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區全景。餘姚宣傳部供圖
中新網寧波12月10日電(記者 李典 謝盼盼)「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發現了河道、臨河護岸、木構設施等瀕水遺存。」10日,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副研究員許超受訪時表示,該遺址的發現對研究沿海地區人水關係有著一定價值。
2號護岸內側竹竿。餘姚宣傳部供圖
日前餘姚發布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考古成果。該遺址地處明清時期的餘姚縣城南城的巽水門外,地勢低洼。發掘表明,該地塊原始地貌北高南低,北側為受潮汐活動影響而形成的灰黃沉積土高地,南側為寬廣的水域。
遺址主體堆積為一處漢代瀕水遺存,也有少量的六朝遺存,共發現了河道、臨河護岸、木構設施、灰坑等遺蹟10餘處,出土陶、瓷、石、銅、木、骨器等各類小件標本300餘件,還採集了一定數量的動植物遺存。
出土的泥質陶罐、盆、缽。餘姚宣傳部供圖
許超認為,該遺址具有鮮明的瀕水特徵,木構設施中木、竹類材質的構築工藝皆可溯源自該地區的史前遺址,體現了深遠的文化傳承。
例如,臨河護岸主體皆由木樁構築,木樁底端削尖,打入生土。1號護岸結構複雜,由南北兩組木樁構成,東西向沿著臺地邊緣外弧,全長約12米,北側第一組木樁內側(近岸端)置橫木或橫向疊置竹竿,竹竿內側再以縱向的竹子加固。第二組木樁又分兩排,呈人字形交叉,內側同樣橫向疊置竹竿。考古人員推測1號護岸的兩組木樁之上可能搭建有木板形成棧道,木樁內側橫置的橫木或竹竿起著擋土的功用。
木觚。餘姚宣傳部供圖
這些發現也讓人聯想到了同處餘姚的井頭山遺址。距今8300—7800年的井頭山遺址是中國沿海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考古發現食物儲藏坑、露天燒火坑、生活器具加工製作區等,出土豐富的海生貝殼、漁獵動物骨骸和陶器、木器等人工製品,顯示出濃厚的海洋文化特徵。許超表示,兩處遺址雖然在距今年代、文化內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異,但都具有親水的特質,對研究不同時期的人與自然關係都具有特定的價值。
此外,簡牘類文書亦是本次考古發掘的一項重要收穫,發掘過程中出土了封檢、木觚、正反面墨書的木板各一件。封檢底部有封泥匣、穿孔和溝槽,檢面墨書經紅外掃描後或可釋讀為「王仲郵棨」。木觚出土於河道堆積中,由一根木材縱剖而成,正面六稜五行,刷朱漆,五行皆有隸體墨書。
鳥頭瓷塑。餘姚宣傳部供圖
「這是浙江地區漢代基層聚落考古的重要收穫,對全面認識該地區漢文化具有重要意義。」考古人員表示,遺址出土的木觚文書也為研究東漢早中期東南地區民間宗教信仰提供了重要材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