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博物館日#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是儲藏和傳輸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場所,在人類歷史發展中一直發揮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中國作為擁有著5000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擁有的博物館數量及其文物是世所罕見的。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截止2019年註冊博物館就有3410個。截止2018年,博物館文物藏品共計37540740套/件。中國人也尊重歷史,尊重知識,下圖為近五年博物館參觀人數統計:
博物館裡藏品那麼多。我們需要把重點放在哪裡呢?今天我們就以收藏國寶級文物數量排名為依據,來盤點一下筆者心中四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01故宮博物院——《遊春圖》
不同於其他人會把《清明上河圖》、春秋蓮鶴方壺等世人皆知的文物當作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筆者更鍾情於《遊春圖》。
《遊春圖》是目前中國最早的捲軸類的畫,它也是青綠山水畫的開山之作,是中國捲軸類裡程碑式的繪畫作品,因此它在筆者心中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遊春圖》描繪了一幅士人春遊的場景:青山峻秀,波光粼粼,岸上鮮花怒放,綠草如茵。士人或策馬奔騰或湖邊觀景,還有美麗的女子在水上泛舟遊玩。
02臺北故宮博物院——《快雪時晴帖》
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被世人認為僅次於《蘭亭集序》,它被稱為「二十八驪珠」,並且在古代被古人稱為「天下法書第一」。
《快雪時晴帖》影響了很多書法家,例如:唐代李邕、元代趙孟等都模仿過《快雪時晴帖》的特點進行書寫創作。
03中國國家博物館——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曾稱司母戊鼎,是中國最出名的一件青銅鼎。鼎作為國家祭祀的禮器,是國之重器,在眾多文物中就屬於「貴族」一般的存在,這是選擇它作為筆者心目中的鎮館之寶的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是鼎在古代還有一個用處是當鍋呀。大家想一想,當鍋的器皿能混到國家祭祀的禮器的地位,是不是說明我中華民族本質是個吃貨民族呢?所以本吃貨對它的好感爆棚。
04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編鐘
戰國曾侯乙編鐘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的一套編鐘,它代表了中國先秦時期的先進禮樂文化與高超的鑄造技術。
筆者將曾侯乙編鐘列為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不僅僅是因為它具有極大的史學價值,還因為它是一套極為不凡的樂器。曾侯乙編鐘具有完整的十二樂音體系,它的發現直接打破盛行一時的「十二律源自古希臘」的說法。若把曾侯乙編鐘比作人,那麼他既有高超的技術發明家,又是懂得音律的浪漫音樂家,還是一位極富文採的文學家!
文物不僅僅是一件件死物,它承載著先賢的智慧,我們正是依靠這些寶貴的精神底蘊,才在各族競爭中昂首挺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博物館不僅僅是一座座冰冷的建築,它儲存著民族文化之源,就像文明的泉眼一樣,不斷滋生出新的文化營養,潤澤子孫後代。
文化也不僅僅是書本上面密密麻麻的字,它隱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浸潤著文化,我們也再不斷生產和改造文化。它們都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需要我們努力保存,傳給後世。
以上四件文物是筆者心目中四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相信有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