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周的整理,大王又給大家準備了一期相當精彩的「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按照展覽的順序,今天就給大家說一說處於古代早期國家形成與初步發展階段的夏、商、西周時期吧!
當你走進展覽,駐足凝神於夏、商、周時期的文物時,那些碩大無比的青銅器,晦澀難懂的篆刻銘文,見證了多少文明的形成,凝固了多少斑駁的記憶。在這一時期內得以強化並逐漸完善的王權統治、達到頂峰的青銅鑄造、以及較為豐富的文字資料,無一不在向我們展示著當時所出現的政治、經濟與文化面貌。換句話來說,西周的形成與建立,推進了禮制、等級秩序的發展進程,對此後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好了,這一時段的歷史背景就先給大家介紹到這裡,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隱藏在國寶之下的故事吧!
01夏
誦讀歷史,我們總能準確地說出「夏、商、周」等朝代,雖然經過一系列的考證,夏朝確實存在過,但是與夏朝有關的資料卻是少之又少。考古學家所發現的直接和夏朝相關的文字記錄,也都是從西周時期所記載的文字資料中翻譯而來。經過多年的考察與考證,考古學家們大致確定了偃師二里頭遺址和豫西地區的「龍山文化」對探尋夏朝的發展歷程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譬如,這次在展館中展出的銅爵、玉鉞等等。
通長14.5cm、高13.5cm、重0.75kg,1984年河南偃師縣二里頭出土
這件在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銅爵」是目前所知中國歷史上出現最早的青銅容器。此青銅器的器流、尾較長,平底、鏤空鋬,三足呈西錐狀,且器壁較薄,器表粗糙,無紋飾,屬於早期青銅器的特徵。
長11.3釐米、刃寬7釐米,1974年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出土
長66.8釐米,寬28.6釐米,孔徑6釐米,1974年山西省夏縣東下馮出土
02商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夏朝之後有同時期文字直接記載的第一個朝代,也是中國古代歷史進程中的第二個朝代。換句話來說,商朝見證了夏朝的滅亡,但可惜的是,在已出土的文物中,並沒有找到任何與夏朝有關的資料。
在各類歷史書中,我們了解到商湯在位期間廣施仁政,大力發展農業和手工業,促進了私有制度的進一步完成。可以說,商朝的建立不僅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也使得古代文明的進步獲得了巨大的轉機。
說完時代背景,再來聊一聊那個時期的青銅器吧!我國古代青銅器的鼎盛時期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長達一千六百年之久。曾長時間被冠以「司母戊」青銅鼎的「后母戊」青銅鼎,澆鑄的不僅是青銅時代的印記,也是歷史的記憶。
這一時期的青銅器主要分為兵器、雜器、禮器和樂器。其中,樂器和禮器大多用於宗廟祭祀等活動。禮器被賦予一定的神聖性,廣泛適用於繁文縟節的禮儀中。值得一提的是,大多出土的與禮器、樂器有關的青銅器,其鑄造工藝都甚是精美。
傳河南安陽武館村出土
高45.9釐米、口長徑16.4釐米,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婦好」青銅鴞尊的器物造型設計生動傳神,構思巧妙,鴞鳥的雙足與尾部構成了三個穩定的支點。整件青銅器不僅裝飾綺麗,紋樣繁多,也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鳥形酒尊。
1955年陝西眉縣李村出土
高36cm,長46cm,1976年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
傳20世紀20年代河南輝縣出土
「子龍」青銅鼎因器內壁進口處鑄有銘文「子龍」二字而得名。整個青銅鼎造型宏偉、精緻,是中國青銅鑄造技術的經典之作。
高50.5釐米,口徑44.9釐米,足徑24釐米, 重26.2千克,1957年安徽阜南月兒河出土
龍虎紋青銅尊器肩部有三條活靈活現的曲身龍紋,腹部則以雲雷紋做裝飾,並飾有三組虎飾人紋。值得一提的是,「后母戊」鼎的器耳上與龍虎紋青銅尊上均有「老虎吃人」的圖案,該圖案是商代青銅器常用的裝飾圖案。
1938年湖南寧鄉出土
很多人應該對歷史書中「四羊青銅方尊」的印象極為深刻,那引人注目的裝飾,雄渾厚重又不失典雅的造型設計,向我們展示著那個時代的輝煌。方尊以肩部四角的卷角羊頭最為顯眼,也因此而得名。
或許,你會好奇「四羊青銅方尊」作為禮器,為什麼會選擇羊作為器身上的裝飾呢?那是因為,在古代,羊在祭祀禮儀中的地位僅次於牛,統治者希冀得到上天的眷顧,所以極為看重祭祀活動以及祭祀禮器的設計。由此可見,四羊方尊上的羊頭造型,極有可能象徵著作為祭品的羊。
相信很多人都或多或少讀過南派三叔的《盜墓筆記》,對於出現其中的青銅面具肯定再熟悉不過了。所以,借著此次展覽,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與青銅面具有關的內容吧!
在古代中國和世界早期國家都形成了與面具有關的文化。這些出土於三星堆遺址中的青銅面具大多造型誇張、製作精良,其形制基本相同,都是刀眉、立眼、高鼻、闊嘴、方下巴,雄渾厚重的造型攝人心魄。古人認為神靈、靈魂大多寄居於面具中,是神靈、權位的象徵,也是與神交流的媒介。
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
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
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說完青銅器和青銅面具再給大家介紹一下商朝的玉石文化。二里頭時期,玉器種類明顯增多,雕琢也更加精細,其中以人物、動物造型最為生動傳神。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03西周
商朝後期,居住在陝西岐山之南,周原一帶的周人逐漸強大,再加上武丁死後,他所開創太平盛世並沒有長久地延續下去,內部的戰亂、諸侯的反叛加劇了商朝的滅亡。大約到了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聯合周邊部落,於牧野大敗商軍,後建立了周朝。至此,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宣告結束。
到了西周時期,隨著生產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各類商業活動也逐步發展起來。值得一提的是,西周時期對於手工業有了更為細緻的分工,加速了青銅鑄造、玉石器的製造工藝的提高。不僅如此,與商朝相比,西周時期在祭祀、喪葬、徵伐等方面形成了更為完善的禮儀制度。
1955年陝西眉縣李村出土
高28釐米,口徑22釐米,方座長、寬20.2釐米,1976年陝西臨潼零口出土利簋,這種青銅器出現於西周初期,器底鑄有4行32字的銘文,詳細記載了一件發生在甲子日清晨的重大歷史事件——武王伐紂。不過,在現場並未拍到與這段銘文有關的照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查找下喲!
1954年陝西長安普渡村長思墓出土,高38.5-48釐米,銑寬25.4-27.5釐米,重6.7-20千克
180年四川彭縣竹莊出土
總的來說,夏、商、周時期是中原文化及周邊各族文化初步形成的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內,周邊各族不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明底蘊,也與中原文明進行了頻繁、緊密的交流,這些青銅器即是最好的歷史見證。
好了,這一期的GM觀展記錄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啦,下一期我們精彩繼續吧!
眼緣藝志 第664篇獻給生活的藝術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