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肥西三官廟遺址:青銅器從何而來?兵災還是祭祀現場?

2020-12-19 安徽網

據安徽商報報導 對於考古人來說,發現重量級的「國寶」令人驚喜,而透過發掘現場的遺蹟現象,研究其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是更為重要的工作。對於安徽考古工作者來說,三官廟遺址就是這樣一個信息量極大的遺址。豐富的遺蹟遺存撲朔迷離,也留下了眾多待解之謎。省考古所副所長宮希成認為,這些謎題關係遺址的性質、營建與廢棄過程等一系列問題,有待未來通過大量的多學科研究、現代科技手段,得出科學的結論。

謎題 青銅器從何而來?

18件青銅器中不少此前罕見,有些甚至專家都叫不上名字,這些青銅器從何處而來?

□專家觀點

北方來?

北京大學教授徐天進認為,三官廟遺址出土的青銅器好幾件此前罕見,產地難斷。一些多孔銅器此前在青海、甘肅、陝西等北方地區較為多見。這些青銅器具體產地的研究,應是將來工作的重點之一。

在考古研究工作中,專家們對這一時期青銅器的研究一般以二里頭為參考標準。徐天進認為,目前二里頭出土的青銅器,未必代表二里頭的最高水平,更不應該是二里頭銅器的全部,未來的研究也不應受此局限。

本地產?

山東大學教授方輝認為,安徽歷史上就是富含銅礦的地區,此次出土的青銅器有些甚至比二里頭出土器物還要精緻,很可能有今天難以想像的鑄造技術。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袁廣闊等專家提出,三官廟遺址周圍是否還有更大的遺址,青銅器是否與大遺址有關,值得深入研究。另外,安徽歷史上銅礦資源豐富,淮河流域特別是至鄭州、開封一線古代是關鍵的運輸通道,青銅器的出現或許與此有關。

省考古所副所長宮希成認為,安徽歷史上就是重要的銅產地,但遺址現場並未發現青銅器鑄造的痕跡。如此數量眾多的青銅器如果是本地鑄造,在何處鑄造,還需要下一步的研究揭開謎底。

謎題 重量級青銅器 為何出現在「簡陋」小聚落?

三官廟遺址總面積大約4000餘平方米,與眾多發掘面積動輒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平方米的重量級遺址相比,規模算是比較小的。古代遺址中,由於古代人類活動而留下來的遺蹟、遺物和有機物所形成的堆積層叫做文化層,每一層代表一定的時期。三官廟遺址中的文化層非常「單純」,夏代以後直接就是清代。僅從遺址規模來看,三官廟遺址應該是一處小型聚落,而且使用時間不長。如此「簡陋」的遺址中,為何出現數量如此眾多的青銅器?為了弄清三官廟遺址一些懸疑,2019年12月,來自全國近20位著名考古學家齊聚合肥,為該遺址進行「把脈」,雖然現場說法不一,但共同的觀點是:這是一處非常難得的重要發現,有望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專家觀點

兵災說?

在此前舉行的論證會上,「兵災說」成了專家們爭論的焦點。「兵災說」、「祭祀說」都有專家提出。山東大學教授方輝認為,出土青銅器代表當時最高等級,與遺址等級規格「不般配」。史書曾記載,商湯滅夏之時,「夏桀奔南巢」,這些青銅器是否與此有關,或與當時對此地用兵有關,非常耐人尋味。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唐際根認為,三官廟出土青銅器中多件應為兵器,且多件凌亂分布在房屋周圍,兵器還有彎曲、折損現象,「假定將這裡定義成一個兵災現場,那麼它的考古學意義又不一樣了」。

祭祀說?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袁廣闊等專家認為,遺址中的銅器和陶器等級差別巨大,分別代表不同的人群。小的聚落遺址出土青銅重器的可能性非常小,遺址應與祭祀有關。

謎題 那晚 究竟發生了什麼?

規模小、灰坑等生活遺蹟少,種種跡象顯示,三官廟遺址作為一處小型聚落被使用時間不長。在遺址北側的房址中,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三具人骨個體。經過實驗室研究,認定應該分別屬於一位女性(或少年)、一位兒童、一位成年男性。三具遺骨中,女性雙腿朝一個方向彎曲,兒童更是縮成一團,看起來非常像一個非正常死亡的「兇案現場」。有專家稱,三官廟遺址的故事應該從「3700年前的那個晚上」開始。那一天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何遺址突然被棄?

□專家觀點

突然遇襲?

山東大學教授方輝認為,三官廟遺址應該是「毀於一旦」。房址中的三具遺骨,顯然是被人殺死,留在了現場。所以遺址的廢棄很可能源於一個突發性、災難性的事件,比如火災或者兵災。

復旦大學教授王輝認為,應當把三官廟遺址放在一個更大的時空框架中研究。當年這一地區究竟有多少這樣的墩臺和聚落,這些聚落之間是怎樣的關係?如果聯繫史書中記載的「夏桀奔南巢」,那夏人與當地土著究竟有怎樣的關係?未來或許可以採用DNA提取技術,對現場人骨等遺物進行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衝刺「全國十大 考古新發現」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被譽為是考古界「奧斯卡」。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了解到,此次入圍終評的20個項目中,史前考古有7項,夏商周考古有7項,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考古有3項,唐宋考古有3項。夏商周考古連續幾年以相當高的比例入圍終評,如此激烈的競爭中,肥西三官廟遺址能夠入選終評,可見「實力」不俗。

三官廟遺址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國內考古專家的一致認同。北京大學教授徐天進認為,三官廟遺址是江淮地區夏商時期最重要的考古發現。山東大學教授方輝認為,三官廟遺址的發掘,對於認識江淮地區巢湖流域的夏商考古學文化意義重大。通過進一步的發掘和研究,可以更具體的探討當地夏商周文化,與歷史聯繫起來進行深度的解讀。南京博物院研究員林留根認為,三官廟遺址是重大考古發現,揭開了江淮地區夏商周考古的新的進程,應以重大考古發現為契機來推動江淮地區夏商周考古重大課題的研究。

近年來,圍繞夏王朝的研究觀點與爭議不斷。北京大學教授雷興山認為,三官廟遺址的發掘,尤其是青銅器的出土,有助於對夏文化的進一步探索。在夏王朝是否存在尚有爭議的大背景下,三官廟遺址的發掘無疑是一次重大發現,對於重著中國古代史,是一次重要的實踐。

夏代房子

將搬進安徽博物院

「安徽有這麼多的房子,二里頭的房子能找到幾個?」三官廟遺址備受關注,對它的進一步的保護與研究也是專家們最為關心的問題。南京博物院研究員林留根認為,不僅出土遺物珍貴,現場大量的歷史遺蹟也有重要文化價值,蘊涵民族記憶,值得好好保護。

省考古所三官廟遺址發掘項目負責人秦讓平介紹,圍繞遺址未來的保護與研究,省考古所有詳細的規劃。目前,已經由專業公司對遺址中保存較為完好的房址整體提取。下一步,這些夏代房子將「移駕」安徽博物院,在復原後向觀眾展示。圍繞人骨、植物遺存等的多學科研究,未來也將深入開展,將為進一步精確劃定遺址所處時間,研究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狀況等提供依據。

通訊員 秦讓平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劉媛媛 王素英

相關焦點

  • 探秘肥西三官廟遺址:400多件遺物出土 其中18件青銅器
    據安徽商報報導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日前正式揭曉,安徽商報持續關注報導的肥西三官廟遺址正式入圍終評。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了解到,三官廟遺址截至目前已出土青銅器18件,在同時期遺址中出土青銅器數量僅次於河南「夏都」二里頭。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公布 肥西三官廟遺址失之交臂
    安徽肥西三官廟遺址失之交臂。不過作為巢湖流域夏文化重要印證,三官廟一直備受關注。從18件罕見青銅器,到三具死因不明的遺骸,再到紅燒土房子,這些都有利地印證了「桀奔南巢」的歷史。安徽肥西三官廟遺址是安徽省入圍的唯一項目。三官廟遺址備受國內專家關注此次20項入圍項目中,夏商周考古佔據了7個名額,可以說角逐十分激烈。肥西三官廟遺址因其出土的18個青銅器中有不少罕見器物,甚至連專家都叫不上名來,這也是讓專家們十分關注的一個點。
  • 肥西三官廟遺址 3600年前的家
    工作人員在整理考古發現中的青銅器 出土的陶器 近日,合肥肥西三官廟遺址中夏代紅燒土房已完成搬遷,順利運至安徽博物院。
  • 三官廟遺址 江淮之間的夏代遺蹤
    「2018年7月開始,為配合引江濟淮工程建設,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肥西縣文物管理所配合,對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至2019年12月底,田野發掘結束,歷時500餘天,共開探方21個、探溝5條,揭露面積2100餘平方米。」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讓平是肥西三官廟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    通過發掘,揭示遺址南北兩處土垣,還有包括房址在內的各項遺蹟130餘處。
  • 安徽:三官廟遺址兩棟夏代紅燒土房易地搬遷
    「2018年7月開始,為配合引江濟淮工程建設,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肥西縣文物管理所配合,對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至2019年12月底,田野發掘結束,歷時500餘天,共開探方21個、探溝5條,揭露面積2100餘平方米。」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讓平是肥西三官廟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
  • 十大考古新發現,夏代安徽三官廟遺址會是夏王朝最終歸宿地嗎?
    根據對三官廟遺址文化層的研究結論,三官廟遺址是一處單一的夏代遺址,其年代為3600年前的夏王朝時期。在中國典籍記載中,商代夏的過程中發生了一場「商湯伐夏」的戰爭,最終結束夏王朝的統治,導致夏王朝的最後一位夏後夏桀出奔於「南巢」。而發現的三官廟遺址正是位於「南巢」巢湖的西部。
  • 三官廟夏代「房產」打包喬遷 5月20日搬進安徽博物院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今天中午,工作人員將位於合肥肥西三官廟遺址發現的距今3000多年前的夏代房子「打包」到貨櫃裡,準備用吊車運往安徽博物院,下一步將復原後向觀眾展示。三官廟遺址是為配合正在進行的引江濟淮工程建設而開展搶救性發掘的,於2018年7月30日開始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至2019年12月田野發掘結束。遺址主體呈臺墩型,總面積約4000平方米,年代對應二里頭文化晚期。
  • 夏代考古重大新發現,安徽三官廟遺址出土我國最早的軍號!
    2018年橫空出世的安徽三官廟遺址,經過兩年的考古發掘,其純正的夏時期文化層,出土的眾多夏代青銅器,為夏王朝歷史的破解,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夏文化研究考古遺址。三官廟遺址的發現,為我們再現了夏商交替時期的金戈鐵馬畫面。
  • 二里頭遺址與三官廟遺址,哪裡更具夏商周斷代的準確性?
    三官廟遺址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桃花鎮三官廟村,坐落於派河北岸臺地之上,遺址呈臺墩型,高出周圍地表約5米。為配合引江濟淮工程建設,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2018年7月30日對其進行搶救性發掘,發掘第一階段至2018年12月底結束。
  • 三星堆遺址,在出土了大量國寶級青銅器之後,為什麼不挖了?
    三星堆遺址,對於中華文明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說是劃時代的意義。其中,除了在遺址中出土的數量較多的珍貴文物之外,對中華文明的起源也開拓了新方向。三星堆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南興鎮附近的鴨子河畔,屬於青銅時代的文化遺址。
  • 濟南市濟陽區三官廟漢墓入選「考古新發現」,是濟南發現最大的漢...
    濟南有兩個考古項目分別入選——濟陽三官廟漢墓入選「考古新發現」,章丘牛推官南遺址入選「優秀田野考古工地」。「五大新發現」刷新山東考古此次評出的2019年度山東省考古新發現分別是日照蘇家村遺址、曲阜西陳遺址、臨淄齊故城小城西門西側夯土遺址、滕州大韓東周墓地和濟陽三官廟漢墓。
  • 濟陽三官廟漢墓入選「考古新發現」,是濟南發現最大的漢畫像石墓...
    濟南有兩個考古項目分別入選——濟陽三官廟漢墓入選「考古新發現」,章丘牛推官南遺址入選「優秀田野考古工地」。2018—2019年山東省優秀田野考古工地分別是:滕州西孟莊龍山文化聚落、章丘區牛推官南遺址、滕州大韓東周墓地、青島市黃島區王家樓墓群和墾利海北遺址。滕州大韓東周墓地出土的編鐘山東大學欒豐實教授在發布會現場對5項2019年度山東省考古新發現進行了點評。
  • 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安陽市三官廟小學
    20201215 | 美育新視點第1543期2012年12月10日,安陽團市委組織的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在三官廟小學舉行。五年級的學生懷著興奮和激動的心情參加了這次活動。非遺文化工作人員給孩子們講解了青銅器的歷史和製造過程。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數字館告訴你
    1月3日,來自南京的王先生在參觀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數字館後表示。 2020年12月30日起,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數字館投入試運行,通過先進的數位技術全面復原展示二里頭遺址文化的整體面貌。 該數字館以「『最早中國』探尋之旅」為主題,內設「最早中國」「赫赫夏都」「敬天法地」「王室巧作」「探秘未知」五大主題展示區。
  • 濟南市「濟陽區三官廟漢墓」和「章丘區牛推官南遺址」獲省考古獎
    2019年度山東省考古新發現新聞發布會於2020年7月9日在濟南召開,濟南市考古研究所主持的濟陽三官廟漢墓考古發掘項目獲得「2019年度山東省五大考古新發現獎」,章丘區牛推官南遺址考古發掘項目獲得「2018-2019年度山東省優秀田野考古工地獎」。
  • 探秘華夏之光——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據了解,今年我市將大力建設「博物館之都」,在已有博物館的基礎上,在建、續建洛陽倉窖博物館、萬裡茶道博物館等18座博物館,重點打造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等15座精品博物館,建成3座「實體+數字」博物館。假以時日,全市博物館總數將超過100座。 洛陽的這些博物館有何特色?有啥寶貝?我們陪您逐個兒去看。  ——編者
  • 四川發現/成都羊子山:全國最大古祭祀臺遺址(下)
    四川發現成都羊子山:全國最大古祭祀臺遺址(下)鄭光福羊子山遺址的古墓中出土的銅器多得驚人,雖然早年被盜,發覺時場地被取泥而破壞,且年代久遠,但出土的青銅器就有兵器,烹飪器,容器,調味器,量器,田器,服飾器,工具等八大類。
  • 新疆通天洞遺址發現5000年前青銅器
    新疆通天洞遺址發現5000年前青銅器 2020年12月12日 11:19:31 來源:新華網   考古工作者在新疆通天洞遺址篩選文物(7月12日攝)。
  • 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兩處新考古遺址為何邁不進夏王朝的門檻?
    在2019年度和2020年度,在安徽的腹地發現了兩處與夏時期和夏王朝有著密切關係的考古遺址——三官廟遺址和禹會村遺址。根據考古成果顯示,三官廟考古遺址「此次發掘出土小件遺物共400餘件,包括石器、陶器、銅器、玉器、骨蚌器、綠松石等,種類豐富,為安徽地區同時代遺存中所罕見。」
  • 晉風古韻|走近「趙卿大墓」,漫話中國青銅器
    出土的青銅器約佔出土遺物總數的40.9%,器形和紋樣屬於典型的晉國青銅器,與侯馬晉國鑄銅遺址內的陶範如出一轍。考古學家認為,趙卿大墓中的絕大多數青銅器由侯馬官營鑄銅作坊所造,之後運至晉陽入葬。中國開始冶煉青銅的時間晚於西方,在人類技術發展史上,使用青銅兵器和工具的時代,稱為青銅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