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博物館之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夏商西周時期的青銅與玉石

2020-12-17 眼緣藝志

經過一周的整理,大王又給大家準備了一期相當精彩的「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按照展覽的順序,今天就給大家說一說處於古代早期國家形成與初步發展階段的夏、商、西周時期吧!

當你走進展覽,駐足凝神於夏、商、周時期的文物時,那些碩大無比的青銅器,晦澀難懂的篆刻銘文,見證了多少文明的形成,凝固了多少斑駁的記憶。在這一時期內得以強化並逐漸完善的王權統治、達到頂峰的青銅鑄造、以及較為豐富的文字資料,無一不在向我們展示著當時所出現的政治、經濟與文化面貌。換句話來說,西周的形成與建立,推進了禮制、等級秩序的發展進程,對此後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好了,這一時段的歷史背景就先給大家介紹到這裡,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隱藏在國寶之下的故事吧!

01

誦讀歷史,我們總能準確地說出「夏、商、周」等朝代,雖然經過一系列的考證,夏朝確實存在過,但是與夏朝有關的資料卻是少之又少。考古學家所發現的直接和夏朝相關的文字記錄,也都是從西周時期所記載的文字資料中翻譯而來。經過多年的考察與考證,考古學家們大致確定了偃師二里頭遺址和豫西地區的「龍山文化」對探尋夏朝的發展歷程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譬如,這次在展館中展出的銅爵、玉鉞等等。

銅爵,二里頭文化

通長14.5cm、高13.5cm、重0.75kg,1984年河南偃師縣二里頭出土

這件在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銅爵」是目前所知中國歷史上出現最早的青銅容器。此青銅器的器流、尾較長,平底、鏤空鋬,三足呈西錐狀,且器壁較薄,器表粗糙,無紋飾,屬於早期青銅器的特徵。

玉鉞,二里頭文化

長11.3釐米、刃寬7釐米,1974年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出土

石磬,二里頭文化

長66.8釐米,寬28.6釐米,孔徑6釐米,1974年山西省夏縣東下馮出土

02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夏朝之後有同時期文字直接記載的第一個朝代,也是中國古代歷史進程中的第二個朝代。換句話來說,商朝見證了夏朝的滅亡,但可惜的是,在已出土的文物中,並沒有找到任何與夏朝有關的資料。

在各類歷史書中,我們了解到商湯在位期間廣施仁政,大力發展農業和手工業,促進了私有制度的進一步完成。可以說,商朝的建立不僅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也使得古代文明的進步獲得了巨大的轉機。

說完時代背景,再來聊一聊那個時期的青銅器吧!我國古代青銅器的鼎盛時期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長達一千六百年之久。曾長時間被冠以「司母戊」青銅鼎的「后母戊」青銅鼎,澆鑄的不僅是青銅時代的印記,也是歷史的記憶。

這一時期的青銅器主要分為兵器、雜器、禮器和樂器。其中,樂器和禮器大多用於宗廟祭祀等活動。禮器被賦予一定的神聖性,廣泛適用於繁文縟節的禮儀中。值得一提的是,大多出土的與禮器、樂器有關的青銅器,其鑄造工藝都甚是精美。

「后母戊」青銅方鼎,商王武丁時期

傳河南安陽武館村出土

「后母戊」青銅方鼎,商王武丁時期
「婦好」青銅鴞尊
「婦好」青銅鴞尊,商王武丁時期

高45.9釐米、口長徑16.4釐米,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婦好」青銅鴞尊的器物造型設計生動傳神,構思巧妙,鴞鳥的雙足與尾部構成了三個穩定的支點。整件青銅器不僅裝飾綺麗,紋樣繁多,也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鳥形酒尊。

盠青銅駒尊,商朝中期

1955年陝西眉縣李村出土

盠青銅駒尊銘文
後母辛」青銅觥,商後期

高36cm,長46cm,1976年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

「子龍」青銅鼎,商後期

傳20世紀20年代河南輝縣出土

「子龍」青銅鼎銘文

「子龍」青銅鼎因器內壁進口處鑄有銘文「子龍」二字而得名。整個青銅鼎造型宏偉、精緻,是中國青銅鑄造技術的經典之作。

龍虎紋青銅尊,商·淮夷

高50.5釐米,口徑44.9釐米,足徑24釐米, 重26.2千克,1957年安徽阜南月兒河出土

龍虎紋青銅尊(局部)

龍虎紋青銅尊器肩部有三條活靈活現的曲身龍紋,腹部則以雲雷紋做裝飾,並飾有三組虎飾人紋。值得一提的是,「后母戊」鼎的器耳上與龍虎紋青銅尊上均有「老虎吃人」的圖案,該圖案是商代青銅器常用的裝飾圖案。

四羊青銅方尊,商後期

1938年湖南寧鄉出土

四羊青銅方尊(局部)

很多人應該對歷史書中「四羊青銅方尊」的印象極為深刻,那引人注目的裝飾,雄渾厚重又不失典雅的造型設計,向我們展示著那個時代的輝煌。方尊以肩部四角的卷角羊頭最為顯眼,也因此而得名。

或許,你會好奇「四羊青銅方尊」作為禮器,為什麼會選擇羊作為器身上的裝飾呢?那是因為,在古代,羊在祭祀禮儀中的地位僅次於牛,統治者希冀得到上天的眷顧,所以極為看重祭祀活動以及祭祀禮器的設計。由此可見,四羊方尊上的羊頭造型,極有可能象徵著作為祭品的羊。

四羊青銅方尊(局部)

相信很多人都或多或少讀過南派三叔的《盜墓筆記》,對於出現其中的青銅面具肯定再熟悉不過了。所以,借著此次展覽,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與青銅面具有關的內容吧!

在古代中國和世界早期國家都形成了與面具有關的文化。這些出土於三星堆遺址中的青銅面具大多造型誇張、製作精良,其形制基本相同,都是刀眉、立眼、高鼻、闊嘴、方下巴,雄渾厚重的造型攝人心魄。古人認為神靈、靈魂大多寄居於面具中,是神靈、權位的象徵,也是與神交流的媒介。

青銅面具,商

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

青銅人首,商

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

青銅面具,商

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說完青銅器和青銅面具再給大家介紹一下商朝的玉石文化。二里頭時期,玉器種類明顯增多,雕琢也更加精細,其中以人物、動物造型最為生動傳神。

石牛,商王武丁時期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玉鴿、玉鷹、玉龍鳳飾,商王武丁時期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玉龍,商王武丁時期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玉龍圖
玉鳳,商王武丁時期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玉鳳圖

03西周

商朝後期,居住在陝西岐山之南,周原一帶的周人逐漸強大,再加上武丁死後,他所開創太平盛世並沒有長久地延續下去,內部的戰亂、諸侯的反叛加劇了商朝的滅亡。大約到了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聯合周邊部落,於牧野大敗商軍,後建立了周朝。至此,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宣告結束。

到了西周時期,隨著生產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各類商業活動也逐步發展起來。值得一提的是,西周時期對於手工業有了更為細緻的分工,加速了青銅鑄造、玉石器的製造工藝的提高。不僅如此,與商朝相比,西周時期在祭祀、喪葬、徵伐等方面形成了更為完善的禮儀制度。

蠡青銅方彝,西周中期

1955年陝西眉縣李村出土

利簋,西周早期

高28釐米,口徑22釐米,方座長、寬20.2釐米,1976年陝西臨潼零口出土利簋,這種青銅器出現於西周初期,器底鑄有4行32字的銘文,詳細記載了一件發生在甲子日清晨的重大歷史事件——武王伐紂。不過,在現場並未拍到與這段銘文有關的照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查找下喲!

「長思」青銅編鐘,西周 周穆王時期

1954年陝西長安普渡村長思墓出土,高38.5-48釐米,銑寬25.4-27.5釐米,重6.7-20千克

青銅罍,西周早期

180年四川彭縣竹莊出土

青銅罍(局部)

總的來說,夏、商、周時期是中原文化及周邊各族文化初步形成的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內,周邊各族不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明底蘊,也與中原文明進行了頻繁、緊密的交流,這些青銅器即是最好的歷史見證。

好了,這一期的GM觀展記錄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啦,下一期我們精彩繼續吧!

眼緣藝志 第664篇獻給生活的藝術禮物

相關焦點

  • 國家博物館之古代中國基本陳列:穿越百萬年,見證文明伊始
    時隔半年多,大王這次終於捨得邁開腿,前去看展了,首站當然是最令人驕傲的國家博物館了。所以,從本期開始,Gallery Marking正式回歸,繼續為大家分享與藝術、歷史有關的精粹內容。這一次我們從歷史深處出發,沿著時間的脈絡,穿越古代中國,見證文明伊始,細看這部東方鴻著的睿語哲思。
  • 夏商西周:中國金器發展的萌芽階段
    中國黃金製品的最早發現是在夏商時期。在歲月的洗禮中,中國古代金器經歷了草原遊牧文明與中原農耕文明的碰撞,見證了中西方多元文化的交融,展示了不同地域、民族的審美意識、生活情趣與觀念信仰,最終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黃金藝術。
  • 惟薛有序,於斯千年:豫寶齋分享濟寧博物館古薛國青銅玉器
    惟薛有序,於斯千年豫寶齋分享濟寧博物館古薛國青銅玉器古薛國是古代山東地區存續時間最長、序列最為清晰的東方古國之一,興起於史前文化發達的薛河流域,史前人類的足跡遍布薛河兩岸,繁若星辰。文物既包括帶有薛侯銘文的青銅禮器,也有製作精美的玉石器;既有出土時盛有酒和餃子的青銅卣、青銅簠,也有帶有東夷特色的鹿角銅鳥獸飾。薛國故城位於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是魯南地區保存比較完好的古城遺址。經過多年的考古發掘,初步探明了除地上現有的戰國城,地下的西周早期城,還有商代城和龍山城,對於研究古國古城都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 第十七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啟動
    去年的推介活動共有29家項目單位入圍終評,最終湖南省博物館的基本陳列,成都博物館的「花重錦官城——成都歷史文化陳列·古代篇」展覽,良渚博物院的「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陳列,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盛筵——見證《史記》中的大西南展」等十項陳列展覽獲得了第十六屆(2018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精品獎。良渚博物院常設展覽「文明聖地」。
  • 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是什麼?
    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位於北京市天安門廣場東側,成立於1912年,曾用名「國立歷史博物館」「北京歷史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2003年正式更名為「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建築面積20多萬平方米,是世界上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有各類文物100多萬件,是我國收藏文物數量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以下,就為大家介紹館藏的10件鎮館之寶。
  • 第5課《燦爛的青銅文明》教學設計
    2.培養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了解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境遇。3.培養學生學習能力,養成自學習慣。河南安陽商代遺址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以其莊嚴的造型,龐大的體積和神秘的花紋,成為商朝貴族王權與神權藝術的最典型代表,同時也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重要史料,司母戊大方鼎就是中國青銅文明的傑出代表。那麼青銅文明究竟有哪些傑出成就呢?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第五課《燦爛的青銅文明》。
  • 中國第一家省級青銅博物館,展出文物2200多件,有什麼獨特魅力呢
    青銅時代是人類文明發展歷程的一個重要階段,以鑄造、使用青銅器為標誌。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青銅時代的國家之一。青銅文化在夏代已經成熟,到商周達到鼎盛。山西地處華夏文明的核心區域。陶寺遺址的紅銅製品和中條山地區夏商時代的採銅、冶鑄遺址,呈現了中國早期文明發展的重大成就。山西青銅器體現了商周王朝的文化脈絡,反映了中國禮樂文明發展演變的進程,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面貌。春秋中期以後,晉系青銅鑄造工藝不斷創新變革,達到了技術和藝術上的巔峰,是東周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裡程碑。
  • 盤點國家博物館的那些「鎮館之寶」,件件都是稀世珍品
    中國國家博物館位於北京市天安門廣場東側,是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和原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基礎上組建而成的。國博基本陳列以中國通史為主。是一座以歷史與藝術為主、系統展示中華民族悠久文化歷史的綜合性博物館。2016年國博參觀人數達755萬人次,成為全世界人氣最旺、最受歡迎的博物館。
  • 走進歷史——中國國家博物館
    時間:1月18日 星期:六 天氣:霧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做落在北京天安門東側,門票免費 展廳:遠古時期,古代中國,復興之路,交流展廳(好像是收費的)等48個展廳,藏品眾多,種類眾多,非常值得去N次的地方。 個人非常喜歡遠古時期和古代中國,位置在B1層,一入眼前的北京周口猿人,我每次去也是人最多的地方,都想見一見我們的先祖。
  • 初中歷史 第5課《燦爛的青銅文明》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1.認識我國夏、商、西周時期的奴隸制文明輝煌燦爛,源遠流長,一脈相承,表明我國古代文明具有極其強大的生命力。2.培養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了解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境遇。3.培養學生學習能力,養成自學習慣。
  • Gallery Marking番外篇-感受千年歷史文明,走進國家博物館
    我們的美女編劇給大家帶的是國家博物館的展覽,包含了【殊方共享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展】、【古代中國】、【友好往來 歷史見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外交活動受贈禮品展】三個展。廢話不多說了,先來欣賞展品吧!
  • 西周陶簋現藏於惠州博物館
    該陶簋勾邊陰線雙F紋、方格紋、旋紋,侈口,方唇、略束頸、鼓腹,圜底較平,矮圈足外撇,出土時已殘缺,後經復原,目前整體保存較好,經廣東省文物專家鑑定為西周陶簋,現藏惠州博物館。 簋,《說文》曰:黍稷方器也。《廣韻》曰:簠簋,祭器,受鬥二升,內圓外方曰簋。《疏》稱:祭宗廟用木簋,今此用瓦簋,祭天地及外神,尚質,器用陶瓠之意也。《周禮·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 西安陝西歷史博物館參觀攻略
    隨著《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的演繹,掀起了一股國內文物熱,大家都開始對中國的古文物感興趣,所以既之上篇,這篇小編會將陝西歷史博物館裡面最經典的文物在這裡進行解析。讓文物從這裡發聲。
  • 中國國家博物館免費開放
    3月27日,觀眾排隊進入國家博物館參觀。當日,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始免費向公眾開放,《古代中國》和《復興之路》大型基本陳列,中國古代青銅、佛造像、瓷器藝術展,潘天壽、李可染、黃胄等國畫大師代表作正式與廣大觀眾見面。新國博實行參觀人數總量控制,每天接待量設定為8000人。新華社發(塗勳友 攝)
  • 畢業季在西安,到陝西歷史博物館,來一場充電之旅
    開放時間:8:30--18:30(夏季); 9:00--17:00(冬季)Tips:建議工作日或者淡季去,旺季不做推薦,人多擁擠,無法目睹感受中國文物之美二、預約&門票預約第一種:可在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官網提前預約,到達博物館之後,可拿自己的身份證在網上取票窗口拿票;第二種:可直接到達陝西歷史博物館景區門口排隊通過身份證領取門票
  • 陝西旅遊,這處景點沒有淡旺季之分,金庸先生曾經為它題詞
    作為綜合性歷史博物館,館內陳列主要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臨時陳列三部分。基本陳列按歷史發展順序分為7個展廳,通過各時期的珍貴文物,系統地呈現出陝西自史前藍田人至鴉片戰爭的發展過程,想要了解陝西的歷史文化,甚至說想看懂中國古代歷史,這個地方是必來的。
  • 東進頤和園,西進大英博物館,解密馬洪偉的青銅化玉逐玉之路始末
    玉雕青銅器,是馬洪偉在玉雕藝術創作道路上不懈追求之結晶,正是他的矢志不渝、』不改初心,才成就了玉雕青銅藝術的創新之舉,成就其玉雕事業的全新局面,並引導人們探尋玉雕背後所蘊含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本質。2016年7月,馬洪偉的玉雕作品「西周粣方鼎」在北京參加了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的「青銅化玉 汲古融今」特展。
  • 陝西歷史博物館將對基本陳列進行改造提升
    陝西歷史博物館將對基本陳列進行改造提升 2017-04-05 17:30:00來源:央廣網
  • 在青銅時代,當時的「中國」是什麼意思呢?
    出現最早的「中國」二字。中國人對材質非常敏感。青銅器是指以青銅為基本原料加工而製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銅」古稱金或吉金,是紅銅與其他化學元素(錫、鎳、鉛、磷等)的合金,其銅鏽呈青綠色,因而得名。史學上所稱的「青銅時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銅工具及青銅禮器的時期。青銅器的出現,從一開始就帶著貴族氣息。鼎和肉有關。肉和大腦進化有關。中國古代,只有貴族才配吃肉。鼎是個吃飯傢伙,是從吃飯傢伙演變成的一種高級禮器。青銅禮器分四大類,都跟吃喝有關。
  • 虛擬博物館之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就開放了網上展廳邀請您雲看展。下面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簡介。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前身可追溯至1912年成立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2003年根據中央決定,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合併組建成為中國國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