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存在是個謎,考古至今,夏王朝為何難覓蹤跡?

2021-01-12 老張聊史

上古之時,屬於西戎的炎黃部落聯盟太昊族從陝甘向東發展,遭遇到互相敵對的東夷少昊族和南蠻九黎族,太昊族聯合少昊族擊敗九黎族,形成了早期的炎黃東夷聯盟。這個大聯盟中,炎黃族與東夷族互爭雄長,同時又以南蠻族為共同的敵人。堯為炎黃族,舜為東夷族。大禹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奉命徵伐南方的三苗族,其發展的根據地在淮河流域就很自然了。

不過,在山西南部、河南一帶還有大量的炎黃族部落,夏啟開國後隸屬於夏,即周朝興起後所稱的諸夏。商為東夷的一支,滅夏後成為天下共主,但諸夏依然在,而與大禹共同開拓淮河流域的周人則遷移到陝西埋頭發展,最終滅商。周滅商後,實行大封建,以周宗室、功臣以及諸夏為骨幹,同化原東夷各部落,到春秋時才基本形成了華夏族,炎黃族最終徵服了東夷族。

夏在長江淮河流域,首先良渚文明無故消失了,肯定有少部分人換地方。夏商周,可以肯定是一開始不同的部族,通過生產力發展或者武力徵服的方式獲得大量財富,形成國家實體,建立城市形成階級。夏商周本來就是不同的部族聚集形成的霸權,一個一個漸次建立王權。原先的王權下的人民就一直在後一個秩序下生活,要麼上貢臣服,要麼互動交流要麼相互攻伐。實力上升後就造反,這才是上古歷史。

夏王朝與商王朝在地域上是不同的,南方水鄉澤國,北方旱地山林,環境有很大的差別。在人民生產的農作物更有根本區別。展現了夏王朝是以淮河流域為基礎的南方水鄉文明;而商王朝是建立在北方旱季作物粟黍基礎上的北方文明。夏朝的太康失國,被東方的東夷族后羿(不是傳說射日的那個后羿)取代的事情,而后羿又被他的手下一個叫做寒捉的取代。後來太康弟弟仲康的孫子少康復國。在山東省濰坊市的青州市內最大的廣場名字就叫東夷廣場,緊挨濰坊市東北邊有個寒亭區,流經寒亭的一條河叫浞河。這些名字從夏朝開始就有,一直延續至今。

二里頭夏都遺址的發掘證明了夏朝的客觀存在,絕大部分專家學者都認可二里頭遺址的夏都地位,這是國家確認二里頭遺址為夏朝中晚期都城的基礎。在國外,部分西方人否定二里頭的夏都地位,以便否定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國內,有兩部分人也在否定二里頭遺址的夏都地位,一種是偽專家,他們的最終目的與那些西方人一樣,就是要否定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另一種就是一部分西安人,他們否定二里頭遺址夏都地位的目的,是想否定洛陽建都時間比西安早、建都朝代比西安多、累計建都時間比西安長,以便滿足他們的虛榮心。

夏朝肯定存在的,只是現在還缺乏考古實證,不過我相信接下來的一二十年一定能找到夏都。依據剛剛入選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位於巢湖邊的肥西三官廟遺址經發掘考證為夏代遺址,符合記載的「商湯滅夏桀奔南巢」歷史。遺址出土了18件青銅器,部分青銅器國內罕見,其規格工藝精美程度超過二里頭「夏都」。所以大概率的,真正的夏都就是在江淮流域,很可能就是「禹會諸侯於塗山」的懷遠境。可喜的是,越來越多有專家們建議將尋夏考古轉向到江淮流域。從西到東,從南到北,河、淮、江、漢、海無處不有華夏文明的烙印,虎豹蛇象犀麋龜鯨無不留下被華夏徵服的遺蹟,至於三星堆,更是商人的傑鼎,華夏文明四處花開,是世界上唯一永續的文明。

相關焦點

  • 商湯或許並未滅夏?考古挖出夏朝遺蹟,卻發現一特大硬傷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是從夏王朝開始的,夏朝共傳十四代,延續約471年。夏王朝的建立,從禹開始。目前,我國關於夏王朝的文字記載有一部分是源於西周時期,也是商周鼎革完成之初,司馬遷曾經在《史記》中完整的記載了關於夏朝的歷史,不管是西周記時期的記錄,還是《史記》中的記載,我們不能迴避的是它們中間跨越了近500多年的歷史,間隔了整個商朝。
  • 夏王朝難覓蹤跡?終於發現記載夏文化歷史的絕世文獻!
    對中華地區全面的關於夏王朝的歷史文獻研究與文字起源研究,是相較於耗時、耗力、耗資的田野考古發掘,更加準確、可靠、經濟的研究方法,是未來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最重要的途徑。雖然為探尋中華歷史文化的中國考古學誕生已經有一個世紀,圍繞夏文化研究的考古發掘研究也已進行有六十年,但能研究確認為夏王朝遺址的考古遺址至今沒有發現一處。那麼,我們能不能通過豐富的中國文獻記載來確認為夏王朝的具體位置呢?
  • 中國史書對夏朝的記載連篇累牘,為何外國專家不願承認夏朝的存在
    中國是一個歷史極為悠久的國家,先後有數十個朝代在中國大地上輪番建立統治,又被新的王朝所取代。時至今日,各個朝代的存在與否,貌似已經不該是什麼問題,畢竟每個朝代都有起止時間,還有皇帝們的在位時間、傳承次序,期間發生過哪些大事件,都在史書中記載的明明白白。
  • 外國人質疑中國歷史,夏朝真實存在嗎,為何尋找不到夏朝都城?
    隨著近代對歷史文明認定標準的變化,夏朝作為中華文明第一個世襲王朝的存在,受到了空前的質疑,中華文明史也因為夏朝都城尋找的未果,目前只能確認為3600年,中華文明史被無奈地縮短了近500年歷史。外國一直質疑中國口中的數千年歷史,不承認夏朝的存在,而真實存在的夏朝,為何一直尋找不到夏朝都城?夏朝否定論的由來隨著20世紀「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在中國史學界萌生了」疑古思潮「,古史辨派也隨著應運而生。古史辨派呢對以司馬遷《史記》為代表所記載的夏商周三代歷史以及五帝時代歷史提出諸多質疑。
  • 為什麼說熟知的「夏」王朝卻被稱為傳說中的王朝?不存在嗎?
    夏朝約在公元前2070年,由啟在父親的基業上建立而成,由於是子承父業所以夏朝也被稱之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王朝,而之前都是採用禪讓制,誰有能力誰來當,跟我們現在職場中的職位劃分一樣能者居之。傳說中夏王朝其實地方真的很小,就是一個部落,都城離今天河南登封少林寺不遠。那麼又為什麼叫傳說中的王朝呢?
  • 十大考古新發現,夏代安徽三官廟遺址會是夏王朝最終歸宿地嗎?
    (作者:趙輝)在夏文化研究走入困境的情況下,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終於問世。其中的安徽三官廟遺址最終入選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為立足于田野考古遺址為主要依據的夏文化研究打開了新的窗口,吹響了解開夏王朝神秘面紗的號角。
  • 在夏商周之前,竟然還有一個存在了1500多年的王朝,至今撲朔迷離
    看到這些,我們不禁要問,為何這麼多古籍,都在夏、商、周之前加上了虞? 中國普遍的說法不都是夏、商、周三朝,那麼,為何古人以四朝來算呢,莫非,在夏、商、周之前,還真有一個朝代?
  • 夏朝有沒有文字,二里頭遺址考古發現「刻符」,或揭開了真相
    作為中國歷史敘事中的第一王朝,夏朝一直是國人魂牽夢繞的朝代,但夏朝又如夢如幻,神秘莫測,至今未能被人揭開面紗,只能透過一些疑似遺址勉強一窺芳容。在夏朝諸多神秘之中,最讓人著迷並希望解開的是:夏朝有沒有文字,到底是什麼文字?二里頭遺址考古發現的「刻符」,或揭開了真相。
  • 河南二里頭遺址發現60周年,原來夏王朝真實存在
    長期以來夏王朝是否存在始終缺乏足夠的考古證據,不過河南二里頭遺址的發現,成為中國考古學界找出夏朝的一把重要鑰匙。 日前中國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在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開幕,並展出2,000餘件距今3,800年至3,500年前的青銅器、陶器、玉器、綠松石器等藏品。恰逢今(2019)年二里頭遺址發現60周年,博物館的成立使這個紀念更格外具有意義。
  • 河南省夏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李伯謙:夏朝是真實存在的,但研究...
    為什麼要成立夏文化研究中心?  據李伯謙介紹,自疑古思潮產生後,不僅夏代被稱為傳說時代,就連商代也難於倖免,若非甲骨文的出土證明了商代的存在,時至今日商代也會被認為是傳說時代。然而從1959年中國考古學界開始尋找夏王朝都城開始,一直到如今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通過大量的遺址和遺物,已經得出了「夏朝是真實存在的」這個結論,儘管這些材料是研究夏朝歷史真實材料,但是還不夠。
  • 夏代都城之謎解開,只待最終的考古確認
    人們經常談到夏、商、周,但夏朝是否存在一直存在爭議。不可否認,商代、周代都有文物和文字出土,但夏代是個例外。夏代沒有文物,也沒有文字,但有一些遺址,只是這些遺址離現在很遠。夏朝存在於公元前2070年左右,從此建立了夏朝。
  • 夏朝的都城為何找不到?難道真的不存在?
    夏朝作為中國人心目中的第一個王朝一直存在於幾千年的史書當中,由於考古實證的缺失,夏文明的遺蹟,也遲遲沒有得到實踐上的證明對於夏文化的探尋和文明的起源,也是以黃河流域為主。但這恐怕出現了最大的漏洞,也造成了對於下文化的探尋遲遲沒有實質性的進展。在甲骨文出現之前,我國甚至連商朝也不被承認。但是安陽殷墟的發現不僅出土了甲骨文,還出土了殷商王朝的都城和宮殿群,也出土了諸多精美的青銅器,這才完全證實了商朝的存在。然而夏朝卻沒有如此的幸運。
  • 真實存在的夏朝,為何一直尋找不到夏朝都城
    並且它早在1959年的時候就被發現了,是繼1928年被證實殷商存在的安陽殷墟發現之後我國最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入選了2004年的中國十大考古發現。     那這個時候就有人問了,既然「夏朝」的都城都發現了,為啥現在還有人不承認「夏朝」的存在呢?
  • 二里頭夏都遺址,證實了夏王朝的存在,堪稱「華夏第一都」
    二里頭夏都遺址,證實了夏王朝的存在,堪稱"華夏第一都"在我國的朝代歌裡面有一句"夏商與西周",而這三個朝代也是我國有部落形式走向國家形式的重要時期,其中的夏朝更是如此,但是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面,我們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
  • 「夏朝」為何在歷史上不被承認?具體原因是什麼?
    西方學者質疑夏朝是否存在。對於後世,人們幾乎都不了解夏朝,畢竟這個朝代距今已經有幾千年了。夏商周出現在四五千年前,今天,考古學已經很發達,但人們對夏商周的認識還很有限。"夏、商、周"常常連在一起,分別指夏、商、周三代。三個朝代中,人們最熟悉的是周朝。畢竟後來的小說《封神演義》對周朝有一定的描寫。
  • 幾十萬年前的北京人都被發現了,為何卻找不到夏朝遺蹟?
    世界上有四個文明古國,但是文明一直留存到至今而沒有斷層的只有中國一個,這幾乎是全球公認的,然而卻有人提出質疑,中古的歷史文化也可能早就斷層了,因為中國歷史上的夏朝,到現在都沒有被發現存在的痕跡,因此有人提出這樣的質疑。
  • 夏朝不存在?考古沒有發現夏朝遺址就去否決,這不公平
    當人們得知有周朝的存在,就想要往前去追尋商朝的存在。而得知商朝是真正存在的過後,人們還想向前去追尋炎黃二帝繁育華夏的故事,再往前就到了神話傳說時期。夏朝遺址真的無法找到嗎?沒有文字證明的歷史並不代表不存在。但往往還有一個王朝是被人們所忽略的,或者說這是人們想要提及,但又不想被提及的一個王朝,那就是夏朝。
  • 考古研究中的夏朝尋蹤
    上世紀二十年代在中國學術界興起的疑古思潮,雖對夏朝的存在沒有徹底否定,但也提出了不少疑問,人們對夏的認識,基本仍停留在半信半疑的傳說階段。 1924年,針對當時學術界在如何研究古史上的爭論,李玄伯在《現代評論》一卷三期上發表《古史問題的惟一解決方法》,提出「要想解決古史,唯一的方法就是考古學。
  • 幾十萬年前的北京人都被發現了,為何卻找不到夏朝遺蹟?什麼原因?
    世界上有四個文明古國,但是文明一直留存到至今而沒有斷層的只有中國一個,這幾乎是全球公認的,然而卻有人提出質疑,中古的歷史文化也可能早就斷層了,因為中國歷史上的夏朝,到現在都沒有被發現存在的痕跡,因此有人提出這樣的質疑。
  • 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兩處新考古遺址為何邁不進夏王朝的門檻?
    夏文化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它都只是中國考古學研究的一個課題,它還不是一個實際確定了的考古學文化的命名。要從考古遺存中確定夏文化,首先要從辨識夏王朝時期的夏文化遺存入手。而要確認夏王朝時期的夏文化,則應當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夏王朝存在的年代範圍及地域範圍的基本確定;第二個條件是夏王朝地域範圍內及其相關周邊地區考古學文化序列及概差絕對年代框架的建立:第三個條件是有若干能與文獻記載的夏人禮制習俗和技藝水平相吻合的遺存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