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獅雄山遺址發現大批封泥 鈐有「蕃」字(圖)

2020-12-23 中國新聞網

鈐有「定楬」的封泥

鈐有「藩」字的封泥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圖

  記者張演欽

  最近,五華獅雄山遺址傳出新消息:考古人員發現了大批封泥,其中一枚封泥上鈐有「蕃」字,專家推斷該遺址與秦時南海郡郡治「蕃禺」有聯繫。同時,在遺址東南向的鷓鴣山,考古人員發現了西漢早期墓葬,也對該遺址的重新定性提供了重要依據。「從目前出土的材料看,此處遺址並不是南越國趙佗所築的『長樂臺』行宮,而可以定為『定楬城址』,可能是秦、南越國時期南海郡下轄的一縣,這會改寫秦漢時期嶺南郡縣設置史。」一位考古學家說。

  「蕃」字封泥出土

  又出土一枚封泥!

  獅雄山遺址出土了不少封泥,這一枚封泥似乎不足為奇。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專家尚傑把它小心地拿起來,仔細觀察。它已經殘破,只剩一字。但這一字,讓尚傑喜出望外!「這是一個『蕃』字,和廣州地區出土的同一時期器物上帶有的『蕃禺』字體一致。」尚傑說,顯然,這是當時該地和「蕃禺」進行公務聯繫的官方鈐印。該遺址與南海郡郡治「蕃禺」之間到底有何關係?是否為南海郡轄下之一縣?

  據廣州市志《建置志》記載:秦朝平定嶺南後設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南海郡下轄四縣(番禺、四會、博羅、龍川),另一說為六縣(番禺、四會、博羅、龍川、冽江、揭陽),郡治在番(註:「蕃」、「番」相通)禺(即今廣州)。

  在出土的其它封泥中,有些鈐印有「定楬之印」、「定楬丞印」,「楬」可能來自於「揭嶺」或「揭陽嶺」,與「揭陽」應有淵源。獅雄山遺址出土的封泥數量多達50枚,居嶺南地區單個遺址第一。尚傑表示,這對研究嶺南秦時的官制極為重要。隨著這些封泥的出土,人們開始尋找更多的信息證明當時南海郡治下之縣還有一個「定楬」。

  發現西漢早期墓葬

  今年8月,考古人員在遺址東南方向一名為鷓鴣山的地點對一座西漢時期的墓葬進行了發掘。該墓葬離遺址直線距離只有400米,隔河相望。8月底,考古發掘完畢,墓葬殘長達4.6米,出土器物9件,其中一件青銅杖首引人注目。「也許為長者所用,那就說明墓主人是當地長者;或許是權力的象徵,那就說明該墓葬非同一般。」考古人員說。

  「這是粵東地區,發現的第一座西漢墓」,尚傑介紹,「它是整個獅雄山秦漢城址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的出現,有力地推翻了遺址為『長樂臺』的結論。」尚傑稱,假如是行宮的話,附近是不可能有墓葬的。

  據載,1982年,獅雄山遺址被發現。1984-1990年發掘了768平方米,在山岡東面平臺顯露出一處迴廊形宮殿基址。當時專家根據遺址位置、遺物年代及有關文獻記載,將其定為南越國趙佗所築「長樂臺」行宮。1989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長樂臺」為文物保護單位。

  「這一西漢墓葬的出土,以及附近幾座西漢墓葬的發現,證明了遺址就是一個縣城。因為有生有死,這是長期定居的生活狀態。有了這些墓葬,定位就非常清晰了。」尚傑說。

  古縣城區域規劃清晰

  在考古人員的努力下,「定楬城址」正浮出水面,漸漸清晰起來。

  根據目前考古的情況來看,遺址被三條壕溝分成四個區域,有衙署區、作坊區、糧食儲藏區,城址的東面是墓葬區。

  獅雄山秦代遺址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西漢遺址面積達4萬多平方米。「達到了秦漢時建縣的標準。」考古學家稱。據記者了解,湖南發現的秦時裡耶古城,其殘餘面積也為2萬平方米左右。

相關焦點

  • 廣東五華獅雄山秦漢遺址籌建大遺址考古公園
    中新網梅州5月25日電(楊草原 唐林珍 廖偉軍 張炳鋒)記者25日從廣東五華獅雄山秦漢遺址保護規劃論證會上獲悉,五華獅雄山秦漢遺址將建大遺址考古公園。這是廣東省現有的8個大遺址中首個進行論證籌建的。  當天,自全國各地的考古、規劃、古建專家學者們聚首五華縣華城鎮獅雄山秦漢建築遺址,細緻考察了該遺址的第五次古挖掘的壕溝、探方、古井,並參觀了挖掘成果展覽,他們對獅雄山秦漢遺址的發掘發現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 考古專家:廣東五華獅雄山為南越王離宮(組圖)
    文、圖/ 記者葉仕欣 通訊員萬自民、廖偉軍  獅雄山遺址考古報導索引:  2010年11月11日AII8版《西漢長樂臺將重現風採》  2011年1月12日A18版《長樂臺或掘出古漢城遺址》  2011年3月17日A18版《考古專家進駐西漢長樂臺「探寶」》  2011年6月1日A14版《2000年前佗城或藏身長樂臺下
  • 大遺址考古公園或落戶五華獅雄山 揭建園3大理由
    昨日上午,考古、規劃、古建專家學者們趕到五華縣華城鎮獅雄山秦漢建築遺址,他們踏著泥路登山峰、鑽樹叢,細緻考察了第五次考古挖掘的壕溝、探方、古井,並參觀了挖掘成果展覽,對獅雄山秦漢遺址的發掘發現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 廣東河源現戰國時期人類活動遺址 出土大批碎陶片
    河源連平油東村八字山發現戰國時期人類活動遺址 山頂大量坑窩據猜測是古人類打樹樁留下的  在河源市連平縣油東村八字山山頂,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近期發現了一處戰國時期的古人類活動遺址。目前,該處遺址的搶救性考古挖掘工作仍在緊張進行中,現已出土了一大批戰國時期古人類使用過的零碎陶片和部分石錛、石柱等石器。
  • 浙江餘姚發現漢六朝瀕水遺址 與井頭山遺址共具親水特質
    餘姚宣傳部供圖中新網寧波12月10日電(記者 李典 謝盼盼)「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發現了河道、臨河護岸、木構設施等瀕水遺存。」10日,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副研究員許超受訪時表示,該遺址的發現對研究沿海地區人水關係有著一定價值。2號護岸內側竹竿。
  • 【今日廣東·鄉音】客家釀豆腐,包含著「謙讓」和「富裕」
    2011年,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五華獅雄山秦漢城遺址進行了第五次考古發掘,並從灰坑中鑑定出4粒大豆和9粒赤豆。有學者考究認為,該項考古發現說明,在秦漢時期,五華或許就存在大豆的種植。 歷史記載,客家人歷經五次大遷徙才來到梅州腹地。
  • 臺南縣滯洪池工地探測挖掘大批史前文化遺址(圖)
    中新網2月14日電 由臺灣大學人類學系陳有貝老師帶領的考古團隊,於臺南縣南科特定區公滯十一滯洪池工程預定地,探測挖掘到大批史前文化遺址
  • 餘姚發現漢六朝遺址,寧波地區首次出土簡牘類文書
    專家稱,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是一處典型的漢文化遺址,其中出土的簡牘類文書,在寧波地區考古中首次發現,是餘姚作為「文獻名邦」的實證,更是研究東漢早中期東南地區民間宗教信仰的重要材料。今年7月至11月,為配合餘姚市梨洲街道花園新村1-6號地塊的出讓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後,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聯合餘姚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復旦大學、四川大學等多家單位,對該地塊內前期勘探發現的漢六朝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 面積約6公頃 臺灣臺南搶救大批史前文化遺址(圖)
    華聲報消息:據臺灣媒體報導,由臺灣大學人類學系陳有貝老師帶領的考古團隊,於臺南縣南科特定區公滯11滯洪池工程預定地,探測挖掘到大批史前文化遺址,目前正進行搶救計劃,希望在工程完成前讓遺址全部出土。  陳有貝表示,滯洪池預定地內的遺址面積約6公頃,大部分仍保存良好,初步推測內容包括距今約3000年前的大湖文化,及距今約1500年前的蔦松文化。
  • 廣東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廣東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2019-03-29 五年內,廣東考古界第二次獲此殊榮金羊網訊 記者黃宙輝報導:今天上午11時,被譽為中國考古界
  • 觀點| 解讀西漢長安城地區鑄錢遺址與上林鑄錢三官
    陳直根據發現的「鍾官火丞」(圖五,6)、「鍾官錢丞」(圖五,5)、「技巧錢丞」(圖五,7)、「辨銅令丞」封泥,認為應為鍾官、技巧、辨銅。此後,漢長安城及戶縣兆倫村遺址分別發現了「技巧火丞」(圖五,3、4)、「鍾官錢丞」封泥,似乎也支持陳直的觀點,因此,得到錢幣學界的贊同。
  • 46釐米,150個字,考古學家發現了什麼?
    2020年7月至11月,為配合餘姚市梨洲街道花園新村1-6號地塊的出讓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後,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聯合餘姚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復旦大學、四川大學等多家單位,對該地塊內前期勘探發現的漢六朝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 廣東這個遺址對研究史前人類意義重大
    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掘工作已於近期結束,轉入文物研究階段。 舊石器時期南嶺南北人類可能有廣泛交流 據新華社報導,考古人員近期表示,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的距今約1.7萬年的陶器,不僅為人類早期陶器的出現與發展、現代人行為複雜化、區域史前文化的關係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也為證明華南地區可能是人類最早生產和使用陶器的地區填補了證據空白。
  • 五華獅雄山秦漢城址植物考古:解碼梅州先民餐桌上的 「秘密」
    與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擦肩而過的新發現  2011年,五華獅雄山秦漢城址第五次考古發掘獲得了豐碩成果,根據考古文化層的堆積以及出土器物的特點,考古學家初步推斷,該城址為秦朝平定嶺南後新建的「定楬縣」城,其完善於漢初或南越國初期,毀棄於南越國滅亡時期。
  • 談月色,她的溶溶之印,被鈐在一株又一株的梅花之上
    談月色是廣東順德女子,她原為民國女尼,遇南社名士蔡哲夫後還俗,她書畫二妙,篆刻也是一絕。疏影橫斜,暗香浮動。談月色的溶溶之印,被鈐在一株又一株的紅梅、白梅、墨梅圖上。談月色主編,民國21年《藝轂》初集在《廣東畫人錄》裡,「談溶」條寥寥百字,只是一篇說明小文,但是她的故事,卻幽婉動聽,梅香浮動,夜雨燈下,做枕邊小品讀,可增談資。出生於1891的談月色,是廣東順德女子。
  • 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獲"2018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中國網4月11日訊 近日,備受矚目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在京揭曉,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發掘的廣東英德青塘遺址榮獲「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是由國家文物局組織、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聯合舉辦的評選活動,集中展示每一年中國考古最新成果,呈現中國考古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術。
  • 書法作品的鈐印,鈐對了是畫龍點睛,鈐錯了就是畫蛇添足
    中國的印章雖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見之於古書畫上鈐蓋最早者,應以唐太宗"貞觀"年號的聯珠印為始。至於書畫家用印始於北宋歐陽修,其晚年有一件尺牘,在署款「三月初二日」 之後,鈐有一方「六一居士」的印章,這可能是最早鈐於書法作品上的印章。自元明清以來,印章作為書畫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定式。
  • 廣東考古界又一大喜訊!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2019-01-10 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今天上午公布金羊網訊 記者黃宙輝報導:廣東考古界又迎來一大喜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