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網12月19日訊據蘭州日報報導(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耿睿)12月18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繼榮登美國《考古學》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之後,由蘭州大學雙聘院士陳發虎領銜、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成員張東菊副教授共同通訊的夏河人化石研究成果,與本年度其他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一起,再次入選美國《科學新聞》(《ScienceNews》)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十大新聞(Top10stories),排名第五。
2019年,丹尼索瓦人研究取得多項進展:丹尼索瓦洞發現的兩塊頭骨碎片和指骨(Den-isova3)遠端豐富了丹尼索瓦洞內丹尼索瓦人的體質形態信息;丹尼索瓦洞內的考古地層與遺存研究推動了研究者對丹尼索瓦人在洞穴內的生存年代與文化內涵的了解。阿爾泰山丹尼索瓦人基因組研究不僅揭示丹尼索瓦人存在不同的分支並可能廣泛分布於亞洲;而夏河人化石的發現則將史前人類在青藏高原活動的最早時間從距今4萬年推至距今16萬年,並作為考古學證據首次驗證了此前只發現於阿爾泰山丹尼索瓦洞的丹尼索瓦人曾在東亞廣泛分布的推測,依據陳發虎院士團隊發現的丹尼索瓦人的骨骼形態,通過模式重建了丹尼索瓦人的肖像。
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由陳發虎院士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組建,成立「中亞和西北環境考古研究中心」,研究方向涵蓋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和歷史時期環境考古,在史前人類向青藏高原擴散定居的過程與動力、歐亞大陸東西方交流歷史、絲路文明演化與氣候變化關係等領域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近十年在國際國內著名科技期刊上發表50餘篇高質量研究論文,獨立獲得2017年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和2015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等重要科技獎勵。在團隊建設方面,形成了以陳發虎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董廣輝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新石器方向)、安成邦教授(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歷史地理方向)、張東菊副教授(舊石器方向)、馬敏敏副教授為主要骨幹的研究團隊,已成為國際國內環境考古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研究團隊之一。
蘭大環境考古團隊所發表的夏河人成果作為此次獲得Top10stories的主要內容,反映了該項成果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認可,也彰顯了環境考古團隊在史前人類活動研究的國際前沿水平。繼2018年夏河人化石出土地——白石崖溶洞的考古發掘之後,張東菊副教授正率隊對白石崖溶洞進行2019年度的正式考古發掘。
據悉,《ScienceNews》是由美國科學與公眾學會出版面向大眾的雙周刊雜誌,創刊發行於1922年,致力於向公眾普及宣傳科學、醫學和技術進步的成果。截至2018年,該雜誌發行量達到110518份,在全球範圍內擁有超過10萬的雜誌訂閱者和超過100萬的每月在線獨立訪客,在國際上具有較大的傳播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