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升
北京城市之源,古燕國的始封地
琉璃河一帶是3000多年前西周古燕都的遺址,是北京乃至華北地區最早的都城,是延綿800年的燕國政治中心,是今日世界都市北京的發源之地,它為中華民族最終成為南北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起到過重要作用。
走訪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
位於房山區琉璃河鎮董家林村。距北京市區48公裡。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堪稱北京城的發源地,也是20世紀中國100大考古發現之一。
對琉璃河西周古城遺址的發掘,不僅證實了周初燕國的始封地,而且肯定了北京城市確立行政建制始於周武王滅商,分封燕與薊,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史也由此拉開序幕。
博物館建於商周遺址的墓葬區,佔地20667平方米,樓閣式建築,仿唐風格。館內有展廳、文物庫和二處墓葬處,二處車馬坑。展示的文物有陶、銅、原始青瓷、玉、漆、俑、石等器物數千件。其中包括北京歷史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堇鼎和矩鬲、刻有43字銘文,記載燕馬公長子克受封燕侯史實的克雷(雷為同音字)及克禾(禾為同音字)等國家級文物。
觸摸青銅文化
青銅是最早的合金,在純銅中加入錫或鉛的合金,青銅的特點是熔點低、硬度大,可塑性強。來到博物館,這裡主要青銅器有哪些?
鼎、鬲、簋、尊、爵、觶、盤等,應有盡有!
這些青銅器有哪些區別?
鼎:烹煮、三或四足、兩耳;用作烹煮食物,相當於鍋,後來用作祭祀容器。
鬲:[ lì ]炊具,形狀像鼎而足部中空。
簋:(guǐ)古代盛食物器具,圓口,雙耳,也用作祭祀。天子駕六、九鼎八簋是天子專享,晚期,諸侯國也在享用。
觶(zhì):飲酒用的器皿,形似尊而小,或有蓋;尊者舉觶,卑者舉角。——《禮記·禮器》
那麼,青銅器紋飾主要有哪些?
主要有獸面紋、龍紋、鳳鳥紋、動物紋、火紋、獸體變形紋、幾何紋、人物畫像。
常見的紋飾是什麼?
鳳鳥紋是主要的紋飾之一,是商周青銅器中常見的紋飾。
這些青銅器代表是什麼?
有堇鼎、伯矩鬲、乙公簋
堇鼎:直耳,三蹄足。它高62釐米,重41.5公斤,是目前北京地區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兩耳外側各飾一組相對的夔龍紋。
伯矩鬲: 俗稱牛頭鬲,炊器。它的全身採用七個栩栩如生的牛頭做裝飾,堪稱西周早期青銅器中的一件藝術精品,是北京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現藏於首都博物館。
乙公簋:盛食器。它的四足由四隻大象做成,造型奇特,形象生動。
小小青銅器曾經是等級森嚴的制度的產物,是反映一個時代社會、政治、經濟和物質文化的體現,有禮儀大棒在作祟,比如,列鼎而食,只有貴族才能享用,也反映了生活奢靡;九鼎八簋起初只有天子才能享有的待遇;觶,只能尊貴的人使用,當時就有尊者舉觶,卑者舉角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