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彝族畢摩文化視角解讀
三星堆和金沙遺址青銅立人像的差異性
作者:勒巫吉布
內容摘要:三星堆和金沙遺址的青銅立人像,給與世界主流學界的專家和學者一個非常困惑的差異性問題。對於這個讓主流學界極其困惑的差異性問題,從彝族畢摩文化視角解讀,那是理所當然的、也是一目了然的。筆者根據考古成果等資料推斷,三星堆和金沙遺址青銅立人像是兩個不同族群(亞族群)的王者(最高統治者)形象;根據考古成果和彝族畢摩文化等資料推斷,三星堆青銅立人像是被祭祀的王者(最高統治者)形象,金沙遺址青銅立人像是被詛咒的王者(最高統治者)形象,三星堆青銅神樹是彝族畢摩文化「尼木措畢」即送靈歸祖儀式中生育繁衍樹的最初最高形式。
關鍵詞:三星堆和金沙遺址、青銅立人像、畢摩文化、祭祀、詛咒、繁衍
三星堆和金沙遺址的青銅立人像,給與世界主流學界的專家和學者一個非常困惑的差異性問題。為什麼三星堆的青銅立人像這麼大,而金沙遺址的青銅立人像又這麼小?這對於世界主流學界的很多專家和學者來說一直都是個想不明白、解釋不通的問題。有少數不嚴謹的專家和學者簡單的將這個現象勉強解釋為三星堆王國的沒落,但這是完全站不住腳的。對於這個讓主流學界極其困惑的差異性問題,從彝族畢摩文化視角解讀,那是理所當然的、也是一目了然的。
彝族是一個以祖先崇拜為主,自然崇拜為輔的民族。彝族宗教歷史及其久遠,據彝文古籍記載,彝族宗教在母系社會的時候就已經成熟。彝族宗教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處於正統的畢摩,另一種是處於較邊緣的「蘇尼」。畢摩趨於尊祖自律,遵從自然法則;蘇尼趨於巫術,崇尚妖神鬼怪思想。畢摩職能按照內容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主持祭祀、除災祛禍(心理治療、矯正社會和人)、治病療疾、主持盟誓等。
一、三星堆和金沙遺址青銅立人像的簡要情況
(一)三星堆青銅立人像簡要情況
三星堆青銅立人像,1986年8月出土於成都以北40公裡的四川省德陽市廣漢市(縣級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三星堆二號祭祀坑,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按照一定規格挖坑而埋,陪葬品高級而及其繁多,掩埋地沒有河溝。它高172釐米,重大180公斤,站立在高90釐米的基座上。他所站立的高臺基座,由4個神獸組成,看上去氣勢十足;他頭戴花冠,體態高大,身軀稍顯瘦長,髮型為笄發,腦後無辮子,頭戴複雜的獸面冠,衣著華麗的多層長服(有學者認為這是一種古老的祭服),腰不束帶;他臉部為方頤,眼睛排列呈倒八字,耳垂處有穿孔,眼睛形態為中有橫稜線的豆莢形,表情威嚴肅穆。
(二)金沙遺址青銅立人像簡要情況
金沙遺址青銅立人像,2001年出土於四川省成都市金沙村的古蜀國遺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無挖坑而埋的跡象、無陪葬品,發現地為一河溝。它通髙19.6釐米,其中立人高14.61釐米、插件高4.99釐米,重641克。其整體形態為圓雕造型,由立人像和插件相互聯接組成。它鑄造工藝與三星堆出土人物雕像相似,從殘留的泥芯範土看,系制模後一次澆鑄而成,然後在器表作過打磨拋光處理。它造型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在製作方面則展示了嫻熟而高超的製作技巧。他身材修長,臉形瘦削,眉弓凸起,顴骨高凸,直鼻方頤,嘴如梭形,微微張開,橢圓形的眼瞼深陷,大眼圓睜,耳朵較大,耳垂處有細小的穿孔;他頭上戴環形帽圈,帽圈上的13道弧形芒狀飾物猶如太陽的光芒,衣服是比較簡易的單層中長服,腰系帶,腰帶上還多出了一柄短杖;他腦後垂有隆起的辮髮,辮子並列為三股,當垂至後背中部時,有一寬帶將三股合為一束,再拖至臀部。他腰間斜插一柄短杖,神情肅穆地站在插件上。
金沙遺址青銅立人像,站立在插件上是很有意思的一個現象。其插件略呈方形,上端分開,很像農耕初期一個倒置的耒形器。在分開的上部之間有兩根支撐,並夾有布滿銅鏽的類似橫梁的東西。仔細觀察,可以看到橫梁狀物體上面還殘留有少量硃砂。在插件下端,清理出土時發現尚有一些殘存的木質痕跡。據此推測,當初古蜀族供奉或在祭祀活動以及其他宗教活動中使用青銅立人像的時候,下面可能有木質的基座,用插件入木孔固定於上。這與三星堆青銅立人像站立於紋飾華麗的雙層方座之上有著明顯的差異。在金沙遺址出土的青銅人物造型極少,僅有這小型青銅立人像一件。
(三)三星堆和金沙遺址青銅立人像的對比
三星堆和金沙遺址青銅立人像相同之處是,他們都均被塑造成為具有三維空間感的高高站立的人物,耳垂均有穿孔,臉部均為方頤,都有著相同的手勢,手中都應當持握著從雙手間穿插而過的器物。
不同的是三星堆青銅立人像體態高大,身軀稍顯瘦長,髮型為笄發,腦後無辮子,頭戴複雜的獸面冠,衣著華麗的多層長服(有學者認為這是一種古老的祭服),腰不束帶。金沙遺址青銅立人像體態矮小,髮型為辮髮,腦後拖著三股一體的長辮子,頭戴簡單的圓渦形冠,衣服是比較簡易的單層中長服,腰系帶,腰帶上還有一柄短杖。就人物的面部造型而言,三星堆青銅立人像眼睛排列呈倒八字,眼睛形態為中有橫稜線的豆莢形;金沙遺址青銅立人像眼睛橫向排列,眼睛形態為中無橫稜線的對稱的橄欖形。
經廣大專家學者研究、科學考證確定,三星堆的年代在殷墟中期,即商代後期偏早階段,而金沙遺址的年代在商代後期偏晚階段到西周前期。三星堆青銅立人像早於金沙遺址青銅立人像已經確認,三星堆遺址早於金沙遺址已經確認。這樣我們就可以推測金沙遺址青銅立人像應是沿襲三星堆青銅立人像風格鑄造的,因其年代晚於三星堆青銅立人像,所以它才帶上了較晚的時代烙印。
三星堆和金沙遺址青銅立人像相同的特徵說明,他們都應該是王者(最高統治者)的形象並有聯繫。而他們的帽子、髮式、衣服的明顯不同;一個腰不束帶、一個系帶;還有二者的臉形、眼睛和嘴巴也都有明顯的區別,這充分說明二者代表著完全不同的兩個族群(亞族群)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說,三星堆和金沙遺址青銅立人像是兩個不同族群(亞族群)的王者(最高統治者)形象。
二、彝族畢摩文化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動「尼木措畢」即送靈歸祖儀式
(一)「尼木措畢」即送靈歸祖儀式簡介
彝族「尼木措畢」祭祀儀式由來已久。據彝族史詩《勒俄》、歷史典籍《公史傳》和《母史傳》、教育經典《瑪牧》等彝文古籍的記載,彝族先民社會從「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母系制時代,過渡到「娶妻配成偶,生子可見父」的父系制時代,便已創立了祭祖送靈的宗教文化制度。在經歷了「生子不見父」的九代歷史之後,雪族之子武哲史拉的後裔石爾俄特歷經曲折,終於與聰明女子茲尼史瑟結婚,此後「生子見父」、父子聯名,從而也確立了祭祖送靈的一整套宗教制度。
在四川涼山彝族的人生禮儀與儀式生活中,「尼木措畢」至今是民間最為隆重、最受重視的社區公共事務。一般以家庭、家支(宗族)為單位,在火葬舉行之後的一年到數年之內,按一代送一代或幾代的傳統儀軌範式,在冬日農閒時節由家庭自行或家支集體延請祭祖畢摩來舉辦,通常須在彝族新年與漢族春節之間擇吉日進行。過去的祭祖送靈大典要延續7至21日,而現在大都簡化為3 天,整個活動由數十種儀式程序構成,須請數位乃至十多位「尼木畢摩」(祭祖畢摩)共同主持。儀式規模視所送亡靈的靈牌數目、威望而定,尤其是家支集體舉行的送靈大典,涉及到幾代亡靈中的數位或十多位祖先,那麼與這些祖先有血緣、親緣聯繫的人們都會參加儀式活動,少則幾百人、多則上千人。送靈儀式活動在彝族地區有其較為固定的文化表現周期和代代相承的民俗生活基礎。
彝族有句諺語,「人死有三魂,一魂歸祖先。」彝人普遍信仰靈魂不死和人死後有三魂,即人的肉體死亡後還有三魂存在,並有暫時不同的歸宿和存在的形態,其中一魂守在火葬場或墳墓上,一魂回歸祖界與祖先相聚,一魂守護家中供奉的祖靈位上。三魂中,無論是哪一個靈魂安適與否、清潔與否以及受到相應的供奉程度,都會影響和左右子孫後代的禍福興衰。彝人理想中的靈魂歸宿地是祖界,此三魂等到給予「尼木措畢」祭祀送靈後,便會合一體回歸到祖界與祖先們一起生活。所以彝人一般都要在每隔一至三代就要進行一次送靈歸祖儀式,即把死去祖先的三魂進行祭祀合一後送到祖界與祖先們一道生活而得以「永生」,繼續為祖先和後代子孫盡責盡力,並享受人生未盡之靈魂樂趣。作為後代,應當將對祖先的崇拜置於首位,安葬祖先、祭祀祖先、給祖先送靈是後輩子孫不可推卸的職責和義務。
(二)「尼木措畢」即送靈歸祖儀式程序
「尼木措畢」即送靈歸祖儀式程序十分複雜,內容豐富、意蘊深遂,是畢摩文化中層次最高、要求最嚴、規模最大的一種儀式活動。儀式活動的現實操作行為是,將物化形式的祖靈牌位和祖靈筒等通過一系列複雜而豐富的儀式和程序後送入野外同宗祖靈箐洞。其中,安靈、淨靈和指路送靈是需要高度重視的主要儀式環節。
安靈,彝語叫「瑪都果」,是指安置已故祖先的靈魂。安靈的目的,一為能夠及時行祭供奉祖靈,二為能夠更好地享有祖妣的蔭庇。在整個安靈儀式中,有選靈、招靈、製做靈牌、淨靈、獻藥除疾、祭靈供靈等程序。做好「瑪都」後就是淨化祖靈的過程,即淨靈儀式。首先畢摩用草木灰灑於祖妣墳墓之上,以示叫醒逝者靈魂,然後追溯死因病源,敬酒獻水,招請祖妣亡靈附於竹根上,並堵塞墳塋之地的汙祟。祖妣亡靈附於竹根後,從竹根中割取穀粒大小的一粒作為祖靈,裝入用桃樹或滇楊做成的靈樁之中。做好靈樁後,又行一定儀式斷開纏祟於祖妣之身的累贅、破爛、糟粕之類的緣孽,掃除祖妣身上的塵灰,其中主要有解除孽業、換靈樁、白贖白淨等儀禮。
(三)「白贖白淨」即「曲次曲弘」儀式
「尼木措畢」即送靈歸祖儀式中的「白贖白淨」儀式彝語稱為「曲次曲弘」,在一系列程序準備後畢摩用「報畢草結」報畢,誦《曲次曲弘》經文,燒一燙石(據傳原來要用一錠白銀作淨石)為祖靈除穢。除穢後將象徵祖靈的竹靈從靈樁中取出,夫妻成雙成對地按先後輩分裝入刺龍包樹木做成的靈棺之中,裝時要用羊毛包住竹靈而裝,意為已給祖靈穿上服飾,並加一點碎銀。據傳遠古本來是用金銀鑄造成祖妣的人像裝入,但後來由於受財富和技藝的限制,象徵性地用碎銀代之,所以又稱之為金銀靈棺「曲布史洛」。之後是指路、送靈、挽魂、婚媾與接種等儀式。
三、彝族畢摩文化中最神秘的詛咒儀式「咒人」
在彝族畢摩文化的各種儀式中基本上都是象徵吉祥的儀式,詛咒是彝族畢摩文化中唯一的施惡儀式。在彝族畢摩儀式中詛咒分為兩種,一種咒鬼,另一種是咒人。咒鬼儀式多為詛咒兇死鬼和惡鬼。咒人,彝族諺語說「強時用胳膊,軟時用兇雞」,意思是有力用力對付,無力用雄雞詛咒,即用雞去咒敵人,打雞來證明是非。彝族諺語中還有一句:「一個雞頭可管九條命」,意即打一隻雞咒人,可制九個無法無天的人於死命。彝人與他人結下冤讎或懷疑他人施咒術驅使鬼怪至家作崇,無法用其他任何方式解決時便請畢摩對仇人和所懷疑者進行詛咒和反咒,以期藉助於神秘的力量置仇人於死地或降禍於仇家。這種活動具有很強的神秘性和恐怖性。咒人的方法有多種,這裡介紹其中幾種。
(一)咒人
凡有被偷盜而無法找到竊犯,或與人有深仇大恨而無法用其他方法解決時,就請畢摩念經咒人。咒人要用山羊、雞、三尺長的柳條二十對,做法是把柳枝插在山坡上,用一把草和一隻雞捆在一起,把羊、雞放在樹枝旁,畢摩把雞拿在手中念《咒人經》,要被咒的人像雞一樣死去。畢摩念完經以後,家人把羊和雞打死煮熟獻食,最後畢摩做一個草人用刀砍碎,象徵砍死了被詛咒的人,同時一面念著經,一面把雞頭、翅膀、腿捆在一根竹竿上,插在咒人的敵方。
(二)咒冤家仇人
咒冤家仇人,川、滇大小涼山彝族彝語稱「子克覺」,是由畢摩主持在戰時、戰前和戰後攻擊敵方的一種巫術。常用巫術有兩種:一種是扎一草人像,用一隻小狗,指名仇人,並表明詛咒之意。然後,畢摩誦《咒經》詛咒。《咒經》畢,將小狗打死,淋血於草人像上,乘黑夜將死狗、草人像懸掛於仇家的房屋附近樹枝上,讓冤家仇人誤撞。人民認為,冤家仇人碰撞著死狗和草人,必遭大難、甚至死亡。另一種是用稻草扎若干草人像,取一根因生癩瘡而死亡的牲畜腰椎骨,或取一根因生癩瘡致死的猴子或馬的腿骨,指名冤家仇人,然後畢摩誦《咒經》詛咒,咒畢,將牲畜骨或猴骨暗置於仇人房屋旁的路上或田野,讓仇人誤經骨旁或誤食田野的糧食、果子,認為這樣仇人就會得病死亡。
(三)裝力更而咒
裝力更而咒,彝語音「力更爭打日」,暗取所咒對象的衣塊、頭髮、指甲等,將這些物件和竹根、「招魂草」等暗中在仇人頭上繞匝後,用「招魂草」扎一仇人偶像,誦咒招仇人的靈魂附於偶像和竹根,並做仇人之「竹靈」,插「招兵大神枝」,用一頭花臉黑牛和公綿羊、公山羊、公豬、公雞各一隻作犧牲,進行大型的詛咒。先用一隻白公雞在大神枝間行「祈道」儀式,祈求神靈的協助和保佑;然後行「防衛保護」儀式,給主人、畢摩和其它相關人員作好「護衛」,以免錯傷。然後「招兵」,插一面白旗,誦《招兵經》招天兵天將和各路神靈來助法,接著畢摩和徒弟一起誦《食人紅舌經》、《黑牛經》等,詛咒時將偶像、竹靈和衣物等放到大神枝的「敵域」內;然後進行「圍獵」儀式,將鬼靈、偶像和衣物等在大神枝間順時針方向轉三圈,畢摩倒穿衣服,倒戴法笠而咒,主人齊聲吆嚎,以示「圍獵」。
(四)書咒板
書咒板彝語音「特依斯覺」,這是一種旨在降禍於仇敵之家的活動,其具體目的並非是要使仇人人身死亡,而是針對於其土地田產等,對其財產進行破壞。用杉木和黑楊樹,做好九塊小木板,收集雞、犬、貓、蛙、蛇、牛、馬、鳥等種種動物之血(越多越好),將之和木炭粉或鍋灰攪拌,研成「墨汁」,用木筆蘸汁在木版的一面畫日月星辰、雲霧、雷電、風雨等,反面寫上種種意在呼風、喚雨、降雹,促使仇敵受害的咒語,寫畫時必須要藏匿在深山老林,用衣物蒙蓋著寫,不能讓其「曝光」。
(五)一般形式咒人
一般形式咒人彝語音「撮日」,是一種操作簡便而隨時可行的咒人法,大致是扎仇人之草偶,念誦相關《咒人經》及咒語,最後將草偶置於蒿枝做的屍架後焚燒掉。畢摩說這種方法一般是不能輕易外傳的,以免別人學會後多行不義。
所有咒人儀式,一般都需要被詛咒者的生辰八字、被詛咒者父母的生辰八字(最重要的是目前的生辰八字)等,生於何年何月何日,是彝族十二生肖時辰哪個時辰生的等。生辰八字一定要準確,生辰八字準確度越高,詛咒的效果越好。咒人儀式還有用畫像和泥塑人做被詛咒人替代品進行詛咒的。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咒人」是不能隨便使用的儀式,它是最後的選項,一般都是在不能用人力解決的情況下才能採用。彝族民間普遍的說法是,在一般情況下詛咒對方死了一個人本方也很有可能會死一個人,更壞的情況是對本方的傷害還會更大。
四、三星堆青銅神樹和彝族畢摩文化「尼木措畢」即送靈歸祖儀式中的生育繁衍樹的簡要情況
(一)三星堆青銅神樹簡要情況
三星堆青銅神樹,在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二號祭祀坑與「三星堆青銅立人像」一同出土,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三星堆青銅神樹由樹座和樹幹兩部分組成,樹幹高384釐米、通高396釐米。樹座略呈圓錐狀,底座呈圓環形,上飾雲氣紋,底座之上為三山相連狀,山上亦有雲氣紋。樹幹接鑄於山頂正中,幹直,樹根外露。樹幹上有三層樹枝(從結構上來看,三層之上還應該有幾層),每層為三枝丫,枝丫端部長有果實,一果枝上揚,果上站立一鳥,兩果枝下垂。在樹椏和果託下分別鑄有火輪。在樹的一側,有一條龍援樹而下,龍身呈辮索狀馬面頭,劍狀羽翅。
考古人員在三星堆二號祭祀坑共找到8件青銅樹(可能有些是部件,而不是單獨的一件青銅樹),分為大中小三個等級,其中一棵樹(命名青銅神樹)是最大的,也是唯一能大致復原的一棵。剩餘青銅樹除一棵大型樹勉強拼出下半部分外,其他都因年代久遠、工藝複雜、破壞過大而無法復原。
(二)彝族畢摩文化「尼木措畢」即送靈歸祖儀式中的生育繁衍樹簡要情況
在彝族畢摩文化「尼木措畢」即送靈歸祖儀式的「婚媾和接種」中有個重要的儀式叫「治佐」儀禮,其中要用到一棵生育繁衍樹(治波)。「治佐」儀禮,「治」是指「治波」, 由一棵五層至九層樹枝的杉樹或柏樹或松樹做成,根部削尖、以示男性生殖器, 含有「種子、根本」之意。「佐」,有「繼續」、「承 接」之意。「治佐」就是指先祖的「種子」承接 下來,即把先祖的生殖能力承接下來,並且繼續繁衍下去。
整個「尼木措畢」即送靈歸祖儀式到達這一程序時,就依著已經過幾道除穢祛祟儀禮的枝葉繁茂的接種樹「治波」(生育繁衍樹)進行。樹前用插神座的方式搭一象徵性的小房子, 將祖妣之靈置於其中,備燒燙的石板,上置母豬油和一束招魂草,畢摩用招魂草和綢條扎一個象徵子孫興旺以及生殖能力旺盛的九頭九尾的生育草偶「治布」,用從祖妣宗族處家找來的一 只白公雞作犧牲(因為此雞與儀式主人家的婚 姻有關),然後開始進行儀式,按觸手納員:插「治」、給「治」除穢、種植「治波」、「突日」等步驟進行,其中插「治」與繁衍發展關係最為密切。在這環節畢摩所誦經文中有這樣的內容:「土地之上方,長有四棵巨格樹,格樹上有四格枝,格枝上有四格果。」,「格」為男性生育魂。
五、從彝族畢摩文化視角解讀三星堆和金沙遺址青銅立人像及青銅神樹
(一)三星堆青銅立人像是被祭祀的王者(最高統治者)形象
三星堆一、二號埋葬坑為祭祀坑,這在主流學界沒有爭議。就三星堆青銅立人像按照一定規格挖坑而埋,陪葬品高級而及其繁多,掩埋地沒有河溝這些特點來看,它與彝族畢摩文化「尼木措畢」即送靈歸祖儀式中的用品繁多有類同。
畢摩文化「尼木措畢」即送靈歸祖儀式「白贖白淨」即「曲次曲弘」儀式中用羊毛包住竹靈(祖靈)而裝,意為已給祖靈穿上服飾,並加一點碎銀。據傳遠古本來是用金銀鑄造成祖妣的人像裝入,但後來由於受財富和技藝的限制,象徵性地用碎銀代之。這與三星堆青銅立人像有著高度的相似性。據此推斷三星堆青銅立人像是彝族畢摩文化中被祭祀的王者(或最高統治者)形象,這一推斷應該沒有太大的爭議。三星堆青銅立人像是被祭祀的王者(或最高統治者)形象,這個推斷是主流學界的共識。
(二)金沙遺址青銅立人像是被詛咒的王者(最高統治者)形象
金沙遺址青銅立人像是被詛咒的王者形象這一推斷對於主流學界來說一定很難接受,可能彝族文化學者接受起來要容易的多,因為文化烙印是清晰可見的。
金沙遺址青銅立人像無挖坑而埋的跡象、無陪葬品,發現地為一河溝,這些符合彝族畢摩文化咒人的特性。根據考古資料和彝族畢摩文化咒人類型,金沙遺址青銅立人像應該屬於「咒冤家仇人」的類型。「咒冤家仇人」,川、滇大小涼山彝族彝語稱「子克覺」,是由畢摩主持,在戰時、戰前和戰後攻擊敵方的一種巫術。在咒人儀式中要扎一草人或泥塑作為所咒仇敵的替代品進行詛咒儀式,金沙遺址青銅立人像就是當時的草人和泥人。金沙遺址青銅立人像站立在插件上,清理出土時在插件下端發現尚有一些殘存的木質痕跡。據此推測,當初在進行詛咒儀式中使用青銅立人像的時候,下面應該有木質的支高物(多半是一根木棍),青銅立人像用插件入木孔固定於上,凸顯它被詛咒的特性。青銅鑄造是當事部族給與了他們敵人本質上的待遇(王者或最高統治者的待遇),體積上的微小是作了形式上的藐視,所以金沙青銅立人像就這麼小。
根據考古成果、彝族畢摩文化和相關文化歷史等資料進一步推斷,金沙遺址的青銅立人像應該是三星堆王國後裔詛咒自己仇人的簡單形象。這個仇人應該是當時的一個王者(最高統治者),應該是篡奪了三星堆王國最高統治權的一個王者(最高統治者)。
(三)三星堆青銅神樹是彝族畢摩文化「尼木措畢」即送靈歸祖儀式中生育繁衍樹的最初最高形式
三星堆青銅神樹在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二號祭祀坑與「三星堆青銅立人像」一同出土,由樹座和樹幹兩部分組成,樹幹上有三層樹枝(從結構上來看,三層之上還應該有幾層),每層為三枝丫,枝丫端部長有果實,一果枝上揚,果上站立一鳥,兩果枝下垂。考古人員在三星堆二號祭祀坑共找到8件青銅樹(可能有些是部件,而不是單獨的一件青銅樹),分為大中小三個等級。彝族畢摩文化「尼木措畢」即送靈歸祖儀式中的生育繁衍樹, 由一棵有五層至九層樹枝的杉樹或柏樹或松樹做成。在畢摩所誦經文中有這樣的內容:「土地之上方,長有四棵巨格樹,格樹上有四格枝,格枝上有四格果。」,「格」為男性生育魂。
根據以上等相關資料,從彝族畢摩文化視角推斷,三星堆青銅神樹三枝、三果是畢摩文化「尼木措畢」即送靈歸祖儀式中生育繁衍樹的四格枝、四格果的最初形式,青銅鑄造是當時的最高形式,之後還應該有黃金、白銀鑄造的最高形式,現在的杉樹、柏樹或松樹是普通形式。普通人適用普通形式,土司等高級管理者適用高級形式,王者(最高統治者)適用最高形式,這是彝族社會中非常明確而嚴格的傳統。
參考資料:
1、《涼山畢摩》 阿牛史日 吉郎伍野
2、《論彝族民間詛咒巫術》 廖玲
3、《金沙遺址出土青銅立人像探析》黃劍華
4、《涼山彝族尼木措畢祭祀》 佚名涼山非遺網
5、《三星堆青銅立人像:他是蜀王還是巫師?》吳曉鈴
6、彝族畢摩文化專家盧萬發、阿克俄夥派畢摩地的達爾訪問資料和其他相關資料
購買彝族服裝就上天懿堂商城!
策劃|阿細先基團隊
責任編輯|納吉茲莫
來源||勒伍吉布
點擊[原文閱讀]讓精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