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五華獅雄山秦漢遺址籌建大遺址考古公園

2020-12-23 中國新聞網

廣東五華獅雄山秦漢遺址籌建大遺址考古公園

  中新網梅州5月25日電(楊草原 唐林珍 廖偉軍 張炳鋒)記者25日從廣東五華獅雄山秦漢遺址保護規劃論證會上獲悉,五華獅雄山秦漢遺址將建大遺址考古公園。這是廣東省現有的8個大遺址中首個進行論證籌建的。

  當天,自全國各地的考古、規劃、古建專家學者們聚首五華縣華城鎮獅雄山秦漢建築遺址,細緻考察了該遺址的第五次古挖掘的壕溝、探方、古井,並參觀了挖掘成果展覽,他們對獅雄山秦漢遺址的發掘發現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獅雄山位於五華縣華城鎮東南約2千米處,獅雄山遺址發現於1982年的文物普查工作中,1984~1990年,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先後4次對該遺址進行過調查和發掘工作,並初步將其定為南越國時期的宮殿建築遺址。2011年1月~12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獅雄山遺址進行了第五次調查、勘探和試掘。本次調查和試掘,揭露面積500平方米,鑽探面積50000平方米,並對五華河中遊兩岸10千米以內的山岡、河道、農田、沙廠等進行了地表踏查,發現了東周、秦漢、唐宋、明清等4個時期的文化和自然遺存,不但發現了秦漢時期的城址,還發現了一批可以明確斷定為秦漢晚期的陶器和一批封泥文字,一共18枚,分別為定揭之丞和定揭之印。

  據史籍記載,秦朝平定嶺南後設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南海郡下轄四縣(番禺、四會、博羅、龍川),另一說為六縣(番禺、四會、博羅、龍川、冽江、揭陽)。而獅雄山秦漢遺址的發現和城中鈐印封泥的出土,解開了粵東北古縣的神秘面紗,填補了史籍記載的缺失。同時,也充分反映了五華秦漢時期的科學、農業、手工業技術研究價值,為探索南越國建立之前趙佗經營龍川的歷史提供了新線索。

  據介紹,目前中國對獅雄山秦漢遺址的保護手段主要有三種:一是有保護範圍、有保護標誌、有記錄檔案、有保管機構;二是保護規劃,即文物法在某個大遺址的具體化;三是建遺址公園,以重要遺址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題,具有科研、教育、遊憩等功能,在遺址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國性示範意義的特定公共空間。

  在25日的專家論證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慶柱認為,從目前來看,遺址公園是大遺址保護的最好辦法。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辦公室主任、副研究員尚傑介紹,五華獅雄山秦漢遺址考古公園,是廣東省現有的8個大遺址中首個進行論證籌建的。從獅雄山秦漢遺址的歷史地位、保護現狀和市場需求等各方面因素來看,獅雄山秦漢遺址適宜通過建設大遺址考古公園進行適度開發。

  據了解,獅雄山秦漢遺址考古公園保護區擬為三個層次,劃分為衙署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兩類,總面積約80.32萬平方米。

  獅雄山秦漢遺址建大遺址考古公園的三大理由

  歷史價值:獅雄山秦漢遺址是一座城址並非一般意義的臺式建築基址。在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初步劃分為衙署區、作坊區和一般居住區,此遺址並非隨意建造,而是有一定的城市建設規劃,從城址的整體布局、建築技術和建築材料分析,該遺址呈現出一種既模仿中原城市營造制度又因地制宜的建築思想體系。

  科學價值:獅雄山秦漢遺址通過多種技術手段提取了大量生態學、環境學的重要信息,為全面復原獅雄山的歷史風貌提供了多學科的依據。遺址性質作為秦漢縣城城址的確定,為嶺南地區其他同類型遺址和嶺南郡縣設置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藝術價值:獅雄山秦漢遺址的建築技術和建築材料、陶器的形制和紋飾、封泥的鈐印等,既具有秦漢時期嶺南以北文化的特徵,南、北文化在此交匯融合產生了新的地方文化,從其發展的範圍和存在的歷史中,可以看到多元一體的的南北文化交相輝映,相互融合,共同孕育了粵東北的秦漢文化,它既屬於秦漢時期典型的審美範圍,又屬於土著文化積澱的物化體現,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完)

相關焦點

  • 大遺址考古公園或落戶五華獅雄山 揭建園3大理由
    記者昨日從五華獅雄山秦漢遺址保護規劃論證會上獲悉,五華獅雄山秦漢遺址有望建我省首個大遺址考古公園。   昨日上午,考古、規劃、古建專家學者們趕到五華縣華城鎮獅雄山秦漢建築遺址,他們踏著泥路登山峰、鑽樹叢,細緻考察了第五次考古挖掘的壕溝、探方、古井,並參觀了挖掘成果展覽,對獅雄山秦漢遺址的發掘發現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 廣東獅雄山遺址發現大批封泥 鈐有「蕃」字(圖)
    鈐有「藩」字的封泥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圖  記者張演欽  最近,五華獅雄山遺址傳出新消息:考古人員發現了大批封泥,其中一枚封泥上鈐有「蕃」字,專家推斷該遺址與秦時南海郡郡治同時,在遺址東南向的鷓鴣山,考古人員發現了西漢早期墓葬,也對該遺址的重新定性提供了重要依據。「從目前出土的材料看,此處遺址並不是南越國趙佗所築的『長樂臺』行宮,而可以定為『定楬城址』,可能是秦、南越國時期南海郡下轄的一縣,這會改寫秦漢時期嶺南郡縣設置史。」一位考古學家說。  「蕃」字封泥出土  又出土一枚封泥!
  • 考古專家:廣東五華獅雄山為南越王離宮(組圖)
    去年11月11日,本報獨家報導《西漢長樂臺將重現風採》,被荊蓁喬木湮沒近30年的長樂臺建築遺址重新進入了世人視線,引起國內眾多考古專家和文化部門的強烈關注。今年1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客家博物館和五華縣博物館聯合組織了五華縣獅雄山建築遺址考古隊再次調查勘探。
  • 五華獅雄山秦漢城址植物考古:解碼梅州先民餐桌上的 「秘密」
    ●劉向明  2011年,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五華獅雄山秦漢城址進行了第五次考古發掘,並通過植物考古方法,總共鑑定出植物遺存有粟、黍、小麥、粳稻、秈稻、大豆、赤豆、薯、芋,以及水果、蔬菜、調料或者藥材等23種
  • 四川渠縣漢闕城壩遺址有望建成大遺址考古公園
    四川渠縣漢闕城壩遺址有望建成大遺址考古公園 專家認為,渠縣漢闕和城壩遺址應納入國家大遺址保護,通過建大遺址考古公園進行更好保護利用。四川地區秦漢時期的考古學文化以崖墓和漢闕最具代表性,亦是四川漢代物質文化的主要表現方式之一。  城壩遺址位於渠縣土溪鎮渠江東岸的城壩村、天府村,佔地約230萬平方米,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壩遺址內現存有水井、城牆、窯址、墓葬等多處遺蹟。
  • 南越王趙佗雕像在梅州五華落成
    出品 | 趙氏宗親(ID:zhaoshizongqin)編輯 | 趙英雄2019年6月28日上午,南越王趙佗雕像揭幕儀式在五華縣華城鎮狀元公園舉行,為文化底蘊深厚的五華老縣城華城鎮增添了濃鬱的歷史文化韻味。趙佗雕像由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廖慧蘭教授及其團隊完成設計。
  • 秦漢櫟陽城遺址2018-2020年考古收穫發布 秦漢都城「後宮」首次被...
    秦漢櫟陽城遺址2018-2020年考古收穫發布秦漢都城「後宮」首次被發現櫟陽城遺址三號古城考古發掘現場 西安市文物局供圖秦漢櫟陽城是200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日,西安市文物局公布秦漢櫟陽城遺址2018-2020年考古收穫,首次發現2000多年前秦漢都城的「後宮」區域。據文獻記載,櫟陽城在秦獻公孝公時期、秦末楚漢相爭之際塞王司馬歇、漢初劉邦都曾以之為都城,是西安附近秦鹹陽、漢長安外的第三座秦漢都城。
  • 英德力爭把青塘遺址建設成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記者今天從中國政府採購網獲悉,「英德青塘考古遺址公園總體規劃」項目規劃編制服務採購項目進入公示。此前,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 英德市人民政府,以視頻會議的方式舉行《英德市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籤約儀式。
  • 上虞區鳳凰山考古遺址公園入選第三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第三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已公示上虞區鳳凰山考古遺址公園成功獲選啦!!!鳳凰山考古遺址公園鳳凰山考古遺址公園位於紹興市上虞區上浦鎮大善小塢村鳳凰山麓,是紹興地區首個青瓷主題的考古遺址公園。公園依山而建,風景優美,擁有鳳凰山窯址、禁山窯址、尼姑婆山窯址等上虞早期越窯重要考古發掘遺存,其中的鳳凰山窯址群是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禁山窯址榮獲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正式開幕
    辛瀘江代表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對文化藝術周開幕表示熱烈祝賀。他表示,廣東是我國「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的重要歷史節點和現實節點,近年來,廣東採取有力措施,推動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和大遺址保護工作的開展,取得顯著成效。
  • 首府兩遺址列入自治區考古遺址公園
    記者昨日從呼和浩特市文物處了解到,內蒙古博物院大窯遺址、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土城子遺址被列入自治區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呼和浩特市豐州城遺址被列入自治區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據了解,內蒙古博物院大窯遺址位於呼和浩特市東北約33公裡的保合少鄉大窯村南山,由內蒙古博物院汪宇平先生於上世紀70年代發現,並對該遺址進行了多次調查、發掘與研究工作,發現了包括石製品、動物化石等在內的大量文化遺物,年代跨度可從舊石器時代早期到新石器時代。
  • 橋頭遺址上榜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上山文化遺址入選增至4處
    浙江省第三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日前公布,本報多次報導的義烏橋頭遺址、龍遊荷花山遺址同時上榜。繼浦江上山遺址、仙居下湯遺址後,上山文化遺址入選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增至4處。2020年7月25日,本報刊發的報導《這個夏天,萬年上山很火很年輕》,掀開了荷花山遺址的神秘面紗。去年底,本報在金華新聞客戶端推出「萬年上山巡禮」系列報導,以《原始地貌保存最為完整》為題,對荷花山遺址進行圖文並茂的報導。鮮為人知的生死一刻昨天下午,記者打電話給蔣樂平時,一心埋頭做業務的他還不知道這個好消息。兩處上山文化遺址同時上榜省級考古遺址公園殊為不易。
  • 鄭州將添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孫科  建設黃河國家博物館;三年內,建設100處以上遺址生態文化公園、100家以上各類博物館;推進大運河文化帶納入國家大運河文化公園建設;推進鄭韓故城、鄭州商城、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日前,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鄭州市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 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在江門臺山舉行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彭紀寧 通訊員 譚耀廣 梁園園 20日,以「海絲系文脈僑鄉聯五洲」為主題的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暨第十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聯席會、首屆臺山海絲史跡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在江門臺山市舉行。
  • 鐵嶺邱臺遺址 明確秦漢長城走向
    我省北部的遼河衝積平原,秦漢長城的延伸一度出現缺口。考古專家通過邱臺遺址的考古研究,不僅確證遼北秦漢長城的存在,並為秦漢時期重要邊塞——漢代望平縣方位的確定提供眾多線索。  反映秦漢時期邱臺守邊將士生活場景的雕塑。  邱臺遺址出土的繩紋瓦。
  •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功能定位的三重向度
    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圖片來源:中國新聞圖片網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要求,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所依託的考古遺址屬於文化遺產的三種類型之一,在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
  • 四川成都:東華門遺址將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解說】經過近7年的發掘,考古人員在成都東華門遺址發現了從漢代到清代,穿越2000多年時光的文化遺存,見證了成都的自古繁華。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專家揭秘東華門遺址的「前世今生」,展示文物修復的過程和技術。
  • 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局部開放
    5月1日,位於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官亭鎮的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局部開放試運營,「五一」假期免費參觀。「五一」長假首日,3萬遊客參觀遊覽。圖為遊客參觀喇家出土文物展廳。本報記者 魏雅琪 通訊員 石延壽 攝本報海東訊 (記者 趙睿 通訊員 石延壽) 4月30日,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官亭鎮舉行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局部試營業,「五一」節假期免費向公眾開放。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黃河上遊地區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齊家文化為主的大型聚落遺址,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我國唯一一處大型災難遺址,被稱為「東方龐貝」。
  •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之後,玉架山考古遺址公園今年開建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施雯 通訊員 費彪坐落於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面積超12萬平方米的餘杭區良渚文化玉架山考古遺址公園(博物館)即將於今年年底前開工。餘杭區良渚文化玉架山考古遺址公園(博物館)項目北至五洲路,南至綠洲路,東至星河路,西至興中路,總面積超12萬平方米,出土了石器、玉器和陶器等文物7000餘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