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青島校區考古團隊成果 入選今年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2020-12-14 信網

原標題:全世界都關注了這件距今1.35萬年的靈井鳥雕

( 來源:青島晚報)

近日,《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山東大學青島校區文化遺產研究院李佔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該考古成果於今年6月份以「中國河南靈井遺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鳥雕像」為題發表,李佔揚為論文第一作者,歷史文化學院方輝教授和法國波爾多大學弗郎西斯科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這項成果發表後,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包括新華網、人民網、美國有線電視網、英國《衛報》等在內的200多家中外媒體對此進行了報導。該成果和這些報導引發全球考古、藝術及科學界人士的廣泛關注,美國考古研究院、藝術網、科學網等知名網站也轉載了這一論文或摘要。

李佔揚教授是古人類學家、古生物學家、舊石器考古學家。曾主持西峽盆地恐龍蛋化石發掘與研究,獲1993年世界十大科技新聞;主持靈井許昌人遺址考古發掘,獲評200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7中國科學十大進展、2017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2017-2018年,率領中國第一支現代人起源考古隊,赴肯亞考古發掘。

談到自己的考古生涯,李佔揚的自豪溢於言表。 「別看現在大家對人類起源的考古這麼熱,幾乎成了熱詞,但是在2005年以前,你在各級考古單位的計劃報告中,絕對見不到探索人類起源的考古內容。」他用一年的時間梳理河南境內近百處舊石器時代遺址,最後選擇了許昌靈井。 2005年開始發掘,2007年12月17日,許昌靈井出土了東亞第一顆處在現代人起源關鍵節點上的10萬年前的古人類頭骨化石,舉世震驚。數年後,隨著研究論文的發表,外國權威專家不得不說:「中國正在改寫人類演化的歷史。 」

發掘許昌人遺址的過程並不順利,可以說是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進行的,有資料表明,當時全國正在會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考古戰場,沒有人會支持這個挖了兩年既看不到希望又掙不到錢的項目,李佔揚堅持要求再挖一年,單位領導力排眾議,答應只挖一個探方。就是這個探方,後來出土兩顆「許昌人」頭骨化石。

很多人認為考古是一個枯燥乏味的學科,李佔揚不以為然。「在考古發現中,每一項工作都是未知的,都充滿著神奇和奧秘。可能你一鏟落地,就產生了一個世界奇蹟。 」因為熱愛,所以堅守,每一次堅守都充滿力量;因為堅守,所以成功,每一次成功都絕非偶然。從發掘研究許昌人到在頂級期刊發表論文,幾十年來李佔揚身體力行,以不懈努力指引鼓舞著心懷遠大理想的「後浪」追夢圓夢。

觀海新聞/青報全媒體 記者 郭菁荔 通訊員 崔冰姿

[來源:青島晚報 編輯:三人目]

相關焦點

  • 山大青島校區李佔揚教授團隊成果入選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金震 近日,美國《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山東大學李佔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入選獲評
  • 山東大學李佔揚教授團隊考古成果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曲順 通訊員 趙玉潔 李佔揚 青島報導  近日,Archaeology(《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 山東大學李佔揚團隊考古成果獲評2020年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本站訊]近日,Archaeology(《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李佔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該考古成果於今年6月份以「A Paleolithic bird figurine from the Lingjing site, Henan, China(中國河南靈井遺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鳥雕像)」為題發表,李佔揚教授為論文第一作者,歷史文化學院方輝教授和法國波爾多大學弗郎西斯科(Francesco d'Errico)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陝西省累計26項考古成果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發布會上,羅文利從考古發掘、文物保護、提升服務社會水平、對外文化交流合作等多個方面介紹了全省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情況,並表示將繼續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部署規劃好「十四五」工作,推動文物事業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文化強省。
  • 夏河縣白石崖溶洞遺址考古成果入選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近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甘南州夏河縣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的下頜骨化石研究成果在古人類學界和考古學界引起轟動,獲得科技部「2019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教育部「2019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Science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十大科學突破」、Archaeology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和ScienceNews
  • 河南鳥雕像入選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河南鳥雕像入選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新華網河南頻道河南鳥雕像入選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2020-12-07 08:33:13來源: 鄭州日報  記者從河南省文物局獲悉,近日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考古Archaeology》雜誌評選出了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其中,出土於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的微型鳥雕像入選。
  • 繼入選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後再獲殊榮 蘭大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入選...
    中國甘肅網12月19日訊據蘭州日報報導(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耿睿)12月18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繼榮登美國《考古學》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之後,由蘭州大學雙聘院士陳發虎領銜、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成員張東菊副教授共同通訊的夏河人化石研究成果
  • 美國考古雜誌公布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古...
    圖片源自蘭州大學微信公眾號蘭州晚報訊近日,美國考古雜誌《Archaeology》公布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中國入選兩項。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蘭州大學和德國馬普進化人類學研究所學者領銜的團隊關於青藏高原地處甘肅夏河縣白石崖溶洞遺址中發現的古人類丹尼索瓦人化石研究入選。 2019年5月2日,陳發虎院士帶領的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最新研究成果「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的下頜骨化石」在國際頂級學術刊物Nature雜誌在線發表。
  • 河南靈井鳥雕入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鳥身線條簡潔流暢,形態完美,靜中富有動感……12月6日,記者從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這個出土於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的栩栩如生的微型鳥雕入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據悉,這個評選結果由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Archaeology》雜誌公布,稱靈井鳥雕是「中國最早的雕刻藝術」,河南考古再次以昂揚自信的姿態吸引著全球的目光。  今年6月11日,一個來自中國、法國等的國際研究小組,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誌上公布了靈井鳥雕這項重大考古成果。這個鳥雕具有1.35萬年歷史。研究者認為,它的發現將東亞雕塑藝術的起源提前了8000多年。
  • 中國最早的雕刻藝術被評為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中新社鄭州12月6日電 (記者 李貴剛)河南省文物局6日消息稱,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由美國考古學會主辦、已連續出版70餘年的考古Archaeology雜誌,自2006年開始,每年都會評選本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自評選以來,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 通報信息顯示,入選本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的微型鳥雕像,距今13500年,是中國最古老的雕塑。
  • 河南靈井鳥雕入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被稱為中國最早的...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弋  12月6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獲悉,今年3月在河南靈井「」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由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面向公眾的雙月刊考古雜誌《考古Archaeology》雜誌評選。自2006年開始,該雜誌在每年的12月評選出本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
  • 廣東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廣東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2019-03-29 五年內,廣東考古界第二次獲此殊榮金羊網訊 記者黃宙輝報導:今天上午11時,被譽為中國考古界
  • 河南靈井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科技日報記者 喬地近日,Archaeology(《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李佔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據悉,自該雜誌2006年評選以來,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
  • 美國考古學會評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編譯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副研究員 劉斌 《考古Archaeology》雜誌是美國考古考古學會主辦的面向公眾的雙月刊考古雜誌,已連續出版70餘年。自2006年開始,該雜誌在每年的12月評選出本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 河南鳥雕像入選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記者從河南省文物局獲悉,近日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考古Archaeology》雜誌評選出了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其中,出土於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的微型鳥雕像入選。這隻靈井鳥雕像具有13500年歷史。研究者認為,它的發現將東亞雕塑藝術的起源提前了8000多年。
  • 山大博物館躋身國家一級博物館,有哪些「鎮館之寶」?
    據介紹,山大博物館於1995年在原山大考古系文物標本室的基礎上建成開放,目前擁有濟南中心校區展館和青島校區展館兩部分。其中,中心校區展館位於該校區標誌性建築「知新樓」頂層,於2011年山大建校110周年時落成開館,建築面積3000餘平方米;青島校區展館為獨立建築,於今年10月底試開館,建築面積4.08萬平方米。
  • 陝西石峁遺址入選美國《考古》期刊評選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群眾新聞網12月19日消息,美國考古學會期刊《考古》近日在其2021年1月/2月期刊上評選了過去十年間的十大考古發現,中國陝西石峁遺址榜上有名。十大考古發現分別如下。不過,雷射掃描技術終於可以完成研究者無法做到的事情,透過濃密的植被去仔細調查,發現未知的城市聚落和數百個隱藏的考古遺蹟。「如果一千年前你去那裡,會發現森林是不存在的,」法國亞洲研究學院的達米安·埃文斯(Damian Evans)說,「你會看到一個巨大的、熙熙攘攘的大都市,木質的房子和田野一望無際。」2015年拍攝的3D影像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考古掃描項目的成果。
  • 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獲"2018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中國網4月11日訊 近日,備受矚目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在京揭曉,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發掘的廣東英德青塘遺址榮獲「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是由國家文物局組織、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聯合舉辦的評選活動,集中展示每一年中國考古最新成果,呈現中國考古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術。
  • 深圳鹹頭嶺遺址成垃圾場 曾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
    鹹頭嶺遺址入口處被堵住記者杜潔芳7年前,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7年後,成為垃圾傾倒場而面目全非。2006年,深圳鹹頭嶺遺址的發現令考古學家為之振奮,因為這是一處距今7000年、具有較強文化輻射力的中心聚落遺址,而且極有可能成為打開珠江口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文化的鑰匙。入選當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足以證明,鹹頭嶺遺址的重要性。然而,本應該受到嚴格保護的它如今卻淪落到垃圾遍地的境地。
  • 30年7個項目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廣東省考古所交出優秀答卷
    考古隊員匯報考古成果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從會上獲悉,廣東省考古所成立30年來,共有7個項目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中國考古界創下了特別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