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餘姚發現漢六朝瀕水遺址 與井頭山遺址共具親水特質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發掘區全景。餘姚宣傳部供圖

中新網寧波12月10日電(記者 李典 謝盼盼)「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發現了河道、臨河護岸、木構設施等瀕水遺存。」10日,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副研究員許超受訪時表示,該遺址的發現對研究沿海地區人水關係有著一定價值。

2號護岸內側竹竿。餘姚宣傳部供圖

日前餘姚發布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考古成果。該遺址地處明清時期的餘姚縣城南城的巽水門外,地勢低洼。發掘表明,該地塊原始地貌北高南低,北側為受潮汐活動影響而形成的灰黃沉積土高地,南側為寬廣的水域。

遺址主體堆積為一處漢代瀕水遺存,也有少量的六朝遺存,共發現了河道、臨河護岸、木構設施、灰坑等遺蹟10餘處,出土陶、瓷、石、銅、木、骨器等各類小件標本300餘件,還採集了一定數量的動植物遺存。

出土的泥質陶罐、盆、缽。餘姚宣傳部供圖

許超認為,該遺址具有鮮明的瀕水特徵,木構設施中木、竹類材質的構築工藝皆可溯源自該地區的史前遺址,體現了深遠的文化傳承。

例如,臨河護岸主體皆由木樁構築,木樁底端削尖,打入生土。1號護岸結構複雜,由南北兩組木樁構成,東西向沿著臺地邊緣外弧,全長約12米,北側第一組木樁內側(近岸端)置橫木或橫向疊置竹竿,竹竿內側再以縱向的竹子加固。第二組木樁又分兩排,呈人字形交叉,內側同樣橫向疊置竹竿。考古人員推測1號護岸的兩組木樁之上可能搭建有木板形成棧道,木樁內側橫置的橫木或竹竿起著擋土的功用。

木觚。餘姚宣傳部供圖

這些發現也讓人聯想到了同處餘姚的井頭山遺址。距今8300—7800年的井頭山遺址是中國沿海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考古發現食物儲藏坑、露天燒火坑、生活器具加工製作區等,出土豐富的海生貝殼、漁獵動物骨骸和陶器、木器等人工製品,顯示出濃厚的海洋文化特徵。許超表示,兩處遺址雖然在距今年代、文化內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異,但都具有親水的特質,對研究不同時期的人與自然關係都具有特定的價值。

此外,簡牘類文書亦是本次考古發掘的一項重要收穫,發掘過程中出土了封檢、木觚、正反面墨書的木板各一件。封檢底部有封泥匣、穿孔和溝槽,檢面墨書經紅外掃描後或可釋讀為「王仲郵棨」。木觚出土於河道堆積中,由一根木材縱剖而成,正面六稜五行,刷朱漆,五行皆有隸體墨書。

鳥頭瓷塑。餘姚宣傳部供圖

「這是浙江地區漢代基層聚落考古的重要收穫,對全面認識該地區漢文化具有重要意義。」考古人員表示,遺址出土的木觚文書也為研究東漢早中期東南地區民間宗教信仰提供了重要材料。(完)

相關焦點

  • 餘姚發現漢六朝遺址,寧波地區首次出土簡牘類文書
    專家稱,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是一處典型的漢文化遺址,其中出土的簡牘類文書,在寧波地區考古中首次發現,是餘姚作為「文獻名邦」的實證,更是研究東漢早中期東南地區民間宗教信仰的重要材料。今年7月至11月,為配合餘姚市梨洲街道花園新村1-6號地塊的出讓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後,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聯合餘姚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復旦大學、四川大學等多家單位,對該地塊內前期勘探發現的漢六朝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 寧波餘姚漢六朝遺址出土簡牘類文書!文獻名邦再添實證
    12月9日,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發布浙江寧波餘姚市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考古成果。考古出土封檢、木觚、木板等簡牘類文書若干,是為本次考古的重大發現。發掘區全景2020年7月至11月,為配合餘姚市梨洲街道花園新村1-6號地塊的出讓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後,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聯合餘姚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復旦大學、四川大學等多家單位,對該地塊內前期勘探發現的漢六朝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 紹興王陽明新建伯府遺址入選2020年度浙江考古十大重要發現
    2020-12-22 17:02 |浙江新聞客戶端
  • 餘姚井頭山史前文明遺址發現,證明我大中華文明何止上下五千年!
    你去過浙江餘姚嗎?顯然不是,近些年長江流域的考古發現,給了我們更多的驚喜!證明我們中華文明史不止上下五千年,且有不同起源之處。就在今天上午,浙江省文物局、餘姚市人民政府和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聯合在餘姚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井頭山史前貝丘遺址與公眾見面。經專業測定,井頭山遺址的斷代在距今7800-8300年之間,遺址年代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餘年。
  • 改寫寧波歷史,餘姚史前貝丘遺址——井頭山遺址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
    5月30日上午,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正式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井頭山遺址位於寧波餘姚三七市鎮,東距田螺山遺址1.5公裡,2013年因廠房建設勘鑽時發現。井頭山遺址埋藏在地表之下8米左右。出土遺物中最多的一大類,便是先民食用後丟棄的數量巨大的各種海生貝類。包括:蚶、螺、牡蠣、蟶、蛤。看來,井頭山人的主食就是海鮮。
  • 浙江餘姚發現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的史前遺址
    5月30日拍攝的井頭山遺址發掘的距今8000年左右的陶片。 新華社記者 鄭夢雨 攝新華社寧波5月30日電 30日上午,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正式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井頭山遺址位於寧波餘姚三七市鎮,東距田螺山遺址1.5公裡,2013年因廠房建設勘鑽時發現。經考古勘探進一步確認為一處埋藏很深、時代較早的史前文化遺址。
  • 井頭山遺址:放羊時意外發現的「河姆渡之祖」
    王永磊在其中發現了一件光滑的骨器。次日,田螺山遺址發掘領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孫國平從杭州回到工地看到了這堆「古董」,敏銳地意識到它們非同尋常的價值:因為考古工作而跑遍了浙江的他,從未見過貝殼與碎陶片在一起的情況,當即決定一定要跟蹤追擊,找到它們的來源。
  • 接受央視採訪時 井頭山遺址考古領隊透露了以下這些信息
    從衛星圖上看,河姆渡在四明山北側山腳下,而田螺山和井頭山在四明山北邊一條餘脈的南側山腳下,河姆渡距兩者10公裡左右。翻拍自宣傳冊。今天我們說寧紹平原,但8000年前,寧紹平原並不存在。「只是一個古海灣區,古海灣跟丘陵交界處散落著一些村落」。孫國平一直強調,井頭山遺址考古的環境是一個古海岸的環境,跟浙江之前的考古發現都不同。
  • 2020浙江「考古奧斯卡」揭曉
    原標題:2020浙江「考古奧斯卡」揭曉十大重要發現寧波佔了「半壁江山」 12月22日,歷經一天半的精彩匯報與無記名投票評選,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正式揭曉,全省共有10個項目入選,寧波成功入選5個,按遺址主體年代先後,分別為:餘姚井頭山遺址、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寧波鎮海九龍湖應家遺址、寧波江北慈城東門村遺址、餘姚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
  • 重磅考古:浙江發現中國沿海年代最早、埋藏最深史前貝丘遺址
    隨後試掘並在3.5米深的坑底人工鑽探,探知文化堆積埋深達7米以上,由此初步確認該遺址是一處在浙江考古中還從未發現過的史前貝丘遺址。 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
  • 寧波發現距今8000多年遺址!系浙江首個貝丘遺址,比河姆渡還早千年
    5月30日上午,浙江省文物局、餘姚市人民政府和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聯合在餘姚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井頭山遺址與公眾見面。專家稱,井頭山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井頭山遺址位於寧波餘姚三七市鎮井頭山南麓,東距田螺山遺址1.5公裡。
  • 浙江發現年代最早海岸貝丘遺址,距今8000年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
    井頭山遺址坐落於浙江餘姚三七市鎮,臨近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遺址於2013年10月發現的,文化堆積以海洋軟體動物貝殼為主要包含物,埋藏深度達5至10米,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對遺址進行主動性發掘。
  • 浙江日報 | 貝丘回望八千年,「姑蔑」之說添新證
    12月23日,浙江日報3版刊發文章《貝丘回望八千年,「姑蔑」之說添新證,2020年,浙江考古有這些重要發現》,內容如下: 12月21日至22日,由浙江省考古學會主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的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在紹興舉行。全省各考古機構推薦了18個考古發掘項目進行現場匯報。
  • 從河姆渡文化到井頭山遺址:史前時期人們究竟如何生活?
    撰文丨許永傑摘編丨何安安近日,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考古傳來了新消息:井頭山遺址第一階段考古發掘取得了突破性收穫,繼河姆渡遺址、田螺山遺址之後,再度將寧波地區人文歷史在河姆渡文化基礎上往前推進了1000多年。
  • 46釐米,150個字,考古學家發現了什麼?
    來源:浙江之聲記者高嵩、通訊員許超報導12月9號中午,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公布了餘姚市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考古的發掘收穫。2020年7月至11月,為配合餘姚市梨洲街道花園新村1-6號地塊的出讓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後,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聯合餘姚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復旦大學、四川大學等多家單位,對該地塊內前期勘探發現的漢六朝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 井頭山先民們住哪兒?專家:或在遺址西北邊一二十米處
    「因為發掘區域有限,本次井頭山遺址的發掘,沒有發掘到建築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井頭山遺址考古隊領隊孫國平說,「關於建築遺蹟,從目前考古發掘範圍看,沒有該村落的居住遺蹟的一點線索,有點遺憾。」考古專家們估算,井頭山遺址約有1萬多平方米,目前僅正式發掘了700多平方米,相當於只發掘了約百分之七,還有很大的空間等待日後發掘發現。對於當時房屋建築遺蹟的發現,孫國平滿懷期待。「我們推測,該村落的居住房屋應該是位於如今井頭山遺址考古工地大門口停車區域水泥地面的下方。」
  • 河北康保興隆遺址等五項考古新成果揭示早期中國的文明基因
    近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布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填補了史前考古中國的多項空白,多維度揭示了早期中國的文明基因,對研究中華文明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 浙江考古奧斯卡來了!18個項目入圍 先來了解這幾個
    這一年,浙江考古有哪些重要的新發現?浙江考古界的奧斯卡獎——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評選,來了。12月20日-22日,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將在紹興舉行。井頭山遺址環境井頭山遺址位於餘姚市三七市鎮,臨近河姆渡、田螺山遺址,2013年發現,總面積約200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