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惠州全市博物館關閉至今仍未開放,為讓市民足不出戶欣賞更多歷史文物,惠州博物館將歷史文物和線下展覽搬上線,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滿足市民「雲逛館」需求。
「雲遊博物館」第一期4月17日11:00開播。
乘著「雲直播」的春風,南方日報惠州新聞部、南方+惠州頻道將聯合惠州博物館推出「雲遊博物館」系列視頻直播,其中第一期將於4月17日11:00開播。提及惠州博物館內的「國寶」,必然繞不開「鎮館之寶」——唐代「崑山片玉」石磨,其造型古樸、工藝精美,經專家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作茶磨之用。
通過這件「國寶級」茶磨,可以窺見,惠州茶文化歷史久遠、源遠流長,並衍生出內涵豐富的茶文化和茶俗。
1954年在惠東縣出土的唐代「崑山片玉」石磨,是「國寶級」茶磨。南方日報記者 梁維春 攝
鎮館之寶
「國寶級」茶磨彰顯惠州深厚茶文化內涵
認識一座城市,就從它的博物館開始。從惠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唐代「崑山片玉」石磨,可以窺見這座城市歷史悠久的茶文化。
惠州市博物館副館長侯慧梅介紹,「崑山片玉」石磨於1954年冬在惠東梁化銀屎坑村修築花樹下水庫時出土,伴隨石磨出土的有西周青銅鼎、唐代碗等。該石磨呈淺褐色,型制與現代石磨相似,上礅為圓柱形,外塑有一圓形方孔錢幣狀浮雕(上陽刻「崑山片玉」四字楷書),對稱處高浮雕一覆式蓮花,可作輔助推磨之用;下礅磨盤周邊線刻精美卷草紋,流口對稱處浮雕一蓮葉紋,紋飾自然流暢,佛教色彩濃厚。
經考證,惠州「崑山片玉」石磨為研茶之用。其上礅比下礅高出一倍多,增加了磨床的壓力,使外形小巧玲瓏的石磨使用起來更容易磨碎茶葉。
侯慧梅提到,「崑山片玉」石磨保存較好,整體端莊厚重,雕刻藝術精湛,融藝術性與實用性為一體,彰顯了唐代高超的石雕技藝以及惠州深厚的茶文化內涵。
通過這件唐代的「國寶級」茶磨,我們可以看出,惠州茶文化歷史久遠、源遠流長。其實,惠州是嶺南較早產茶的地區之一,在1600多年前的東晉時期,惠州茶文化開始萌芽,並逐漸衍生出獨樹一幟、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茶俗。
「酉平縣出皋盧,茗之別名,葉大而澀,南人以為飲。」東晉斐淵《廣州記》一書記載了惠州產茶的史實,所謂的「皋盧」即為苦丁茶,而出產「皋盧」的酉平縣,就是惠州歸善(欣樂)縣前身,大約就在現今惠州蘆嵐和河源紫金縣一帶。
《晉書·藝術列傳》又說單道開在羅浮山修行時,「所飲荼蘇而已」,「荼蘇」就是茶和紫蘇湯。這些史料表明,惠州人種茶、喝茶的習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晉,比唐代陸羽撰寫《茶經》時還要早400年,不過在漢代是煮茶,唐代煎茶,宋代點茶,明清以後則變泡茶。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唐代詩人錢起《與趙莒茶宴》一詩則描寫了古代文人雅士的「時髦」聚會——以茶會友,史稱茶話會。在唐代盛行的茶話會為世人所喜愛,成為一種民俗文化形態,流傳至今。唐代的茶是「煎」出來的,需要提前將茶餅研磨成粉,研磨茶葉的工具應運而生。
「不少文人士大夫受唐代茶話會的社會風俗影響,以茶結友。」惠州博物館副館長鍾雪平認為,為提高茶話會品位,在此過程中,文人雅士便尋找特殊材料,專門製作了這件研磨茶葉的石磨。
鍾雪平還推斷,在隋唐廢梁化郡而設立循州總管府後,當地官府發現當時社會風行茶話會,為討好當朝上級官員,專門製作了這件精美的研茶石磨,或作為貢品。但因各種原因未能進貢,這件石磨最終留在了惠東縣梁化鎮。
東坡寓惠
至少15篇詩文論及茶事
「雲遊博物館」系列視頻直播還將帶網友「穿越」千年惠州,前往東坡祠、東坡紀念館尋覓東坡遺蹟,助力惠州擦亮東坡文化品牌,煥發千年古城文化活力,釋放文旅融合新動能。
重建的東坡祠選址蘇東坡故居白鶴峰。蘇東坡被貶惠州後,開始進入政治生涯的風燭殘年,他曾在白鶴峰上種茶、汲江煎茶。
惠州文史專家吳定球介紹,東坡在營建白鶴峰新居時,便在庭院附近種植茶樹,還寫下一首《種茶》詩——「紫筍雖不長,孤根乃獨壽。移栽白鶴嶺,土軟春雨後。」據考證,東坡詩中提到的「紫筍」,即為古茶名。
「南池綠錢生,北嶺紫筍長。」在《和陶歸園田居六首》和《和陶和劉柴桑》等詩文中,蘇東坡描述了自己移栽茶樹到白鶴峰,觀察茶樹發芽,並親自採摘紫筍煎泡等情景。
蘇東坡深諳茶道,深得獨到之秘,對茶葉、水質、器具、煎法頗有講究。其寓惠兩年又七個月寫下500多篇的詩文中,至少有15篇論及茶事,包括種茶、煎茶、食茶、鬥茶、贈茶等。此外,親朋故舊向東坡寄贈茗茶的記載也有不少。
「茶槍燒後有,麥浪水前空。」東坡寓惠詩《新年五首其一》,記述了惠州城郊土人燒畲種植茶麥、春來豐收在望的場景。
東坡移居自建的新屋白鶴峰後,常到東江邊的釣磯小潭汲江水煎茶,並寫下了廣為人稱道的《汲江煎茶》——活水還須活火煎,自臨釣石取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這首詩既描寫了月夜臨江烹茶的情趣,也詳細記錄了蘇東坡對煎茶水質的挑選和講究,好茶還須好水配、猛火煎,被後人譽為「道盡烹茶之要」「可謂之茶經」,對惠州乃至嶺南茶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
鬥茶成風
鬥茶比賽成為民俗文化響亮的名片
入宋以來,惠州飲茶之風只增不減,鬥茶習俗流傳至今,各類史籍中關於惠州茶俗的著墨也非常詳實。
「今遊羅浮,酌泰禪師錫杖泉,則清遠峽水又在其下矣。」東坡貶謫惠州時先到羅浮山遊玩一番,期間品嘗到景泰禪師的卓錫泉,並寫下了寓惠第一篇作品《書卓錫泉》。該詩文不僅使羅浮山泉水名聲大噪,詩中提及「嶺外唯惠人喜鬥茶」,為北宋時期惠州鬥茶習俗獨樹一幟提供重要的史料佐證。
惠州民間藝術大師蘇定明介紹,鬥茶是在品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自宋代興起,直至民國年間依然在惠州盛行,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消失。
北宋詩人唐庚在東坡之後被貶惠州,在城南郊外謫居4年多,期間與二三好友烹茶相鬥為樂,著文《鬥茶記》。唐庚認為,「茶不問團絝,要之貴新;水不問江井,要之貴活。」這一關於品茶用水高下優劣的觀點為後人所尊崇。
南宋著名畫家劉松年還專門繪有《鬥茶圖》作品,畫作中茶磨樣式便與「崑山片玉」石磨相似。
蘇定明還提到,清末,惠州鬥茶較講究,要將茶葉碾成粉末,而且要碾得細膩,再用絹羅篩過,然後放在洗淨無味的絹布上袋好紮緊,再放活水泡。
這也是有史籍可考的。乾隆年間,惠州詩人趙希璜曾寫下《鬥茶賦》,形象地描述了惠州鬥茶的情形,其中寫到鬥茶器具時便提到:「碧玉罌中,水分三等;黃金碾畔,帶系雙銜。」
蘇定明調查認為,鬥茶是惠州茶文化中最樸實、最普通、最多人參與的民俗趣事,多選在清明前後,正值春茶上市,也最適合鬥茶。鬥茶者要獻出所藏名茶,輪流品嘗,對茶葉的色相與芳香度、茶湯香醇度、茶具、煮水火候等一一點評,以俱臻上乘者為勝。
吳定球曾撰文稱,「惠俗之鬥茶」是「君子之爭」,意在「辨等差」而「較勝負」,已超越了止渴生津、輕身健體的實用層面,成為一項品鑑優劣、交流心得,崇尚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群體性社會文化活動,展現出一種既雅又俗的文化風貌。
近10年,在茶莊和茶文化愛好者的推動下,鬥茶之風又在惠州興起。「將研磨過的茶粉放入茶碗,分多次注入沸水,並用茶筅不停攪拌,不一會,膏狀的茶湯便在茶碗裡形成了,並凝結泛起如粟紋、蟹眼似的湯花,茶香也隨之飄逸而出。」惠州市茶文化促進會會長丘燕倫介紹說,惠州現在的鬥茶比賽,可謂是真實還原宋式鬥茶的經典場景。
時至今日,惠州茶文化節和鬥茶比賽從2010年開始連續舉辦了10屆,業已成為惠州傳統民俗文化中的一張響亮的名片,並讓惠州茶產業煥發新生機。
■觀察眼
讓文物「活起來」,點亮民眾文化生活
日前,敦煌研究院推出「雲遊敦煌」系列動畫劇,讓網友足不出戶就能感受敦煌之美,其中《誰才是樂隊C位》尤其驚豔,「宅」了一千多年的伎樂從石刻裡「活起來」,飛天演繹「反彈琵琶」,讓人嘆為觀止,吸粉無數。
博物館如同城市的根,是一座城市歷史的沉澱、文明的載體。當前正值博物館發展的黃金時代,博物館的價值不斷被發掘拓展,通過文創產品、VR線上展廳、雲直播、動畫劇等形式將文化觸角廣泛延伸,為豐富民眾的文化生活釋放更多可能性。
惠州文博展館豐富,規模較大的約有20個,既有東坡紀念館、葉挺紀念館、葛洪博物館等名人展館,亦有東江民俗文物館、賓興館等特色展館,可挖掘拓展的空間無限。
在筆者看來,惠州博物館開展的「雲遊博物館」系列直播,將讓更多惠州人關注到家門口的博物館,感受這座城市的文化脈搏,增強文化自信,不失為一種好的嘗試和開端。
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下,惠州文化部門還可以繼續深入挖掘、認真整理、大力創新,探索博物館業態融合的更多路徑,如「博物館+體驗+學術+創意+市場+直播」等多種業態組合,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以更多元的創意方式走近市民,點亮民眾的文化生活。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