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了,走進西周燕都遺址,感悟別樣的青銅文化和歷史的滄桑

2020-12-18 陳述歷史001

陳東升

北京城市之源,古燕國的始封地

琉璃河一帶是3000多年前西周古燕都的遺址,是北京乃至華北地區最早的都城,是延綿800年的燕國政治中心,是今日世界都市北京的發源之地,它為中華民族最終成為南北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起到過重要作用。

走訪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

位於房山區琉璃河鎮董家林村。距北京市區48公裡。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堪稱北京城的發源地,也是20世紀中國100大考古發現之一。

對琉璃河西周古城遺址的發掘,不僅證實了周初燕國的始封地,而且肯定了北京城市確立行政建制始於周武王滅商,分封燕與薊,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史也由此拉開序幕。

博物館建於商周遺址的墓葬區,佔地20667平方米,樓閣式建築,仿唐風格。館內有展廳、文物庫和二處墓葬處,二處車馬坑。展示的文物有陶、銅、原始青瓷、玉、漆、俑、石等器物數千件。其中包括北京歷史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堇鼎和矩鬲、刻有43字銘文,記載燕馬公長子克受封燕侯史實的克雷(雷為同音字)及克禾(禾為同音字)等國家級文物。

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

觸摸青銅文化

青銅是最早的合金,在純銅中加入錫或鉛的合金,青銅的特點是熔點低、硬度大,可塑性強。來到博物館,這裡主要青銅器有哪些?

鼎、鬲、簋、尊、爵、觶、盤等,應有盡有!

鼎、鬲、簋、尊、爵、觶、盤

這些青銅器有哪些區別?

鼎:烹煮、三或四足、兩耳;用作烹煮食物,相當於鍋,後來用作祭祀容器。

鼎,多三足,三足鼎立

鬲:[ lì ]炊具,形狀像鼎而足部中空。

簋:(guǐ)古代盛食物器具,圓口,雙耳,也用作祭祀。天子駕六、九鼎八簋是天子專享,晚期,諸侯國也在享用。

觶(zhì):飲酒用的器皿,形似尊而小,或有蓋;尊者舉觶,卑者舉角。——《禮記·禮器》

那麼,青銅器紋飾主要有哪些?

主要有獸面紋、龍紋、鳳鳥紋、動物紋、火紋、獸體變形紋、幾何紋、人物畫像。

青銅器紋

常見的紋飾是什麼?

鳳鳥紋是主要的紋飾之一,是商周青銅器中常見的紋飾。

鳳鳥紋

這些青銅器代表是什麼?

有堇鼎、伯矩鬲、乙公簋

堇鼎、伯矩鬲、乙公簋

堇鼎:直耳,三蹄足。它高62釐米,重41.5公斤,是目前北京地區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兩耳外側各飾一組相對的夔龍紋。

伯矩鬲: 俗稱牛頭鬲,炊器。它的全身採用七個栩栩如生的牛頭做裝飾,堪稱西周早期青銅器中的一件藝術精品,是北京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現藏於首都博物館。

乙公簋:盛食器。它的四足由四隻大象做成,造型奇特,形象生動。

小小青銅器曾經是等級森嚴的制度的產物,是反映一個時代社會、政治、經濟和物質文化的體現,有禮儀大棒在作祟,比如,列鼎而食,只有貴族才能享用,也反映了生活奢靡;九鼎八簋起初只有天子才能享有的待遇;觶,只能尊貴的人使用,當時就有尊者舉觶,卑者舉角的說法……

相關焦點

  • 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北京之源 鼎天鬲地
    如今,這裡綠樹掩映,你一定很難想像,這個普普通通的鎮子就是北京第一次登上歷史舞臺的地方。  在琉璃河鎮的民居村落中,有一座方形建築顯得非常特別:頂部被一高四低的五組四角攢尖式大屋頂覆蓋,棕紅色調,四壁為月白色,莊重肅穆。館舍前的屏風式影壁嵌大理石,雕刻有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題寫的館名——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現在,燕都遺址還有很大一部分沉睡在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方圓幾平方公裡之內。
  • 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一座古代珍品寶藏 從源頭探尋北京城市脈絡
    (圖片來自於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官網)如果你沒聽說過北燕的故事,那不妨跟著我前往房山區,去那裡探尋一座「古代珍品的寶藏」——北京市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一座古文化遺址與文物陳列相結合的歷史文化類博物館,籌建於 1990年,1995年8月21日正式對外開放。
  • 國家博物館之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夏商西周時期的青銅與玉石
    在這一時期內得以強化並逐漸完善的王權統治、達到頂峰的青銅鑄造、以及較為豐富的文字資料,無一不在向我們展示著當時所出現的政治、經濟與文化面貌。換句話來說,西周的形成與建立,推進了禮制、等級秩序的發展進程,對此後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好了,這一時段的歷史背景就先給大家介紹到這裡,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隱藏在國寶之下的故事吧!
  • 大洋洲鎮青銅博物館揭秘商代歷史 感受青銅特色文化旅遊魅力
    」,一座以青銅方鼎為外觀模型的博物館矗立在一片視野開闊的土地上,這裡是改寫了江南文明史,被專家稱為「長江中遊的青銅王國」的大洋洲商代青銅博物館,她的旁邊就是新幹商代墓葬遺址。10月25日下午,全國30餘家網媒的記者們來到新幹縣大洋洲鎮青銅博物館,體驗一場青銅特色的文化旅遊,感受文化廬陵的魅力。  2019年8月20日,大洋洲商代青銅博物館及遺址展示館重新進行了陳展改造提升並對公眾免費開放。
  • 進入文明歷史時期,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繁星璀璨的商周方國
    研究方國文化,是山西商周考古的一個重點。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此時期的重大發現。商周考古是從商湯立國起,經西周、春秋、戰國,至秦始皇統一中國,年代大約從公元前17世紀開始到前221年,前後共約1400年。商周考古通常分為商、西周、東周3個時期。山西商代文化遺存分早、晚兩個時期。
  • 陝西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是當時的重要中心,發現了很多遺址
    陝西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是當時的重要中心,發現了很多遺址哈嘍,大家好,歡迎來關注小編的文章,陝西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也是西周時重要的經濟、政治、文化活動中心。陝西境內發現了一系列周朝時期的大型古城遺址,周原遺址就是其中一個重要代表。
  • 銅的生產和使用:燦爛的青銅文化
    1975年,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約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銅刀,這是目前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它是中國人使用銅的代表,也造就了中國歷史燦爛的青銅文化。
  • 從彝族畢摩文化視角解讀三星堆和金沙遺址青銅立人像的差異性
    從彝族畢摩文化視角解讀三星堆和金沙遺址青銅立人像的差異性作者:勒巫吉布內容摘要:三星堆和金沙遺址的青銅立人像,給與世界主流學界的專家和學者一個非常困惑的差異性問題。筆者根據考古成果等資料推斷,三星堆和金沙遺址青銅立人像是兩個不同族群(亞族群)的王者(最高統治者)形象;根據考古成果和彝族畢摩文化等資料推斷,三星堆青銅立人像是被祭祀的王者(最高統治者)形象,金沙遺址青銅立人像是被詛咒的王者(最高統治者)形象,三星堆青銅神樹是彝族畢摩文化「尼木措畢」即送靈歸祖儀式中生育繁衍樹的最初最高形式。
  • (文化)大洋洲商代青銅博物館及遺址展示館開館
    新華社南昌8月20日電(記者袁慧晶)歷經2年多時間改造提升,位於江西新幹縣的大洋洲商代青銅博物館20日上午重新面向公眾開放,同時開館的還有新建成的大洋洲商代大墓遺址展示館。
  • 陝西保護復原2800年前西周青銅輪牙馬車(1)
    新華社照片,西安,2020年7月30日陝西保護復原2800年前西周青銅輪牙馬車這是7月30日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涇渭基地拍攝的西周晚期青銅輪牙馬車。經過文物保護人員3年多連續不斷的保護修復,一套總長超過3米的西周晚期青銅輪牙馬車已保護和復原完畢。這套青銅輪牙馬車2014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周原遺址,馬車長3.13米、寬2.7米、高1.5米,車頭部位有4匹馬的遺骸。
  • 最美景色:西安長寧宮遺址、東大溫泉、西周車馬坑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講一講西安長寧宮遺址、東大溫泉、西周車馬坑。在西安市長安區神禾原。長寧宮遺址是唐代長寧宮的所在地,是唐太宗李世民為其母所修的避暑行宮。客省莊遺址為我國新石器時代之遺址,已進行了發掘,學術界認為這是陝西的龍山文化遺址。 在西安市長安區鬥門鎮花園村。遺址因其地在花園村,故名。花園村遺址是一處原始社會遺址。1986年這裡出土了我國最早的甲骨文,這是自清德宗載湘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我國首次發現甲骨文以來,又一次重大的發現。
  • Day1 夢回西周 三湘名博大咖帶你走進神奇寧鄉
    9月22—24日,由湖南省委網信辦牽頭組織的#三湘名博走寧鄉#網絡主題活動暨湖南省旅發委&騰訊共建「小Q帶你玩」旅遊頻道2周年慶在寧鄉舉行,三湘名博沙龍名博大V和央媒、省媒等主流網絡媒體40餘人相約寧鄉,共探寧鄉之美。寧鄉,安寧之鄉!這是一方歷史悠久的古邑。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人面紋鼎等1500多件青銅器震驚世界,被譽為「南中國青銅文化中心」。
  • 安徽人文講壇: 講述銅陵燦爛輝煌的青銅文化
    銅陵襟江帶淮,史稱「當吳楚之衝,左控金陵,右鎖襄漢」,因銅得名,因銅而興,有著三千多年的銅採冶歷史。從商周至唐宋一直是我國採銅冶銅的中心,創造出了皖江地區燦爛輝煌的青銅文化,在中國青銅採冶史和青銅文化發展史上具有突顯地位,被稱為「青銅故裡」「中國古銅都」。
  • 加強東北亞青銅文化研究國際交流
    奈良文化財研究所客座研究員難波洋三認為,與彌生時代前期相比,青銅在後期晚段流入日本的運輸途徑更為通暢,且數量較大,使得青銅等物資的輸入費用大幅降低。韓國嶺南大學教授李清圭(鄭鉉承代為發言)指出,東北亞地區的多紐青銅鏡,其性質是作為誇耀墓主身份地位的威勢品和保佑死者身體或靈魂的咒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楊文勝研究員認為,東北亞的武器形青銅器脫離了原來的功用,更多體現了禮器神器的屬性。
  • ...歷史,感悟清廉——我院組織幹警和家屬參觀杭州海塘遺址博物館
    【執法司法規範化活動專刊】走進歷史,感悟清廉——我院組織幹警和家屬參觀杭州海塘遺址博物館 2020-11-25 16: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初中歷史 第5課《燦爛的青銅文明》教學設計
    大會對殷墟的評價是:與古埃及、巴比倫、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銅文化、玉器、古文曆法、喪葬制度及相關理念習俗、王陵、城址、早期建築乃至中國考古學搖籃聞名於世,文化影響廣播而久遠,真實性完整性強,具全球突出普遍價值,有良好的管理與展示。
  • 這座遺址的出現,神秘古國就此現身,青銅文化的大發現
    農耕文明是從古代社會一直延續至今的重要文化之一,無論是在經濟落後的千年之前還是在科技文明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穀物產品的生產和加工對於人類日常生活而言都有著很大的作用。因此,在對歷史文明進行探索的過程中,人們總是能夠在農耕文明中發現很多和歷史相關的線索。
  • 西周古城驚天下,考古探秘之「娘娘寨遺址」
    3000年前,中國歷史上發生了天翻地覆、改朝換代的事件。偏居西北豐鎬地區的周族封國,率領諸侯滅掉商王朝,建立周朝,從此中國歷史又邁入了一個新朝代。周滅商後為了鞏固政權,統治天下,採取了分封諸侯國的制度,不僅大封宗親功勳,而且遵照上古「滅國不滅祀」的傳統,興亡繼絕,連夏、商時期滅絕的方國和部族也都給予了分封。鄭州不但是周王朝的東方門戶,而且是股商王朝的故地。因此周初統治者十分重視對這片土地的管理和經營,分封了管國、東虢國、鄶國、祭伯國、崇伯國等眾多國家。
  • 江蘇丹陽現西周時期吳國遺址 建於2800年前(圖)
    但是,這個歷史之謎將有可能被破解——考古專家在丹陽葛城發現了目前最早的吳國遺址!近日,江蘇省文博界11位專家會聚丹陽,認定葛城從西周延續至春秋,是已發現的時代最早、規格最高、延續時間最長的吳國城址,可稱作「吳國第一城」。葛城遺址正準備申報第7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 尋夢周原文化·樂遊文明之源,西安高新一中走進周原探秘周禮文化
    穿過雄偉壯麗的明堂,沿著周人遷徙之路,走進獨具現代科技風的周文化數字博物館裡,細細品讀周代先賢的智慧,裡面擺放的各式各樣的青銅器陳列和乾貨滿滿的青銅知識小課堂,絕對是同學們全面感知周代歷史文明最好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