簋盉鬲觚觶甗簠匜罍!吃貨眼中的青銅器,來廣州了!

2020-12-15 騰訊網

「涮牛肉的?」

「烙大餅的?」

「裝酸梅湯的?」

對美食隨時保持無上的熱情

是一個吃貨的基本素養

而從單純的吃吃吃開始

升級到各種腦補

才是一個王者吃貨的進階利器

(文末有福利)

考驗的時刻到了

作為吃貨界資深一員的你

看看下面的字

這些常常出現在博物館中的國寶食器你認識幾個??

知道它們都是什麼東西嗎?

卣、鬲、斝、簋、盂、盨、盉、斝

簠、觥、觶、甗、觚、罍、匜、爵

(想知道它們怎麼讀嗎?越秀山君在文末會解答哦)

這些字都源於古代「吃貨」們的創造

與現在我們「鍋、碗、瓢、盆」的簡單叫法不同

古代的「吃貨」們

對食器都有著細緻的分類和命名

因此在博物館

我們時常會看到一些「不明覺厲」的字

今天,來與越秀山君一起

「穿越」中國古代去識器!

品味不一樣的舌尖味道

正確的盛裝內容是

原來,這些國寶食器是

「曾國寶藏」和「南越藏珍」

值得注意的是

在廣州的小夥伴們

也不用跑到一千公裡外

去領略曾國的歷史文化了

在廣州,你也能感受它的氣息

因為「曾國寶藏」第一次在廣州展出啦!

《曾國寶藏》於2019年12月2日至2020年3月1日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展出。「曾國寶藏」展覽由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隨州市博物館和隨州久洲藝術博物館主辦,共展出來自隨州的89件(套)青銅器精品,分為「九鼎八簋」、「禮樂家邦」和「車馬行天下」三部分,從青銅器切入展現了曾國七百年歷史的赫赫威儀和先秦時期精湛的青銅器鑄造技術。

這些寶藏是怎麼被發現的呢?

原來是因一個驚世發現

揭開了曾國七百年之謎

1966年,湖北京山蘇家壠出土了

帶有「曾侯」字樣的的九鼎七簋

「曾國」這個在歷史上未被記載的神秘古國初現人間

1978年曾侯乙墓的驚世發現拉開了揭秘曾國的序幕

對比文獻記載,學者們認為曾國存在約七百餘年

時間跨越西周早期至戰國中晚期

目前出土青銅器銘文揭示了共20位曾侯的存在

兩周之際的曾國疆域

此次展覽為曾國青銅器首次到訪廣州,展出的曾國青銅器精品不僅為楚文化以及曾楚關係等相關論題提供了廣闊視野和豐富材料,還再現了兩周之際諸侯國的群雄爭鹿,讓觀眾得以見證漢水之濱豐富多元的先秦青銅文化。

展期:2019.12.02 - 2020.03.01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廣州越秀區解放北路867號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四9:00-17:30(16:45停止售票及進場)

周五至周日9:00-21:00(20:00停止售票;20:10停止進場)

溫馨提示:夜間開放區域包括主體樓南越藏珍展及綜合樓臨時展覽,南越王墓原址及炮臺暫停開放

門票:全票¥10;半票¥5元

文中的生僻字究竟怎麼讀呢?

越秀山君告訴你!

卣(yǒu)鬲( lì)斝(jiǎ)簋(guǐ)

盨(xǔ)盉(hé)斝(jiǎ)簠(fǔ)

觥(gōng)觶(zhì)甗(yǎn)觚(gū)

罍(léi)匜(yí)爵(jué)

本期互動

你都去過哪些博物館呢?

哪個展品給你印象最深刻呢?

快來留言區告訴越秀山君吧!

越秀山君將隨機挑選部分幸運觀眾

送出70周年定製企鵝公仔

或《好嘢,北京路》精裝版圖書

或越秀美景冰箱貼

相關焦點

  • 簋鬲甗盉盤罍簠匜爵,這些生僻字背後的東東
    簋,讀作:guǐ,是古代中國用於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也用作禮器,圓口,雙耳。下圖是出土於陝西韓城梁帶村,屬於春秋早期的青銅簋。 (銅鬲) 甗,拼音:yǎn,是中國先秦時期的蒸食用具,可分為兩部分,下半部是鬲, 用於煮水,上半部是甑,相當於現在的籠屜,用來放置所蒸食物,是中國最早使用蒸汽的器具
  • 罍匜簠甗盨斝,看完這篇全都會讀
    簠盛行於西周末春秋初,戰國晚期以後消失,和簋的不同在於,簋是圓形,簠為方形。山奢虎簠 春秋早期 上海博物館藏盨,第三款飯碗。獸環甑 漢 恭王府博物館藏當鬲和甑合體之後,湯鍋就變成了蒸鍋,這個蒸鍋的名字就叫甗。根據鬲和甑的組合方式,甗有分體和連體兩種樣式,一般都是一鬲配一甑。
  • 觚斝鬲盉甗簠簋爵匜……這個文物展上的字你全認識算我輸!
    扁足陶鬲,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時期盉[hé],是中國古代盛酒器,一種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用水來調和酒味的濃淡。盉的形狀較多,一般是圓口,深腹,有蓋,前有流,後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蓋和鋬之間有鏈相連接。青銅盉最早出現於二里頭文化時期(即夏文化),盛行於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戰國。中國古代青銅器從商代晚期開始,造型特點是敦厚凝重,裝飾繁複,圖紋威嚴神秘,西周大致秉承商代舊制而略有變化。
  • 甗、罍、觶、卣、斝…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青銅器中習稱的觶有兩類,一類是扁體的,一類是圓體的,此兩類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皆有,後者且沿用至東周。王麒越說,在喜愛喝酒的周朝,各種各樣的青銅酒器達到了讓人目不暇給的程度。在展廳中,除了觶以外,還有包括尊、斝(jiǎ)、觚(gū)在內的一套三件酒具。
  • 「卣、簋、甗、瓿、觶、斝」怎麼讀?來成博讓你在朋友圈秀出才華!
    「中國」一詞最早的出處何尊、酒水盛放器物亞伐方罍(léi)、銅人頭像……各類青銅器讓人眼花繚亂。小錦發現,人們在青銅器前駐足欣賞、拍照的同時,不少人,特別是孩子還不斷低頭往筆記本上仔細抄錄著什麼。小錦好奇地走上去一看,原來大家都比對著文物介紹牌,仔細拼讀、抄錄青銅器的生僻名字。「我還以為這『卣』是滷字,結果仔細拼讀了文物介紹上的拼音才知道,這卣讀yǒu,是古代的酒器。這次我認識了好多生字。
  • 上古青銅器驚豔之美——上古時期的青銅製烹飪器和飲食用具鑑賞
    上古的烹飪器有鼎、鬲(lì)、甗(yǎn)等。有陶製的,也有青銅製的。鼎是用來煮肉盛肉的,一般是圓腹三足(所以古人用「鼎足」「鼎立」等詞語來譬喻三方並峙的情況。《史記淮陰侯列傳》:「三分天下,鼎足而居。」),也有長方形四足的,那是方鼎。
  • 古代青銅器名字為啥有點「怪」?帶銘文的青銅器更值錢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名稱大多有些「古怪」,用字也頗生僻。以青銅器的「飪食器」來說,就有鼎、鬲、甗、簋、簠、盨、敦、豆、鋪、盂、(奠下加皿字)、鍪、俎、匕……這些名稱除了器物本身有名稱和結合典籍可以確定名稱的外,有不少叫法都是後人定的。青銅器上的銘文被稱為金文,那麼金文又是什麼字體?
  • 「吃貨」記這些文物也太太太容易了
    有時候,用吃貨們這種方式來記文物,真的容易多了!今天,就以吃貨的方式來說一說青銅食器們。常見的青銅食器主要有鼎、鬲、甗、簋、盨、豆、敦、簠等幾種。鼎:一開始,我是來煮肉的鼎,現代人覺得高高在上,莊嚴肅穆的文物。
  • 青銅器大揭秘:當我們談論青銅器時,我們在談些什麼?
    一、 器型——青銅器的用途和命名大部分青銅器一眼就可以看出他們的用途是什麼,比如鼎是用來煮肉的鍋,鍾是用來敲擊的樂器,尊是用來盛酒的,爵是用來直接喝酒的。還有一些器型不太常見,比如觚[gū]、觶[zhì]、甗[yǎn]等,我們下面會做一些簡單介紹。
  • 罍、龠、溷、盉、觥……學學省博常見字,當一回學霸
    「雷」字跟今天所說的皿方罍又有什麼關係?如果你仔細觀察皿方罍,會發現這個集立雕、浮雕、線雕於一身的青銅器身上,畫有一種連續的迴旋性線條,很像最初甲骨文中輪狀的「雷」,因此這種花紋被稱之為「雲雷紋」。在各方努力下,湖南終於通過洽購的方式,將皿方罍迎回家鄉。 觥gōng 那些帶「角」的字多指「酒器」 在博物館內,一件渾身泛著綠光、精雕細琢的水牛造型青銅器格外引人注目。 軀體豐圓的水牛,四肢健壯,牛身上站著一隻「小老虎」,既是提手,也是裝飾。全身都刻有花紋,腹部有鳳鳥紋,還有此前提到的雲雷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