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區報記者 張連城 鄭向鵬
通訊員 楊洪 彭刊 文/圖
大鵬海景優美,盡人皆知;大鵬南澳古村落養在深閨人未識,開發利用仍是個難題,也成為南澳人心中的痛。如何盤活古村落資源,讓深圳人一睹芳容,讓居民享受更多的旅遊發展紅利,成為南澳辦事處致力解決的問題。
7月18日,南澳辦事處主要負責人邀請大鵬旅遊協會會長、布吉甘坑村委書記及投資開發商實地考察了轄區高嶺古村、荔枝山村、下企沙舊村、俄公村、半天雲村等古村落,共同探討古村落保護利用及修復開發相關事宜。
統計顯示,南澳辦事處轄區有近30個保護較好的生態古村,建村400年以上的有8個,其中南隆社區半天雲村曾被評為「廣東省自然生態類最美鄉村旅遊示範點」,東山社區高嶺村在深圳大學「濱海地區村落保護與利用研究」課題中排名第一。
高嶺古村位於南澳七娘山北側東風嶺海拔200米的嶺背山上。古村佔地3萬平方米,建於明末清初,背山面海,隱於茂林秀竹之間。1992年全村遷到山下,從此荒廢。
記者隨考察團沿著叢林遮蔽的石徑拾級而上,近400年歷史的古村層層展現。先民修建的三盛橋依然堅固,「奕世流芳」的石碑上長滿綠苔。矗立村口的碉樓歷經滄桑已四壁斑駁長滿青苔。一幢幢嶺南風格的客家圍屋、宗室祠堂多半已是殘垣破壁,屋頂覆蓋藤蔓,廳堂生長野草。一棟民居中堂牆壁上「入來舉首民明德,坐立言談漢族風」的楹聯依稀可見。村中打穀場旁,一棟半圓拱門、立柱擎天的希臘式建築在傳統古樸的民居的簇擁下鶴立雞群,門楣上「高嶺學校」四個大字格外醒目。如今教室的黑板還在,二樓的樓板只剩下木樑……
「我們的祖先崇德尚文,這所學校是海外打拼的僑民捐資興建的。」高嶺古村嚮導告訴記者,除了西洋學校,1936年僑民捐資建設的自來水系統也是聞名百裡的。當年,村民在村後建了3個水池,將山泉水經過木炭、細沙等三級過濾,存於蓄水池中,然後用國外進口的銅管將水送進各家各戶。如今,過濾池、銅水管等仍在,蓄水池中漂滿浮萍……24年前整村搬遷時仍完好如初,10年前,專家考察時基於古村建築和文化內涵,將其確定為保存最完好最具保護價值的古村。
記者了解到,高嶺古村先人由三大漢族姓氏組成,三族村民共同推崇儒家思想和反清復明的漢族文化,並分別為古村帶來了宗祠文化、客家文化、漁農文化。400年來,許多先民遷徙到南洋、歐美等地,引進先進的西洋文化和思想,形成了中西合璧的高嶺古村。
「由於多方面的制約,古村落資源豐富但發展滯後,一直是南澳人心中的痛。」南澳辦事處負責人表示,目前,辦事處積極開展調研和準備工作,按照新區的要求,在保護的前提下,對古村落進行開發、修復提升,盤活古村落資源,不斷深化南澳旅遊發展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