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輝)近日獲得「2019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夏代安徽三官廟遺址,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是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通過考古學證實夏王朝存在的關鍵考古遺址,其深遠意義將改變當代夏文化研究的格局與方向。
夏王朝與夏文化研究,長期以來都是中國歷史研究與考古研究的盲點。讓中國歷史學界與考古學界苦惱的是,在近一百多年的考古研究中,你找不出一處遺址可確定為中國歷史典籍記載中的4100千至3600年前的夏王朝先民的遺址,可供中國歷史學界與考古學界去進行深入研究。雖然二里頭遺址疑似夏商交疊時期的遺址,但其存在的嚴重爭議性卻讓中國歷史學界與考古學界產生嚴重分歧,成為夏王朝歷史研究的黑洞。
2018年橫空出世的安徽三官廟遺址,經過兩年的考古發掘,其純正的夏時期文化層,出土的眾多夏代青銅器,為夏王朝歷史的破解,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夏文化研究考古遺址。三官廟遺址的發現,為我們再現了夏商交替時期的金戈鐵馬畫面。
在位於長江與淮河中間、巢湖西岸的安徽三官廟遺址,出土了400餘件珍貴遺物,其中包括18件青銅器和陶器、石器、玉器、骨蚌器、綠松石和植物顆粒等。在三官廟遺址發掘的兩處土垣、四處房址內發現的歷史遺留,更是讓人觸目驚心。
「房址內非正常死亡的人骨遺骸、房址外地面平鋪的植物顆粒、還有以兵器為主的18件銅器散布於廢棄紅燒土層下的地面上,這種埋藏形式在中國罕見。」三官廟遺址考古負責人秦讓平介紹。18件青銅器中不少此前罕見,有些甚至專家都叫不上名字,其中,銅器以兵器為主,包括戈、戚、鉞、鑿、角形器、箭鏃等。「這批銅器是安徽省首次經考古發掘出土的夏代銅器群,也是全國範圍內除二里頭遺址之外發現這一時期銅器最多的地點,在整個區域內同時期聚落中的地位顯得尤為重要。」秦讓平說。
與這些出土兵器遙相呼應的是,在三官廟遺址下發現的3具非正常死亡的人骨遺骸。經過實驗室研究,認定應該分別屬於一位女性(或少年)、一位兒童、一位成年男性;三具遺骨中,女性雙腿朝一個方向彎曲,兒童更是縮成一團,看起來非常像一個非正常死亡的「兇案現場」,「這有一個事實,那些人是非正常死亡的」秦讓平說。
在筆者最早發布於2018年8月21日的《四千年前的夏朝都城究竟在哪裡?》的研究文章中,筆者詳細論述了「商湯伐夏」的歷史原因與過程,還原了「商湯伐夏」的戰爭地點與戰爭結局,證實了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記載「桀奔於南巢之山,湯乃即天子之位。以水承金,始居毫。」的歷史原貌。生活於黃河沿線的商湯部落,在遭受北方持續旱災的情況下,發動了對淮河沿線的夏王朝發動了突然襲擊,擊敗了以淮河四方湖古城為夏朝國都的夏桀。夏桀因長期勞民傷財修建農業水利工程而失去民心,夏桀倉皇逃出四方湖古城,乘船沿夏水北淝河進入淮河向南逃亡,躲避北方商湯部落的進攻。
安徽三官廟遺址正位於淮河四方湖古城的正南方,為歷史記載中的「南巢」地區。想必在商湯部落追擊夏桀軍隊的過程中,在三官廟遺址發生了一場夏王朝軍隊與商湯軍隊的生死之戰。從三官廟遺址中發現的這批高規格的兵器,現場的慘烈狀況,我們可以看到這場戰爭的殘酷性:死亡的人沒有得到掩埋,現場遺留的貴重青銅兵器無人拾取,房屋被焚燒,甚至在以後的三千多年裡再無人在此生活棲息。
在出土的18件青銅器中有一件銅角形器,甚至專家都叫不上名字,實屬罕見。這件銅角形器正體現了這次戰爭的高規格,是研究三官廟遺址與夏王朝的重要文物,是揭示「商湯伐夏」歷史見證。這件銅角形器在筆者的研究結論,正是現在在軍隊中仍佔據重要地位、指揮大規模軍隊調動的軍號!是兩軍作戰的司令員!是軍隊的號角!
在三官廟遺址的這場夏商對決後,「桀奔於南巢之山」夏王朝滅亡也就不可避免。夏桀最終復國無望,流亡「南巢」,只能在商湯「二十年,大旱,夏桀卒於亭山,禁弦歌舞。」(《竹書記年》),夏王朝經過近五百年歷史,在3600年前最終為商王朝所取代。
三官廟遺址入選2019年十大考古遺址,將進一步推動夏王朝與夏文化的深入研究,為淮河夏文化、華夏文化的回歸,提供難得的考古研究方向,並最終為確立淮河為華夏文化、華夏民族發源地,提供最有力的考古參考點。(作者:趙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