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縣城壩遺址出土「四川最早識字教科書」

2020-12-23 川觀新聞SCOL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曉鈴)位於渠縣的城壩遺址,自1980年代出土大量青銅器以後,已被證實為一處歷史上的少數民族賨(cóng)人文化遺址。隨著近年考古發掘的持續深入,川東地區巴文化的面貌漸漸清晰。9月17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舉行城壩遺址考古新發現暨專家論證會,宣布經過5年不間斷、系統性的考古發掘,不僅在南方首次全面揭露了一座郡縣一級的城址、宕渠城城址,還發現了四川地區極為罕見的十餘枚漢簡。其中刻有「蒼頡作書,以教後人」等字樣的簡牘,更被與會專家認為可能是四川地區目前發現最早的「識字教科書」。

宕渠城面貌首次全面揭露

據《華陽國志》記載,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以後,在今達州境內設宕渠城,治地就是位於今城壩的賨城。東漢車騎將軍馮緄增修,俗名車騎城。「東晉末,地為『蠻獠』所侵而廨,遂以荒廢」。《太平寰宇記》;其城興廢長達700餘年,其間屢為州、郡、縣治。宕渠城城址位於何處?2005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通過科學考古,在城壩發現了城址。2013年,開始了對城址的「解剖」,由此拉開了城壩遺址持續考古的序幕。經過5年考古,在4000平方米的發掘區內清理出了墓葬、水井、灰坑、城牆、城門、房址,溝、窯等各類遺蹟400餘處,出土各類文物1000餘件,首次全面釐清了城壩遺址功能分區,構建了遺址自戰國晚期至魏晉時期年代序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實物確認了此處為宕渠城城址,並且發現了城門等遺址。

城壩遺址現場考古人員鄭祿紅透露,通過對城牆的發掘和解剖,考古人員發現南北長約260米、東西最寬約250米、面積約5萬平方米的城址。持續不斷的考古中,不僅發現了「宕渠」字樣的瓦當,還通過對城址西南部的發掘,全面立體地展示出城址內的結構布局。省考古院副研究員陳衛東介紹,宕渠城初始夯築年代為西漢,東漢時期有過大規模增修,一直沿用到六朝時期才廢棄,這也與史料的記載基本對應。城址由城牆、壕溝、城門、暗渠、門房等組成,也保存有建築基址、道路、水井、窖穴甚至車轍印。保存完好的遺蹟互相關聯,組成了有機整體。中國國家博物館原考古部主任信立祥認為,「在中國考古史上,南方城址保存如此完好者相當罕見。」

#SplitPageHere#

出土漢簡刻畫鮮活信息

在遺址北部發掘區靠近渠江處,考古人員還發現了十餘枚珍貴的竹木簡牘和大量竹編。考古專家認為,這裡極可能是一處津關,此處的出土文物對於了解秦漢帝國對西南地區的行政管理提供了新材料,因此十分重要。

津關,即在水陸要衝地帶設立的關口。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研究員劉曙光認為,宕渠城北部發掘區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是極便控制、瞭望的一處點位。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李均明研究員看來,這處津關的規模,可以達到現在縣團級駐點的規模。正是在這片疑似津關的區域,出土了很多竹編器以及珍貴的秦漢簡牘。其中,十餘枚簡牘是四川地區繼青川出土的戰國木牘、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的漢代醫簡之後,第三次發現秦漢簡牘,填補了地方史料的缺佚,蘊涵巨大學術價值。

在這些簡牘之上,目前可以辨認的文字約200個。來自全國的古文字專家們目前初步辨認出簡牘的類別有官方文書、書信等。其中一封文書記錄了要從江州(今重慶)派一個人到宕渠城,並且有西漢漢成帝劉驁第二個年號河平二年。而另一片書信類簡牘則記載了有女生了5個孩子,她想回老家,所以上報到這裡。這批簡牘中,最重要的還是一枚刻有「蒼頡作書」等字樣者。蒼頡是傳說中造字的先祖,秦滅六國後,丞相李斯作《蒼頡篇》在全國推行簡易規整的小篆字體,在「正文字」和「教小學」等方面所發揮了作用。在阜陽漢簡《蒼頡篇》中,開篇即為「蒼頡作書,以教後嗣。幼子承詔,謹慎敬戒。」而宕渠出土簡牘中,依稀可以辨認出「蒼頡作書,以教後人」的字樣。與會專家認為,如果該簡牘最後識讀為《蒼頡篇》,那將是四川出土的最早的識字教科書。

讓人驚訝的是,城壩遺址還出土了了竹筐、竹器蓋等竹編遺存。而就在城壩所在的渠縣,早在1990年代就成為中國竹編之鄉,渠縣劉氏竹編也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這批竹編制器物的出土,證明早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漢代,這裡竹編就已很盛行。

相關焦點

  • 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公布 四川渠縣城壩遺址等六大項目入選
    四川省渠縣城壩遺址漢闕此次入選2018年六大中國考古新發現的項目,分別是廣東英德市青塘遺址、湖北沙洋縣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延安市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澄城縣劉家窪東周遺址、四川渠縣城壩遺址和河北張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10月成都舉行的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渠縣城壩遺址項目已獲得田野考古獎一等獎。此次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再度證明了它的價值。
  • 城壩遺址 首現千年竹木簡牘
    直到十多年前一群考古隊員到來,村子裡的人才知道,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曾是一座熱鬧的城池——城壩遺址。這裡,還是川東地區目前尚存的歷史最早、歷時最長、規模最大的古城遺址。  城壩遺址,又名「宕渠城」遺址,位於達州市渠縣土溪鎮城壩村,渠江奔湧而過,河水彎道內,就是那座熱鬧的秦漢城池。
  • 四川城壩村出土15枚竹簡,竟破解漢代啟蒙課本《倉頡篇》的秘密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倉頡篇》的出土,要從四川渠縣城壩遺址說起。四川渠縣的城壩地處渠江右岸,三面環水,一面靠山,從秦朝起,就一直是兵家的必爭之地。從2014年起,考古學家歷時5年,對城壩遺址進行了系統勘探和發掘。目前,已清理出墓葬,水井,灰坑,城門等各類遺蹟400多處,出土各類文物1000多件。基本構建了這個遺址自戰國晚期開始,直到魏晉時期的年代序列。
  • 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成都開幕 渠縣城壩遺址獲田野考古獎一等獎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承辦的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成都開幕。為了集中展示四川地區重要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大會還專門組織了「古蜀文明及四川考古專場」。此外,還將組織面向公眾的16場考古講座。據悉,為配合本次大會的召開,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拍攝製作了8集《考古中華·四川篇》,在大會期間播出。開幕式現場,田野考古獎、金鼎獎和金爵獎都紛紛出爐。
  • 渠縣城壩遺址 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
    渠縣城壩遺址 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 出土的瓦當和簡牘蘊含巨大學術價值 開幕式上公布了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六項入選項目,四川渠縣城壩遺址入選。這是城壩遺址被授予2016-2017年度全國「田野考古獎」一等獎後獲得的又一重磅獎項。
  • 重慶冬筍壩遺址集中出土「船棺葬」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九龍坡區文物管理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日前完成了對冬筍壩遺址的階段性考古發掘,發現了較為集中的墓葬分布區,清理了一批代表性墓葬。其中,「船棺葬」是1957年以來重慶地區首次集中出土。冬筍壩遺址是我國最早確認的巴文化遺址,位於重慶市九龍坡區銅罐驛鎮冬筍壩,地處長江左岸的三級階地上,分布面積約1萬平方米。「『船棺葬』是巴文化比較典型的一種葬具。這些『船棺葬』頭朝長江。墓葬的陪葬品中有柳葉劍,是巴文化比較典型的兵器,『船棺葬』在重慶地區僅在冬筍壩有批量出土。」
  • 渠縣城壩遺址考古再獲重大進展 發現「賨人」貴族船棺墓葬
    四川盆地東部山區,曾有一個古老的王國。一支勇猛彪悍的民族在渠江東岸紮根,他們修建房屋、種植糧食、野外狩獵、鑄造兵器、繁衍生息。歷史上,他們被認為是巴人的一支,稱為「賨人」。兩千多年後,「賨人」仍有大量未解之謎。
  • 四川渠縣漢闕城壩遺址有望建成大遺址考古公園
    四川渠縣漢闕城壩遺址有望建成大遺址考古公園   中新網四川渠縣6月4日電(吳濤)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劉慶柱、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王子今等25名全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和秦漢史專家6月初齊聚四川渠縣,對渠縣漢闕、城壩遺址進行實地考察和學術研討,共同為渠縣如何妥善保護利用這些珍貴遺存「把脈開方」。
  • 中國六大考古發現公布,包括中國最早可確認葬式的青塘遺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研究員宣布了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六項入選項目,它們分別是:廣東英德市青塘遺址、湖北沙洋縣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延安市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澄城縣劉家窪東周遺址、四川渠縣城壩遺址、河北張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
  • 探訪「宕渠城」遺址:神秘的古代巴國都城呼之欲出?
    ▲這是7月28日拍攝的四川省達州市渠縣城壩遺址發掘出土的宕渠城西城門。 (小標題)全國發現的第一座古津關見證「宕渠城」繁華 記者要去的是近年來發現的渠縣城壩遺址。據史料記載,城壩在春秋戰國時代,曾是巴人的一支——古賨人所建賨國的國都。「賨人」崇武善戰,性情豪爽,且善歌舞,曾參與武王伐紂。
  • 13處遺址入選!達州市首批巴遺址遺蹟名錄出爐
    渠縣城壩遺址、中河嘴遺址、清河壩遺址,宣漢縣羅家壩遺址、建設壩遺址、雞鳴石壩遺址,通川區萬家碥遺址,達川區鑼鼓塘遺址、陳家嶺遺址,開江縣李家山崖墓群,萬源市趙家嶺遺址、六塊田遺址,大竹縣鄰山遺址共計13處遺址入選為達州市第一批巴遺址遺蹟名錄
  • 四川渠縣《城壩遺址保護規劃》通過國家文物局批覆
    鄧林 廖亞飛 封面新聞記者 曾業日前,四川省人民政府對外公布了全省已通過評審並經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的1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1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達州市渠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壩遺址保護規劃獲批並予以公布。
  • 四川宣漢發現巴國遺址,出土銅印刻神秘符號,專家:至今無人能解
    說起巴國,相信很多人想到的是巴蜀地區,巴國最早見於《山海經·海內經》記載:「西南有巴國。太葜生鹹鳥,鹹鳥生乘釐,乘釐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而根據《辭源》記載:「巴國,古國名,位於今重慶、湖北、四川、貴州一帶地方」。
  • 夏代考古重大新發現,安徽三官廟遺址出土我國最早的軍號!
    2018年橫空出世的安徽三官廟遺址,經過兩年的考古發掘,其純正的夏時期文化層,出土的眾多夏代青銅器,為夏王朝歷史的破解,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夏文化研究考古遺址。三官廟遺址的發現,為我們再現了夏商交替時期的金戈鐵馬畫面。
  • 三星堆遺址都出土了什麼?它是不是夏朝的都城遺址?
    文/唐朝三星堆遺址,是1929年四川廣漢縣南興鎮的農民燕道誠,在車水挖溝時偶然發現的。先後出土了數千件青銅器、金器、玉石器、象牙和數千枚海貝,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出土的大立人像,而這個舉世聞名的銅像,更是因為令人驚訝的高度,被稱為「世界銅像之王。但整體上講,三星堆文化是位於巴蜀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 二里頭夏都遺址,中國最早王朝
    中國最早的「紫禁城」、中國最早的「井」字形城市主幹道網、中國最早的雙輪車轍、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群……二里頭夏都遺址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王朝,有「華夏第一王都」之譽,在中國早期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據史書記載,夏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距今有四千年左右。在很長一段時期裡,夏朝只存在於古文獻中。1959年,考古學家徐旭生在偃師發現了二里頭遺址。
  • 查海遺址發現東北最早「農莊」
    查海遺址出土的炭化山杏。  阜新查海遺址留下的不僅僅是幾件落後的工具,它們展現的是人類突破種植技術關口後,開始分工協作,種植小米等糧食作物,馴化圈養豬,形成類似今天的農莊,進一步表明這群人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社會形態。  出土大量打磨石器,「精耕細作」農業萌芽  「搞考古研究與新聞宣傳不同,很忌諱使用『最』字。
  • 一座都城遺址,揭開了「最早王朝」夏都之謎
    第一條標準就是要有城市,就是發掘出的遺址中要有城市,而不是原始的小聚落,還規定了作為一個城市,要能容納五千人以上的人口。隨著二里頭考古的發現,中國最早的都城漸漸的顯現在人們眼前。在1959年的時候,國內著名的考古學家徐旭生率隊去河南夏墟進行了考古勘察,就是這次考古,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早的都城——二里頭遺址。二里頭遺址距今約3800~3500年,被確認是中國最早的王朝,夏朝中晚期都城遺址。
  • 四川涼山鹽源「王國」驚現中國西南最早遺存
    ­  (原標題:四川涼山鹽源「王國」驚現中國西南最早遺存) ­  兩三毫米薄的箭鏃、穿了孔的墜飾、光滑如玉的石斧、有序疊放的石刀……近日,一件件深藏在四川涼山的精美石器,經考古人之手破土而出,將鹽源王國的文化密碼追溯到4600多年前。
  • 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公布 廣東青塘遺址等六大項目入選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1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1月10日在北京揭曉公布,廣東英德市青塘遺址、湖北沙洋縣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延安市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澄城縣劉家窪東周遺址、四川渠縣城壩遺址、河北張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等六大項目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