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餘姚漢六朝遺址出土簡牘類文書!文獻名邦再添實證

2020-12-22 瀟湘晨報

于越故地、文獻名邦又添實證!12月9日,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發布浙江寧波餘姚市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考古成果。考古出土封檢、木觚、木板等簡牘類文書若干,是為本次考古的重大發現。

發掘區全景

2020年7月至11月,為配合餘姚市梨洲街道花園新村1-6號地塊的出讓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後,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聯合餘姚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復旦大學、四川大學等多家單位,對該地塊內前期勘探發現的漢六朝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遺址地處明清時期的餘姚縣城南城的巽水門外,地勢低洼。發掘表明,該地塊原始地貌北高南低,北側為受潮汐活動影響而形成的灰黃沉積土高地,南側為寬廣的水域。本次發掘平均深度約1.3米,地層堆積可分五層。

遺址主體堆積為一處漢代瀕水遺存,也有少量的六朝遺存。共發現了河道、臨河護岸、木構設施、灰坑等遺蹟十餘處,出土陶、瓷、石、銅、木、骨器等各類小件標本300餘件,還採集了一定數量的動植物遺存。

發掘區全景

其中臨河護岸4組,主體皆由木樁構築,木樁底端削尖,打入生土。1號護岸結構複雜,由南北兩組木樁構成,東西向沿著臺地邊緣外弧,全長約12米。據考古人員推測,1號護岸的兩組木樁之上可能搭建有木板形成棧道。2號護岸位於1號護岸南側,推測為供舟船停靠的棧橋式碼頭。

1號、2號護岸(自西向東)。

1號、2號護岸與1號木構設施。

2號護岸內側竹竿。

木構設施4組。1號木構設施主體由木樁構築,各排木樁的排列左右交錯,西、南部的木樁外圍有竹編。南部木樁之外有用細竹子削尖後密集插入地面形成的竹籬。4號木構設施西側、北側有兩重木樁,內部有坑,坑內出土了草鞋多隻。

1號木構設施南部竹編。

1號木構設施南部竹籬。

4號木構設施(上為北)。

草鞋。

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共出土遺物300餘件。陶器以泥質黑陶、灰陶器為主,主要器型有罐、盆、缽等生活類器皿以及紡輪、網墜等生產用具。釉陶器、印紋硬陶器也有少量出土。

青瓷器集中出土於擾土層,可辨器型有兩晉、南朝時期的越窯青瓷盞、湘陰窯碗,還見有鳥頭瓷塑。銅器有五銖、剪輪五銖、貨泉、大泉五十等銅錢及銅削、銅環等。木器見有盆、梳篦及各類加工後的建築材料。此外,還出土有大量的磚塊、板瓦、筒瓦及少量的雲紋瓦當等建築構件,骨器也有零星出土。

泥質陶罐、盆、缽。

湘陰窯碗。

鳥頭瓷塑。

漢代銅錢。

銅削。

板瓦、筒瓦與雲紋瓦當。

鹿角骨器。

簡牘類文書是本次考古發掘的一項重要收穫,發掘過程中出土了封檢、木觚、正反面墨書的木板各一件。封檢殘長22、寬5.6、厚0.8釐米,底部有封泥匣、穿孔和溝槽,檢面墨書經紅外掃描後或可釋讀為「王仲郵棨」。

寫有「王仲郵棨」的封檢。

木觚出土於河道堆積中,全長46釐米,由一根木材縱剖而成,正面六稜五行,刷朱漆,五行皆有隸體墨書。木觚雖然有所殘損,但仍可辨識出150餘字,初步釋讀可知,其內容為東漢永平十七年(74)「天帝使者」為餘姚縣官□鄉臨江裡男子孫少伯祈福禳病而告社君的文書。

寫滿隸體墨書的木觚。

考古人員表示,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的考古發掘是浙江地區漢代基層聚落考古的重大收穫,對於全面認識本地區漢文化具有重要意義。該遺址具有鮮明的瀕水特徵,木構設施中木、竹類材質的構築工藝皆可溯源自本地區的史前遺址。

遺址出土的木觚文書,是餘姚作為「文獻名邦」的實證,更是研究東漢早中期東南地區民間宗教信仰的重要材料。同時,遺址瀕臨明清時期的餘姚南城,與東漢晚期以來的餘姚縣城隔江相望,可以說是餘姚南北雙城的雛形,對研究餘姚古代城市發展也具有重要價值。

(本文圖片均由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提供)

記者 顧嘉懿 通訊員 許超 何華軍

【來源:寧波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餘姚發現漢六朝遺址,寧波地區首次出土簡牘類文書
    專家稱,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是一處典型的漢文化遺址,其中出土的簡牘類文書,在寧波地區考古中首次發現,是餘姚作為「文獻名邦」的實證,更是研究東漢早中期東南地區民間宗教信仰的重要材料。今年7月至11月,為配合餘姚市梨洲街道花園新村1-6號地塊的出讓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後,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聯合餘姚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復旦大學、四川大學等多家單位,對該地塊內前期勘探發現的漢六朝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 浙江餘姚發現漢六朝瀕水遺址 與井頭山遺址共具親水特質
    餘姚宣傳部供圖中新網寧波12月10日電(記者 李典 謝盼盼)「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發現了河道、臨河護岸、木構設施等瀕水遺存。」10日,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副研究員許超受訪時表示,該遺址的發現對研究沿海地區人水關係有著一定價值。2號護岸內側竹竿。
  • 46釐米,150多個字,寧波餘姚出土的漢簡上寫了什麼?
    「沒有,這是第一次發現」,寧波餘姚市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許超告訴記者,寧波有發掘過漢墓葬、漢窯址、漢城址,從未出現簡牘文字。 而本次發現的木觚,有可辨文字150餘字。經考古人員初步判斷,內容為一篇祭禱文。
  • 餘姚出土的漢簡上寫了什麼?含有哪些重要信息?
    「沒有,這是第一次發現」,寧波餘姚市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許超告訴記者,寧波有發掘過漢墓葬、漢窯址、漢城址,從未出現簡牘文字。 而本次發現的木觚,有可辨文字150餘字。經考古人員初步判斷,內容為一篇祭禱文。
  • 城壩遺址 首現千年竹木簡牘
    經過清理,目前已在此出土了數十支竹木簡牘,總字數近200字,包括「河平二年」、「競寧元年」等紀年的官文書性質木牘,「這在四川地區考古中十分罕見,除去青川戰國木牘、老官山漢墓醫簡,這是第三次重要發現,大大填補了地方史料的缺佚,蘊涵巨大的學術價值。」此外,竹簡內容還有書信、習字簡、識字課本等。  為何此處會出土較多竹簡?諸多專家猜想,這或許與遺址性質有關。「那個位置太好了。」
  • 學術期刊《出土文獻》創刊 不僅能看甲骨簡牘
    原標題:「冷門」不冷、「絕學」不絕,學術期刊《出土文獻》創刊 上海已成為中國出土文獻出版高地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載體,具有獨特的持久性和延續性。從殷周到漢晉的2000多年間,漢字先後藉由甲骨、青銅、竹木、絲帛被記載傳承。
  • 渠縣城壩遺址出土「四川最早識字教科書」
    2013年,開始了對城址的「解剖」,由此拉開了城壩遺址持續考古的序幕。經過5年考古,在4000平方米的發掘區內清理出了墓葬、水井、灰坑、城牆、城門、房址,溝、窯等各類遺蹟400餘處,出土各類文物1000餘件,首次全面釐清了城壩遺址功能分區,構建了遺址自戰國晚期至魏晉時期年代序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實物確認了此處為宕渠城城址,並且發現了城門等遺址。
  • 依託出土漢簡,甘肅簡牘博物館、中西書局等翻譯2000多年前的「檔案...
    甘肅簡牘博物館等單位編著、中西書局近日出版的《懸泉漢簡》(第一卷)對這些問題作出最接近史實的解答。因為該書依託的是懸泉置遺址中出土的有字漢簡。  懸泉置遺址位於甘肅省敦煌市以東60公裡的戈壁裡,於1990年至1992年間被發現,出土的2.3萬枚有字漢簡相當於2000多年前的檔案文件。
  • 擺脫近代學術框架,用出土文獻研究古代文明
    第四是跨斷代特點,本次會議論文的斷代從先秦到隋唐均有涉及,但又統歸於出土文獻和歷史研究這兩個大的主題。《史記》的編纂與簡牘文書的分類專題報告環節首先發言的是日本愛媛大學的藤田勝久教授,題目為《出土文獻與<史記>編輯——漢代學術的綜合》。
  • 上海再添重量級學術交流平臺 出土文獻領域唯一專業學術期刊創刊
    記者獲悉,上海再添重量級學術交流平臺——經過半年多的籌備、組稿、編審,由上海中西書局與清華大學聯合主辦的《出土文獻》昨天正式創刊亮相。這是我國出土文獻研究領域出版發行的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的專業學術期刊。
  • 改寫寧波歷史,餘姚史前貝丘遺址——井頭山遺址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
    5月30日上午,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正式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經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碳十四實驗室等多家實驗室測定,井頭山遺址的年代在距今7800~8300年之間,遺址年代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這是寧紹平原史前考古年代學上的一個重大突破,也將寧波地區人文起源的歷史在河姆渡文化基礎上再往前推進了1000多年。
  • 會議紀要︱文獻·文書·文物:中古史研究的資料利用與開掘
    2017年11月18、19日,「文獻·文書·文物:中古史研究的資料利用與開掘」學術討論會在南京六朝博物館報告廳召開。會議由南京大學六朝研究所與北京大學中古史研究中心共同召集,來自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江蘇第二師範學院、南京市考古研究院、江蘇省社科院等單位的二十餘位學者與會。
  • 出土文獻領域唯一專業學術期刊創刊
    出土文獻領域唯一專業學術期刊創刊本報訊 (記者 李婷)記者獲悉,上海再添重量級學術交流平臺——經過半年多的籌備、組稿、編審,由上海中西書局與清華大學聯合主辦的《出土文獻》昨天正式創刊亮相。這是我國出土文獻研究領域出版發行的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的專業學術期刊。古文字學泰鬥裘錫圭曾指出,出土文獻指出自古墓葬、古遺址等處的古文獻資料。作為古代文獻的一種類型,為與傳世的「紙上文獻」相區別,學術界或稱其為「地下文獻」「新出古文獻資料」「古文字資料」等。
  • 我國出土文獻資料庫出版述論
    據統計,自19世紀末至今,我國出土文獻已達30餘萬枚(件),年代涵蓋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及魏晉等,內容包含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法律、宗教、哲學諸多領域,為各學科研究提供了新材料與契機。經過眾多學者的搶救、保護與整理,大部分出土文獻已經得到紙質影印出版。
  • 浙江餘姚發現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的史前遺址
    5月30日拍攝的井頭山遺址發掘的距今8000年左右的陶片。 新華社記者 鄭夢雨 攝新華社寧波5月30日電 30日上午,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正式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井頭山遺址位於寧波餘姚三七市鎮,東距田螺山遺址1.5公裡,2013年因廠房建設勘鑽時發現。經考古勘探進一步確認為一處埋藏很深、時代較早的史前文化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