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隊龍門山脈尋覓古城 意外發現古蜀「高速路」

2020-12-15 中國經濟網

  6月5日,茂縣土門鎮,考古工作者在山間古道進行考察,發現一處人工修築的痕跡。

  四川盆地西北邊緣,綿延200多千米的龍門山脈起起伏伏,在東西兩麓孕育出漢羌兩族不同的文化味道。

  在這,五千年的古老文化在黃土裡發酵。近年來,山脈的兩側,新石器時代遺址相繼出土:東麓,營盤山、波西等遺址的發現,開啟了岷江河谷的先民密碼;在山脈的西麓,什邡桂圓橋等遺址的面世,則掀開了成都平原文明源頭的面紗一角。

  細考遺址的文物,考古專家發現,兩麓的遺址,呈現出較高相似的文化面貌。專家相信,道一風同並非偶然,一條古蜀道曾經存在。5千年前,部分東麓的先民翻過平均海拔3000米的龍門山,進入成都平原,繁衍生息。

  6月5日,一支考古探險隊伍來到四川阿壩州,攀爬龍門山脈。在茂縣土門,海拔2000米的山腰間,隨著腳下的山路豁然開闊,一條廢棄三十年的古蜀道驚現眼前。道路寬2米,容得下3匹馬通過,可謂古代的「高速路」。據初步考證,道路廢棄了三十多年。

  "古道尋蹤"

  龍門山脈探索古蜀道

  6月5日,阿壩茂縣,「古蜀文明早期遺址調查-穿越龍門山脈」考古行動啟動。行動的實踐者,是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德陽、阿壩等地文博機構組成的「古蜀文明先遣隊」。他們要共同調查龍門山脈遺址,探索古蜀文明的萌芽之路。

  第一站,土門鄉。10點半,考古探險隊從茂縣縣城出發了,抵達羊坪村後,當地居民付玉章帶領著他們,挺進龍門山脈。尋找一個古城遺址是當天的探索目的,而遺址的線索,正是付玉章提供的。

  考古院萬嬌是古蜀文明早期遺址項目的負責人,上個月,付玉章告訴她,在茂縣土門,有一個古城,後來在汶川地震時,被填埋了。這引起了她的興趣,去年,她在看電子地圖時,就留意到在土門,有一個叫「古城」的地方。

  萬嬌說,茂縣發現過許多重要遺址,年代悠遠,遺存豐富。但所發現遺址都是先民聚落點,一直以來,諸如成都平原距今4500年的寶墩文化那樣,由城牆圍住的古城遺址,並未出現過。閱讀資料方覺淺,於是,接到線索後,她決定躬行前往。就在下決定時,另外一個想法萌發——尋找茂縣先民通往成都平原的古蜀道。

  考古工作者在龍門山脈尋找古城遺址。

  去茂縣,這個想法在萬嬌心裡縈繞了很多年。龍門山西麓岷江河谷,從仰韶晚期就有西北文化陸續傳入。在茂縣的岷江上遊地帶,七八處早期遺址,在六年間陸續被發現。每每讀到新發現的資料,她都會發出疑問:先民如何從龍門山脈西麓,大約海拔1500-2000米的居住地域,越過平均海拔3000米的龍門山進入成都平原?她相信,在古文明繁盛的背後,一定有一條傳播之路,通向遠方。

  而在土門鄉,曾經發現的下關子遺址,串起了古蜀文明史前遺址文化序列。它是茂縣營盤山文化與成都平原寶墩文化的中界點,證明了岷江上遊是古蜀文化源頭之一。

  萬嬌猜想,早期的川西北先民想要進入成都平原,應該會經過土門。

  "古城疑雲"

  疑似古城,但更像軍事要地

  有人說,茂縣只不過是一座連著一座的山。在土門鄉,起起伏伏的山巒在雲霧中影影重重,山上的小屋像是天空中落下的星星,散落在白雲深處。

  群山環繞間,嚮導付玉章找到了即將攀援的高川糧子山。與周圍的「大哥哥」相比,它不算出名,少有人踏入。沿著傾斜的山路駕駛,越野車師傅卯足了勁,猛蹬油門。行駛到四分之一山腰時,車路沒了。一條密草掩映的小路,彎彎曲曲地鑲嵌在陡坡之中。

  徒步,隊員們從海拔千餘米處,開始攀爬。翠色的綠意在山間瀰漫。山的對面,是雄渾高聳的九頂山,狀若騰空巨龍。抬頭望雪山,一路上,隊員們都行走在「去散千峰白,雪凝萬壑丹」的意境中。

  行至半山腰,付玉章停了,指了指對面,望向九頂山旁邊一座山峰的山腰,「看,古城就在那。」

  順著付玉章的指向,萬嬌在一條彎彎曲曲的山路盡頭,找到山脊旁的一塊狹長地帶。「那?」萬嬌反覆確認後,沉默了一陣,問道:「古城?那個地方看上去很險。一旦有泥石流或者滑坡,非常危險。」

  「是嗎?那裡一直都住著人家,七八十歲的太婆們說,他們的上輩也叫它『古城』。」

  面對確有把握的付玉章,萬嬌疑惑起來。茂州扼川西要隘,在古代曾被列為軍事重地。而眼前這座所謂的「古城」,所處位置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曾經的軍事要地,易守難攻。山脊之間,行走不便,而且遠離交通線路。在那,古代先民很難建立生活系統。

  「不太可能是古城。」萬嬌說,此後,她還將做進一步考察,探索附近有沒有其他平地。

  "古道影像"

  山間豁然開闊,綠樹掩映

  「丟了」一座古城,萬嬌卻「撿到」一條古蜀道。攀爬過程中,隨著腳下的路開始變化,一條先民走過的古蜀道被發現。

  隊員們最初下車後,進入的是洋目魚片區。在這塊區域,路徑非常狹窄,只容得下一人過,萬嬌比喻它為「鄉村小道」。行走其間,擠擠挨挨的小草,不時地搔弄起隊員的登山鞋。一路上,樹木稀稀疏疏,將人曝露在陽光下。

  山間古道,綠樹掩映。

  而徒步近1個小時,趟過一條「之」字形的小路,進入關口片區,道路豁然開闊起來。泥巴路寬2米有餘,路中間,一排樹枝肆意伸展,撐出一頂蔭庇的綠傘。樹枝右側,綠色植物在泥土地上「爬出」。

  見此景,萬嬌大叫起來,「這是條開闢過的路!」

  付玉章平淡地應道:「是啊,村民們都從這,爬上山去摘藥換錢。」

  「常有人走嗎?」萬嬌追問。

  「不常,不過,老人說,以前,這是條茶馬古道。」付玉章並沒發現,這裡有什麼異樣。

  萬嬌停下腳步,仔細觀察起來。她發現,道路右側的山體是直角,並據此認為,道路是人工開鑿的,因為自然踏出的道路,不會有如此分明的稜角。她還認為,道路應是集體之作,因為在古代,零星的村民是沒有生產力的。

  走到樹邊,萬嬌觀察發現,樹木應有20年的生命。據此,她推斷,道路在30年前就已經廢棄,隨後,樹枝自然生長起來。

  接下來的路途中,萬嬌瞧見了一堆石頭,蹲下來。付玉章不解,「不就是一堆石頭嗎?」

  「不是簡單的石頭。」萬嬌說,這些石頭是一塊塊壘起來的,是一處曾經的建築基礎。

  繼續行走,萬嬌還看到了一段道路中,幾塊木頭掩在土裡。她認為,這表明道路曾經有人維護過。

  萬嬌基本認定,這是一條古蜀道。2米寬的道路,容得下3匹馬通過,大夥打趣說,這可謂古代的「高速路」。

  考證年代,萬嬌認為,雖然茂縣的多個遺址可追溯到石器時代,那時的先民並沒有能力開鑿這樣的大道,只有當居民們擁有了冶制金屬的能力時,才可能拓出這條道。萬嬌表示,她還將做進一步考證這條古蜀道的年份。

  萬嬌說,在數千年前,當時的森林比現在茂密,居民要是走偏了道路,很有可能會在森林裡迷失。所以,當時的人們總會沿著山脊,或者順著河谷,開闢出一條道路。而在古時,修築一條路,是個巨大的工程。於是,修路人往往會將自己的名字,刻在石碑上。可惜的是,當天,萬嬌並沒有發現石碑。

  聲音

  村民回憶:這條古蜀道,我走過兩次

  考古人員眼裡的這條古蜀道,63歲的付玉章稱自己路過多次,也「正兒八經地走過兩次」。

  第一次是在2003年,兩個地質勘查員找到他,邀請他帶路,進山探礦。於是,他背上乾糧,帶著他們,翻過高川糧子山,花了兩天半,走到四大齋坪。到達目的地後,勘查員開始了兩個月的普查,他也從旁幫襯著。餐飲不便,付玉章跟著「吃了40碗方便麵」。

  後來,在2014年,他約著四五個村民,想要遛遛,便帶著帳篷,走了兩天,抵達茶山村。住了一周,再返回清平寨。

  走山路,對他來說「就是家常便飯」。看過一兩百米的懸崖,住過兩個月的帳篷。付玉章說,這輩子吃過的乾糧,可以堆成一家超市了。

  翻山時,他總是走在最前面。萬嬌感慨:「當地人的體質,和成都平原的還是不一樣。再遙想幾千前年,人們常年行進山谷間,體質應該比現代人好。所以,我們找尋蜀道,不能以我們的感知去判斷,而要還原當時當地。」

  側記

  螞蝗出沒兩人中招

  行走在山路,除了要留意路面隨時打滑,還要提防自然界的「親近」。

  穿梭樹林間,一隻指甲長的扁平黑色蟲子,突然爬上了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主播的膝蓋,咬得主播直喊疼。「螞蝗!」付玉章立馬掄起太陽帽,使勁一刮,螞蝗便離開了。見狀,萬嬌立即從背包裡拿出醫藥包,做了消毒處理。

  付玉章認為,螞蝗挑中主播,是「她穿了破洞牛仔褲」的緣故。而考古人員小高,雖然穿上了衝鋒衣,綁上了護膝,還是沒能避免螞蝗的「親近」。而且一路上,她並沒感覺到不舒服。直到晚上9點時,她準備洗漱時,才發現腳已經出了血。通過電話,付玉章指導起來,「一定是有螞蝗叮過,快,把血擠出來!」

  見接連兩人中了「螞蝗招」,付玉章傳授起穿山竅門:穿起長襪子,把褲管紮緊,頂上太陽帽,帶著鋤頭,「就啥都不怕了」。

  提醒

  視頻直擊 龍門山脈考古探險

  今日將在封面新聞獨家播放

  不同於考古挖掘,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曾這樣形容考古探險:「比一般的考古多一份驚險刺激,比一般的探險多一份嚴肅和厚重。」

  6月5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獨家親歷了這次「古蜀文明早期遺址調查-穿越龍門山脈」考古行動,攀援途中,拍攝下短視頻。今日,視頻將在封面新聞獨家播放,請下載封面新聞APP收看節目。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毛玉婷攝影楊濤

相關焦點

  • 成都周邊2小時冷門高山峽谷,野花、獼猴、古蜀遺蹟,周末遊剛好
    從寶山村再往上攀登龍門峽谷整座太陽灣景區位於龍門山脈上,景區最高點名為「玉皇頂」,海拔4200米。龍門峽谷觀景處好幾隻獼猴在樹林裡玩耍古蜀遺蹟距離生態猴區不遠的位置,還有一座充滿故事的「蜀王祠」。蜀王祠是祭祀蜀王的重要場所,也是古蜀文化遺蹟的重要地點之一。蜀王祠的初建時間因為年代久遠,已無從考察。但有史記載:「周失綱紀,蜀先稱王,有蜀候蠶叢,其目縱,始稱王」「忽得仙道,蜀人思之,立為祠」。由此可見,蜀王祠的歷史十分久遠。
  • 雲南撫仙湖發現水下古城,牽出4000年前古文明,不遜於雅瑪文明
    水下古城雲南撫仙湖的發現導致了4000年前的古代文明,這不亞於《雅瑪文明》!雲南撫仙湖位於玉溪市,海拔1700多米,面積200多平方公裡。最深的湖達158米。因水資源豐富,被列為中國最大的深水淡水湖。聖母院不僅水量大,而且水質很好。2001年,考古學家在雲南撫仙湖發現了一些遺蹟,水下的人們發現了類似金字塔的高樓。
  • 揚雄《蜀王本紀》與古蜀傳說探析
    內容提要:古蜀時代,傳說有五個王朝,揚雄《蜀王本紀》就有關於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的記載。這些記載雖然簡略,卻為了解和探討古蜀歷史提供了重要的線索。自上個世紀以來,隨著成都平原諸多古城址、三星堆與金沙遺址等重要考古發現,揭示了古蜀文明的燦爛輝煌,可知傳說的古蜀王朝並非子虛烏有。
  • 漁民挖出沉船銅釘,並發現巨大古沉船,考古隊:交給後人研究吧
    考古隊想弄清楚這裡的沉船有多大,有什麼歷史研究價值和歷史故事,於是便走訪當地的漁民了解吳川縣古沉船的情況。這一天吳川縣吳陽鎮的李有祥正在家吧嗒吧嗒的抽水煙,這時候門外進來一幫人,聲稱是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會的。考古隊和老李說,有村民說是老李知道吳川縣沉船的情況,前來詢問一下海底沉船的構造。
  • 金沙象牙 一牙知古蜀
    猜「象」  □專家推測亞洲象數量大大減少的原因,極可能是它的生存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推斷應是遺址區古氣候從溫暖溼潤逐漸變乾旱的波動所致。  真相  □從這些象牙可以窺知最真實的歷史。因氣候變化而四處遷徙的古蜀人,在尋求適宜環境的過程中,慢慢形成了古蜀文明發展的圖譜。
  • 走進古蜀:古蜀王蠶從氏與嫘祖,誰才是真正的養蠶始祖?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太白詩中的蠶叢及魚鳧,是歷史上的古蜀王,經三星堆和金沙遺址考古驗證,確有其人。《蜀王本紀》載:「蜀之先王名蠶叢,後代曰柏灌,又次者曰魚鳧。」蜀山氏冉族,是我國最早發現和從事農耕的民族之一。一些歷史學家和地理學家認為,冉族人最早的先祖是元謀人,且認為整個蜀西非藏族類的人類都應該是元謀人演變而來。從三星堆、金沙遺址發掘上考證,史學家在研究冉人時,發現羌人的農耕文明不是古蜀國的農耕特徵,而冉人的文物特徵是更接近歷朝對四川地區農耕文明的描述。
  • 古蜀文明再吐芳華——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綜述
    一個對古蜀文明的最新共識  30多位專家輪流上場,講述自己的巴蜀考古新發現,其他組別的專家也紛紛過來旁聽……這是10月23日,大會特設的「古蜀文明及四川考古」專場現場。代表中國考古界最高水平的考古學大會專場,發布一個權威的研究結論:古蜀文明燦爛輝煌,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 蜀地史跡|李後強:金沙古城可能毀於洪水瘟疫(下)
    李後強(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黃帝時代有象形文字,商周時代有了甲骨文,對金沙古城消失為什麼沒有文字記載?因為金沙古蜀人死得太多,先死的有人集中埋葬,後來死的沒人埋葬,更沒有人記錄。  此外,古蜀是「四塞之國」,道路「難於上青天」,知道者不多。
  • 中國第一大墓,考古隊花19年沒找到,農民大喊:我知道在哪裡
    導讀:據《史記》、《資治通鑑》等史料記載,陝西鳳翔古稱雍城,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曾在此建都將近300年,嬴政(秦始皇)繼任秦王的大典就在雍城的大鄭宮舉行。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陝西省考古隊就曾多次前往鳳翔周邊,尋找秦國時期的都城遺址,經過幾十年的勘探,已經基本摸清了古雍城遺址的大小、範圍,並且出土了大量的秦朝文物。
  • 旅拍黃河龍門古渡口:陰雨天拍攝要注意的五點
    01一離開司馬遷古裡韓城市時,仍然是陰雨霏霏,不停在下,到達韓城北30公裡處的龍門時已近中午。古渡口碼頭停泊著遊輪,可以乘坐逆流而上,觀看黃河晉陝峽谷兩岸的風光,當然也可以沿著沿黃觀光路自已驅車,一路不時有觀景臺可以駐車小憩賞景。站在龍門古渡口放眼向東眺望,對面山西境內臨河而建的酒店,黃白相間的外牆在陰雨天格外醒目。
  • 四川現60座古墓,船棺引考古隊大喜,2顆廢棄玻璃珠被捧為國寶!
    文/婉清四川是一個擁有濃厚文化背景的省份,這裡有獨特的蜀文化。大家或許不陌生李白的一首詩歌《蜀道難》,而裡面提及的「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講的就是兩位古蜀國的帝王。古蜀國文化,或者說是巴蜀文化源遠流長。古蜀人與黃河流域的黃河文化有交流,但是形成了卻與中原大為不同的古蜀文化。
  • 那不勒斯舉辦「神與人的世界」四川古蜀文明特展
    四川文物特展核心內容為古蜀文化國際在線報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殷欣)當地時間14日晚,「神與人的世界」四川古蜀文明特展在義大利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開幕。來自四川7家博物館的130件(套)古蜀至秦漢時期的四川文物菁華首次與義大利觀眾見面。三星堆銅人、青銅神樹、金沙遺址玉器、太陽神鳥金箔片、漢墓畫像磚、陶俑等130件代表著四川古蜀文化的文物首次在那不勒斯,也是首次在義大利進行展出。
  • 抓住古蜀文明的唯一性
    在文創和文物展示方面,如何開發古蜀文明,傅小凡坦言,這要建立在科學的考古挖掘基礎上,加入學者的研究,學者的研究過程就是解讀的過程,通過解讀才能更好地通俗化地講解。另一方面,市場機制的引入也很重要,傅小凡強調,抓住古蜀文明的唯一性、不可重複性,獨一份的天賦,便不用跟別人比,充分解釋清楚,就是最直接也最好的方式對外展現古蜀文明。
  • 「萬物有靈」——四川古蜀文明數字展亮相墨西哥 古蜀文明與瑪雅...
    據悉,「萬物有靈」——四川古蜀文明數字展的展出時間將從12月11日起至2020年1月11日。開幕式當天,古蜀文明與瑪雅文明及其數位化傳播、推廣·國際學術研討會也在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同步舉辦,是古蜀文明與瑪雅文明第四次面對面,引起了業內高度關注。
  • 研究證明 古蜀語是漢語源頭之一
    《考論》最終得出結論,「夏蜀一體,禹生古羌」,「夏」是華夏的核心,蜀夏文化成為華夏文化的源頭,蜀地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因此,「蜀人」並非少數民族,而是蜀地各族人的泛稱,其中一支是華夏族的一員。他們所用的蜀語也因此是華夏語的一支方言。從「舊石器——新石器——青銅器」,蜀文化構成完整的序列,與中原文化一道,成為中華兩河文明的重要起源。
  • 古借"蜀身毒道"出川留洋 從"古臨邛道"透視邛崍茶貿
    臨邛古城被稱為千年集鎮。因為在漫長的時光裡,邛崍只有一段附屬於「蜀身毒道」的茶馬古道(即「古臨邛道」)過境運茶,一次運量只有幾十上百斤,一個城鎮到另一個城鎮,要幾天甚至一周。但正因為這條茶馬古道,以邛崍茶葉為代表的蜀茶和蜀文化,翻山越嶺,走出了四川,走到了東南亞,甚至乘船渡海,遠赴歐洲。而今天,換以高速路、鐵路和飛機的邛崍交通,正以另一種嶄新的面貌,與世界交往。
  • 全國網絡媒體德陽行走進三星堆遺址博物館 感受千年古蜀文明
    華聲在線4月26日訊(記者 沈禮)高達3.95米的青銅「通天神樹」、神秘獨特的青銅人面像、滿飾圖案的邊璋、流光溢彩的金杖......一批古蜀秘寶揭開神秘面紗。日前,全國網絡媒體德陽行採訪團一行來到三星堆遺址博物館,感受千年古蜀文化的神奇魅力。
  • 四川推出精品博物館路線 快來領略古蜀文明!
    記者了解到,該條線路按地理位置設計出東、南、西、北線,並規劃了紅色文化、歷史文化名人、古蜀文化、三國文化等主題路線,遊客可充分領略輝煌燦爛的古蜀文明。據了解,為落實文旅廳《安逸走四川·清涼度暑假——2020四川暑期遊線路產品發布方案》,利用暑假期間重啟疫情後四川旅遊,更好的迎接四川旅遊市場復甦,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四川省文物局會同四川省博物館學會根據方案要求,結合四川省博物館的具體情況制定了四川精品博物館路線,將四川精品博物館路線按地理位置設計出東、南、西、北線,並規劃了紅色文化、歷史文化名人、古蜀文化
  • 金沙古城 可能毀於洪水瘟疫(上)
    分析金沙遺址出土的文物,發現很多都是有特殊用途的禮器,在風格上既與三星堆文物相似,也存在一些差異,表明該遺址與三星堆有著深厚的淵源關係。  金沙古城是被什麼力量所滅?為什麼沒有文獻記載?文物為什麼沒有破壞痕跡?太陽神鳥用途是什麼?這些問題必須回答。我們應用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和「還原法」研究金沙古城消失問題,認為「洪水之後的大面積瘟疫摧毀了金沙王國」。
  • 古蜀神話角色 從繪本《金鳥》飛出
    成都平原被譽為「天府之國」,是古蜀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在承載著古蜀文明的金沙遺址博物館,太陽神鳥是每一位參觀者最嚮往的「鎮館之寶」。來自成都本地的作者金炬與繪者吳敬,將金沙遺址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展示櫃裡靜默的文物,創造性地塑造成一個個有趣可愛而充滿古蜀風格的繪本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