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出土一條「松石龍」,距今已4000年歷史,專家:夏朝真實存在!
夏朝,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大約乃公元前2070年建立,到公元前1600年滅亡。據史書記載,夏朝共傳十四代,延續約471年歷史,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現代專家根據文史研究初步勾勒出了夏朝的疆域,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範圍。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
大家都知道,滅夏的是商朝,在商朝時期出現了甲骨文,這是有記載的最早文字。但是從已經出土的10萬片甲骨文中,根本找不到任何關於夏朝的一點文字記載,即便就連商湯滅夏桀這麼重要的事情,商朝人也並未記錄。
雖說有史書佐證,但是西方史學家們幾乎都不承認夏朝的存在,認為夏朝不過是所謂的一個部落而已,還未真正意義上達到一個國家的標準。之所以這麼斷定,主要是西方史學家認為:雖然現在我國出土了一些先前的夏朝遺址,但是並沒有發現成體系的文字。正因如此,一些西方史學家才不認可夏朝。
鑑於自己國家的歷史被某些西方史學家截短了數千年,我國的許多領導自然是咽不下這口氣。因此,在有關部門的協調下,上世紀九十年代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開展了「夏商周考古斷代工程」。這是一項文化工程,同時也是一個多學科交叉聯合攻關的系統工程。該工程組織了來自歷史學、考古學、文獻學、古文字學、歷史地理學、天文學和測年技術學等領域的170名科學家進行聯合攻關,共分9個課題,44個專題,直接參與的專家學者達200人。旨在研究和排定中國夏商周時期的確切年代,為研究中國五千年文明史創造條件。
經過專家們的一番努力和攻關,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河南省的二里頭遺址中發現了一處古老的宮殿基址。在這座已廢棄的宮殿基址上,考古隊發現了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宮城、雙輪車轍以及綠松石器等大量的文物古蹟。經過專家的現場評測,這處古老的宮殿建築群,無論是建造難度還是風格造型,均不遜色於同時期的古埃及和古巴比倫建築。而據碳-14測年結果表明,二里頭文化的時間在商代之前。
除此之外,考古隊還在這座古老的宮殿基址上,挖掘出了大量的墓葬坑,在這其中包含了一座大型的古墓。這座古墓位於遺址內的二號宮殿的正殿和北牆之間,面積大約為20多平方米。在這座古墓封土層上還有一個六米深的大盜洞。專家們隨後對洞內的土壤進行了採樣分析,發現它距今已有4000年的歷史,堪稱是世界上最早的盜洞。
專家們隨後進入到盜洞裡面,經過一番仔細的檢查,在一個殘破不堪的木匣裡發現了一條綠龍。這個綠龍全身呈綠色,乃是有松石鑲刻而成,活龍活現就好比是真的一樣。在《山海經》一書中就層有這樣的記載:「黃帝乘龍歸天」。而在二里頭遺址中出土的這個龍形文物,無疑則是佐證了上古神話的真實性。另外,在這裡發現的宮殿遺址以及帶有文明屬性的綠色松石龍,無疑則是很好的證實了夏朝的存在,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不可分割的朝代。綠色松石龍的出土,很好的說明了夏朝的先祖們早已將文明的符號融入到了雕刻品中,這是直接打了某些西方史學家的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