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下寶藏面世的那一刻起,就有無數貪婪的眼睛盯上了它們。甚至於一段時間以來,在收藏拍賣圈內,某件東西若是跟張獻忠沾上了邊,大家的態度往往就顯得模稜兩可,並且敬而遠之……就江口沉銀遺址出水的部分文物,聽聽來自他們的不同聲音——
正方
首先,這枚錢範是此次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發掘中出來的東西,其真偽性是不容置疑的。在這枚錢範上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西王功」三個字,以及錢的外郭等內容。
從該錢範所反映出來的信息看:西王賞功金銀錢在鑄造過程中顯然是沒有採用翻砂法,而都是模具鑄造的。由於「西王賞功」與「大順通寶」這樣的流通貨幣不同,而是一種帶有紀念賞功性質的「紀念幣」,因此不需要特別大的鑄造量,所以理論上是可以使用模具來小批量鑄造的。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假如使用翻砂法來鑄造西王賞功錢,熔化的液體金銀在沙子上的流動性並不好,而且沙子會吸收一部分金銀液體,這也會使得鑄造成本變高。
而且翻砂鑄造出來的錢幣,有很多的金銀毛茬、金銀露液,需要後期加工,因此不適用於金銀錢幣的鑄造。其實我們可以參考一下明清以來的金銀器,它們的製作大都是採用模鑄、鏨刻等手法,因為只有這樣,才會更好地表現出金銀特有的藝術效果。
反方
單就這張照片來說,很難說它就是錢範,因為不知道它背面是什麼,還是需要看一下實物的。要確定它是錢範,正背面的信息很重要。事實上,這種一錢一範是很原始的鑄幣方式,早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就已經結束了。
目前學術界的認識是統一的,即從隋唐開始,就是用翻砂法鑄錢了,唐開元就是翻砂鑄的錢。唐之後有沒有範鑄錢呢?也有,五代十國時期,閩地泉州曾經一錢一範鑄造過永隆通寶。泉州的鑄錢遺址壓在寺院底下,露在圍牆外面那一部分,我們做了一個探測性的探方。這已經是20多年前的事了,這種鑄錢方式就像我們現在用模具做月餅一樣。當時我並不理解,也覺得很難接受。
感覺這麼落後的鑄錢工藝,在中原地區早已被淘汰的工藝怎麼會在這裡出現?後來想想,福建泉州當年遠離中原,這樣鑄錢也許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張獻忠的這個西王賞功錢範,如果是真的,那就有意思了。這麼落後的工藝在張獻忠時代還在用,那是值得重視的,可以好好研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