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新發現,夏代安徽三官廟遺址會是夏王朝最終歸宿地嗎?

2020-12-18 夏朝與詩經研究

(作者:趙輝)在夏文化研究走入困境的情況下,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終於問世。其中的安徽三官廟遺址最終入選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為立足于田野考古遺址為主要依據的夏文化研究打開了新的窗口,吹響了解開夏王朝神秘面紗的號角。近代百年來,關於夏文化的考古研究終於邁進了正確的門檻,而耗費巨資、浪費無數歷史與考古學者精力與學術生命的二里頭考古遺址也將成為夏文化歷史的背影。

早在1979年,考古學家鄒衡先生曾經感嘆「在古代文獻記載中所見夏商兩族活動範圍內,即在黃河中下遊的中原地區,已經不太可能再發現什麼新的考古學文化了」,但是同時又得出觀點「因為夏朝同商朝一樣是客觀存在的,所以,考古學上的夏文化必然就包含在這一空間和這一時間已經發現的諸文化諸類型的各期段之中」,並為後世學者指出了研究方向與重點「夏文化不是沒有發現,而是用什麼方法去辨認它」。四十年過去了,在黃河中下遊不僅沒有發現新的夏文化蹤跡,也沒有找出可以辨認屬於夏文化內涵的方法。

安徽三官廟遺址的發現,將使停滯的夏文化研究走入新的階段,有望在三五年內根本解決夏王朝、夏文化、華夏文化、中華文化、華夏民族的根本問題;為華夏民族、中華文化的復興提供考古學方面的依據。

在三官廟遺址發掘出的銅器以兵器為主,共計18件,包括戈、戚、鉞、鑿、角形器、箭鏃等。「這批銅器是安徽省首次經考古發掘出土的夏代銅器群,也是全國範圍內除二里頭遺址之外發現這一時期銅器最多的地點,在整個區域內同時期聚落中的地位顯得尤為重要」。其中發現的銅角形器,是考古學家前所未見的新器物,無法確定它的具體功能名稱,只能以「銅角形器」暫時命名。由此可見,安徽三官廟遺址在考古學中的獨特意義。

經過筆者的仔細研究,得出最終結論:包含在戈、戚、鉞、鑿、箭鏃等青銅兵器中的「銅角形器」,也是一件軍事用器——軍號、號角、銅號!是在戰場中指揮軍事部隊的司令號!

根據對三官廟遺址文化層的研究結論,三官廟遺址是一處單一的夏代遺址,其年代為3600年前的夏王朝時期。在中國典籍記載中,商代夏的過程中發生了一場「商湯伐夏」的戰爭,最終結束夏王朝的統治,導致夏王朝的最後一位夏後夏桀出奔於「南巢」。而發現的三官廟遺址正是位於「南巢」巢湖的西部。三官廟遺址出土的大量高規格的青銅兵器與指揮軍隊行動的銅軍號,也印證了中國文獻典籍對這一事件記載的真實性。無疑,三官廟遺址向我們再現了「商湯伐夏」「桀奔南巢」的戰爭場面。

史書曾記載,商湯滅夏之時,「夏桀奔南巢」,這些青銅器是否與此有關,或與當時對此地用兵有關,非常耐人尋味。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唐際根認為,三官廟出土青銅器中多件應為兵器,且多件凌亂分布在房屋周圍,兵器還有彎曲、折損現象,「假定將這裡定義成一個兵災現場,那麼它的考古學意義又不一樣了」。

在三官廟遺址下還發現了三具非正常死亡的人骨遺骸,經過實驗室研究,認定應該分別屬於一位女性(或少年)、一位兒童、一位成年男性;三具遺骨中,女性雙腿朝一個方向彎曲,兒童更是縮成一團,看起來非常像一個非正常死亡的「兇案現場」。在關於夏桀失國的相關記載與傳說中,夏桀因寵幸妺喜而失去民心,最終夏桀與妺喜雙雙逃亡南巢,在南巢終其一生。夏朝歷史也就此在歷史長河中失去進一步的信息,夏王朝究竟在哪?也成為我國的歷史之謎。

如果我們結合三官廟遺址的考古發掘所發現的許多匪夷所思的現象,我們不得不對三官廟遺址在中國歷史中的重要地位進行重新審視!那在三官廟遺址中死亡的男、女與兒童,是否就是夏桀、妺喜以及他們的孩子呢?

高規格的兵器與指揮軍隊的軍號可不是一個普通、小規模軍隊所能擁有。一場普通的小規模圍剿戰,將一個小村莊毀滅,不會導致這個高臺小村莊三千多年再無人在此生活生產。這種比較成型的臺墩高地是江淮地區人民生活生息的理想場所,十年二十年沒有人在戰場遺址中生活,但幾十年後人們就不會再考慮它曾經發生的慘烈戰爭。三官廟遺址能夠完整保存三千多年,也許與被就地掩埋的男、女、兒童的身份有著莫大的關係!

如果這三人就是夏桀、妺喜以及他們的孩子,這個高臺三官廟遺址會發生什麼後續情況呢?

商湯也許會為了隱瞞剿滅了夏桀而刻意將此地封禁,將房屋焚燒而不打掃戰場,遺留下夏桀的高規格兵器,再在遺址上覆蓋上黃土。這至少可以保證三官廟遺址在五百多年的商朝歷史中,不會再有人在此高地上生活居住。這種可能性極大!

如果商湯在此剿滅夏桀後,焚燒房屋覆蓋黃土離去。三官廟遺址高臺成為夏朝最後一個夏後的歸宿地,這個高地也成為一個夏王朝的紀念地,成為人們憑弔夏王朝的聖地。三官廟遺址也不會再發生人們在此高地居住生活的情況,使得這個遺址保留了三千六百多年單純的文化考古層。而由此在歷史演變中形成對此地的聖神性、神秘性,也保證了此高地再無人敢於生活居住。在清朝時期,在此地修建的紀念堯舜禹的三官廟,也是後世人們對此地聖神性的紀念與印記。

筆者作為堯舜禹的使者,現在雖不能確定這三人就是夏桀、妺喜與他們的孩子,但距離夏王朝歷史、華夏文化、華夏民族、中華文化的根本破解,已為期不遠。希望大家有生之年可以共同見證華夏民族的偉大復興!(作者:趙輝)

相關焦點

  • 夏代考古重大新發現,安徽三官廟遺址出土我國最早的軍號!
    (作者:趙輝)近日獲得「2019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夏代安徽三官廟遺址,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是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通過考古學證實夏王朝存在的關鍵考古遺址,其深遠意義將改變當代夏文化研究的格局與方向。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公布 肥西三官廟遺址失之交臂
    5月5日下午3:30,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公布。安徽肥西三官廟遺址失之交臂。不過作為巢湖流域夏文化重要印證,三官廟一直備受關注。從18件罕見青銅器,到三具死因不明的遺骸,再到紅燒土房子,這些都有利地印證了「桀奔南巢」的歷史。
  • 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兩處新考古遺址為何邁不進夏王朝的門檻?
    雖然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公布的結果未必令所有人信服,然而尋找夏代,尋找更加古老的文明,一直都在進行中。在2019年度和2020年度,在安徽的腹地發現了兩處與夏時期和夏王朝有著密切關係的考古遺址——三官廟遺址和禹會村遺址。
  • 安徽:三官廟遺址兩棟夏代紅燒土房易地搬遷
    在肥西縣桃花鎮順和社區西南原三官廟村,派河北岸臺地之上,有一處高出周圍地表約5米的臺墩,上面曾經生長著茂密的樹林,四周圍繞著多處水塘。千百年倏忽而過,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沒有想過,臺墩下面埋藏著夏代先民生活的遺蹟。
  • 三官廟遺址 江淮之間的夏代遺蹤
    近日,肥西縣三官廟遺址兩棟夏代紅燒土房啟動易地搬遷,未來將在安徽博物院向公眾展示——    三官廟遺址 江淮之間的夏代遺蹤      400餘件遺物,安徽同時代遺存罕見千百年倏忽而過,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沒有想過,臺墩下面埋藏著夏代先民生活的遺蹟。    「2018年7月開始,為配合引江濟淮工程建設,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肥西縣文物管理所配合,對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至2019年12月底,田野發掘結束,歷時500餘天,共開探方21個、探溝5條,揭露面積2100餘平方米。」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讓平是肥西三官廟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
  • 探秘肥西三官廟遺址:400多件遺物出土 其中18件青銅器
    據安徽商報報導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日前正式揭曉,安徽商報持續關注報導的肥西三官廟遺址正式入圍終評。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了解到,三官廟遺址截至目前已出土青銅器18件,在同時期遺址中出土青銅器數量僅次於河南「夏都」二里頭。
  • 探秘肥西三官廟遺址:青銅器從何而來?兵災還是祭祀現場?
    據安徽商報報導 對於考古人來說,發現重量級的「國寶」令人驚喜,而透過發掘現場的遺蹟現象,研究其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是更為重要的工作。對於安徽考古工作者來說,三官廟遺址就是這樣一個信息量極大的遺址。豐富的遺蹟遺存撲朔迷離,也留下了眾多待解之謎。
  • 二里頭遺址與三官廟遺址,哪裡更具夏商周斷代的準確性?
    三官廟遺址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桃花鎮三官廟村,坐落於派河北岸臺地之上,遺址呈臺墩型,高出周圍地表約5米。為配合引江濟淮工程建設,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2018年7月30日對其進行搶救性發掘,發掘第一階段至2018年12月底結束。
  • 肥西三官廟遺址 3600年前的家
    出土的陶器 近日,合肥肥西三官廟遺址中夏代紅燒土房已完成搬遷,順利運至安徽博物院。至此,這個中國考古學歷史上單次發掘夏商之際銅器數量最多一次的考古發現,又進入一個新階段。 考古發掘 三官廟遺址是為配合正在進行的引江濟淮工程建設而開展的搶救性發掘,2018年7月30日開始,2019年12月結束。
  • 夏文化研究有新進展,考古發現二里頭遺址網格型都城布局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這五項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 三官廟夏代「房產」打包喬遷 5月20日搬進安徽博物院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今天中午,工作人員將位於合肥肥西三官廟遺址發現的距今3000多年前的夏代房子「打包」到貨櫃裡,準備用吊車運往安徽博物院,下一步將復原後向觀眾展示。三官廟遺址是為配合正在進行的引江濟淮工程建設而開展搶救性發掘的,於2018年7月30日開始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至2019年12月田野發掘結束。遺址主體呈臺墩型,總面積約4000平方米,年代對應二里頭文化晚期。
  • 夏代都城之謎解開,只待最終的考古確認
    夏朝是歷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但當時還不是封建王朝。夏商周已經講了很多年,夏商周不是封建王朝,但人們知道這三個朝代。在西方歷史學家眼中,中國歷史上的夏朝是不存在的,因為沒有關於夏朝的文字記載。但問題是,這樣的質疑是否是真正的問題?換句話說,夏朝到底有沒有存在?根據考古發現,夏朝之謎很快就解開了。夏朝存在過嗎?
  • 河南這4個考古項目,哪個能最終入選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 張弋在過去的2020年,河南考古界可謂是收穫頗豐。這一年的累累碩果,哪些能夠躋身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呢?1月11日,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正式啟動。
  • 河南考古新發現|河南發現夏代「糧倉城邑」
    視頻記者:袁月明近日,28座分布集中形制多樣的夏代早期糧倉遺址在河南淮陽時莊遺址被發現考古人員在河南淮陽時莊遺址倉儲遺蹟底部檢測出的粟、黍類作物成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從整體布局上看,該臺地外圍有寬淺的圍溝,中間是一座具有居住功能的連間房,28座糧倉圍繞在房子外圍
  • 五項考古新發現讓夏文化更可信
    光明日報北京11月25日電(記者 李韻)今天,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五個項目均是圍繞夏文化進行,從不同角度解讀與夏朝同期或接近時間段內、不同地區文化之間的關係。儘管有些發現還未形成最終定論,但目前已知的內容大大豐富了夏文化的內涵,讓它更可信。
  • 夏朝的存在是個謎,考古至今,夏王朝為何難覓蹤跡?
    不過,在山西南部、河南一帶還有大量的炎黃族部落,夏啟開國後隸屬於夏,即周朝興起後所稱的諸夏。商為東夷的一支,滅夏後成為天下共主,但諸夏依然在,而與大禹共同開拓淮河流域的周人則遷移到陝西埋頭發展,最終滅商。周滅商後,實行大封建,以周宗室、功臣以及諸夏為骨幹,同化原東夷各部落,到春秋時才基本形成了華夏族,炎黃族最終徵服了東夷族。
  • 河南的二里頭遺址,真的是夏王朝的遺留嗎?
    在中國考古界中,河南二里頭文化一直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課題。因為從年代斷定上來看,其時間正好處於商代之前,因此其便被認為是夏王朝的遺蹟。而一旦其可以被確定是夏王朝的都市,那麼我們史料中的文獻便可以被認為是信史了。
  • 夏代早期糧倉遺址在河南淮陽時莊遺址被發現
    近日,28座分布集中形制多樣的夏代早期糧倉遺址在河南淮陽時莊遺址被發現。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用於糧食集中存儲的「糧倉城邑」,為研究早期國家的糧食管理和賦稅制度等提供了絕佳的實物材料。28座倉儲遺蹟集中分布在時莊遺址一處面積約5600平方米的人工墊築臺地上。
  • 五項考古新發現讓夏文化更可信-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11月25日電(記者李韻)今天,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五個項目均是圍繞夏文化進行,從不同角度解讀與夏朝同期或接近時間段內、不同地區文化之間的關係。儘管有些發現還未形成最終定論,但目前已知的內容大大豐富了夏文化的內涵,讓它更可信。
  • 時莊遺址發現夏代早期糧倉倉城
    時莊遺址位於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四通鎮時莊村,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碳十四測年數據表明年代為距今4000年-3700年左右。聚落中同時期的遺存以糧倉遺蹟最多,極少見灰坑、水井、陶窯、房址、墓葬等其他類型的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