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輝)在夏文化研究走入困境的情況下,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終於問世。其中的安徽三官廟遺址最終入選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為立足于田野考古遺址為主要依據的夏文化研究打開了新的窗口,吹響了解開夏王朝神秘面紗的號角。近代百年來,關於夏文化的考古研究終於邁進了正確的門檻,而耗費巨資、浪費無數歷史與考古學者精力與學術生命的二里頭考古遺址也將成為夏文化歷史的背影。
早在1979年,考古學家鄒衡先生曾經感嘆「在古代文獻記載中所見夏商兩族活動範圍內,即在黃河中下遊的中原地區,已經不太可能再發現什麼新的考古學文化了」,但是同時又得出觀點「因為夏朝同商朝一樣是客觀存在的,所以,考古學上的夏文化必然就包含在這一空間和這一時間已經發現的諸文化諸類型的各期段之中」,並為後世學者指出了研究方向與重點「夏文化不是沒有發現,而是用什麼方法去辨認它」。四十年過去了,在黃河中下遊不僅沒有發現新的夏文化蹤跡,也沒有找出可以辨認屬於夏文化內涵的方法。
安徽三官廟遺址的發現,將使停滯的夏文化研究走入新的階段,有望在三五年內根本解決夏王朝、夏文化、華夏文化、中華文化、華夏民族的根本問題;為華夏民族、中華文化的復興提供考古學方面的依據。
在三官廟遺址發掘出的銅器以兵器為主,共計18件,包括戈、戚、鉞、鑿、角形器、箭鏃等。「這批銅器是安徽省首次經考古發掘出土的夏代銅器群,也是全國範圍內除二里頭遺址之外發現這一時期銅器最多的地點,在整個區域內同時期聚落中的地位顯得尤為重要」。其中發現的銅角形器,是考古學家前所未見的新器物,無法確定它的具體功能名稱,只能以「銅角形器」暫時命名。由此可見,安徽三官廟遺址在考古學中的獨特意義。
經過筆者的仔細研究,得出最終結論:包含在戈、戚、鉞、鑿、箭鏃等青銅兵器中的「銅角形器」,也是一件軍事用器——軍號、號角、銅號!是在戰場中指揮軍事部隊的司令號!
根據對三官廟遺址文化層的研究結論,三官廟遺址是一處單一的夏代遺址,其年代為3600年前的夏王朝時期。在中國典籍記載中,商代夏的過程中發生了一場「商湯伐夏」的戰爭,最終結束夏王朝的統治,導致夏王朝的最後一位夏後夏桀出奔於「南巢」。而發現的三官廟遺址正是位於「南巢」巢湖的西部。三官廟遺址出土的大量高規格的青銅兵器與指揮軍隊行動的銅軍號,也印證了中國文獻典籍對這一事件記載的真實性。無疑,三官廟遺址向我們再現了「商湯伐夏」「桀奔南巢」的戰爭場面。
史書曾記載,商湯滅夏之時,「夏桀奔南巢」,這些青銅器是否與此有關,或與當時對此地用兵有關,非常耐人尋味。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唐際根認為,三官廟出土青銅器中多件應為兵器,且多件凌亂分布在房屋周圍,兵器還有彎曲、折損現象,「假定將這裡定義成一個兵災現場,那麼它的考古學意義又不一樣了」。
在三官廟遺址下還發現了三具非正常死亡的人骨遺骸,經過實驗室研究,認定應該分別屬於一位女性(或少年)、一位兒童、一位成年男性;三具遺骨中,女性雙腿朝一個方向彎曲,兒童更是縮成一團,看起來非常像一個非正常死亡的「兇案現場」。在關於夏桀失國的相關記載與傳說中,夏桀因寵幸妺喜而失去民心,最終夏桀與妺喜雙雙逃亡南巢,在南巢終其一生。夏朝歷史也就此在歷史長河中失去進一步的信息,夏王朝究竟在哪?也成為我國的歷史之謎。
如果我們結合三官廟遺址的考古發掘所發現的許多匪夷所思的現象,我們不得不對三官廟遺址在中國歷史中的重要地位進行重新審視!那在三官廟遺址中死亡的男、女與兒童,是否就是夏桀、妺喜以及他們的孩子呢?
高規格的兵器與指揮軍隊的軍號可不是一個普通、小規模軍隊所能擁有。一場普通的小規模圍剿戰,將一個小村莊毀滅,不會導致這個高臺小村莊三千多年再無人在此生活生產。這種比較成型的臺墩高地是江淮地區人民生活生息的理想場所,十年二十年沒有人在戰場遺址中生活,但幾十年後人們就不會再考慮它曾經發生的慘烈戰爭。三官廟遺址能夠完整保存三千多年,也許與被就地掩埋的男、女、兒童的身份有著莫大的關係!
如果這三人就是夏桀、妺喜以及他們的孩子,這個高臺三官廟遺址會發生什麼後續情況呢?
商湯也許會為了隱瞞剿滅了夏桀而刻意將此地封禁,將房屋焚燒而不打掃戰場,遺留下夏桀的高規格兵器,再在遺址上覆蓋上黃土。這至少可以保證三官廟遺址在五百多年的商朝歷史中,不會再有人在此高地上生活居住。這種可能性極大!
如果商湯在此剿滅夏桀後,焚燒房屋覆蓋黃土離去。三官廟遺址高臺成為夏朝最後一個夏後的歸宿地,這個高地也成為一個夏王朝的紀念地,成為人們憑弔夏王朝的聖地。三官廟遺址也不會再發生人們在此高地居住生活的情況,使得這個遺址保留了三千六百多年單純的文化考古層。而由此在歷史演變中形成對此地的聖神性、神秘性,也保證了此高地再無人敢於生活居住。在清朝時期,在此地修建的紀念堯舜禹的三官廟,也是後世人們對此地聖神性的紀念與印記。
筆者作為堯舜禹的使者,現在雖不能確定這三人就是夏桀、妺喜與他們的孩子,但距離夏王朝歷史、華夏文化、華夏民族、中華文化的根本破解,已為期不遠。希望大家有生之年可以共同見證華夏民族的偉大復興!(作者:趙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