鈐有「定楬」的封泥
鈐有「藩」字的封泥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圖
記者張演欽
最近,五華獅雄山遺址傳出新消息:考古人員發現了大批封泥,其中一枚封泥上鈐有「蕃」字,專家推斷該遺址與秦時南海郡郡治「蕃禺」有聯繫。同時,在遺址東南向的鷓鴣山,考古人員發現了西漢早期墓葬,也對該遺址的重新定性提供了重要依據。「從目前出土的材料看,此處遺址並不是南越國趙佗所築的『長樂臺』行宮,而可以定為『定楬城址』,可能是秦、南越國時期南海郡下轄的一縣,這會改寫秦漢時期嶺南郡縣設置史。」一位考古學家說。
「蕃」字封泥出土
又出土一枚封泥!
獅雄山遺址出土了不少封泥,這一枚封泥似乎不足為奇。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專家尚傑把它小心地拿起來,仔細觀察。它已經殘破,只剩一字。但這一字,讓尚傑喜出望外!「這是一個『蕃』字,和廣州地區出土的同一時期器物上帶有的『蕃禺』字體一致。」尚傑說,顯然,這是當時該地和「蕃禺」進行公務聯繫的官方鈐印。該遺址與南海郡郡治「蕃禺」之間到底有何關係?是否為南海郡轄下之一縣?
據廣州市志《建置志》記載:秦朝平定嶺南後設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南海郡下轄四縣(番禺、四會、博羅、龍川),另一說為六縣(番禺、四會、博羅、龍川、冽江、揭陽),郡治在番(註:「蕃」、「番」相通)禺(即今廣州)。
在出土的其它封泥中,有些鈐印有「定楬之印」、「定楬丞印」,「楬」可能來自於「揭嶺」或「揭陽嶺」,與「揭陽」應有淵源。獅雄山遺址出土的封泥數量多達50枚,居嶺南地區單個遺址第一。尚傑表示,這對研究嶺南秦時的官制極為重要。隨著這些封泥的出土,人們開始尋找更多的信息證明當時南海郡治下之縣還有一個「定楬」。
發現西漢早期墓葬
今年8月,考古人員在遺址東南方向一名為鷓鴣山的地點對一座西漢時期的墓葬進行了發掘。該墓葬離遺址直線距離只有400米,隔河相望。8月底,考古發掘完畢,墓葬殘長達4.6米,出土器物9件,其中一件青銅杖首引人注目。「也許為長者所用,那就說明墓主人是當地長者;或許是權力的象徵,那就說明該墓葬非同一般。」考古人員說。
「這是粵東地區,發現的第一座西漢墓」,尚傑介紹,「它是整個獅雄山秦漢城址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的出現,有力地推翻了遺址為『長樂臺』的結論。」尚傑稱,假如是行宮的話,附近是不可能有墓葬的。
據載,1982年,獅雄山遺址被發現。1984-1990年發掘了768平方米,在山岡東面平臺顯露出一處迴廊形宮殿基址。當時專家根據遺址位置、遺物年代及有關文獻記載,將其定為南越國趙佗所築「長樂臺」行宮。1989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長樂臺」為文物保護單位。
「這一西漢墓葬的出土,以及附近幾座西漢墓葬的發現,證明了遺址就是一個縣城。因為有生有死,這是長期定居的生活狀態。有了這些墓葬,定位就非常清晰了。」尚傑說。
古縣城區域規劃清晰
在考古人員的努力下,「定楬城址」正浮出水面,漸漸清晰起來。
根據目前考古的情況來看,遺址被三條壕溝分成四個區域,有衙署區、作坊區、糧食儲藏區,城址的東面是墓葬區。
獅雄山秦代遺址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西漢遺址面積達4萬多平方米。「達到了秦漢時建縣的標準。」考古學家稱。據記者了解,湖南發現的秦時裡耶古城,其殘餘面積也為2萬平方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