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年前,中國歷史上發生了天翻地覆、改朝換代的事件。
偏居西北豐鎬地區的周族封國,率領諸侯滅掉商王朝,建立周朝,從此中國歷史又邁入了一個新朝代。
周滅商後為了鞏固政權,統治天下,採取了分封諸侯國的制度,不僅大封宗親功勳,而且遵照上古「滅國不滅祀」的傳統,興亡繼絕,連夏、商時期滅絕的方國和部族也都給予了分封。
鄭州不但是周王朝的東方門戶,而且是股商王朝的故地。因此周初統治者十分重視對這片土地的管理和經營,分封了管國、東虢國、鄶國、祭伯國、崇伯國等眾多國家。然而自中國考古學誕生以來,鄭州市除了在董寨發現幾個窖穴、窪劉發現幾十座西周墓葬外,其他周代的遺存幾為空白。
整個西周時期,從考古學上如何解讀?由現在的鄭州市西行10千米,再北行10千米左右,會看到榮陽市豫龍鎮寨楊村西側、索河南岸臺地上有一圈高起地表的土城,面積不大,約為280平方米。
關於這座土城,當地百姓傳說,北朝時期有一位漂亮勇敢、武藝高強的女將軍在此駐紮,故名曰娘娘寨。至於這座土城真正建於何時,從無人考證過,以致1984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把它歸入與之相去不遠的索河上遊南岸的黑寨、烏雲寨一類,屬無重大學術價值的古城堡。
時至2004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路徑確定,為了調查工程沿線文物分布情況,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娘娘寨遺址重新進行了調查,在試掘中發現一座西周灰坑打破寨牆,這一發現立刻引起考古研究所所長張松林同志的注意。
自2005起直至現在,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院)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的勘探、發掘工作。目前,共發掘城址面積15000平方米,清理城牆、城門、房址、夯土基址、墓葬、道路、排水設施、陶窯、灰坑、水井、灰溝、土坑灶等各類遺蹟1700多個。
根據地層疊壓、打破關係及出土遺物,考古工作者確認娘娘寨城址是一座由內城和外城兩重城垣構建而成的兩周時期的古城址。其中內城始建於西周時期,春秋時期進行修補,戰國時期沿用;外城始建於春秋時期,戰國時期進行修補和使用。而在這些發現中,最為重要的是西周時期古城址的發現。
西周時期的古城址大部分與現在的寨牆重合,其上被春秋時期的夯土城垣疊壓,平面近方形,東西寬280米,南北長290米,面積約16萬平方米(含護城河)。東西兩面城垣因取土破壞嚴重,南北兩面城垣保存稍好,城內四個拐角處皆被破壞。
在四面城牆中部均發現有缺口,通過對西、南、北三個缺口進行了解剖,確認其為西周城門遺蹟。城外勘探發現有寬48米、深12米的西周時期的護城河。城內以通向城門的「十字形」主幹道路為軸線,將城內分割為四個小區域。
夯土基址位於城內中南部南北向主幹道的兩側,均被破壞嚴重,其中一座編號為F12的,勘探確認基址東西寬12米,南北長45米,面積為540平方米,為大型建築遺存。城內北半部主要是手工業作坊和一般平民居住區,發現有陶窯、灰坑、水井、墓葬等遺蹟。
承開篇所言,娘娘寨遺址的發現首先為鄭州地區找到了西周時期的考古學文化遺存。在此基礎上進行調查,僅在娘娘寨周圍幾十千米範圍內,就新發現了30多處西周遺址,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鄭州地區西周文化遺存幾近空白的缺憾。
娘娘寨遺址不僅是一處遺址,而且還是鄭州地區發現的第一座、全國發現的第五座帶有城圈的西周城址,為西周時期城市考古提供了新的材料。
考古學界通過對娘娘寨遺址的發掘,證明了整個西周時期鄭州地區的商遺民文化因素佔據主導,典型的宗周文化因素很少。這種現象一方面說明周王朝在此地的統治力度不強,另一方面說明中原地區文化本身的強勢性。
從黃帝開始到夏、商、周,中原地區作為當時中國的腹地,它的文化序列一直連綿不斷地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