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天亡簋》,童真意趣,神韻天成

2020-12-12 依古軒畫廊

《天亡簋》,它是西周早期銘文,文字尚未成熟,它突出的特點是整體的氣象:如群星聚攏,自成一篇;也似亂石鋪街,雖疏散卻又渾然一體;猶如大自然中之萬物,看似全無方圓行列,而妙處在於各得其所。

銘文字大小不一,筆劃似斷又連,欲放還收,線條無固定運行軌跡,時見突然心變方向的姿態,給人意外的新奇感。且長短不一,粗細有變、兼有偶然出現的象形字,參雜點綴其間,那幼稚的憨態,如小兒學步,笨拙得可愛。重心不穩定造成的攲側多姿,自然而淳樸,毫無刻意的雕琢。

通篇布白隨意,妙理變化無窮,神韻天成,極耐玩味,即使不識金文的人,也能從那饒有趣味的字體和稚拙純真的動態中,領悟到童真的意趣。

相關焦點

  • 西周陶簋現藏於惠州博物館
    2000年惠州博羅橫嶺山墓地出土的這件陶簋(見上圖),灰褐色泥質硬陶,由殘片拼接成器,殘缺一半,復原後陶簋口徑31釐米、足徑32.5釐米、足徑17.5釐米、高17.2釐米。
  • 中國文物遺存最早的西周青銅器,是被稱為「武王徵商簋」的利簋
    簋是一種古代食器,主要在飲宴時用來盛裝煮熟的稻、黍、高粱等食物,相當於現代的飯碗,在商、周時期舉行祭祀或宴會時,它也是一種重要的禮器,供奉在神壇上和鼎配套使用,盛裝食物等用於祭祀祖先和上帝;按周朝禮制中的列鼎制度規定,不同等級的人在飲食祭祀時所使用鼎和簋的數量是不同的,天子最多為九鼎八簋,諸侯次之為七鼎六簋
  • 精巧天成,意趣叢生
    精巧天成,意趣叢生
  • 這個被「皖中張氏」收藏的秦公簋 至今仍存題跋之謎
    銘文較諸西周金文,字體稍短而多變化,實為秦石鼓文的濫觴。因其獨特重大的歷史文化價值,時至今日,國內外諸多學者已對秦公簋作過研討和考述。羅振玉、王國維、馬衡、徐乃昌、商承祚、郭沫若、容庚、馬敘倫、於省吾、吳其昌、楊樹達、陳夢家、唐蘭、聞一多等均曾於其著述或論文中有所涉及。去年底,「大道:百年名人翰墨集萃」展覽在上海寶龍美術館4號展廳舉行。
  • 劉芳亭:意趣天成 畫如其人
    劉芳亭:意趣天成 畫如其人 出處:
  • 昌他亡西周:如何防範他人的「反間計」?
    東周·昌他亡西周昌他亡西周,之東周,盡輸西周之情於東周。東周大喜,西周大怒。馮且曰:「臣能殺之。」君予金三十斤。馮且使人操金與書,間遺昌他書曰:「告昌他,事可成,勉成之;不可成,亟亡來亡來。事久且洩,自令身死。」因使人告東周之候曰:「今夕有奸人當入者矣。」
  • 中華文明歷史上的大不幸事件:致九鼎丟失、西周200年歷史斷層
    現存西周的歷史有明顯的「斷層」商朝尚且有大量的甲骨文留世,西周的歷史讀起來視乎有些「斷層」,這是怎麼回事?以《史記》為例,司馬遷在編纂歷史的時候,查閱和借鑑了大量的先秦典籍,西周的建立和滅亡史書上都講得很清楚,周武王滅商並遷九鼎於洛邑(見《史記》),然後再太室山祭天(見《天亡簋》),並命周公在「有夏之居」的洛邑建都(見《史記》),周武王滅商兩年後崩斃,周成王繼承武王遺志「宅茲中國」開始大規模營建洛邑(見《和尊銘文》),然後中國歷史進入了歷史上第一個盛世「成康之治」,再往後,歷史就語焉不詳,進而到西周滅亡時的烽火戲諸侯倒是家喻戶曉
  • 意趣天成——顧揚和他的花鳥畫
    《東籬佳色》有專家評價顧揚說:「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努力探索宋人傳統,追尋簡靜、天真的人文氛圍。同時致力於工筆花鳥畫現代化進程的思考和實踐。」在這段文字中,既表述了畫家的美學淵源,又概括了畫家師承下的藝術追求,還指出了畫家的生命狀態和心路歷程始終處於上下求索中的一條脈動曲線。
  • 遊遍江蘇丨鎮江博物館裡的「宜侯夨簋」是什麼?怎麼讀?看完這個...
    鎮江博物館收藏的宜侯夨簋,是西周早期青銅器,現收藏於國家博物館,這裡展示的是1比1複製品。宜侯夨簋腹內底部的126個銘文,對研究西周早期的分封制度,有重要意義。「夨簋」是什麼?怎麼讀?戳視頻,漲知識!(稿件來源:遊遍江蘇)
  • 開眼了,走進西周燕都遺址,感悟別樣的青銅文化和歷史的滄桑
    走訪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位於房山區琉璃河鎮董家林村。距北京市區48公裡。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堪稱北京城的發源地,也是20世紀中國100大考古發現之一。對琉璃河西周古城遺址的發掘,不僅證實了周初燕國的始封地,而且肯定了北京城市確立行政建制始於周武王滅商,分封燕與薊,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史也由此拉開序幕。博物館建於商周遺址的墓葬區,佔地20667平方米,樓閣式建築,仿唐風格。館內有展廳、文物庫和二處墓葬處,二處車馬坑。
  • 方寸之間表現大千世界——「北京毛猴」意趣天成
    方寸之間表現大千世界——「北京毛猴」意趣天成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2016年06月30日14:02
  • 名吃堂|九大簋,中國最豪華的民間宴席
    黍稷代表的是糧食,在古代是以糧食來衡量國家是否富裕,因此「簋」還有江山社稷安穩太平的寓意,這也說明了「簋」是古代貴族用品(因為只有貴族才有那麼多糧食嘛)。另據廣東省三水縣金本鎮(現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西南街道金本社區)一座東漢前期之古墓出土物來看,廣東人所說的「簋」是可裝五至六斤米飯之「大碗」,九大簋的意思正是有九個大簋裝放菜餚食物,如果按今天人們的食量,裝滿「九大簋」,可供一百幾十人享用。
  • 「卣、簋、甗、瓿、觶、斝」怎麼讀?來成博讓你在朋友圈秀出才華!
    小錦看到,不僅是卣,簋、甗、瓿、觶、斝這些文物生僻名字一個比一個難。博物館貼心地在介紹牌上,標註了讀音,讓觀眾們能夠一邊看文物,一邊學生字。   為什麼青銅器的名字會這麼生僻?   簋(guǐ)   鳥紋方座簋   西周   隴縣博物館藏
  • 國之大事,祭祀與戎——中國西周青銅器珍品簡介和欣賞
    毛公鼎鼎銘對研究西周晚期政治歷史有重要價值。(四)利簋西周武王時期,通高28釐米,口徑22釐米,1976年陝西臨潼西段村西周窖藏出土,中國歷史博物館藏。這是已知的西周最早的一件銅器,綠鏽斑駁、凝重典雅,史料價值與藝術價值都很高。侈口鼓腹,下方連禁,獸首耳下有長方珥。
  • 觚斝鬲盉甗簠簋爵匜……這個文物展上的字你全認識算我輸!
    這種器物初現於二里頭文化,到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見。盛行於商代和西周早期。這次展出的「戌馬」銅觚,來自國家博物館,內壁鑄有「戌馬」兩個銘文,這是表明器物的所有者家族的徽號。魏子淇說,觚可以盛酒,但因為口太大,一般不用來飲酒。商代的貴族一般用柶(一種勺子)將觚內的酒舀到更小的杯子裡飲用。
  • 西周時期玉圭尺寸長短,代表官品等級
    些件西周時期玉圭細觀沁色,凡有色沁處,均微微下凹,側觀斑駁淋漓,但正面寓目卻寶漿滿布,一點也沒有坑麻粗拙的感受,給人的是一種拋磨精湛,並經由全心護養的視覺感觀。這正是高古玉器神韻所在,這種得天獨厚的巧奪天工、深不行測的富厚內在是任何造假能手都無法仿製的。
  • 西周夔紋銅禁:從電解銅廠撿回拼成的國寶
    它,就是西周夔紋銅禁,是我國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名副其實的國寶。天津博物館館長陳卓介紹說,「禁」是西周前期的承尊器,是古代貴族在祭祀、宴饗時擺放卣、簋、尊等盛酒器皿的几案。據古代文獻記載,西周初期曾厲行禁酒,「名之為禁者,因為酒戒也」,「禁」這個名稱源於戒酒,出於更有效地督促民眾實行禁酒的考慮,當時的統治者就把安放酒具的器座命名為「禁」。
  • 杜勇 | 西周「共和行政」歷史真相新探
    但是,《晉書·束晳傳》言及《汲冢紀年》稱:「(幽)[厲]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攝行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此條引文只說共伯和代行王政,非繼王位,其實際內涵是有差別的。《史記索隱》說:「共,國;伯,爵;和,其名;幹,篡也。言共伯和攝王政,故云『幹王位』也。」「攝王政」是代理王政,亦稱「攝行天子事」,司馬貞卻解釋為「幹王位」,意即「伯和篡位立」。這顯然是不明歷史真相,刻意調停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