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琴江兩岸,頭頂藍天,腳踏沃土,近賞碧水,處處都是綠色發展的脈動,一幅綠水青山、欣欣向榮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今年上半年,梅州五華地區生產總值增速排全市第二、高速公路通車密度全市第一、城鄉垃圾收運處置保潔率達100%、縣城空氣品質優良率達99.6%、產業園區投產企業超60家、全縣92條省定貧困村和20323戶66849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0%達到脫貧出列標準……成績背後,是五華一路走來對綠色的堅守。
五華天藍水綠地淨,城鄉上下呈現一片欣欣向榮。
走實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這條道路,這對因山而生、憑山而興的五華,既是使命擔當,更是歷史機遇。近年來,五華生態建設行動之多、力度之大、成效之好,在綠色發展的積極實踐中,成功帶出了一連串良好效益。
今時今日,五華綠色發展的決心尤為強烈、目標更為清晰,不斷注重綠水青山積澱增創生態經濟發展新優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五華人對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奮力書寫好綠色發展的「五華答卷」。
做好搶答題
守住綠色發展底線
琴江河畔水韻悠長,一派生機。
「家鄉的琴江河變清了!」在碧道上散步賞景的市民們感嘆。很難想像,如今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琴江河曾是垃圾漂浮、雜草叢生的汙水河。
琴江之變,得益於一場席捲全縣的「琴江河水三年變清計劃行動」。五華在全市率先實現鎮級汙水處理廠全覆蓋、率先建立「河長+檢察長」依法治河新模式,通過開展專項整治、督查督辦等舉措,五華逐步走出一條從整治到治理、從治理到管理的治水路。
夯實環保各項工作基礎,綠水青山處處景。圖為琴江美景。
這條治水路,是五華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突出位置的生動體現。對於五華來說,守住綠色發展底線是一道「搶答題」,治理汙染、修復生態、改善人居環境刻不容緩,生態保護好了,就是五華最大的資源,也是綠色發展最根本的基礎。
外形如花園別墅般美觀,集垃圾分類、垃圾中轉、工人辦公休息室和公廁「四位一體」的鎮村生活垃圾分類中轉站,在五華已投入運營45座。早在2015年,該縣逐步建立起以城帶鄉、科學有效處理城鄉生活垃圾的體制機制,如今已全域推進446個村(居)的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切實改善城鄉人居環境。
此外,五華在推進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還注重統籌抓好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
例如,五華在全市率先啟動創建縣級國家森林城市工作;2018年度全市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暨汙染防治攻堅戰考核排名第一;河長制考核連續兩年獲「優秀」等次;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均達到Ⅱ類標準,達標率100%;今年1-9月,省市考核斷面水質月均值達標率、優良率均達100%,縣城空氣品質優良率99.6%……
如今的五華,不僅注重生態環境,更是形成了常態化的環境衛生管理,成功創建「國家衛生縣城」便是最好的證明。
作為百萬人口大縣,五華創衛並不容易。人口擁擠、垃圾遍地的難題,解得了嗎?街道亂佔亂用、多佔少用,管得了嗎?被認為梅州最髒最亂的地方,如何徹底改頭換面?
五華不斷夯實綠色發展基礎,綠色發展的動能更足。圖為五華縣城新貌。
面對一系列難題,五華久久為功,秉承「五華阿哥硬打硬實打實」精神,從2014年1月至今,先後成功創建省級衛生縣城、國家衛生縣城,歷經六載,充滿韌勁的五華人以務實進取精神改變城市面貌和衛生環境,真正讓五華的發展以綠色為底色。
人讓城更好,城因人更美。「創衛」對於五華人來說已是全民皆知,更是全民參與。五華的「創衛」工作由「政府推動」向「群眾自發」的逐步轉變,恰似春雨潤物細無聲。
五華「創衛」成功,為「創文」奠定了基石。當前,五華仍然以「創衛」衝刺的姿態積極「創文」,使五華縣成為真正的「工匠之鄉·宜居五華」。
置身五華,生態環境、衛生環境的改變,不只是把城市的「臉」洗乾淨,還帶給市民在觀念、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這些精神層面的變化,全民素質在提高,城市文明內涵在升華。此外,幹部作風轉變、經濟建設加速、社會治安好轉……綠色發展帶來了更多方面的改變。
工業經濟發展迎頭趕上。圖為廣東輝駿集團精榮科技公司電腦主板生產線。
答準必答題
培育綠色發展動能
今年5月9日,景田(深圳)食品飲料集團將在梅州五華郭田鎮投資建設百歲山礦泉水生產基地,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在五華人的朋友圈刷屏。
據悉,該項目計劃投資5億元人民幣,預計年產量5億至8億瓶,建成投產後可實現年產值3億元至5億元。
此次合作,既是企業情系蘇區、看好當地青山綠水發展前景的結果,也是全面落實全省推動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工作現場會精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充分發揮當地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努力探索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發展路徑的具體實踐。
五華是廣東省重點革命老區、原中央蘇區縣,該縣緊緊圍繞省委關於北部生態功能區發展定位,依託優越生態資源,協同市構建「5311」綠色產業體系,培育綠色發展動能,將「山水資源」轉化為「美麗經濟」。
五華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成功打造梅州區域首個茶葉專業交易市場五華茶博匯。
綠色生產是綠色發展的實踐途徑。
高山雲霧出好茶,茶香在五華這片土地上縈繞千年,截至目前全縣優質茶區種植面積達5.6萬畝,產量4200多噸,產值達7億多元。以棉洋、龍村、雙華為優勢產區,種植規模佔全縣85%以上,種植品種包括白葉單叢、梅佔、金萱、翠玉、水仙等20多個品種。
不僅如此,五華成功打造梅州區域首個茶葉專業交易市場——五華茶博匯,預計年交易量達500噸,交易金額約3億元,帶動上下遊從業人員約3000人。
當前,五華正大力培育「五子登科」產業,並成功創建省級農業茶葉產業園、絲苗米產業園,生態農業優勢不斷彰顯,優質農產品不斷湧現。與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梅州配送中心的運營使用,為五華優質農產品「飛向」粵港澳大灣區插上了騰飛翅膀。
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梅州配送中心落戶五華。
城無產不興,產無城不立。站在當下回眸過去,這條綠色發展之路並不好走。要經濟效益還是要生態環保?五華給出的答案是:魚與熊掌要兼得。
五華以創新驅動發展為核心戰略,以產業政策為導向,以產業園為依託,全力推動形成綠色工業集聚發展的新方式,並從中創造新的增長點。
以紅木家居產業為例,今年五華首次將「紅木家居產業作為今後重點打造的六大產業之一」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深入挖掘傳承紅木工匠文化,以抱團取暖的方式著力打造「前店後廠」式的五華紅木產業園,不斷做大做強產業鏈條,形成產業集聚發展態勢。
五華紅木產業園籤約進駐40多家企業,初具規模,紅木家居主導產業取得明顯成效。
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9月,產業園區實現工業比增6.25%,全縣初步形成了電子信息、製藥製酒、紅木家居、智能家電、農產品加工、智慧物流等六大產業集聚發展態勢。
日前,五華拿出3500萬元扶持當地的紅木家居產業,以及出臺措施鼓勵促進先進位造業發展。這無疑是五華釋放的一種信號——五華既要經濟效益也要生態環保,將繼續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
交出滿意卷
堅定綠色發展信心
不久前,2020中甲聯賽第一階段比賽順利結束,五華作為全國三大分賽區之一,圓滿完成了各項保障工作,得到球員們的一致好評。這背後,是五華深耕足球產業,擦亮五華「球王故裡」城市名片的有力舉措。
五華是2020中甲聯賽第一階段比賽分賽區之一。
超360支足球隊、15萬名足球運動參與者、每萬人平均2.31塊足球場、3年奪50多個足球賽冠軍、全年2000多場次球賽……近年來,五華全面推動足球振興發展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隨著惠堂體育場、威光體育館、橫陂足球小鎮等地標性建築的落成,五華的足球產業方興未艾。與此同時,五華著力將奧林匹克體育運動中心打造成全縣首個4A級景區,為參觀群眾提供具有五華特色的「紅色文化薰陶+綠色休閒運動」旅行服務。
乘著足球改革發展東風,五華以其深厚的足球文化積澱,不斷擦亮「球王故裡」的金字招牌,而以球賽為媒更成為該縣足球振興的現實路徑,通過小足球「踢」出大產業,帶出大事業。
五華足球小鎮一期建成投入使用,足球產業將得到長足發展。
綠色發展,必須找準未來發展的增長點,更需要統籌全局。
「我們必須堅定走實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這條道路,搶抓機遇、增創優勢,全面加快五華蘇區振興發展,奮力譜寫生態發展區建設五華新篇章。」日前,五華縣召開縣委十三屆十二次全會,總結五華生態發展區建設情況,並作出新的部署。
「地處粵北山區的五華,牢記使命、攻堅前行,一路走來,五華對生態引領和綠色發展,有了新的思考,我們將努力讓良好的生態成為響亮的『城市名片』,讓其深度融入經濟建設、城市發展的方方面面。」參會人員紛紛表示,綠色發展的理念蔚然成風,全縣上下堅定信心和決心,全面加快五華蘇區振興發展。
綠色發展,是一個持續奮鬥、久久為功的過程,這需要鍛造一支具有新擔當新作為的黨員幹部隊伍。綠色土地上,紅色精神催人奮進。五華正紮實推進黨的建設,凝聚推動發展的磅礴力量。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五華深入實施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實現全縣98%的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一肩挑」,推動各級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提高幹事創業激情和能力。
幹在實處,才能走在前列。五華走綠色發展之路的信心,不僅僅來自於美好藍圖和激勵號語,更取決於幹事創業者深刻全面的認識、過硬的綜合素質、良好的精氣神。全縣上下進一步加深了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認識,進一步堅定了走綠色發展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同時,五華還堅持嚴管厚愛相結合,激勵幹部擔當作為、破難攻堅、奮勇爭先。特別是在今年疫情防控鬥爭中,全縣廣大黨員幹部不畏艱險、衝鋒在前,主動投身抗疫一線,以實際行動體現了蘇區幹部的風骨和擔當。
如今的五華欣欣向榮,處處湧動著生態春潮,處處澎湃著綠色發展動能,生態紅利的不斷釋放讓五華綠色發展、創新發展的信心更足、步履更堅。
一線實踐
推動紅色土地綠色發展
五華,是廣東省重點革命老區,也屬於原中央蘇區範圍。在這塊紅土地上,革命先烈的故事仍在傳頌,不朽的精神依舊振奮人心。
自大革命時期以來,全縣有1594名革命烈士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數量為梅州各縣(市、區)之最。全縣有革命史跡120多處,這些史跡是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最直觀、最生動的教材,為廣大幹部群眾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滋養。
早在2018年8月,五華制定了《五華縣修建革命史跡傳承紅色基因工作實施方案》,採取「先急後緩、先重點後難點、梯次推進、一址一策」工作方式,進一步加強對紅色資源的有效保護開發,切實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五華深刻意識到,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一定不能丟掉這些寶貴的紅色資源,必須用心用情用功推動紅色土地綠色發展,搶抓機遇、增創優勢,發揚蘇區精神。
位於梅林鎮的古大存故居,近年來,當地圍繞「紅色土地」謀發展,以「一條紅道、一條紅街、一座紅橋、一個紅村、一處紅景、一間紅校(縣委黨校)、一座紅館(中央蘇區·五華博物館)」為主要實施項目,三村聯動打造鄉村振興紅色示範點。
紅色基因代代相傳。五華幹部上下牢記囑託,帶領群眾戰天鬥地改面貌、艱苦奮鬥興產業。他們挖走了荒山,建起了新村,開發了基地,興起了產業,修繕了舊址,保護了故居,換來了一張張笑臉……
福慶樓是五華縣人民政府誕生舊址,自舊址修繕開放以來,往日寧靜的周江鎮冰坎村也因福慶樓揭開「廬山真面目」而熱鬧起來。
「以前每個月要喝1斤茶葉,現在要喝5斤咯。」冰坎村70歲的老伯鍾守永說,他家就在福慶樓的對面,自從福慶樓修繕後,村裡村外以及其他鎮的黨員幹部、群眾都來參觀。「他們來了我就招呼他們過來喝茶。」鍾伯說,他與共和國同齡,見證了發展的成就,也過上了幸福的好日子。
縣城環境日益優美,老百姓安居樂業。
一批批的參觀遊客,激活了冰坎村新的發展思路。據村黨支部書記鍾守南介紹,該村計劃以福慶樓為中心,集約周邊幾十畝土地,發動群眾種植既有觀賞性又有經濟效益的農作物,同時按新農村示範村標準,完善村裡的基礎設施,結合周邊古民居和名山秀水,打造紅色精品旅遊線路。
「下一步還要把村委大樓置換出來,改造成農村電商服務中心,把我們五華優質綠色的土特產推銷出去。」鍾守南說。
原標題:
走實走好生態優先發展之路,增創生態經濟發展新優勢
梅州五華 綠色發展 欣欣向榮
【來源】南方日報
【撰文】汪思婷 張炳鋒
【攝影】張炳鋒
【作者】 汪思婷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