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上午,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正式發布。
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
經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碳十四實驗室等多家實驗室測定,井頭山遺址的年代在距今7800~8300年之間,遺址年代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
這是寧紹平原史前考古年代學上的一個重大突破,也將寧波地區人文起源的歷史在河姆渡文化基礎上再往前推進了1000多年。
井頭山遺址位於寧波餘姚三七市鎮,東距田螺山遺址1.5公裡,2013年因廠房建設勘鑽時發現。
井頭山遺址埋藏在地表之下8米左右。出土遺物中最多的一大類,便是先民食用後丟棄的數量巨大的各種海生貝類。包括:蚶、螺、牡蠣、蟶、蛤。看來,井頭山人的主食就是海鮮。
2019年9月,井頭山遺址主動性考古發掘啟動。大量陶器、石器、木器、骨器、貝殼器等逐漸被發掘,其中,最讓人驚嘆的是這件結構精巧的木插梢。
井頭山遺址與河姆渡遺址相鄰僅八公裡。從目前出土的遺物來看,井頭山遺址要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多年。
土遺物主要分為三大類——
第一大類
當時先民食用後丟棄的數量巨大的各種海生貝類(蚶、螺、牡蠣、蟶、蛤、蠔等),膠結牡蠣殼的粗礫石塊。以及用大型貝殼加工磨製的一些貝器(鏟、刀、圓形飾片等);動物骨頭數量不少。較多碎木塊、木棍、木條、小樹枝條、木炭塊和木炭顆粒,以及橡子、麻櫟果、桃核等果核、少量炭化米、雜草種子等植物遺存。
第二大類
人工製品,有陶器、石器、骨器、木器、貝器、編織物等。
陶器,出土陶片修復率不高,可辨釜、圈足盤、缽、敞口盆、小杯、折扁腹罐、釜支腳、陶拍、器蓋、小陶玩等器形,陶質以夾砂陶為主,還有夾炭陶,以及少量夾細砂陶、加貝殼碎屑陶等,陶色以紅褐色為主,還有紅衣陶、黑衣陶,陶胎厚薄不均,燒制火候看似不高,器形多較規整,製作成型用泥條疊築加拍打成形,無明顯慢輪修整技術;紋飾有繩紋、淺方格紋、刻劃紋等,還有少量簡單的紅彩。
石器有斧、錘、錛、礪石、圓盤狀石塊等,數量30多件;上百件骨器,器形有鏃、錐、鰾、鑿、針、匙、珠、笄等;還有不少加工程度不一的木器(用於安裝石斧的菜刀形木柄、木矛形器、用於安裝石錛的「7」字形木柄、點種棒、雙尖頭木棍、無尖頭木棍、刻槽帶銷釘木板、木槳、棒槌形木器、等);還有不少蘆葦(芒草)編織物(蓆子、籃子、筐子、背簍等)。
第三大類
除貝殼以外的動物碎骨頭也較大量;還出土較多碎木塊、木棍、木條、小樹枝條、木炭塊和木炭顆粒;還有不少編織物、繩子的原料(蘆葦杆、芒草杆、還有一些植物纖維等),以及很多的植物種子、果核(橡子、麻櫟果、桃核、少量炭化米、稻穀殼、水稻小穗軸、以及漆樹、黃連木、獼猴桃、紫蘇、灰菜等木本、草本植物的種子)等遺存。
拓展知識
帶你趣旅遊呀
什麼是貝丘遺址?
貝丘遺址,是古代人類居住遺址的一種形態,從字面上理解:堆成了小山丘的貝殼。在考古學上,指在地層中發現的海鮮貝殼組成的堆積。我國發現過很多貝丘遺址,在中國海岸線及近海島嶼上,從北到南,發現過上百處早至6000多年前、晚到3000多年前的古代貝丘遺址,展現的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先民的海洋生活。
井頭山遺址和河姆渡文化
是什麼關係?
井頭山人是河姆渡人的祖輩——不是父親輩,至少應是爺爺輩。他們跟河姆渡人有著文化血脈上的聯繫。更專業的表述是:它是河姆渡文化的祖源,並非直接的源頭。中間還有個缺環,也就是河姆渡人的「父輩」,還沒有找到。
END
圖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