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黃婷婷
臨近年關,湖南人的食慾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滿足。
滋滋冒油的臘肉、噴香燙手的烤紅薯、多汁爽口的荸薺……再來一根清甜解膩的甘蔗,冬天的胃就此富足起來。
口吃甘蔗登樓梯,節節甜來步步高。新年吃甘蔗,在大部分人的記憶裡,除了甜蜜的滋味,還寄託著長輩對自己的良好祝願,和童年時的鄉土情結密不可分。
鄉鎮上,甘蔗商販拖著板車沿街叫賣,烤火的人們便從街道兩邊推開門走出來,拖回一捆帶著泥的甘蔗,隨意砍成幾截,去皮全靠牙齒撕咬;城市裡,水果店提供「一條龍」服務,洗淨、去皮、切塊,卻總有人不領情,認為失去了啃甘蔗的樂趣和「靈魂」。
「美食家」蘇軾和今人一樣喜歡直接上嘴啃,「笑人煮簀何時熟,生啖青青竹一排」;唐代詩人王維認為,甘蔗榨汁,可清熱、消食,寫下「飽食不須愁內熱,大官還有蔗漿寒」的詩句;屈原是最講究的一個,「胹鱉炮羔,有柘漿些」,燉甲魚、烤羊羔不夠,還要淋上新鮮的「柘漿」,即甘蔗汁,方能成就一道難得的美味。
據史料記載,我省的甘蔗栽培歷史至少有1500多年,唐朝時,道縣已有種甘蔗的史實記錄,現在的道縣蚣壩鎮糖榨屋村,便是古人以甘蔗榨糖而命名。
甘蔗似竹非竹,種類繁多,青皮紫皮、莖稈粗細、甜度、汁水和纖維的多少……普通人很難一一區分,只需知道兩種:直接吃的和用來製糖的。
南縣烏嘴鄉港口村的甘蔗,節高、清甜,色澤紅亮,今年每捆10根能賣到20元,供不應求。當地農戶說,甘蔗還在地裡,便被縣城裡的商場、水果超市早早預定了。種植果蔗,成了當地的特色富民產業。
製糖的甘蔗,則大多呈青色,口感較硬。我省在五代時期,已有發達的製糖業,主要分布在道縣、寧遠、祁陽、瀏陽等地。
據1942年《湖南之蔗糖》記載:1941年,祁陽種蔗1109畝,產蔗55450擔,產糖4620擔,出口3230擔。祁陽稱甘蔗紅糖為百裡糖,民國以前就遠銷漢口、長沙、衡陽等地。
如今,麻陽苗族自治縣舒家村每年12月舉行紅糖文化藝術節,清洗甘蔗、熬糖、過濾、出鍋、切塊、分揀……向遊客展示純天然的古法紅糖工藝。此時,整個村子,漫山遍野瀰漫著蔗糖的香味,大地和陽光的養分,全都釀在了一塊小小的方塊紅糖裡。
■生物小名片
甘蔗,甘蔗屬,根狀莖粗壯發達,性喜高溫、溼潤和強光,在我國廣泛分布於東南沿海及長江以南各省。甘蔗用途廣泛,除鮮食外,經過加工還可提取酒精;蔗渣可發電,做為動物的飼料原料,或製造防熱的蔗板,質輕價廉,是良好的建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