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丘遺址、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考古中國再次聚焦新石器時代...

2020-12-22 中國經濟網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4日訊(記者 成琪)2020年9月24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工作會,通報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成果。這5項成果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

  出土距今7700年左右的炭化黍

  河北康保興隆遺址位於內蒙古高原的南緣,冀蒙交界的壩上草原地區,該區域地處淺山丘陵區,屬於陰山向東延伸的餘脈。距今8500-5200年。

  遺址第一至三期遺存出土動物骨骼數量巨大,種屬有牛、鹿、羊、馬、豬、狗、鳥、兔等,其中牛、鹿比例較大,還有少量魚骨。

  遺址第二至三期遺存出土大量植物遺存,除木炭外,有栽培作物粟黍以及野生植物山杏、大籽蒿、藜等。其中,黍是我國目前有直接測年數據的最早的黍類遺存之一(約7700BP)。出土的黍則是中國北方地區粟黍馴化和旱作農業起源的重要證據。

  興隆遺址野牛肢骨堆積 國家文物局供圖

  通過與區域內調查或發掘的其它遺址對比,結合古環境研究成果,初步推斷,距今8500-7000年前,興隆遺址應為區域內少有的常年性居住聚落之一。

  「對於中國農業起源的研究來說,興隆遺址發現的栽培形態,讓我們了解到了這個地區在7、8000年前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有一種農業採集人群,或者向農民過渡的階段。這也是一個比較顛覆性的認識。」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莊麗娜說。

  中國沿海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

  在井山頭遺址沒有發現之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孫國平主任一直在思考:中國海洋文化從哪裡、在何時起源?之前為什麼浙江、江蘇、上海沒有發現貝丘遺址?河姆渡文化來自於哪裡?

  直到有一天,孫國平無意中在田螺山遺址不遠處發現貝殼和早期陶片在一起,於是有了井山頭遺址的考古發掘。最終出土了豐富的海生貝殼、漁獵動物骨骸和陶器、木器等人工製品,「這些物品顯示出濃厚的海洋文化特徵,是中國海洋文化考古和海洋環境研究的重大突破。」孫國平興奮地說。

  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是中國沿海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考古發現了食物儲藏坑、露天燒火坑、生活器具加工製作區等。經國內外多家實驗室碳十四測定,井頭山遺址的年代距今7800~8300年,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左右。

  

  出土海洋軟體動物貝殼 國家文物局供圖

  出土遺物與河姆渡文化器物有一定相似性,又有明顯差異,在紋飾、製作工藝及生業方式等方面均具有鮮明個性。該遺址的發掘對研究河姆渡文化起源以及與相鄰文化的關係,完善浙江史前文化譜系具有重大學術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井頭山遺址埋深5~10米,這是迄今浙江和長三角地區首個沿海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遺存包含濃厚的海洋文化因素,對研究中國海洋文化起源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孫國平認為,井頭山遺址的發現和發掘,為全新世以來環境變遷,海侵時間、過程、中國古海岸線發展演變及中國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的人地關係研究提供了全新視角和難得案例,為全新世早中期海岸環境和海平面上升過程樹立了精確的時空坐標,也是海洋環境研究的又一重大突破。

  「井頭山遺址的發現是沿海地區早期海陸環境巨大變遷過程目前唯一可靠的證據。」

  宮殿建築可能是中國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考古發掘一直備受關注,本次考古成果主要是確認宮城內最大宮殿建築ⅠFJT3是迄今發現史前時期最大的夯土建築基址,面積近8000平方米。「該建築基址之上發現有2座主殿、東側附屬建築、中部庭院、東部疑似廊廡等等,其結構複雜,布局規整,史前罕見,當為中國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江濤看來,該建築基址延續使用時間長,顯示出特殊的功用,或為「殿堂」一類建築。「我們國家的建築幾千年以來,包括故宮到今天也是有內城外城,內城或者叫做皇城或者叫做宮城,這種模式其實很早至少4、5000年就已經存在了,至少陶寺就是一個例證。它的意義就在於這。」

  一個距今5900-3800年間石家河遺址群聚格局

  歷時6年,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又有了重大發現,確認了譚家嶺城址、印信臺大型祭祀區、譚家嶺高等級斂玉葬、三房灣專業制陶作坊等重要遺址區,初步勾勒出距今5900-3800年間石家河遺址群聚落格局及其演變過程,為深入了解石家河遺址群的宏觀結構與組織分層提供了堅實的支撐,進一步揭示了長江中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生產專業化與社會分層化的總體趨勢。

  其中在印信臺大型祭祀區的文化層堆積中包含著大量陶缸、陶杯等碎片及少量人骨殘骸,年代屬於石家河文化晚期。

  

  三房灣東臺窯場發掘 國家文物局供圖

  部分套缸之間存在明顯的疊壓關係,如套缸3疊壓套缸4、套缸4疊壓套缸6。陶缸均為夾粗砂紅陶,器形以寬折沿深腹小平底缸為主,紋飾以橫向寬籃紋居多。

  譚家嶺5座甕棺出土的240餘件精美玉器是後石家河文化時期石家河遺址玉器的又一次集中發現,新見的神人頭像、雙人連體頭像玉玦、虎座雙鷹玉飾、玉牌飾、虎形玉冠飾、玉虎、玉鷹等,不僅類型豐富、造型生動,而且技術精湛,其普遍使用的圓雕、透雕、減地陽刻、淺浮雕線刻等工藝代表了史前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玉器加工工藝的最高水平。

  

  譚家嶺虎座雙鷹珮 國家文物局供圖

  三房灣遺址文化層揭露至第6層,第2層屬於後石家河文化時期,第3-6層屬於石家河文化晚期,出土數以萬計的厚胎紅陶杯殘件,發現的遺蹟多屬與制陶有關的窯、黃土坑等。其中,開口在第3層下的遺蹟比較豐富,主要有黃土面、黃土坑、窯、燒土面、洗泥池等。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方勤所長認為,本次三房灣遺址的發掘,再次揭露出大量的紅陶杯堆積,還發現一個小型陶窯,僅存底部,但結構清楚,同時還發現數個紅陶杯疊燒在一起的現象,這為三房灣作為大型專業制陶作坊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可以認為這裡是一處石家河文化晚期至後石家河文化時期以燒制紅陶杯為主的大型專業窯場。」方勤說。

  4000年前中國北方地區早期國家形態中等級意識和喪葬禮制

  石峁周邊龍山時代石城聚落的調查和發掘是石峁大遺址考古工作和「考古中國」重大課題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次在周邊石城聚落調查取得新進展,新發現龍山時代石城20餘座,遍及榆林地區黃甫川、佳蘆河等黃河一級支流流域,面積從數千平米到400萬平米不等,規模差異明顯,其中府谷寨山石城約60萬平方米,屬於石峁文化的二級聚落。「如果說石峁是整個石峁集團或者王國的都邑性質遺址,寨山可能是相當於市一級的。」

  

  壁龕器物出土狀況 國家文物局供圖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邵晶副研究員認為,這次發現的21座石峁文化墓葬,形制特徵鮮明、器物組合典型、等級區分明顯,彌補了石峁遺址墓地被嚴重盜掘的缺憾,填補了石峁文化研究的空白。

  「與以往朱開溝、新華、神圪墶梁等墓葬的發現一同構建起石峁文化墓葬的基本框架,是研究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的重要考古學材料,體現了4000年前中國北方地區早期國家形態中等級意識和喪葬禮制。」邵晶說。

  延伸閱讀:

  2018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開展考古中國重大研究,實證中華文明延綿不斷、多元一體、兼收並蓄的發展脈絡」,將「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納入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戰略布局。

  2018年以來,國家文物局積極推動各級文物部門、考古機構和高校謀劃人類起源、文明起源、國家起源和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發展的重大研究項目,陸續凝練成型「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長江下遊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長江中遊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海岱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夏文化研究」和新疆考古、西藏考古等重大考古項目,陝西石峁遺址、湖北石家河遺址、山西碧村遺址、河南二里頭遺址、新疆通天洞、西藏梅龍達普等考古工作取得重要發現,讓我們重新審視中華大地上人類繁衍演化、文明發榮滋長、文化交流融合的複雜進程,以及以中原為核心的古代中國強大的文化輻射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為5000多年中華文明史提供了豐富翔實、無可爭辯的實物證據。

相關焦點

  • 改寫寧波歷史,餘姚史前貝丘遺址——井頭山遺址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
    5月30日上午,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正式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經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碳十四實驗室等多家實驗室測定,井頭山遺址的年代在距今7800~8300年之間,遺址年代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這是寧紹平原史前考古年代學上的一個重大突破,也將寧波地區人文起源的歷史在河姆渡文化基礎上再往前推進了1000多年。
  • 重磅考古:浙江發現中國沿海年代最早、埋藏最深史前貝丘遺址
    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 井頭山遺址發現和發掘為全新世以來環境變遷,海侵時間、過程及中國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的相互作用的人地關係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殊為難得的案例;典型反映全新世早中期環境變遷與中國古海岸線人類活動起源、發展的明確過程;為全新世早中期海岸環境和海平面上升過程樹立精確的時空坐標;對今後中國沿海地區史前考古的探索方法也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 寧波發現距今8000多年遺址!系浙江首個貝丘遺址,比河姆渡還早千年
    遺址埋藏在現地表之下8米左右。2013年底因廠房建設打樁時發現,2014年以來經考古勘探確認為一處埋藏很深、時代較早的史前文化遺址。C14測年和文化類型比較研究結果表明,井頭山遺址年代為距今8000多年,是目前寧波地區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文化遺存,也是寧波、浙江乃至中國重大考古發現之一。
  • 聚焦新石器時代 「考古中國」發布4項重要考古成果
    人民網北京12月29日電 (韋衍行)12月29日,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
  • 河北康保興隆遺址等五項考古新成果揭示早期中國的文明基因
    近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布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填補了史前考古中國的多項空白,多維度揭示了早期中國的文明基因,對研究中華文明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 舊石器與新石器考古差異雜談
    上了博士,隨陳勝前老師學習年代跨度更大的史前考古,再加上博士論文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涉及新舊石器時代過渡時期,因此,舊石器和新石器考古的文獻我都得讀一些。但是主攻方向仍然是新石器考古。 到民大工作以後,開設的《中國考古學(一)》就包括舊石器和新石器兩部分。為了緊跟新材料新研究,仍然保持同時閱讀舊石器和新石器考古文獻的習慣。
  • 潘其風、韓康信:我國新石器時代居民種系分布研究
    本文著重介紹新石器時代我國境內居民的種系研究情況,併兼談一些初步認識。先扼要地追溯一下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體質發展的研究,因為它和新石器時代居民的種系發展有密切的聯繫。  現在一般認為,中國這塊大陸是蒙古人種主要發祥地的一部分。人種的起源是近四、五萬年以內,人類發展到新人階段才開始發生的。從中國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及舊石器文化遺址的研究來看,蒙古人種的起源時間大致也不會比這個時間更早。
  • 接受央視採訪時 井頭山遺址考古領隊透露了以下這些信息
    大學畢業後,孫國平一直在省所工作,2004年起,他便是田螺山遺址的發掘領隊。6月2日下午,央視新聞直播井頭山考古發掘現場,面對鏡頭,孫國平再次向大眾「隆重推薦」了他心心念念的井頭山。央視新聞直播畫面截圖。井頭山遺址距河姆渡約10公裡750平方米的鋼結構考古基坑西北方向100米左右,便是海拔72米的井頭山。
  • 2020浙江「考古奧斯卡」揭曉
    餘姚井頭山遺址: 這裡是中國海洋文化的重要源頭區域 井頭山遺址位於餘姚市三七市鎮,臨近河姆渡、田螺山遺址,2013年發現,總面積約20000平方米。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對該遺址發掘750平方米,創新採用鋼結構基坑圍護髮掘方式。
  • 代表春秋時期最高建築水平的宮室遺址
    新華網太原6月22日電(記者高風實習生丁若亭)代表中國春秋時期建築最高水平的晉國銅(革旁加是)宮,在古書上有多處記載,但經歷了2500多年的風吹雨打,宮城遭到了廢棄和侵蝕,其具體位置在哪裡已經成為一個千古之謎。中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靳生禾、謝鴻喜日前考證發現,這一令幾代考古學者苦苦尋找的遺址,就在今山西省沁縣南22.5公裡的地方。
  • 浙江發現年代最早海岸貝丘遺址,距今8000年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
    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鋼結構基坑 遺址於2013年10月發現的,文化堆積以海洋軟體動物貝殼為主要包含物,埋藏深度達5至10米,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對遺址進行主動性發掘。
  • 「考古中國」不斷探索未知
    項目立足考古研究。以考古學理論、方法構建中國境內人類演化、社會發展、國家形成的百萬年漫長歷史,依託田野考古實踐和考古出土各類實物資料講述何以中國、何為中國,為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提供科學的學術支撐。聚焦重大問題。
  • 趙輝:物質文化史研究和古代社會復原——中國新石器考古的當前形勢和任務
    例如全國大部分地區舊石器向新石器過渡階段以及新石器早期的資料還不完整。華南地區除去很少幾個點之外,其建立起來的新石器中晚期文化序列整體上普遍較華北地區的粗糙。即便是區系類型研究展開得比較充分的地區,不僅還存在不少空白環節,各地間研究深度不平衡的現象也比比皆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這些時段或地區的古代遺存特點和保存狀況等方面的原因,也有田野考古與研究的開展力度方面的原因。
  • 世界考古論壇揭曉十大田野考古,主題聚焦「水與古代文明」
    近年來,我們與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開展了多項合作考古調查、發掘項目,不斷提高合作的深度和水平。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水與古代文明』。中華民族對水有著特殊的情感,近年來良渚遺址等一系列重要水利遺址考古發現,讓我們越來越真切地認識到偉大的古代科技,體會到只有人與自然、人與人相互尊重、和諧相處,才能帶來更加美好的生活。
  • 雲南發現中國最大貝丘遺址 古人吃剩螺螄殼堆成牆
    雲南發現中國最大貝丘遺址 古人吃剩螺螄殼堆成牆 原標題: 而現在,小學旁剛結束的一次考古發掘顯然改變了他們的看法。記者25日前往通海探訪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貝丘遺址,經過沿途公路邊的大片農田,拾級而上,來到探方前。
  • 央視再度關注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
    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再次被央視關注!22日16時55分,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欄目以《溼地生態美白鷺翩翩飛》為題,報導了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因生態環境優美而吸引大量白鷺等水鳥棲息的景象。「一走進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記者就看到白鷺翩翩、碧水潺潺、蘆葦豐茂,河面不時有水鳥掠過,宛如一幅山水畫……」隨著鏡頭的推移,一處處溼地美景展現在觀眾面前,在解說員的詳細介紹下,讓人不由得心生嚮往。這片溼地東西長約1公裡,南北寬40米至50米,按照遺址公園設計方案,在建設之初就精挑細選種植了大量的水生植物。
  • 沉睡萬年 荷花山醒來 早期新石器遺址又一重大發現
    這兩天,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張忠培、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及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江蘇、上海等地的30餘位專家學者,實地考察了龍遊荷花山遺址考古現場和遺址出土文物後一致認為,荷花山遺址的新發現是長江下遊早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重要突破,是目前上山文化保存最好、內涵最為豐富的重要遺址,為解決上山文化、跨湖橋文化的相互關係提供了全新的重要佐證。
  • 中國六大考古發現公布,包括中國最早可確認葬式的青塘遺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研究員宣布了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六項入選項目,它們分別是:廣東英德市青塘遺址、湖北沙洋縣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延安市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澄城縣劉家窪東周遺址、四川渠縣城壩遺址、河北張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
  • 新華每日電訊 |考古專家認為,錢塘江上遊的「上山遺址」是世界稻作...
    1996年6月,根據工作安排,蔣樂平放下了已有8年的河姆渡文化研究,開始從事杭金衢高速公路開工前的基建考古工作。第一站是蕭山市(今杭州市蕭山區)浦陽鎮,為了尋找新石器時代遺址,蕭山文管會的同志無意中把他引到了相鄰的諸暨市次塢鎮,他無心插柳在當地發現樓家橋遺址。
  • 2021年考古學和文博專碩考古學常考核心題
    史前時期房屋的分類24 中國史前城址的發現及文明起源研究25 簡述良渚文化及其意義26 簡述良渚文化聚落與墓葬所反映的社會結構27 簡述石峁遺址考古發現及其學術意義28 簡述仰韶文化的墓葬形制與埋葬特點29 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作用及意義30 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成就31 新石器時代和舊石器時代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