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秦蜀之路青銅文明特展」在成都博物館揭開神秘面紗。展覽集結了來自成都平原、關中平原、漢中平原三地的青銅器,共計250餘件,其中包括了55件國家一級文物,可謂是一次高規格的「青銅盛宴」。展覽自開展以來就吸引了大批觀眾的關注。有意思的是,與成博其他特展不同的是,除了「品嘗」文物視覺大餐外,觀眾通過文物名還學習到了不少生僻字。
今日下午,成博一樓「秦蜀之路青銅文明特展」現場,觀眾絡繹不絕。「中國」一詞最早的出處何尊、酒水盛放器物亞伐方罍(léi)、銅人頭像……各類青銅器讓人眼花繚亂。小錦發現,人們在青銅器前駐足欣賞、拍照的同時,不少人,特別是孩子還不斷低頭往筆記本上仔細抄錄著什麼。小錦好奇地走上去一看,原來大家都比對著文物介紹牌,仔細拼讀、抄錄青銅器的生僻名字。「我還以為這『卣』是滷字,結果仔細拼讀了文物介紹上的拼音才知道,這卣讀yǒu,是古代的酒器。這次我認識了好多生字。還好文物介紹上有讀音,不然我媽媽都不知道怎麼讀。」開學就小學四年級的黃其樂滋滋地舉著筆記本,向小錦展示著剛記錄下的生僻字。她的母親張女士在一旁有些靦腆地說,沒有想到這些青銅器的名字如此生僻,孩子學到了知識,大人也是獲益匪淺。小錦看到,不僅是卣,簋、甗、瓿、觶、斝這些文物生僻名字一個比一個難。博物館貼心地在介紹牌上,標註了讀音,讓觀眾們能夠一邊看文物,一邊學生字。
為什麼青銅器的名字會這麼生僻?在接受採訪時,成都博物館相關負責人向小錦解密道,青銅器取名的根據,首先是取「自載其名」,是根據青銅器銘文上的自稱來確定名稱,也就是學術界常說的「自名」,現在相當一部分器物名稱都是因有「自名」而被認定的;對沒有「自名」的器類的命名則多是宋代學者根據古代文獻記載框定的。所以說很多青銅器名稱都開始於青銅時代,對於現代人來說確實是很陌生的。
延伸閱讀:
卣(yǒu)
冉父乙卣(酒器)
渭濱區博物館藏
卣,作為盛酒器,是專門盛放由鬱金草與黑黍釀製而成的鬯(chàng)酒。這個鬯酒什麼來頭,還需要專門的器物來盛放?據《王度記》記載:「天子以鬯,諸侯以薰,大夫以蘭芝,士以蕭,庶人以艾。」只有周天子才可以有資格將鬯酒賞賜給臣民,可見鬯酒是相當高規格的賞賜。在《禮記·郊特牲》中有記載「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鬱合鬯,臭陰達於淵泉。」不要被這個「臭」字所迷惑,這裡的「臭」通「嗅」,是指香氣。所以鬯酒具有濃鬱的香氣,為了避免帶有香氣的酒容易揮發,所以卣都有蓋子,而且為了在禮儀中方便傾倒,所以卣都帶有提梁。
簋(guǐ)
鳥紋方座簋
西周
隴縣博物館藏
這個字大家可能比較熟悉,熱愛旅遊和美食的同學肯定知道北京著名的美食一條街——簋街,它的名字就來源於「簋」曾經的用途,簋是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的容器。
商周時期,簋常常與鼎組合(專用烹飪或盛肉食的器具),成為禮儀制度的代表,常常是偶數簋搭配奇數鼎。據記載: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則三鼎二簋。
本次展覽中的這件鳥紋方座簋飾有各類鳥紋,大家可以找找一共有多少處鳥紋!
鬲(lì)
單叔鬲
西周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鬲主要是烹煮的的炊器。鬲的底部膨脹飽滿,就像熊貓圓墩墩的屁股,這樣受熱面積大,這樣不僅節約木材還能夠將食物煮透。那鬲是用來煮什麼的呢?
大部分資料顯示,鬲所烹煮的食物,一是肉類,二是穀物。目前出土的鬲大小基本都比較統一,這是因為如果鬲太大了,可能會出現下面的食物已經燒糊了,上面的還沒熟的情況。
甗(yǎn)
萬甗
西周
渭濱區博物館
甗,形狀也是來源於陶器,變身前分別是上部的盆形甑(zèng)和下部的鬲,變身後成了甗用來蒸食物的,必殺技是「奪命蒸」:下面的鬲盛水,上面的甑底部有孔,方便蒸汽傳遞(自行腦補家中蒸屜),將食物放在甑內,通過燒熱鬲中的水,以蒸汽烹飪食物,確認過是現在的蒸鍋無誤了。
大家在參觀的時候可以從上往下看看這次展出的萬甗的甑和鬲之間是否有小孔。這件萬甑的鬲腹下還有煙燻過的痕跡!
瓿(bù)
獸面紋瓿
商代晚期
洋縣文博館藏
瓿,它盛行於殷商時期,是盛酒或盛食的器物,大口而低矮,盛取方便,所以我們現在用的罈子還保留了它的基本造型。
盉(hé)
獸面紋盉
西周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盉,也是由陶器演變而來的,用以盛酒或盛水,在商周時期,參加祭祀的人需要進行沃盥之禮,就是將水盛在盉或匜(yí)中,從上面向下澆水洗手,下面用盤來盛接。盉有較高的三足,可以看出它兼備加熱功能。
在青銅文明展中展出的這件獸面紋盉有蓋,你仔細觀察,會發現古時匠人的心思細膩:器蓋與單鋬通過鏈鈕連接,以防傾倒時蓋子會掉下。
觶(zhì)
父己觶
西周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觶,作為飲酒器是一種地位較高的禮器,在《禮記·禮器》中記載到:「有以小為貴者: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在祭祀中,身份尊貴的人才可以用觶來飲酒。
從它的體量、形體大小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它當時僅僅是作為飲酒用的:它的容量較小、要多喝兩口就沒有了,當然不能做盛酒器;圈足底也不能像三足器那樣溫酒,所以它的功能僅為飲酒用。
斝(jiǎ)
饕餮紋斝
商代
岐山縣博物館
斝,盛行於商周時期,是盛酒器,也用作溫酒器。古文中也稱之為「散」。在目前出土的銅斝中,外底很多都有煙燻過的痕跡,內裡還有白色水鏽,說明斝是用以受熱溫酒的酒器。一器多用,器大量多,牛飲一杯。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客戶端 記者 王嘉 圖片由成都博物館提供 編輯 於譚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