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遊遍江蘇丨鎮江博物館裡的「宜侯夨簋」是什麼?怎麼讀?看完這個...
鎮江博物館收藏的宜侯夨簋,是西周早期青銅器,現收藏於國家博物館,這裡展示的是1比1複製品。宜侯夨簋腹內底部的126個銘文,對研究西周早期的分封制度,有重要意義。「夨簋」是什麼?怎麼讀?戳視頻,漲知識!(稿件來源:遊遍江蘇)
-
中國文物遺存最早的西周青銅器,是被稱為「武王徵商簋」的利簋
簋是一種古代食器,主要在飲宴時用來盛裝煮熟的稻、黍、高粱等食物,相當於現代的飯碗,在商、周時期舉行祭祀或宴會時,它也是一種重要的禮器,供奉在神壇上和鼎配套使用,盛裝食物等用於祭祀祖先和上帝;按周朝禮制中的列鼎制度規定,不同等級的人在飲食祭祀時所使用鼎和簋的數量是不同的,天子最多為九鼎八簋,諸侯次之為七鼎六簋
-
開眼了,走進西周燕都遺址,感悟別樣的青銅文化和歷史的滄桑
走訪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位於房山區琉璃河鎮董家林村。距北京市區48公裡。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堪稱北京城的發源地,也是20世紀中國100大考古發現之一。對琉璃河西周古城遺址的發掘,不僅證實了周初燕國的始封地,而且肯定了北京城市確立行政建制始於周武王滅商,分封燕與薊,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史也由此拉開序幕。博物館建於商周遺址的墓葬區,佔地20667平方米,樓閣式建築,仿唐風格。館內有展廳、文物庫和二處墓葬處,二處車馬坑。
-
這個被「皖中張氏」收藏的秦公簋 至今仍存題跋之謎
1959年移交中國歷史博物館,今藏中國國家博物館。2003年,中國郵政發行《東周青銅器》郵票,全套8枚,其中第二枚主圖即為秦公簋。簋蓋及器身均作細小盤螭紋,雙耳上作獸首。簋蓋上有銘文54字,器身有銘文51字,共105字,字體與石鼓文頗為相近。蓋和器上又各有秦漢間刻款9字,故知此簋乃官物,在秦漢時曾被當作容器使用。
-
國之大事,祭祀與戎——中國西周青銅器珍品簡介和欣賞
(一)大盂鼎西周康王時期,通高102.1釐米,口徑78.4釐米。清道光初年陝西岐山禮村出土,現收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斂口鼓腹,口緣上有兩個立耳。口緣下飾分解式曲折角獸面紋,足上部飾外卷角獸面紋,均用雷紋襯地。內壁鑄銘文二百九十一字,記載康王二十三年在宗周封盂的一次冊命。
-
「卣、簋、甗、瓿、觶、斝」怎麼讀?來成博讓你在朋友圈秀出才華!
小錦看到,不僅是卣,簋、甗、瓿、觶、斝這些文物生僻名字一個比一個難。博物館貼心地在介紹牌上,標註了讀音,讓觀眾們能夠一邊看文物,一邊學生字。 為什麼青銅器的名字會這麼生僻? 卣(yǒu) 冉父乙卣(酒器) 渭濱區博物館藏 卣,作為盛酒器,是專門盛放由鬱金草與黑黍釀製而成的鬯
-
簋盉鬲觚觶甗簠匜罍!吃貨眼中的青銅器,來廣州了!
卣、鬲、斝、簋、盂、盨、盉、斝 簠、觥、觶、甗、觚、罍、匜、爵 (想知道它們怎麼讀嗎?越秀山君在文末會解答哦)
-
西周《天亡簋》,童真意趣,神韻天成
《天亡簋》,它是西周早期銘文,文字尚未成熟,它突出的特點是整體的氣象:如群星聚攏,自成一篇;也似亂石鋪街,雖疏散卻又渾然一體;猶如大自然中之萬物,看似全無方圓行列,而妙處在於各得其所。
-
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是什麼?
製作如此大型的青銅鼎,在塑造泥模、翻制陶範、陶範灌注等環節必須密切配合,嚴絲合縫,不能出現一丁點的差錯,這充分說明商代的青銅鑄造技術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緻。經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光譜定性分析與化學沉澱分析法的定量分析,確定其含銅量在84.77%、含錫量11.64%、含鉛量2.79%,這與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獻《考工記》的記載基本相符,從中可見我國古代青銅鑄造工藝的內在傳承。
-
盆中景致——陳長文藏「文革」紫砂陶刻花盆展在煙臺博物館舉行
齊魯網4月28日訊(實習記者 王爽爽 通訊員 李若祥)4月27日上午,煙臺博物館地下室會議大廳裡座無虛席,來自省內外社會各界的文物收藏愛好者、中華傳統文化愛好者,一起參加了《盆中景致——陳長文藏「文革」紫砂陶刻花盆展》
-
觚斝鬲盉甗簠簋爵匜……這個文物展上的字你全認識算我輸!
說它是寶藏,一方面是因為有很多文物都是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四川博物院的珍藏。比如這件明青花,是它首次走出國家博物館外出展覽。這種器物初現於二里頭文化,到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見。盛行於商代和西周早期。這次展出的「戌馬」銅觚,來自國家博物館,內壁鑄有「戌馬」兩個銘文,這是表明器物的所有者家族的徽號。魏子淇說,觚可以盛酒,但因為口太大,一般不用來飲酒。商代的貴族一般用柶(一種勺子)將觚內的酒舀到更小的杯子裡飲用。
-
盤點國家博物館的那些「鎮館之寶」,件件都是稀世珍品
中國國家博物館位於北京市天安門廣場東側,是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和原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基礎上組建而成的。國博基本陳列以中國通史為主。是一座以歷史與藝術為主、系統展示中華民族悠久文化歷史的綜合性博物館。2016年國博參觀人數達755萬人次,成為全世界人氣最旺、最受歡迎的博物館。
-
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我國十大青銅器國寶,每一件都是精美的藝術品!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我國十大青銅器國寶,每一件都是精美的藝術品。鳥瞰國家博物館后母戊方鼎2、四羊方尊-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屬炭河裡遺址
-
惟薛有序,於斯千年:豫寶齋分享濟寧博物館古薛國青銅玉器
春秋鹿角銅鳥形飾春秋時期通高48.9釐米,重1517克滕州市薛國故城5號墓出土濟寧市博物館藏列鼎制度 商周時期,特別是西周時代,鼎是青銅禮器中的主要食器。具有烹煮肉食、實牲祭祀和宴饗等多種功能,是古代社會統治階級等級制度和權力的標誌。簋也是一種重要的禮器,用於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具,祭祀和宴饗時以偶數組合與奇數的列鼎配合使用。
-
西周夔紋銅禁:從電解銅廠撿回拼成的國寶
在天津博物館有這樣一件青銅器珍品,它曾被軍閥盜掘、被日軍劫掠、被砸成碎塊賣到電解銅廠,後被文物工作者一塊塊撿回,由專家歷時三年「拼接」復原。它,就是西周夔紋銅禁,是我國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名副其實的國寶。天津博物館館長陳卓介紹說,「禁」是西周前期的承尊器,是古代貴族在祭祀、宴饗時擺放卣、簋、尊等盛酒器皿的几案。
-
惠州博物館「鎮館之寶」作何用?這場直播告訴你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惠州全市博物館關閉至今仍未開放,為讓市民足不出戶欣賞更多歷史文物,惠州博物館將歷史文物和線下展覽搬上線,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滿足市民「雲逛館」需求。「雲遊博物館」第一期4月17日11:00開播。
-
博物館日 帶你走訪惠州博物館讓你來一次穿越舊時空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館日」。被譽為「嶺南名郡」的惠州,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古蹟豐富、名人薈萃,留有眾多文化、民族遺產,隨著惠州經濟、社會及文化事業發展,惠州的博物館越來越多。這些博物館,承載著惠州的歷史,講述著惠州的故事。
-
惠州市民愛護文物 捐贈家傳寶貝給博物館
兩村民果園發現「寶貝」 主動送交博物館 一個比撲克牌略小的小斧狀石錛躺在龍門縣博物館展廳左邊第一個展櫃裡,幾十天前,它還靜靜地藏在龍田鎮田美村一個果園裡,在那裡也許已有幾千年。記者近日在博物館裡見到了它的發現者:村民鍾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