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專家:廣東五華獅雄山為南越王離宮(組圖)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去年11月11日,本報獨家報導《西漢長樂臺將重現風採》,被荊蓁喬木湮沒近30年的長樂臺建築遺址重新進入了世人視線,引起國內眾多考古專家和文化部門的強烈關注。今年1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客家博物館和五華縣博物館聯合組織了五華縣獅雄山建築遺址考古隊再次調查勘探。

  今年11月1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楊鴻勳教授,專程從北京來到五華縣獅雄山建築遺址考古調查勘探現場。他認為,獅雄山遺址是南越王趙佗的離宮已沒有什麼疑問;2000多年前趙佗南下開發南越便紮營五華獅雄山上;南越國很重要,補充了歷史的不足。

  文、圖/ 記者葉仕欣 通訊員萬自民、廖偉軍

  獅雄山遺址考古報導索引:

  2010年11月11日AII8版《西漢長樂臺將重現風採》

  2011年1月12日A18版《長樂臺或掘出古漢城遺址》

  2011年3月17日A18版《考古專家進駐西漢長樂臺「探寶」》

  2011年6月1日A14版《2000年前佗城或藏身長樂臺下》

  規模

  據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尚傑介紹,經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對獅雄山建築遺址的省級保護範圍以外將近一年的專題文物考古調查勘探發現,獅雄山漢代遺址的面積比以往所估計的2萬平方米多出10倍,漢代早期的建築構件和遺物遍布獅雄山各個區域,這等規模的漢代早期建築遺址在廣東乃至嶺南地區實屬罕見。專家推斷,獅雄山遺址很可能就是2000多年前趙佗所建古漢城(離宮)。

  成果:獅雄山「家珍」

  目前已清理的秦、漢時期遺蹟包括:房屋基址3座、木構望樓基址1座、夯土牆體1條、排水溝3條、壕溝1條、陶窯1座、灰坑31座、灰溝10條。出土遺物可分為建築構件、生活用品和工具,建築構件主要有板瓦、筒瓦、瓦當、花紋磚、鋪地磚等,生活用品包括鐵鑊、陶罐、陶盆、陶盂、陶瓿、陶簋等,生產工具見有陶紡輪、陶網墜、石鑿、礪石、陶權等。

  遺蹟

  本次發掘發現了環繞建築遺址的壕溝和秦至西漢早期的建築遺蹟,二者有機地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防禦性聚落。這不僅有助於對該遺址的年代、布局、結構和性質提出新的認識,同時,也為研究秦、西漢時期嶺南地區的城邑形態的演變提供了科學的證據。

  延伸

  考古年志

  1982年,五華縣獅雄山建築遺址於文物普查工作時被發現。

  1984年、1985年、1986年、1990年,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五華縣博物館曾聯合對該遺址進行過4次考古調查、發掘。

  1989年6月,西漢長樂臺建築遺址被廣東省列為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1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五華縣博物館聯合組織五華縣獅雄山建築遺址考古隊再次調查勘探。

  定性:南越王離宮

  雖然一路舟車勞頓,八十高齡的楊鴻勳教授仍神採奕奕在現場聽介紹、進庫房看出土文物,踏著泥濘的山路到獅雄山上考古挖掘現場看探方、看戰溝、看古陶窯址,並健步登上六層獅雄塔上鳥瞰獅雄山遺址全貌。

  楊鴻勳教授說,「我很贊成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的推測,現在所有的現象,比如建築形式,已經證明這裡是南越王趙佗的離宮,通過挖掘,證據更充分,我認為推測是站得住腳的,這裡是南越王的趙佗離宮已沒有什麼疑問。」

  楊鴻勳教授認為,這次挖掘有重要性的突破,從早期一層揭示的遺址現象分析,最早趙佗在秦始皇時期從河北出兵過來開發南海郡,那個時期就在這一帶待過。後來他到了番禺,立國建疆,他仍捨不得放棄這個地方。這裡易守難攻,周圍全是水,依山坡而上,非常險要,趙佗便將這裡開發為離宮了。

  價值:補充歷史不足

  楊鴻勳教授評價稱,南越王時代對開發我們南海郡是有功勞的,這在正史上記載得不是太多,所以考古學可以彌補歷史不足,用遺址說話。南越王當年做了很大的貢獻,文化和中原保持一致,比如瓦當什麼的,都同中原有聯繫,他們從中原帶來。雖然南越國只是一個小小的邊疆小國,過去歷史上記載少,其實有很大的貢獻,做了很多開發工作,對中國的整個歷史、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都作出貢獻,所以南越國很重要,補充了歷史的不足。

相關焦點

  • 南越王趙佗雕像在梅州五華落成
    為繁榮、弘揚趙氏文化, 歡迎向《趙氏宗親》微信號投稿。聯絡微信858620059!出品 | 趙氏宗親(ID:zhaoshizongqin)編輯 | 趙英雄2019年6月28日上午,南越王趙佗雕像揭幕儀式在五華縣華城鎮狀元公園舉行,為文化底蘊深厚的五華老縣城華城鎮增添了濃鬱的歷史文化韻味。
  • 廣東五華獅雄山秦漢遺址籌建大遺址考古公園
    廣東五華獅雄山秦漢遺址籌建大遺址考古公園   中新網梅州5月25日電(楊草原 唐林珍 廖偉軍 張炳鋒)記者25日從廣東五華獅雄山秦漢遺址保護規劃論證會上獲悉,五華獅雄山秦漢遺址將建大遺址考古公園。
  • 五華獅雄山秦漢城址植物考古:解碼梅州先民餐桌上的 「秘密」
    ●劉向明  2011年,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五華獅雄山秦漢城址進行了第五次考古發掘,並通過植物考古方法,總共鑑定出植物遺存有粟、黍、小麥、粳稻、秈稻、大豆、赤豆、薯、芋,以及水果、蔬菜、調料或者藥材等23種
  • 大遺址考古公園或落戶五華獅雄山 揭建園3大理由
    記者昨日從五華獅雄山秦漢遺址保護規劃論證會上獲悉,五華獅雄山秦漢遺址有望建我省首個大遺址考古公園。   昨日上午,考古、規劃、古建專家學者們趕到五華縣華城鎮獅雄山秦漢建築遺址,他們踏著泥路登山峰、鑽樹叢,細緻考察了第五次考古挖掘的壕溝、探方、古井,並參觀了挖掘成果展覽,對獅雄山秦漢遺址的發掘發現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 廣東獅雄山遺址發現大批封泥 鈐有「蕃」字(圖)
    鈐有「藩」字的封泥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圖  記者張演欽  最近,五華獅雄山遺址傳出新消息:考古人員發現了大批封泥,其中一枚封泥上鈐有「蕃」字,專家推斷該遺址與秦時南海郡郡治  獅雄山遺址出土了不少封泥,這一枚封泥似乎不足為奇。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專家尚傑把它小心地拿起來,仔細觀察。它已經殘破,只剩一字。但這一字,讓尚傑喜出望外!「這是一個『蕃』字,和廣州地區出土的同一時期器物上帶有的『蕃禺』字體一致。」尚傑說,顯然,這是當時該地和「蕃禺」進行公務聯繫的官方鈐印。該遺址與南海郡郡治「蕃禺」之間到底有何關係?是否為南海郡轄下之一縣?
  • 五華釀豆腐的歷史追溯
    ●劉向明  2011年,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五華獅雄山秦漢城址進行了第五次考古發掘,並從灰坑中鑑定出4粒大豆和9粒赤豆。秦漢時期,大豆稱為菽,赤豆稱為荅(dá),它們跟隨著秦漢王朝統一嶺南的步伐,或作為民眾的主糧,或是充作為軍糧,與北方軍民一同南下,跨過長江,越過南嶺,傳播並栽種到了五華獅雄山秦漢城址地區。
  • 南越王宮的博物館
    南越王宮博物館天台上復原了南越王宮苑水渠場景,看著那水渠中激起的浪花,耳聞譁譁不絕的水聲,仍能感受到當時的「城裡人」回歸自然的享受。水關是番禺城城市建設一大亮點。「南越國水關的木閘遺蹟面積約903平方米,是目前我國考古發現時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處木結構水閘遺址」。該水閘具有防潮、洩洪、引水多重功能。
  • 廣東梅州五華縣最大的鎮,曾是老縣城所在地,擁有火車站
    為什麼華城鎮在五華縣眾鄉鎮中這麼突出,最大的因素,就是華城鎮曾是五華老縣城的所在地。華城鎮歷史悠久,北宋熙寧四年(1071)建置長樂縣,是長樂縣治所在地。民國3年(1914)長樂縣更名五華縣,長樂鎮隨之改名華城鎮。直到1954年,五華縣城遷往了水寨鎮,也就是今天的縣城所在地。華城鎮當了千年的縣城,從此謝幕。
  • 南越王宮博物館館長全洪:2200年前廣州人已吃上荔枝楊梅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後縱火燒了番禺城,這讓南越王宮的具體地址和形制長期湮沒於茫茫塵土之中。直到20世紀70年代,考古人員在挖掘秦造船遺址時,才意外地發現了王宮遺蹟。1995年全洪參加了南越國宮署遺址的考古發掘,發現南越王宮御苑的大型石構水池,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皿和磚石等文物。
  • 【今日廣東·鄉音】客家釀豆腐,包含著「謙讓」和「富裕」
    【今日廣東·鄉音】客家釀豆腐,包含著「謙讓」和「富裕」 2020-10-13 12: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瓦當雖小藏宇宙:兩千年瓦當「通史」盡在南越王宮博物館
    上世紀70年代末以後,廣州陸續開展比較系統的城市考古,但多為配合城市基建的搶救式發掘,在考古人員進場之前,一些唐宋以後的地層,可能已經被挖掉了;而且早期大家考古的焦點在墓葬,作為建築構件的瓦當受到的關注比較少,所以館藏來源就有限。各家收藏機構很難建立起系統的瓦當時間序列,多偏重於某一時間段的收藏。
  • 廣州:南越王宮遺址發掘兩口古井 井水能飲用
    南越王宮遺址在不同年代層面共發掘古井超500口,幾乎都能滲出清泉。 廣東考古元老麥英豪指出,不同時期古井如此密集,說明2200多年來王宮一帶一直是廣州城市生活的中心。 兩口一大一小井臺保留完整的古代南漢國八卦狀磚井昨天在南越王宮遺址被發掘,這也是目前廣州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井臺保留完整的水井。
  • 西漢南越王墓|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文化、科學和藝術價值,是廣州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被評為中國重大考古發現之一。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鳳紋牌形玉佩鳳紋牌形玉佩出土於南越王墓玉衣頭罩的左側位置。通長14釐米,寬7.4釐米。青玉質。全器扁平,雙面透雕。玉佩正中為一個長方框,上連一朵捲雲紋,下為一高冠卷尾變形鳳鳥。
  • 千裡江山百字文:漢文帝一封信降服南越王
    同時,政權內部又面臨許多挑戰,濟北王劉興居就發生過叛亂。而且,南越更是漢文帝面臨的最為棘手的問題。當時的南越王叫趙佗,祖籍河北人。開始是廣東龍川縣令,後來趁呂后作亂,逐漸控制了整個嶺南地區。並自封為「南越武王」,其勢力範圍包括湖南,江西,福建,廣東,雲南,貴州及越南大部分地區。
  • 廣州酒家10年烹製 "南越王宴" 9道菜9段故事
    蛇雀海產作原料入菜據廣州酒家有關人士介紹,為發掘南越國時期的飲食文化,闡釋「食在廣州」的食文化品位,重現昔日的食文化盛宴——「南越王宴」,廣州酒家與專家學者一道研究歷史資料,醞釀取證,精心研製,經過近10年努力,專家們發現,南越國人食物原料最多的是水產品,如貝殼類等,為此廣州酒家對食物原材料進行了精心甄選,以最能體現南越時期飲食特點的原料入菜,蛇、雀、海產類等食物的運用恰到好處
  • 廣東河源現戰國時期人類活動遺址 出土大批碎陶片
    或為躲避山洪或戰亂在山頂搭茅房  昨日在現場,20多名村民在山頂周邊及其靠北方向的邊坡進行挑土、開挖,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多位專家現場監督指導,考古遺址發掘現場拉起警戒線封鎖。他們是廣東已知的最早的「水上居民」。  1983年 廣州  發現約公元前122年的西漢南越王墓  西漢南越王墓是西漢初年南越王國第二代王趙眜的陵墓。趙眜是趙佗的孫子,號稱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該墓於1983年被發現,出土了「文帝行璽金印」一方以及「趙眜」玉印,證明陵墓主人身份。南越王宮署遺址已知面積1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達5~6米。
  • 來梅州五華遊玩亞洲球王李惠堂故居,天下第一奇泥熱礦泥!
    球王李惠堂的故居在五華橫陂鎮老樓村的四角樓「聯慶樓」,於光緒18年所建。「四點金」式客家典型民居。一定要去看看院牆邊側屋前有一個深深的小洞!為什麼呢?那是小惠堂用柚子充當足球踢出來的!故居全景上午遊玩球王故居,中午可以去岐嶺鎮鳳凰村喝口純正的「廣東第一好酒」「南越佳釀」——五華長樂燒,一句詞代表其特色「一滴沾唇滿口香,三杯入腹渾身泰」。
  • 黃花考古學院——中國第一個職業考古學團體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卜松竹   廣州是中國近現代田野考古的策源地之一   按照《廣東考古世紀回顧》的說法,廣東最早的考古工作始於1916年在廣州東山龜崗發掘的一座西漢初年的木槨墓。當時有學者認為它就是「南越王趙胡」的墓。今天我們知道,趙胡就是趙眜。他的墓在解放路側象崗山麓,也就是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的所在。
  • 廣東南凌電器公司在五華投產
    本報訊 昨日上午,落戶廣州番禺(五華)產業轉移工業園的廣東南凌電器公司投產。由該公司生產的「南凌」「中雪」「丹華」「科豪領世」四大品牌冷櫃、製冷設備、空調等產品將陸續上市,年產值預計可達1.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