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成果 河南佔四席

2020-12-18 河南經濟報

偃師二里頭都城遺址中心區西南路口示意圖

淮陽時莊遺址地上糧倉俯拍圖

平頂山餘莊遺址標號M10的墓葬出土的隨葬陶器

黃山遺址出土的石刻刀

南陽黃山遺址出土的標號為F2的仰韶文化晚期大型玉石器生產作坊內的灶圍 新華社發

昨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時莊遺址、平頂山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此外,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也同時發布。

會議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5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從都城布局、宮城建築、糧倉儲備、禮儀制度、手工作坊、墓葬等級等方面,為探尋早期中國文明起源提供有力佐證。

此次通報的5項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國家文物局將在「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的整體框架下,圍繞夏文化與夏代史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等重大歷史問題,加強統籌部署,持續推動有關地區文物部門、科研機構集中力量攻關,不斷取得新突破。

南陽黃山遺址: 發現5000多年前 大型玉石器生產「基地」

黃山遺址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東北部臥龍區蒲山鎮黃山村,面積約30萬平方米。2018年至202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黃山遺址進行了持續的考古發掘,考古發現了10座距今5000多年的玉石器生產作坊。其體量之大、結構之複雜、保存之完好,國內罕見,填補了中原和長江中遊地區新石器時代玉器作坊遺存的空白。

目前遺址揭露面積1700平方米,清理出仰韶文化早期墓葬3座,與玉石器製作有關的仰韶文化晚期大型長方形「前坊後居木骨泥牆式」建築3座、工棚式建築2座,屈家嶺文化中小型玉石器作坊遺址7座、活動面多處、保存較好的大小墓葬82座、祭祀坑2座、甕棺葬73座,出土了數量豐富的鑽、刻刀、磨墩石質制玉石工具、玉石料殘次品、陶器、骨器等遺物。

專家認為,黃山遺址應為仰韶文化晚期至屈家嶺文化時期大型玉石器生產「基地」性質的聚落遺址,為研究新石器時代晚期手工業技術發展、資源與生業模式及區域社會文明化進程提供了重要材料。

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中國最早的多網格式都城布局

二里頭遺址位於河南省偃師市翟鎮二里頭、圪當頭、四角樓、北許四村之間,現存面積約300萬平方米。自1959年發現並發掘以來,累計勘探近200萬平方米,發掘約4.5萬平方米。

近年來,二里頭考古隊以探索二里頭都城的布局、結構為主要工作。新發現宮殿區南、北兩側道路自宮西路向西延伸400餘米,道路兩側有牆垣;在宮西路以西新發現一條南北向的道路。這些新發現的道路和牆垣將二里頭都城分為多個方正、規整的網格區域,歷年在其中多個區域內發現有不同等級的建築和墓葬,表明二里頭都城極可能已出現了分區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的布局。這些新發現將為研究二里頭都城整體布局結構、社會分層、規劃思想、禮儀制度等提供重要資料。

二里頭遺址規模較大、布局規劃有序,方正的宮城和大型夯土宮殿建築、貴族墓葬、祭壇、銅玉禮器群及綠松石龍等重要發現,充分體現出其社會結構的等級分明、統治格局的井然有序,初步推測二里頭遺址應是王國的權力、祭祀、禮儀、經濟等方面的核心區域。

專家認為,二里頭遺址、二里頭文化所處的年代、區域、文明發達程度、發展階段等諸多因素均與文獻記載中的夏王朝相符合,為中國早期國家形成、夏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周口時莊遺址:發現夏代「糧倉城邑」

時莊遺址位於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四通鎮時莊村,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發掘出土28座夏代早期「糧倉」,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糧食集中存儲的「倉儲城邑」,表明當時已經有了國家級別的公共儲備,為研究中原地區早期國家的糧食儲備和賦稅制度等提供了絕佳的實物材料。

根據碳十四測年數據,表明年代為距今4000年~3700年,相當於中原地區的「新砦期」階段,即文獻記載的「太康失國、后羿代夏」的夏王朝早期。聚落中同時期的遺存以糧倉遺蹟最多,極少見灰坑、水井、陶窯、房址、墓葬等其他類型的遺蹟。

專家表示,時莊遺址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夏代早期糧城,為研究中原地區早期國家的糧食管理和賦稅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材料,對了解夏王朝的社會組織結構和早期國家治理能力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平頂山餘莊遺址:發現高等級龍山文化墓葬

餘莊遺址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餘莊村,遺址東西長約1600米,南北最寬約600米,面積約50萬平方米。2020年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考古隊對餘莊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現墓葬、房基、灰坑及窖穴等各類遺蹟50餘處,並發現4000多年前具有鮮明禮制色彩的成組明器。

從考古發現來看,該遺址是一處規模較大、文化內涵較單純的龍山文化聚落遺址。編號M10的龍山墓葬,單棺仰身直肢葬,棺外北側還陪葬一人,也為仰身直肢葬。墓內隨葬器物有33件,均為陶器。這組陶器形體較小、製作較好,排列有序,器類成組,呈現出鮮明的禮制色彩。這是在河南境內目前已發現的隨葬器物數量最豐富、等級規格最高的龍山文化墓葬。

專家認為,餘莊遺址龍山文化墓地的重要發現,為研究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原地區的禮制起源、社會複雜化進程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中原網)

相關焦點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11月25日上午,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發布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 河南佔4個
    11月25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此外,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也同時發布。
  • 「考古中國」5項重大成果,河南獨佔4項,都是啥模樣?
    科技日報記者 喬地在國家文物局11月25日舉行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上,發布的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中,河南獨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這些考古工作新成果,從都城布局、宮城建築、糧倉儲備、禮儀制度、手工作坊、墓葬等級等方面,為探尋早期中國文明起源提供有力佐證,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 2020年度河南考古工作 成果交流會開幕
    本報訊(鄭報全媒體記者 秦華) 12月14日上午,2020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會在三門峽市開幕,來自全省各地市的文物考古機構,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鄭州大學等高校單位參加會議。兩天的會期裡,集中展示我省2020年度的考古新成果。
  • 五個重大項目考古成果為中國夏文化增強信度
    ;河南葉縣餘莊遺址發現高等級龍山文化墓葬,更是為研究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原地區的禮制起源、社會複雜化進程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而河南南陽黃山遺址,則呈現出一派大型的玉石器生產「基地」聚落特性,各種玉石原料、工具和作坊一應俱全……中國國家文物局25日在北京舉行了「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
  • 五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成果有力推動夏文化和早期中國研究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個考古項目取得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 新發現都城布局結構二里頭遺址位於河南省偃師市翟鎮二里頭、圪當頭、四角樓、北許四村之間。現存面積約300萬平方米。自1959年發現並發掘以來,累計勘探近200萬平方米,發掘約4.5萬平方米。
  • 「中國考古·鄭州論壇」探討考古70年,婦好墓青玉戈等展出
    澎湃新聞獲悉,第二屆「中國考古·鄭州論壇」昨天在河南鄭州開幕。來自全國各省市考古文博單位及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齊聚鄭州,圍繞「新中國考古學70年」這一主題進行了研討。當天,「新中國河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同時在鄭州博物館開幕,展出的既有來自新石器時代龍山文物時期的陶器、商代的青銅器、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青玉戈,也有西漢時期的陶器等。
  • 青塘遺址考古成果是華南新舊石器過渡階段考古的重大新突破
    考古工作現場大洋網訊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發布最新的英德市青塘遺址發掘成果報告。據悉,遺蹟內被發掘出華南最早的穿孔蚌器與廣東最早的早期陶器,以及廣東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距今1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是華南新舊石器過渡階段考古的重大新突破。
  • 尋找「夏」——聚焦「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
    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電題:尋找「夏」——聚焦「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新華社記者施雨岑、桂娟、史林靜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夏,閃耀在後世各種記載中。一切有待考古工作提供實證。25日,國家文物局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和安徽禹會村遺址5項重要考古發現。這5項發現都與夏文化和中原文明形成發展相關。對於整個中國考古界而言,「夏」是一個悠遠而宏大的課題。
  • 山大青島校區李佔揚教授團隊成果入選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金震 近日,美國《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山東大學李佔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入選獲評
  • 四項考古新成果展現古絲綢之路演變
    甘肅天祝岔山村墓葬青海烏蘭泉溝一號墓青海都蘭熱水墓群2018血渭一號墓新疆尉犁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昨日在京舉行。從出土遺物、碳十四測年表明,烽燧遺址修築於唐代,考古人員初步認為克亞克庫都克烽燧是安西四鎮之一焉耆鎮下,為防止吐蕃入侵而修築的軍事設施。考古工作基本搞清了烽燧遺址結構,專家認為,出土的大量珍貴文書、木牘等文獻材料,涉及軍事、政治、經濟、文學諸多方面內容,詳細記錄了孔雀河沿線的各級軍事設施名稱。
  • 山大青島校區考古團隊成果 入選今年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原標題:全世界都關注了這件距今1.35萬年的靈井鳥雕( 來源:青島晚報)近日,《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山東大學青島校區文化遺產研究院李佔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 「考古中國」工作會公布了這5個重大項目的重要進展!
    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中心區九宮格」式布局、「井」字形主幹道路網絡面貌更加清晰,新發現宮殿區南、北兩側道路自宮西路向西延伸400餘米,在宮西路以西新發現一條南北向的道路,道路兩側有牆垣。
  •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石器時代考古又獲重要新發現_時政要聞...
    中國北方地區已知最早的具備完整防禦體系的石城是怎麼布局的,滕州崗上遺址南部墓葬區發現哪些器物,七星墩古城遺址又有哪些新發現,孫家崗遺址墓地出土陶器有哪些特點……  12月29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四項重要考古成果取得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我國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
  • 洛陽四個都城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12日,洛報融媒記者從文物考古部門獲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近日公布2020年度30餘項田野考古發掘項目成果,其中,洛陽四個都城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12日,洛報融媒記者從文物考古部門獲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近日公布2020年度30餘項田野考古發掘項目成果,其中,洛陽四個都城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 夏河縣白石崖溶洞遺址考古成果入選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近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甘南州夏河縣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的下頜骨化石研究成果在古人類學界和考古學界引起轟動,獲得科技部「2019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教育部「2019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Science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十大科學突破」、Archaeology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和ScienceNews
  • 2020年河南考古有啥新發現?
    原標題:2020河南考古有哪些重要新成果穿越「考古現場」解鎖文明密碼從魯山舊石器早中期洞穴遺址到黃山遺址仰韶時期的「木骨塑房」,從餘莊遺址龍山時期「禮制」的萌芽到二里頭「夏都」王朝的崛起……12月14日至15日,在為期兩天的2020年度河南考古成果交流匯報會上,全省文物界考古「大咖」
  • 中國考古·鄭州論壇開幕 回望新中國70年考古歷程
    韓章雲 攝中新網鄭州8月28日電(記者 韓章雲)8月28日,以「新中國考古70年」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考古·鄭州論壇在河南省會鄭州開幕,這場匯集400餘名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等七十多家國內文博單位的專家、學者,共同回顧新中國考古取得的豐碩成果。
  • 重大考古發現!!!
    近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我州夏河縣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的下頜骨化石研究成果在古人類學界和考古學界引起轟動,獲得科技部「2019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教育部「2019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Science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十大科學突破」、Archaeology
  • 四項考古新成果實證古絲綢之路上的融合交流
    中新社北京11月22日電 (記者 應妮)國家文物局22日在北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新進展工作會,聚焦近期古代絲綢之路沿線重要考古發現。甘肅天祝岔山村墓葬出土的墓誌。甘肅天祝岔山村墓葬考古隊供圖甘肅天祝岔山村墓葬是目前國內發現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早中期吐谷渾王族成員墓葬,出土大量金銀器、漆木器、革制和絲麻織品等遺物,充分展現吐谷渾王族喪葬制度和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