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中國史書中出現的第一個朝代,根據史書記載,夏朝一共存在了470餘年。夏朝的創始人是大禹的兒子啟,傳承了十幾代之後,末代帝王夏桀殘暴不仁,貪圖享樂,追求個人享受,殘害忠良,肆意揮霍國家財富,濫用民力,最終被新興的國家商朝滅掉。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分界點。夏朝之前的上古時期,堯舜禹貫徹「天下為公」的思想,統治權更替以禪讓制的方式進行。但大禹晚年卻打破了這一鐵律,把帝位傳給了兒子啟,使得夏朝成為第一個以「家天下」為核心統治模式的國家,禪讓制從此被世襲制永久取代,並延續數千年。
中國是一個歷史極為悠久的國家,先後有數十個朝代在中國大地上輪番建立統治,又被新的王朝所取代。時至今日,各個朝代的存在與否,貌似已經不該是什麼問題,畢竟每個朝代都有起止時間,還有皇帝們的在位時間、傳承次序,期間發生過哪些大事件,都在史書中記載的明明白白。
但令人不解的是,中國歷史上眾多朝代中,唯獨夏朝的存在,在國際考古學和歷史學領域,仍然受到很多專家學者的質疑,成為一個極富爭議的謎團。一些外國專家學者,都對夏朝的存在持謹慎態度,甚至不願承認夏朝存在的歷史真實性。
即使是國內的史學界,如民國歷史學家顧頡剛,也對夏朝的存在問題提出質疑,認為大禹是傳說中的神,而非真實歷史人物,對夏朝歷史的探尋,應當依靠考古、而非文獻去考察夏朝史事。
中國史書中,如《尚書》《古本竹書紀年》《史記》中對夏朝的帝王傳承和歷史事件都有過較為詳盡的記錄,連篇累牘,而洛陽二里頭「夏都」遺址,也曾出土了大量的被視為製作於夏朝的文物,這麼多的證據,為什麼證實不了夏朝的存在?
原來,反對派也有其依據。通俗點說,現代人進行歷史與考古研究,途徑無非兩條:一是依據史書記載,二是依據出土文物,即「二重證據法」:地下的考古實物和地上的傳世文獻,地下材料可以幫助驗證傳世文獻的真實性,其中後者的史料價值顯然要大於前者。因為史書在撰寫過程中,往往不可避免會受到作者本人的知識層面、價值觀、情感好惡的深刻影響,從而導致出現程度不等的失真。
而出土文物則不存在這種問題,也就是說,史書可能說謊,而那個朝代留下的文物是不會說謊的。其他朝代大都留下了海量的文物實物,如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成為對商周歷史的最好的佐證與材料。但夏朝卻恰好在這一環節上存在巨大缺失。目前為止,考古學界尚未能發掘出一件真正的得到公認的夏朝文物。
有人會說,洛陽二里頭「夏都」遺址,曾經出現了很多「夏朝」文物,為什麼不能作為夏朝存在的證據?有兩個原因。一是二里頭遺址的年代確定上,至今存在爭議。二里頭遺址的存續時間,如果與史書記載對應,正好處在夏末商初時期。因此這裡到底是夏朝都城遺址,還是商朝的都城之一「西亳」遺址,迄今未有定論。因此這裡的文物不可妄下定論,認為一定是夏朝的。
最為關鍵的是,即使是把二里頭遺址定為夏朝遺址,這裡出土的眾多文物上,如果任何一件文物上,像商朝甲骨文、周朝青銅器一樣鐫刻「銘文」,哪怕只有一個「夏」字,也能作為夏朝存在的鐵證,但遺憾的是,這一關鍵環節仍然存在缺失。夏之後的商朝,才被公認為第一個有文字出現的朝代。
不僅如此,連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青銅器銘文上,都難以找到夏朝存在的蹤跡。按理說,商朝創始人湯滅夏開國,是開天闢地的大事,總該在甲骨文、青銅器銘文中留下蛛絲馬跡,但卻依然沒有。
夏朝相關文物實物的缺失,使得夏朝又被稱為「僅在史書中存在」的神秘朝代。也許正如顧頡剛所說,「好在夏代都邑在傳說中不在少數,奉勸諸君,還是到這些遺址中做發掘的工作,檢出真實的證據給我們罷」,筆者認為,夏朝的存在不容置疑,只是需要假以時日,隨著考古學的進展,夏朝的存在終有一天會被證實。
參考資料:《夏商史稿》《二里頭、夏與中國早期國家研究》《顧頡剛夏史研究與夏文化早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