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之時,屬於西戎的炎黃部落聯盟太昊族從陝甘向東發展,遭遇到互相敵對的東夷少昊族和南蠻九黎族,太昊族聯合少昊族擊敗九黎族,形成了早期的炎黃東夷聯盟。這個大聯盟中,炎黃族與東夷族互爭雄長,同時又以南蠻族為共同的敵人。堯為炎黃族,舜為東夷族。大禹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奉命徵伐南方的三苗族,其發展的根據地在淮河流域就很自然了。
不過,在山西南部、河南一帶還有大量的炎黃族部落,夏啟開國後隸屬於夏,即周朝興起後所稱的諸夏。商為東夷的一支,滅夏後成為天下共主,但諸夏依然在,而與大禹共同開拓淮河流域的周人則遷移到陝西埋頭發展,最終滅商。周滅商後,實行大封建,以周宗室、功臣以及諸夏為骨幹,同化原東夷各部落,到春秋時才基本形成了華夏族,炎黃族最終徵服了東夷族。
夏在長江淮河流域,首先良渚文明無故消失了,肯定有少部分人換地方。夏商周,可以肯定是一開始不同的部族,通過生產力發展或者武力徵服的方式獲得大量財富,形成國家實體,建立城市形成階級。夏商周本來就是不同的部族聚集形成的霸權,一個一個漸次建立王權。原先的王權下的人民就一直在後一個秩序下生活,要麼上貢臣服,要麼互動交流要麼相互攻伐。實力上升後就造反,這才是上古歷史。
夏王朝與商王朝在地域上是不同的,南方水鄉澤國,北方旱地山林,環境有很大的差別。在人民生產的農作物更有根本區別。展現了夏王朝是以淮河流域為基礎的南方水鄉文明;而商王朝是建立在北方旱季作物粟黍基礎上的北方文明。夏朝的太康失國,被東方的東夷族后羿(不是傳說射日的那個后羿)取代的事情,而后羿又被他的手下一個叫做寒捉的取代。後來太康弟弟仲康的孫子少康復國。在山東省濰坊市的青州市內最大的廣場名字就叫東夷廣場,緊挨濰坊市東北邊有個寒亭區,流經寒亭的一條河叫浞河。這些名字從夏朝開始就有,一直延續至今。
二里頭夏都遺址的發掘證明了夏朝的客觀存在,絕大部分專家學者都認可二里頭遺址的夏都地位,這是國家確認二里頭遺址為夏朝中晚期都城的基礎。在國外,部分西方人否定二里頭的夏都地位,以便否定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國內,有兩部分人也在否定二里頭遺址的夏都地位,一種是偽專家,他們的最終目的與那些西方人一樣,就是要否定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另一種就是一部分西安人,他們否定二里頭遺址夏都地位的目的,是想否定洛陽建都時間比西安早、建都朝代比西安多、累計建都時間比西安長,以便滿足他們的虛榮心。
夏朝肯定存在的,只是現在還缺乏考古實證,不過我相信接下來的一二十年一定能找到夏都。依據剛剛入選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位於巢湖邊的肥西三官廟遺址經發掘考證為夏代遺址,符合記載的「商湯滅夏桀奔南巢」歷史。遺址出土了18件青銅器,部分青銅器國內罕見,其規格工藝精美程度超過二里頭「夏都」。所以大概率的,真正的夏都就是在江淮流域,很可能就是「禹會諸侯於塗山」的懷遠境。可喜的是,越來越多有專家們建議將尋夏考古轉向到江淮流域。從西到東,從南到北,河、淮、江、漢、海無處不有華夏文明的烙印,虎豹蛇象犀麋龜鯨無不留下被華夏徵服的遺蹟,至於三星堆,更是商人的傑鼎,華夏文明四處花開,是世界上唯一永續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