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11日,本報獨家報導《西漢長樂臺將重現風採》,被荊蓁喬木湮沒近30年的長樂臺建築遺址重新進入了世人視線,引起國內眾多考古專家和文化部門的強烈關注。今年1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客家博物館和五華縣博物館聯合組織了五華縣獅雄山建築遺址考古隊再次調查勘探。
今年11月1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楊鴻勳教授,專程從北京來到五華縣獅雄山建築遺址考古調查勘探現場。他認為,獅雄山遺址是南越王趙佗的離宮已沒有什麼疑問;2000多年前趙佗南下開發南越便紮營五華獅雄山上;南越國很重要,補充了歷史的不足。
文、圖/ 記者葉仕欣 通訊員萬自民、廖偉軍
獅雄山遺址考古報導索引:
2010年11月11日AII8版《西漢長樂臺將重現風採》
2011年1月12日A18版《長樂臺或掘出古漢城遺址》
2011年3月17日A18版《考古專家進駐西漢長樂臺「探寶」》
2011年6月1日A14版《2000年前佗城或藏身長樂臺下》
規模
據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尚傑介紹,經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對獅雄山建築遺址的省級保護範圍以外將近一年的專題文物考古調查勘探發現,獅雄山漢代遺址的面積比以往所估計的2萬平方米多出10倍,漢代早期的建築構件和遺物遍布獅雄山各個區域,這等規模的漢代早期建築遺址在廣東乃至嶺南地區實屬罕見。專家推斷,獅雄山遺址很可能就是2000多年前趙佗所建古漢城(離宮)。
成果:獅雄山「家珍」
目前已清理的秦、漢時期遺蹟包括:房屋基址3座、木構望樓基址1座、夯土牆體1條、排水溝3條、壕溝1條、陶窯1座、灰坑31座、灰溝10條。出土遺物可分為建築構件、生活用品和工具,建築構件主要有板瓦、筒瓦、瓦當、花紋磚、鋪地磚等,生活用品包括鐵鑊、陶罐、陶盆、陶盂、陶瓿、陶簋等,生產工具見有陶紡輪、陶網墜、石鑿、礪石、陶權等。
遺蹟
本次發掘發現了環繞建築遺址的壕溝和秦至西漢早期的建築遺蹟,二者有機地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防禦性聚落。這不僅有助於對該遺址的年代、布局、結構和性質提出新的認識,同時,也為研究秦、西漢時期嶺南地區的城邑形態的演變提供了科學的證據。
延伸
考古年志
1982年,五華縣獅雄山建築遺址於文物普查工作時被發現。
1984年、1985年、1986年、1990年,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五華縣博物館曾聯合對該遺址進行過4次考古調查、發掘。
1989年6月,西漢長樂臺建築遺址被廣東省列為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1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五華縣博物館聯合組織五華縣獅雄山建築遺址考古隊再次調查勘探。
定性:南越王離宮
雖然一路舟車勞頓,八十高齡的楊鴻勳教授仍神採奕奕在現場聽介紹、進庫房看出土文物,踏著泥濘的山路到獅雄山上考古挖掘現場看探方、看戰溝、看古陶窯址,並健步登上六層獅雄塔上鳥瞰獅雄山遺址全貌。
楊鴻勳教授說,「我很贊成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的推測,現在所有的現象,比如建築形式,已經證明這裡是南越王趙佗的離宮,通過挖掘,證據更充分,我認為推測是站得住腳的,這裡是南越王的趙佗離宮已沒有什麼疑問。」
楊鴻勳教授認為,這次挖掘有重要性的突破,從早期一層揭示的遺址現象分析,最早趙佗在秦始皇時期從河北出兵過來開發南海郡,那個時期就在這一帶待過。後來他到了番禺,立國建疆,他仍捨不得放棄這個地方。這裡易守難攻,周圍全是水,依山坡而上,非常險要,趙佗便將這裡開發為離宮了。
價值:補充歷史不足
楊鴻勳教授評價稱,南越王時代對開發我們南海郡是有功勞的,這在正史上記載得不是太多,所以考古學可以彌補歷史不足,用遺址說話。南越王當年做了很大的貢獻,文化和中原保持一致,比如瓦當什麼的,都同中原有聯繫,他們從中原帶來。雖然南越國只是一個小小的邊疆小國,過去歷史上記載少,其實有很大的貢獻,做了很多開發工作,對中國的整個歷史、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都作出貢獻,所以南越國很重要,補充了歷史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