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宮博物館館長全洪:2200年前廣州人已吃上荔枝楊梅

2020-12-18 大洋網
全洪

儘管已做了34年廣東地區的考古,全洪對腳下土地裡的那些新發現仍然「愛得深沉」。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後縱火燒了番禺城,這讓南越王宮的具體地址和形制長期湮沒於茫茫塵土之中。直到20世紀70年代,考古人員在挖掘秦造船遺址時,才意外地發現了王宮遺蹟。1995年全洪參加了南越國宮署遺址的考古發掘,發現南越王宮御苑的大型石構水池,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皿和磚石等文物。

「南越王宮出土了至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方形鋪地磚,邊長95cm,這證明南越國當時已擁有先進的生產力和冶煉水平。」全洪告訴記者。

57歲的全洪兩鬢有些花白。1981年,來自徐聞的他考入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考古專業,1985年畢業後,他分配來到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下轄的考古隊,從此開始了漫長而辛苦的田野考古生涯。直到2009年,全洪才告別田野,擔任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副館長,2012年底,調任南越王宮博物館館長,因此對廣州地區的考古發現,全洪如數家珍。

哪裡有考古就往哪裡跑

全洪告訴記者,1985年剛來到考古隊時,麥英豪和黃展嶽等考古前輩就對他不斷地提攜和指導。1983年,來自全國8個單位考古專家和學者匯聚象崗山,對南越王墓展開發掘工作。發掘表明,南越王墓分為7個室,非常完整,很多考古發現震撼了世界,也震撼了當時年輕的全洪,他雖沒有親歷考古挖掘,但在1985-1990年參加了南越王墓發掘報告的整理。

「最震撼我的是王墓中出土的各種精美絕倫的玉器和金銀器。我們還根據各類的文物可復原很多南越王的生活場景。」全洪告訴記者,考古人員還發現了海魚、淡水魚、豬、牛、羊等動物的遺骸,荔枝、楊梅、稻穀等植物,南越王所用的炊具包括了蒸、煮、烤的設備,「所有食材都很齊全,如今我們吃的東西在南越國時期的廣州人都吃得上,所以可以這樣說,『食在廣州』從南越國就開始了。」

正是有了南越王墓這樣重大的發現,讓全洪對田野考古挖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們是哪裡有考古項目就往哪裡跑,一年待在辦公室的日子屈指可數,連食堂阿姨都不認識我。有時在廣州市區的項目還可以住在家裡,但在比較偏遠的郊區,因為交通還不像現在這樣發達,就只能租當地老百姓的房子住。」

南越國冶煉技術發達

如今身為南越王宮博物館館長的他,對腳下這座他親自主持挖掘的博物館再熟悉不過。他告訴記者,上世紀70年代考古人員在挖掘秦造船遺址時,意外地發現了現南越國宮署磚石走道。1995年,市電信局計劃在中山四路城隍廟西側增建一座綜合大樓,意外挖出了四件帶「萬歲」文字的瓦當。隨後工程停止施工,全洪以考古隊隊長身份參加考古發掘。考古人員在距地表深約4.5米處清理出一座大型石構水池的西南一角。後經鑽探得知,水池的面積約有4000平方米。「這個蓄水池石板上刻有一個鬥大的『蕃』字,木簡上也有『蕃池』二字。」全洪說。

隨後的1997年,考古人員挖掘出一條長約150米的曲流石渠。「這就是南越王的御花園。」全洪告訴記者,經過這兩次重大的考古發現,廣州市領導對南越王宮遺址的挖掘更加重視。2000年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手在廣州市兒童公園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南越一號宮殿和連接宮殿的廊道。市政府決定在這些重要遺址發現地興建博物館。

全洪告訴記者,從南越王宮遺址的考古挖掘來看,王宮毀損很嚴重,而這與歷史記載相當吻合,「漢武帝滅南越國後,縱火燒毀了這座番禺城,而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南越王宮發現了古代最大的方形磚,邊長達到95cm,這體現出南越國當時非常發達的冶煉技術」。

考古就是重新書寫歷史

全洪說,考古最有意思之處,就是重新書寫歷史,這也讓他始終對工作充滿熱情。「按明代的文字記載,番禺城被毀後,在城南60裡的沙灣重建了一座番禺城,但經過我們的考古發現,這樣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沙灣在2000多年前還是一片沿海的灘涂。城市被毀後,廣州的先民進行了重建,歷史上首次出現『廣州』的稱呼是在三國時期,當時廣州的城址也是在這裡。」全洪說。

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全洪判斷,番禺城最東大約就是在如今的倉邊路附近,因為倉邊路原本是一條水道,名叫「甘溪」。在新大新大廈附近的地下很可能會有南越王宮宮殿。全洪認為,廣州建城至今2200多年,城市的原點一直未變,「就是從中山五路附近向外輻射」。番禺在東漢時人口激增,於是在番禺的東部新設一個縣,名為「增城」,這也是增城最早的由來。

全洪介紹,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港口城市。千百年來,世界各地的文化在此相互交流、融合,並共同發展。如今,廣州仍保存有豐富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其中南越國-南漢國宮署遺址、南越文王墓、光孝寺、南海神廟和碼頭遺址等6處遺產點,入選「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申遺史跡點。「目前,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已列入預備名單,申遺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展開。」全洪說。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武威、肖歡歡

相關焦點

  • 廣州:南越王宮遺址發掘兩口古井 井水能飲用
    南越王宮遺址在不同年代層面共發掘古井超500口,幾乎都能滲出清泉。 廣東考古元老麥英豪指出,不同時期古井如此密集,說明2200多年來王宮一帶一直是廣州城市生活的中心。 兩口一大一小井臺保留完整的古代南漢國八卦狀磚井昨天在南越王宮遺址被發掘,這也是目前廣州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井臺保留完整的水井。
  • 南越王宮的博物館
    南越王宮博物館天台上復原了南越王宮苑水渠場景,看著那水渠中激起的浪花,耳聞譁譁不絕的水聲,仍能感受到當時的「城裡人」回歸自然的享受。水關是番禺城城市建設一大亮點。「南越國水關的木閘遺蹟面積約903平方米,是目前我國考古發現時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處木結構水閘遺址」。該水閘具有防潮、洩洪、引水多重功能。
  • 4月3日起廣州南越王宮博物館調整領票方法 暫停預約系統
    最新消息:  南越王宮博物館位於4A景區「廣州市北京路文化旅遊區」內,因此將於4月18日起暫停開放,  廣州南越王宮博物館關於調整領票方法的公告  防疫期間,自2020年4月3日起,  領票後請在博物館入口處掃描南越王宮博物館「穗康健康通行登記二維碼」,個人穗康碼處於有效期內且顯示為「正常通行」方可入館。
  • 兒童視角溯古追今,南越王宮博物館70個童聲趣講廣州歷史
    文、圖/羊城派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梁豔萍10月6日下午,由南越王宮博物館主辦的「童聲趣講廣州歷史」音頻發布會在廣州舉行,正式推出70個關於廣州歷史的童聲音頻。發布會上除了展示音頻小樣,孩子們還在舞臺上以演說的方式演繹了南越國的那些年那些事。
  • 瓦當雖小藏宇宙:兩千年瓦當「通史」盡在南越王宮博物館
    讓我們跟隨南越王宮博物館副館長李灶新的解說,一覽瓦當歷史。從秦漢至明清時期全國最全的瓦當「通史」在廣州談起「秦磚漢瓦」,總容易讓人想起陝西、河南這些北方省份。不過在廣州,卻有一家博物館,有全國獨一份的瓦當「通史」一手材料。從秦到清,2000年的瓦當發展全過程,在這裡,不間斷地展示出來。這就是位於中山四路上的南越王宮博物館。南越王宮博物館 攝影:卜松竹博物館副館長李灶新告訴記者,古代的瓦當之前在廣州地區出土和保存的並不多。
  • 南越王博物館鎮館之寶:絲縷玉衣共用2291片玉(圖)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副館長全洪不久前參加了中英文化連線博物館交流活動。在他看來,英國的博物館在藏品的陳列展示,以及讓觀眾走入藏品背后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天地方面有許多可供借鑑之處。事實上,作為中國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的藏品之精、之系統在國內外早有盛名。
  • 廣州南越王宮遺址,發現千年前古井,考古隊:放心,這水還能喝
    導讀:廣州,別名「羊城」,這個名稱來源於一神話傳說,有位神仙乘坐羊車來到此處,造福人民。秦統一天下後,曾設南海郡於此。秦朝末年,趙佗在這裡建立南越國,廣州成為南越國都城。唐代末期劉巖據廣州稱帝, 國號南漢,以廣州作都城。
  • 廣州「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啟動,「雲端」「線上」成最大特色
    本次活動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承辦,並由《廣州日報》融媒體平臺進行全程直播。據介紹,2020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胸懷大地 逐夢遠方」是本次系列活動的主題口號。
  • 廣州有哪些博物館呢?
    來廣州讀書一定要打卡這幾個博物館關鍵大部分都免費只需要帶上身份證(學生證)即可領略祖國千年文化以前只能在歷史看到現在現場就能親眼目睹越秀區2廣州博物館(鎮海樓)廣州博物館,位於廣州市越秀山鎮海樓很多人去廣州博物館都是為了去鎮海樓拍照打卡
  •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是目前世界上收藏陶瓷枕最多的展館
    三彩獅形枕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維宣   白地黑花山水紋長方形枕   原來世界上收藏陶瓷枕最多的展館就是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記者4月15日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了解到,去年9月底歷經改造推出的《楊永德伉儷捐贈藏枕專題陳列》是最近26年來,首次對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枕的一次全面升級。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館長吳凌雲昨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看起來生硬冰涼的陶瓷枕,不但成為古人至愛的生活用品,還是唐宋詩人吟詩作詞的題材和與文房四寶媲美的把玩件。」
  • 廣州酒家10年烹製 "南越王宴" 9道菜9段故事
    每款菜都有一段故事據了解,「南越王宴」中的典故包括9個菜式:雄關新道、始皇尋珍、靈渠船曲、蕃都稱王、三郡昇平、漢使稱奇、越王思漢、趙佗百歲、南北歸一,它們均出自史料記載的九個典故,烹製方法效法當時流行的燴、烙、炮、炙等做法,連餐前小食也精心選擇,如選用當時流行吃的檳榔、荔枝幹、青欖等。
  • 廣州多家博物館自4月18日起暫停開放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圖/各博物館提供 4月17日,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最新獲悉,自4月18日起,廣州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廣州藝術博物院、南越王宮博物館、
  • 廣州2020國際博物館日有什麼活動?
    廣州2020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匯總  >線上直播  2020年5月18日,我們即將迎來第44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致力與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5月18日上午10:00,中央氣象局將攜手全國氣象部門的十餘個博物館、科普館,聯合推出雲上逛氣象博物館系列微博直播活動。
  • 新活廣州 | 這個假期就要吃最特別的文創月餅 玩遍廣州最有趣的地方
    廣東省博物館於9月29日至12月6日推出《不辭長作嶺南人——荔枝文化展》今年的中秋可以提著燈籠走進南越王宮博物館看月亮啦10月1日-10月8日南越王宮博物館開設夜場南越國一號廊道、一號宮殿區域將有過百盞燈籠同時亮燈,一秒夢回南越!
  • 「夜遊」博物館很火?請收好廣州12家博物館參觀攻略!
    「播撒星星之火,傳承紅色基因」紅色小課堂上,響起了《英雄讚歌》的朗朗讀書聲。一個多小時的課程眨眼就過去了,學生們不僅體驗到新穎的愛國主義教育、獲得贈閱圖書和文具,還在老師的指導下參加了「家國情悅讀行——我來當研學設計師」評比,收穫滿滿。 農講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是農講所在夜間開展研學活動的創新嘗試,是全力配合廣州推動夜間經濟發展,滿足市民、遊客多樣化的文化需求的新舉措。
  • 2000年前龐貝文明再現廣州 今起在南越王博物館開展
    埋藏地下5米深沉寂2000年無人知2000年前龐貝古文明重現天日到南越王博物館看凝結在1900多年前的永恆《龐貝:永恆的城市》開展展覽將持續到8月18日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在本屆國際博物館日給廣州觀眾帶來大驚喜:120件來自義大利古羅馬城市龐貝的珍貴文物,見證了凝結在1900多年前的永恆:再現重現天日的龐貝文明。龐貝,一座曾經存在於兩千年前的古羅馬城市,在遮天蔽日的火山灰掩埋下,形成了獨一無二、至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1997年,龐貝古城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 廣州博物館:歷久彌新的羊城文化地標
    除了鎮海樓展區,廣州博物館還包括以「海貿遺珍」展為主的仲元樓展區、三元裡人民抗英鬥爭紀念館、「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紀念館。 承載城市文化記憶 走進鎮海樓展區「城標·城史——廣州歷史陳列」,廣州五六千年來的歷史文化進程和2200多年的城市發展軌跡在眼前逐層展開。
  • 廣東三大文化場館館長履新 肖海明任省博物館館長
    記者梳理發現,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直屬四大文化場館中,已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東省文化館、廣東省博物館等三大文化場館在近期調整領導班子,新館長已到任履新。今年7月,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率先調整領導班子。該館官網顯示,王惠君擔任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黨委書記、館長、廣東省古籍保護中心主任,原館長劉洪輝擔任首席研究館員。此前,王惠君為廣東省文化館館長。
  • 走,逛逛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他們有些拿著手機,有些端著平板電腦,不時在展櫃前駐足,在屏幕上捯飭幾下,戴上耳機,靜靜地聽起來。如果觀察一下屏幕,會發現很多人是在用博物館的「微信語音導覽」功能。只要輸入展品旁邊標註的數字,金牌講解員的精心講解就會同步到觀眾的手機中。而這不過是廣州各家博物館、紀念館近期令人眼花繚亂的「雲端」「線上」服務的一個縮影。
  • 廣東人煲湯為什麼這麼好喝?秘密全在這裡了!
    ……這些「食在廣州」的「標配」,在全國乃至全球都享有盛譽。那麼,這些讓每一個廣州人都深感自豪的廣府美食是如何在時間長河裡熬煉成型的?背後又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有趣故事呢?其實,「食在廣州」是一個兼容並蓄的文化符號。這一點,在兩千多年前的南越王宴上已經可以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