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一首流傳川西民間300多年的老歌謠,一度被認定為破解大西王張獻忠藏寶之地的「密咒」,通過2017年、2018年兩度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發掘,出水42000餘件文物,掀開了300多年前張獻忠「藏寶」的神秘面紗。今天起至11月3日,這批水中發掘的珍貴文物,首次來到廣州與市民見面。
金板,明代(1368-1644年)江口古戰場遺址出水。
霸氣十足的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凸現陽文品相優質的西王賞功幣,金光閃閃字跡清晰可辨的金冊銀冊,武岡州「都水司正銀」百兩銀錠,以及大順通寶錢、大量金錠和銀錠……421件四川江口古戰場遺址發掘文物4日下午亮相廣州廣東省博物館展廳,這批珍貴文物的發掘,證實了民間流傳300多年的明代張獻忠「江口沉銀」傳說故事。這個題為「沉銀重現——四川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展」將持續到11月3日,免費對觀眾開放。
金錠,明代(1368-1644年)江口古戰場遺址出水。
「西王賞功」金幣(大西政權即1644-1646年)江口古戰場遺址出水。
引人注目的是,本次展品中還包括4件「『5·1』彭山區特大盜掘倒賣文物案」追繳的國家一級文物。
破解民間流傳300多年的「沉銀之謎」
本次展覽是廣東省博物館2019年度國內文物交流的大展之一,由廣東省博物館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辦,眉山市彭山區文物保護管理所協辦。現場展示了江口古戰場遺址相關文物421件,多為江口古戰場遺址出水文物,主要以金銀器為主,還有銅、鐵、木等質地的文物,是「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發掘成果。
篙桿頭。明(1368-1644年)古代撐船用具。江口古戰場遺址出水。
展覽分「沉銀之謎」「江口沉銀」「水下考古」三部分,講述300多年間「江口沉銀」從傳說到實證歷程;詳細解讀了大西政權、金銀充庫、江口鏖戰的歷史故事,展示明中晚期及大西政權建立前後一段歷史。引人注目的,除了歷史事實的解讀,還特別介紹了考古發掘方法,介紹圍堰考古涉及的科技考古細節,通過實物、圖片、視頻、沉浸式投影等展示方式,突出展現考古新方法和新技術在此次發掘中的首創性和公眾參與此次發掘的重要性。
鐵匕首。明(1368-1644年)江口古戰場遺址出水。
「江口沉銀遺址」印證考古「摸金」
入選「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四川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從民謠傳說裡,變成一段真實到可以觸摸的歷史,這也是國內第一次,考古發掘直接與民間傳說相印證的最高級別沉寶遺址發掘。沉銀的主人張獻忠,曾是明末清初和李自成齊名的一位農民起義將領,沉寶為了日後東山再起。
葉形金扣。明(1368-1644年)江口古戰場遺址出水。
鐵戈。明(1368-1644年)江口古戰場遺址出水。
展廳一角。
江口鎮位於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府河在此匯入岷江。清代文獻曾有記載,此處為明末農民軍領袖張獻忠沉銀之處,當地一直以來也有許多關於張獻忠江口沉銀的傳說。過去300多年裡,「江口沉銀」始終不曾被淡忘。
2015年底,來自國內多家文博機構的專家聚集在彭山,經過多番調研與討論,基本確定彭山「江口沉銀遺址」即為歷史記載的張獻忠沉銀中心區域之一。2017年初,「江口沉銀遺址」開始正式發掘,大量金銀文物陸續重現於世,「西王賞功幣」「大順通寶錢」等文物的發現,證明此處為江口沉銀的中心區域。流傳了數百年的沉銀傳說得以證實,沉銀重現於世。「江口沉銀遺址」獲得了「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目前,「江口古戰場遺址」通過2017、2018年兩度發掘,共出水文物42000餘件,該遺址的發掘創了三項「第一」,即國內第一次內水圍堰考古;國內第一次考古發掘直接與民間傳說相印證的最高級別沉寶遺址發掘;國內第一次發現張獻忠冊封妃嬪金冊。
發掘前有學者斷定:
整整1000船金銀財寶沉睡江口
記者了解到,在「江口沉銀遺址」正式發掘之前,學者對張獻忠「沉銀」的研究一直未曾中斷。1999年4月,四川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王綱在經過多年研究考證後宣稱,錦江下確實埋藏著大量金銀。王綱稱:《明史》、《蜀鑑》、《荒書》、《彭山縣誌》等正史、野史,都從不同角度介紹了「江口沉銀」,他認為多年來不斷打撈出的實物就是有力的證據,因此斷定:「整整1000船金銀財寶,至今仍沉睡江底!」根據他的說法,彭山縣政府聯合江口鎮政府進行了實地勘測,但由於年代過於久遠,河道淤泥太深,最終只能不了了之。
精品文物亮點話你知
1、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明崇禎十六年即1643年)
該文物是「『5·1』彭山區特大盜掘倒賣文物案」追繳的國家一級文物。印面文字為九疊篆陽文:「永昌大元帥印」,印臺上陰刻「永昌大元帥印,癸未年仲冬吉日造」。該金印鑄造於1643年(明崇禎十三年)農曆十一月,是張獻忠沉船文物中的核心文物,對考證沉船文物性質極為關鍵。
2、冊封金冊(大西政權即1644-1646年)
江口古戰場遺址出水。這是張獻忠冊封嬪妃的金冊,正面陰刻楷書「思媚用冊為修容。朕德次嬪嬙,匪由愛授,螽羽和集,內教以光,欽哉」26字。「修容」為古代「九嬪」之一,此為冊封「修容」金冊第二頁。
3、冊封金冊(大西大順二年即1645年)
2011年眉山市彭山區文物保護管理所徵集。這是張獻忠冊封后宮的金冊,形制與明代冊封金冊相似。金冊正面陰刻楷書「維大西大順二年歲在乙酉五月朔日壬午,皇帝制曰:朕監於成典,中官九御」30字,背面素麵無字。此為大西政權建立後宮制度的物證。
4、武岡州「都水司正銀」一百兩銀錠(明萬曆二十七年即1599年)
「『5·1』彭山區特大盜掘倒賣文物案」追繳的國家一級文物。銀錠內鏨刻銘文「徵完萬曆二十七年分都水司正銀壹百兩正,萬曆二十七年四月□日武岡州知州應楠,史何添繼,銀匠王文青」。明代存世銀錠多為五十兩形制,一百兩官銀極為罕見。
5、長沙府「歲供王府」五十兩金錠(明天啟元年即1621年)
「『5·1』彭山區特大盜掘倒賣文物案」追繳的國家一級文物。金錠內底鏨刻銘文」長沙府天啟元年分歲供王府足金伍拾兩正,吏楊旭,匠趙」。這是長沙府上供藩王府的歲供黃金,為已知明代金錠中的最大錠型,存世稀少。1643年8月,張獻忠攻克長沙,可能是從吉王府中得到此金錠。
6、「西王賞功」金幣(大西政權即1644-1646年)
江口古戰場遺址出水。「西王賞功」幣鑄造於張獻忠佔據四川之後,有金、銀、銅三種材質,用於獎勵有功部將,並非流通貨幣。存世極罕見,是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江口古戰場遺址出水了金質和銀質兩種「西王賞功」幣,而且數量巨大。
7、冊封榮王世子朱翊鉁金冊(上冊)(明嘉靖四十五年即1566年)
「『5·1』彭山區特大盜掘倒賣文物案」追繳。金冊正面陰刻楷書「維嘉靖四十五年歲次丙寅四月壬戌朔二一日壬午,皇帝制曰:朕維親王之子長者立為世子,此太祖高皇帝之制也。朕袛承天位,率由舊章榮王第一子翊」。這是冊封第四代榮王朱翊鉁為世子的金冊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於2017年江口古戰場遺址發掘出水。
相關連結
張獻忠(1606.09.18-1647.01.02),陝西延安府慶陽衛定邊縣(今陝西定邊縣)人。明朝末年農民軍領袖,與李自成齊名,大西政權的建立者。出身貧苦家庭,從小聰明倔強。跟父做小生意,販賣紅棗。初為捕快,進入延綏鎮成為邊兵。生性剛烈,愛打抱不平,為此幾乎喪命。崇禎年間,組織農民軍起義,克鳳陽、焚皇陵、破開縣、陷襄陽,勝戰連連。崇禎十六年,攻克武昌,自稱大西王。帶兵攻入四川,建立大西政權於成都,年號大順。
大順三年(1646年1月2日),引兵拒戰對抗清軍,在西充鳳凰山被清和碩肅親王豪格射死。
文、圖/廣報全媒體記者黃丹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