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趙氏宗親(ID:zhaoshizongqin)
編輯 | 趙英雄
2019年6月28日上午,南越王趙佗雕像揭幕儀式在五華縣華城鎮狀元公園舉行,為文化底蘊深厚的五華老縣城華城鎮增添了濃鬱的歷史文化韻味。
趙佗雕像由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廖慧蘭教授及其團隊完成設計。該雕像長3.5米,寬3.5米,高約3.68米,材質為紅花崗石,雕像重約60噸。從雕像中可見,趙佗身披官服,手撫書卷,託腮沉思,一幅憂思天下、心系黎明百姓的形象赫然眼前。
據考證,趙佗(公元前237年-公元前137年),贏姓,趙氏,名佗。恆山郡真定縣(今河北正定縣)人,南越王,南越國創建者。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嬴政令趙佗為副帥,率秦軍50萬南下平百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百越平定,劃入了大秦版圖,為開創鎮守百越之地,嬴政召令天下,百越分三郡,依據龍川險重,令副帥趙佗為南海郡龍川縣縣令,後接任南海郡郡尉。皇死秦滅、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趙佗起兵割據,建立南越國,號稱「南越武王」。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夏,趙佗臣服歸漢,築建長樂臺(今縣治西北五華山下)以受封,接受了漢高祖所賜南越王印綬,南越國成為漢朝的一個藩屬國。漢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南越王趙佗去世,享年一百餘歲,葬於番禺(今廣州)。
趙佗是開發嶺南百越的第一人。他從任龍川縣縣令至統治嶺南百越77年間,不斷吸納中原漢人南遷,把中原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引入,一直實行「和輯百越」之政策,加快了嶺南百越的發展,促進了嶺南百越的文化進步及社會和諧。毛澤東主席曾譽他為「南下幹部第一人」。補充閱讀:抗日名將:大刀將軍趙登禹,其三個子女後來如何了?
「五華山下越王臺,故址猶存卓氏宅。傳聞基石大專車,乃令毀棄無遺蹟。」這是清道光《長樂縣誌》編纂者、舉人溫訓所作的《越王臺懷古》。詩中的「越王臺」,便是位於五華縣華城鎮由南越王趙佗所建的「長樂臺」。如今長樂臺杳不可尋,但在附近的獅雄山上,兩千多年前中原漢人在嶺南留下的足跡,昭示古老長樂的歷史底蘊。
距離五華縣城水寨20多公裡的華城鎮,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千年古鎮。兩千多年前,南越王趙佗在五華山下建築長樂臺,所以五華縣古稱「長樂縣」,而如今的華城鎮舊名「長樂鎮」,曾為長樂縣治所。本文轉載自趙氏宗親微信公眾號,作者趙英雄。
「華城古蹟長樂宮,獅雄古塔在城東;西邊有座城隍廟,東徵遺址落城中。」這是流傳於華城鎮的一首民謠,唱出了千年古邑的厚重人文歷史。獅雄山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年(1612),位於華城鎮塔崗村,由南北兩個高崗組成,側視宛若蹲伏的雄獅,因而得名「獅雄」。著名的秦漢城址就坐落在南部的高崗之上,為了避免破壞,目前獅雄山遺址被考古專家技術處理後回填了。據了解,該處遺址發現於1982年的文物普查,後經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4次調查、發掘,初步將其定性為南越國時期的宮殿建築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