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梅州5月25日電(楊草原 唐林珍 廖偉軍 張炳鋒)記者25日從廣東五華獅雄山秦漢遺址保護規劃論證會上獲悉,五華獅雄山秦漢遺址將建大遺址考古公園。這是廣東省現有的8個大遺址中首個進行論證籌建的。
當天,自全國各地的考古、規劃、古建專家學者們聚首五華縣華城鎮獅雄山秦漢建築遺址,細緻考察了該遺址的第五次古挖掘的壕溝、探方、古井,並參觀了挖掘成果展覽,他們對獅雄山秦漢遺址的發掘發現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獅雄山位於五華縣華城鎮東南約2千米處,獅雄山遺址發現於1982年的文物普查工作中,1984~1990年,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先後4次對該遺址進行過調查和發掘工作,並初步將其定為南越國時期的宮殿建築遺址。2011年1月~12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獅雄山遺址進行了第五次調查、勘探和試掘。本次調查和試掘,揭露面積500平方米,鑽探面積50000平方米,並對五華河中遊兩岸10千米以內的山岡、河道、農田、沙廠等進行了地表踏查,發現了東周、秦漢、唐宋、明清等4個時期的文化和自然遺存,不但發現了秦漢時期的城址,還發現了一批可以明確斷定為秦漢晚期的陶器和一批封泥文字,一共18枚,分別為定揭之丞和定揭之印。
據史籍記載,秦朝平定嶺南後設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南海郡下轄四縣(番禺、四會、博羅、龍川),另一說為六縣(番禺、四會、博羅、龍川、冽江、揭陽)。而獅雄山秦漢遺址的發現和城中鈐印封泥的出土,解開了粵東北古縣的神秘面紗,填補了史籍記載的缺失。同時,也充分反映了五華秦漢時期的科學、農業、手工業技術研究價值,為探索南越國建立之前趙佗經營龍川的歷史提供了新線索。
據介紹,目前中國對獅雄山秦漢遺址的保護手段主要有三種:一是有保護範圍、有保護標誌、有記錄檔案、有保管機構;二是保護規劃,即文物法在某個大遺址的具體化;三是建遺址公園,以重要遺址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題,具有科研、教育、遊憩等功能,在遺址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國性示範意義的特定公共空間。
在25日的專家論證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慶柱認為,從目前來看,遺址公園是大遺址保護的最好辦法。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辦公室主任、副研究員尚傑介紹,五華獅雄山秦漢遺址考古公園,是廣東省現有的8個大遺址中首個進行論證籌建的。從獅雄山秦漢遺址的歷史地位、保護現狀和市場需求等各方面因素來看,獅雄山秦漢遺址適宜通過建設大遺址考古公園進行適度開發。
據了解,獅雄山秦漢遺址考古公園保護區擬為三個層次,劃分為衙署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兩類,總面積約80.32萬平方米。
獅雄山秦漢遺址建大遺址考古公園的三大理由
歷史價值:獅雄山秦漢遺址是一座城址並非一般意義的臺式建築基址。在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初步劃分為衙署區、作坊區和一般居住區,此遺址並非隨意建造,而是有一定的城市建設規劃,從城址的整體布局、建築技術和建築材料分析,該遺址呈現出一種既模仿中原城市營造制度又因地制宜的建築思想體系。
科學價值:獅雄山秦漢遺址通過多種技術手段提取了大量生態學、環境學的重要信息,為全面復原獅雄山的歷史風貌提供了多學科的依據。遺址性質作為秦漢縣城城址的確定,為嶺南地區其他同類型遺址和嶺南郡縣設置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藝術價值:獅雄山秦漢遺址的建築技術和建築材料、陶器的形制和紋飾、封泥的鈐印等,既具有秦漢時期嶺南以北文化的特徵,南、北文化在此交匯融合產生了新的地方文化,從其發展的範圍和存在的歷史中,可以看到多元一體的的南北文化交相輝映,相互融合,共同孕育了粵東北的秦漢文化,它既屬於秦漢時期典型的審美範圍,又屬於土著文化積澱的物化體現,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