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還是清廷?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大銳減的罪魁禍首,到底是誰

2020-12-16 清朝那些人

清康熙七年,時任四川巡撫張德地向康熙皇帝上呈了一份奏摺,首次提出了「招徠移民開墾土地,重建蜀地家園」的建議,可此時的康熙皇帝還只是一個15歲的少年,朝政大權仍然掌握在權臣鰲拜手中。康熙三十三年,在四川官員無數次請求以後,康熙皇帝頒布《招民填川詔》,下令「戶部飭行川省、湖廣等處文武官員知悉,凡有開墾百姓,任從通往,毋得關隘阻撓」,正式開啟了長達一個多世紀,史稱「湖廣填四川」的人口大遷徙。

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詔》原本

為何要發動這次移民,康熙皇帝在《招民填川詔》給出了原因說明:

獨痛西蜀一隅,自獻賊蹂躪以來,土地未闢,田野未治,荒蕪有年,貢賦維艱。

而在雍正年間四川提督黃廷桂等人所著的《四川通志》中,對「湖廣填四川」的原因有著更為直接的解釋:

蜀自漢唐以來,生齒頗繁,煙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後,丁口稀若晨星。

根據《明會要·卷五十》的記載,四川一省人口在明朝萬曆六年就已經達到310萬之多,行至明末已經超過了400萬。可根據清朝官方文獻的記載,清順治十八年四川一省的總人口僅剩8萬餘人;康熙二十四年的人口統計中,四川一省也只有9萬餘人。也就是說,這個自古以來就異常繁榮、人丁興旺的「天府之國」,經過明末清初短短數年的戰亂時期就發生了滅絕性的大口大銳減。

明末清初形勢圖

根據康熙皇帝的說法,清初四川人口大銳減的罪魁禍首乃係當時的大順皇帝張獻忠所為。這一點在清廷編纂的《明史·流賊傳》中有著更為直接的記載:

獻忠黃面長身虎頷,性狡譎,嗜殺,一日不殺人,輒悒悒不樂。坑成都民於中園。殺各衛籍軍九十八萬。又遣四將軍分屠各府縣,名草殺。將卒以殺人多少敘功次,共殺男女六萬萬有奇。其慘虐無人理,不可勝紀。

但隨著歷史文獻和地方縣誌等更多資料的現世,「張獻忠屠川」的真相卻逐漸模糊起來。歷史本就是一個任人裝扮的小姑娘,只歸勝利者書寫,但從清朝官方文獻和後世筆記的記載中,我們不難得出三個極為明顯的疑問,或許能為我們解開四川在明末清初出現人口滅絕性大銳減的歷史真相。

張獻忠的「大西皇帝金印」

1、順治三年,張獻忠死於「腰插三矢」;而失去張獻忠統治的四川,直到順治十六年才被清軍攻破首府,宣告平定。既然張獻忠「共殺蜀之男女六萬萬有奇」,已經將蜀人屠殺殆盡,清廷的徵西大軍在長達13年的時間裡,到底在同誰作戰?

「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自古就寧死不屈、絕不低頭的蜀人,恐怕才是清軍13年未能平定四川的真正對手。根據多鐸在平定江南地區,一手製造「揚州三日」、「嘉定三屠」的具體血腥表現來看,面對反抗如此強烈的蜀人,清軍在平定四川的過程中進行了報復性屠殺,然後順勢嫁禍給張獻忠恐怕才是歷史真相。

2、在諸如《清實錄》、《起居注》等清朝官方文獻的記載中,順治皇帝曾經給徵西將領下達過「民、賊相混,玉石難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的命令。在《雅安地方志》中,甚至直接明確了清軍在此期間的所為:清軍敗兵奔駐雅州、名山兩地,民間谷、豆、蕎麥盡掠,雞、鴨、牛、羊盡殺,瓦屋茅舍盡毀

根據清朝官方文獻的記載對張獻忠於蜀期間,「令其眾遍收川兵殺之,及其妻子男女,惟十歲以下者僅留一、二」;「年十五以上殺之,或男之屠殺殆盡,唯留妻女」;「發兵四出,搜各州縣山野,不論老幼男女,逢人便殺」的記載,張獻忠死後的四川應該已經沒有了反抗可能。既然沒有了抵抗,順治皇帝為何還要對徵西大軍下達如此嚴苛的命令?

這就證明「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的古語,並非虛言;能證明四川境內還具備著數量絕對客觀的反抗勢力;更能證明清朝對「張獻忠屠川」的刻意抹黑。

3、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以後,張獻忠也緊跟李自成的腳步於成都登基稱帝。建立大西政權以後,張獻忠設置百官、開科取士、推行錢法甚至還推行了「蠲免邊境三年租賦」之休養生息的積極政策。也就是說,成為大西皇帝的張獻忠已經開始將四川當成自己長期經營的根據地,已經開始了諸多積極經營。

既然如此,張獻忠如果再將蜀人屠殺到僅剩「十之一二」的瘋狂地步,是不是就失去了統治意義?張獻忠即使再有著嗜殺本性,也斷然不會將自己苦心建立的政權變成一個沒有百姓存在的虛晃政權吧?

當然,在入川之初,張獻忠確實對四川境內的明朝藩王、官吏、守軍進行過血腥鎮壓和屠殺,但絕沒有達到瘋狂屠殺平民百姓的地步。另外,根據「2016-2017年度發掘張獻忠沉銀」的考古活動所得金銀財物來看,這些財物僅有兩種來源:明蜀王朱至澍四川宗藩、官僚的財產;向富民、大賈徵收的稅銀。而且那些製造精良、用料考究的金銀首飾絕非佔據四川人口絕大多數之普通百姓所能擁有,這也能直接證明清朝官方文獻對張獻忠「強徵暴斂,以屠戮殆盡」的記載,根本就是刻意抹黑和嫁禍。

「張獻忠沉銀」中的首飾、金錠

後記

正如四川民謠所唱「流流賊,賊流流,上界差他斬人頭。若有一人斬不盡,行瘟使者在後頭」,四川在明末清初時期的人口大銳減離不開張獻忠的血腥統治,離不開四川境內的連年瘟疫和自然災害,但這都並非關鍵所在。張獻忠死後,清軍對四川長達13年的血腥平定過程,恐怕才是蜀人所遭受的最大災難。

正如時任四川巡撫王騭,在康熙二十七年給康熙皇帝上呈奏摺中的說明,「四川禍變相踵,荒煙百裡,滿目瘡痍。自蕩平後,休養生息,然計通省戶口,仍不過一萬八千餘丁,不及他省一縣之眾」,張獻忠對蜀人的傷害只是「禍變相踵」中的一個,而且絕非關鍵;對四川進行了報復性屠殺的清軍,才是造成四川人口大銳減的罪魁禍首。

參考文獻:《清實錄·世祖實錄》、《明會要·卷五十》、《明史·流賊傳》、《四川通志》、《康熙皇帝—招民填川詔》

相關焦點

  • 明末清初張獻忠與清軍屠川,導致四川人口銳減,周姓人大量入川
    隨著歷史的發展,周姓人進一步發展到全國各地,包括四川。雖然沒有明確記載周姓在何時進入四川,但在秦漢時期,四川已經有周姓人活動的痕跡。到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時,大量周姓人湧入四川,為四川成為周姓第三大省份打下了基礎。
  • 清朝初期湖廣填四川 是因為張獻忠在四川濫殺無辜嗎
    清廷之所以發起湖廣填四川,是因為四川人口極度稀少,需要外來人口填充。數據顯示,到1668年,整個四川總人口只有60多萬人,甚至還趕不上有的府縣。四川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經濟繁華,人口密集。明朝末年,四川人口數量已達300多萬。那麼,20多年來,這200多萬人去哪裡了?近年來,有一種觀點頗為流行,認為是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所為。他們說,張獻忠殘忍無情,他在四川建立政權後,濫殺無辜,將四川殺得幾乎十室九空。
  • 歷史上發生過「湖廣填四川」,那如今四川成都的人來自哪些地方?
    (二)明末清初大移民一方面,明末清初,長達30多年的連續戰亂,四川幾乎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使得其人口銳減:先是明末農民起義張獻忠攻打四川,與南明軍隊作戰,後來南明軍隊又困守四川與清軍戰鬥。清初吳三桂等「三藩起義」又攻入四川,清廷滅三藩又將四川捲入戰火。大大小小的戰爭使得四川人口快速減少,形成「官民廬舍,劫火一空」「人煙久絕,盡成汙萊,山麋野豬,交跡其中」「城中茅舍寥寥,詢其居民,大多秦人」的局面。明末清初,巴蜀大地上,連續的三十多年裡,地主殺起義農民,農民殺反動地主,滿人殺漢人,漢人殺滿人,「殺得雞犬不留」。清初的《四川通志》記載:「蜀自漢唐以來,生齒頗繁,煙火相望。
  • 康熙為何實行湖廣填四川的政策?四川人都去哪兒了?人口紅利出現
    張獻忠這老哥們在中原地區晃蕩了很多年,最後發現,還是四川那邊安逸。當時中原地區屬於三足鼎立的狀態,大明朝、李自成和張獻忠。相對來說張獻忠的實力最弱小,所以他選擇四川作為自己的落腳點。想坐看李自成和崇禎鬥法,就跟躲在家裡看直播沒什麼差別。
  • 湖廣填四川,那是一段怎樣悲傷的歷史
    可是誰又能想到,就是這樣一個好地方,在明末清初的時候,卻曾經因戰亂而損失了大部分人口,導致朝廷不得不從湖廣地區大量移民至四川來填補缺口,很多人第一次聽說這段歷史的時候,恐怕都會覺得不可思議。今天的成都但這確實就是史實, 那麼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導致那麼多人死去?
  • 「湖廣填四川」真相
    「湖廣填四川」是一個特定的稱謂,它專指清代初年,四川因戰亂人口銳減,從而由清政府在大半個中國推行的移民填川政策。這次大規模的移民運動從順治末年開始,一直持續到嘉慶初年,前後長達一百多年。其中,康熙中葉至乾隆年間是這次移民運動的高潮,四川人的祖先,絕大部分是在這時候背井離鄉進入四川的。
  • 當代四川的源流(一):「湖廣填四川」
    光是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銳減,這口鍋到底是由張獻忠和他的大西軍,還是由清軍,甚至由吳三桂來負責(近些年瘟疫的角色也越來越重),在網上就已爭吵不休了。「湖廣填四川」,這一名詞其實也是最早由民間而來,如今也常常聽到「要問祖籍在何方?湖廣麻城孝感鄉」一類的民謠。
  • 張獻忠養子孫可望:三個朝代三種人生,影響了明末東亞歷史走勢
    張獻忠在明末的影響力非常之大,但是孫可望雖然名氣不及其養父,但是他對明末清初歷史的影響卻不遑多讓,甚至還要超過張獻忠。從孫可望的三重身份便可以看出他在明末清初究竟有著什麼樣的影響和地位: 大西政權時,孫可望是張獻忠的養子、柱國、太師,僅次於張獻忠的二號實權人物,甚至在張獻忠出徵時擔任「監國」。
  • 江口沉銀之謎揭開:「蜀世子寶」金印重見天日 稅銀出水證實張獻忠...
    上遊新聞記者了解到,四川民間一直流傳張獻忠是「殺人魔」的說法:張獻忠性情暴虐,「每日要殺人一兩百,最後殺人六萬萬」,迫使清朝初年進行「湖廣填四川」,而江口沉銀遺址大量金銀財寶的發掘,更是證實了張獻忠一路燒殺搶掠的事實。對於這種說法,袁庭棟對上遊新聞記者表示,這一說法根本不值一駁,「清朝後期全中國人口最多時才有四億人,張獻忠怎麼可能殺掉四川六萬萬(六億)人呢?」
  • 湖廣填四川,發生在什麼時期?大概遷移了多少人?
    第一次「湖廣填四川」所謂「湖廣填四川」,具體指的是湖南、湖北 、廣東地區的人口大量向四川地區遷移的歷史事件,一共分為兩次,一次發生在元末明初,而另一次則是在明末清初。元末明初,暴虐的元朝統治者、高額的稅收讓百姓苦不堪言,久而久之,百姓積怨已深。
  • 清朝有個神箭手,他射殺張獻忠的功勞被兩名將奪走,至今籍籍無名
    明末清初有一個農民起義軍的首領名叫張獻忠,他力量最鼎盛的時候,曾經佔領了重慶和四川的大部分地區,並自封為大西國的皇帝,可是他卻被清軍於1646年10月20日,在四川鹽亭縣鳳凰山射殺身亡了。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這時,就出現了一個誰也繞不過去的問題,究竟是誰射殺了這位有名的農民起義軍首領。(清朝是反動的朝廷,而張獻忠雖然嗜殺,但卻代表著底層被壓迫者的訴求,故此,誰對誰錯,歷史上早就有公論了,小編就不磨嘰了),下面小編就給您從頭揭秘。
  • 中國古代史上的13次人口大銳減,太平天國運動損失2億人
    現在讓我們盤點一下中國古代史上的13次人口大銳減。一:秦末農民起義戰爭秦朝崇尚法家,統治十分嚴苛,一個人稍不留神犯了事就會被處於刑法,秦始皇死後,秦二世更是變本加厲,於是,爆發出了大澤鄉起義,緊接著就是諸侯滅秦和楚漢戰爭。
  • 大展!「江口沉銀」文物來粵博了!快來圍觀張獻忠的財富傳奇
    一首流傳川西民間300多年的老歌謠,一度被認定為破解大西王張獻忠藏寶之地的「密咒」,通過2017年、2018年兩度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發掘,出水42000餘件文物,掀開了300多年前張獻忠「藏寶」的神秘面紗。今天起至11月3日,這批水中發掘的珍貴文物,首次來到廣州與市民見面。
  • 清政府因四川人口劇減,實行兩廣填川,那為什麼四川不說廣東話?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兩湖地區距離四川更近,而兩廣地區則路途遙遠,不符合大規模的人口遷移規律,所以,湖廣填川更靠譜。近古時期有湖廣填川,近代則有「闖關東」的人口遷移,都是相近地理範疇內的人口遷移,闖關東實則為直隸地區(多為山東、河北)向東北進行的人口遷移活動。
  • 明末清初,四川實行「兩廣填川」後,為何四川不說「廣東話」?
    而就是古代明末清初的時候,四川因為人口稀少,所以實行了所謂的「兩廣填川」,理論上大量的廣東、廣西進入了四川,可實際上之後的四川人很少會講廣東話,這是為何呢?可能很多人對於「兩廣填川」存在於某種誤解,在當時所謂的兩廣,並非我們現代人所理解的廣東與廣西,而是湖廣,也就是說湖南、湖北與廣東、廣西。
  • 東漢末年的動亂到底有多可怕?赤地千裡、枕骸遍野,人口銳減60%
    東漢末年混戰不已,人口數量銳減東漢末年的大動亂到底有多可怕,可以從損失的人口總數中窺見一斑。依據東漢中期的人口統計(6500萬左右),三國初年的人口估算(2300萬左右),那麼在短短數十年的時間裡,當時的中國損失了近60%、多達4200萬的人口(所有數據均參考葛劍雄的《中國人口史》)!而造成人口銳減的原因,主要有戰爭、饑荒、瘟疫三種原因,在這裡筆者逐一做個簡述。
  • 歷史上「湖廣填四川」是怎麼回事?對四川有什麼影響?
    而湖廣人在四川各縣人口中所佔的比重,也是相當可觀。「湖廣填四川」移民來源隨著人口規模的不斷增大,湖廣人廣泛分布於四川各地。早在康熙末年,從川東夔巫一帶大山區到肥沃的川西平原;從成都、重慶到一些偏僻的鄉村市鎮;從川南的苗族地區到川西和川西北的藏族、羌族地區,無處不有湖廣人的足跡。
  • 世界未解之謎:張獻忠監控沉銀事件的真相逐漸浮出水面
    一、故事起源張獻忠是明末農民軍的起義領袖,並建立了大西政權。然而,由於種種歷史原因,或是與李自成起義軍關係發生了變化,也或許是戰略的改變,在形式大好的時候,張獻忠決定率領大西主力軍進入四川。入川的除了他的軍隊,還有搜刮來的大量金銀財寶。
  • 湖廣填四川是什麼時期的事情?
    湖廣填四川這種歷史事件並不止發生一次,比較突出的有元朝末年和明朝末年,主要是因為戰爭疾病,甚至是屠殺,而導致四川的人口削減過少,被迫從其他地區進行有秩序性的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