供了廣闊的接納空間。2. 明朝初期,蜀地常年戰亂,在朱元璋奪回了明玉珍手中的四川後,政府強制入川。
  • 湖廣填四川,發生在什麼時期?大概遷移了多少人?
    第一次「湖廣填四川」所謂「湖廣填四川」,具體指的是湖南、湖北 、廣東地區的人口大量向四川地區遷移的歷史事件,一共分為兩次,一次發生在元末明初,而另一次則是在明末清初。元末明初,暴虐的元朝統治者、高額的稅收讓百姓苦不堪言,久而久之,百姓積怨已深。
  • 「湖廣填四川」真相
    「湖廣填四川」是一個特定的稱謂,它專指清代初年,四川因戰亂人口銳減,從而由清政府在大半個中國推行的移民填川政策。這次大規模的移民運動從順治末年開始,一直持續到嘉慶初年,前後長達一百多年。其中,康熙中葉至乾隆年間是這次移民運動的高潮,四川人的祖先,絕大部分是在這時候背井離鄉進入四川的。
  • 湖廣填四川是不是真的,眉山市的人是我國哪個省的人移民過來的?
    「湖廣填四川」的主要移民大多是湖南和湖北兩省的人口。 南宋時期,四川經歷了50年之久的抗金戰爭,抗蒙戰爭。造成民生極大的破壞,至元初,四川人口已由南宋時期的近千萬人,銳減至不足80萬人。
  • 「我生不為逐鹿來,都門懶築黃金臺」八大王張獻忠
    大西軍稍作休整即向成都進發,而這時李自成任命的大順軍節度使正統兵一萬從漢中入川,七月時已抵達川北重鎮保寧(今閬中縣)。面臨大順軍和大西軍的雙重威逼,成都城內一片驚恐,八月初九,大西軍破城而入,蜀王朱至澍和王妃投井自殺。佔領成都後,張獻忠即派兵收取四川各府州縣,大部分地區望風而下。除遵義、石柱和黎州土司外,四川大部都被大西政權接管。
  • 歷史上「湖廣填四川」是怎麼回事?對四川有什麼影響?
    「大夏」 國雖為時不長,但他帶來了大量以農民軍身份入川的湖廣人,而且多是湖廣東北部之隨州、麻城一帶人。明玉珍失敗後,這些人仍留在四川定居。三是明初入川「實蜀」 的湖廣人。朱元璋在打敗明玉珍、攻佔四川後,為了補充四川人口不足,迅速恢復生產,曾下令遷移一部分湖廣人到四川開墾。嘉慶修《宜賓縣誌》就說:「大抵來自元明者多吳楚」人。
  • 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是怎麼一回事?產生了什麼影響?
    明清川陝移民與戲曲藝術的傳播,明清兩代,由於戰亂、災荒、瘟疫等社會原因以及「遷海」、「圈地」、「平臺」等政治原因,導致晉冀、兩湖、兩廣、贛粵、蘇皖等地區的居民大量向西部川陝地區遷徙,史稱「湖廣填四川」。明朝後期,農民起義蔓延到大半個中國,其中四川是明朝末年起義軍主力張獻忠、李自成的主要活動區域。
  • 江口沉銀之謎揭開:「蜀世子寶」金印重見天日 稅銀出水證實張獻忠...
    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劉志巖表示,大西政權稅銀的發現,為張獻忠歷史形象重新認識帶來了重要證據,他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現在有稅銀,張獻忠真如史料所言那樣,把人殺完了如何來收稅?」著名巴蜀文化學者、《張獻忠傳論》作者袁庭棟對上遊新聞記者表示,長期以來流傳的「張獻忠屠川」一說並不真實,張獻忠的歷史形象需要正名。
  • 假借起義之名,張獻忠簡直是個土匪,殘害川蜀之人,罪不可恕
    在張獻忠入川後,他做了一件慘無人道的事情,對當地蜀民進行了屠戮。根據史料載錄,當地人口大量銳減。 張獻忠所作所為也是有跡可循,一來是搶掠民財民糧補充軍需,二來是當地對他統治的強烈反抗,種種原因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畢竟張獻忠是打算徹底控制川地,他需要保障安全剷除異己,有學有樣建了一個大西王朝,自稱為帝。
  • 清軍入關後,中原人口由五千萬驟降至兩千萬,這是為什麼?
    根據史料記載,清軍在山海關擊敗李自成入關之後的約四十年間,漢族的人口由明朝末年的五千一百萬左右,驟降至一千九百萬左右,然而根據《中國人口史》數據推斷,明朝天啟六年的人口約一億,到清順治三年下降到八千多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