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夏」——聚焦「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

2020-12-18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電題:尋找「夏」——聚焦「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

新華社記者施雨岑、桂娟、史林靜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夏,閃耀在後世各種記載中。它確實存在,卻神秘又模糊——它到底在哪裡?它為何能在中原崛起?它的文化歷經怎樣的起承轉合?

一切有待考古工作提供實證。

25日,國家文物局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和安徽禹會村遺址5項重要考古發現。這5項發現都與夏文化和中原文明形成發展相關。

對於整個中國考古界而言,「夏」是一個悠遠而宏大的課題。自1959年史學家徐旭生以明確尋找「夏墟」為目的的豫西田野考古調查為標誌,學術界開展夏代考古工作已經60餘年。

國家文物局今年啟動了「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2020—2024),正是為了給全面復原和構建夏王朝的誕生背景、社會歷史、文明成就、政治結構、國家體系等提供科學支撐,為解決夏文化在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乃至中國古代文化多元一體化總進程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等重大學術問題提供準確清晰的答案。

在25日的工作會上,考古工作者們展示了自己近年來尋找「夏」的足跡——

二里頭遺址中心區「九宮格」式布局、「井」字形主幹道路網絡面貌更加清晰,新發現的道路和牆垣將二里頭遺址劃分為多個方正、規整的網格區域,多個網格內均曾發現不同等級的建築基址和墓葬,顯示出分區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的結構布局。

時莊遺址則發現了一處糧倉倉城,年代距今4000年至3700年,相當於文獻記載的夏代早期。城址中心發現一座連間房屋,房屋周圍散布28座倉儲建築遺蹟,堆積中檢測出粟、黍類作物的穎殼,推測應為糧倉。這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糧倉倉城。

餘莊遺址是一處規模較大的龍山時期聚落遺址,面積約50萬平方米,發現墓葬、房址、窖穴等各類遺蹟50餘處,其中龍山文化M10是迄今河南境內已發現的隨葬器物數量最豐富、等級規格最高、禮制色彩最明確的龍山文化墓葬。

黃山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大型聚落遺址,出土大量玉石器製作工具、玉石料殘次品、陶器、骨器等遺物,均與玉石器製作密切相關,推測黃山遺址應為仰韶文化晚期至屈家嶺文化時期大型玉石器生產「基地」性質的聚落遺址,為研究新石器時代晚期南北文化交流、區域社會文明化進程提供了重要材料。

禹會村遺址,位於安徽省蚌埠市塗山南麓,因「禹會諸侯於塗山」的歷史記載而得名。考古工作者在這裡發現並確認了一座龍山文化城址,年代距今4400年至4100年,整體規模超過18萬平方米。

「這5個遺址都是比較長期工作的結果,我們也可以看出是在不斷突破。」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點評說,我們所有的發現不是問題的解決,而是豐富了我們的認識,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歷史、理解夏文化。

星散在各處的遺址,埋藏著中華文明的秘密。尋找「夏」、探知文明的起源,對今天的我們意義何在?

「在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中,一代代傳下來、直到現在都有著內在繼承關係的文化特徵可稱為文化基因。」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雷興山教授說,揭示這些文化基因,就能夠知曉我們民族生生不息的發展動力。(完)

相關焦點

  • 聚焦夏文化!「考古中國」工作會公布了這5個重大項目的重要進展!
    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 會議現場 會議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
  • 五個重大項目考古成果為中國夏文化增強信度
    中新社北京11月25日電 (記者 應妮)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呈現出明顯的「九宮格」形制,體現了都城的布局結構;安徽禹會村遺址發現淮河中遊地區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址,或將為「禹會諸侯於塗山」的古史傳說提供重要線索;河南淮陽時莊遺址則發現中國目前年代最早的夏代早期糧倉倉城,在了解夏王朝社會組織結構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價值
  • 這些剛公布的「考古中國」項目,與夏文化研究有關
    原標題:這些剛公布的「考古中國」項目,與夏文化研究有關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這些發現將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成果 河南佔四席
    」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時莊遺址、平頂山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此外,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也同時發布。會議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5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從都城布局、宮城建築、糧倉儲備、禮儀制度、手工作坊、墓葬等級等方面,為探尋早期中國文明起源提供有力佐證。
  • 五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成果有力推動夏文化和早期中國研究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個考古項目取得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趙海濤介紹,這些新發現的道路和牆垣將二里頭都城分為多個方正、規整的網格區域,歷年在其中多個區域內發現有不同等級的建築和墓葬,表明二里頭都城極可能已出現了分區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的布局。這些新發現將為研究二里頭都城整體布局結構、社會分層、規劃思想、禮儀制度等提供重要資料。
  • 考古重大進展!蚌埠禹會村遺址發現龍山文化城址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據蚌埠日報全媒體消息,日前,記者從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安徽隊了解到,在前段考古工作的基礎上,蚌埠禹會村遺址聚落考古取得重要成果,考古人員在遺址範圍內發現了龍山文化城址。據悉,為響應「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的啟動,今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蚌埠禹會村遺址新發現的龍山文化城址進行了解剖發掘,獲得了大批陶質、石質和骨質文物,發現了距今四千多年的龍山時代規模至少18萬平方米的城址,是目前淮河中遊地區規模最大、級別最高龍山文化城址。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 河南佔4個
    11月25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此外,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也同時發布。
  • 聚焦新石器時代 「考古中國」發布4項重要考古成果
    人民網北京12月29日電 (韋衍行)12月29日,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11月25日上午,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發布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 這些考古項目,帶來夏文化研究新進展
    時莊遺址的重要考古價值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該遺址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糧倉倉城,為研究中原地區早期國家的糧食管理和賦稅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材料。第二,時莊遺址糧倉遺存的年代相當於中原地區的「新砦期」階段,為了解夏王朝的社會組織結構和早期國家治理能力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 「考古中國」不斷探索未知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2020年「考古中國」連續發布了四期共16項重要考古發現,加上2018年和2019年的重要項目,共有31項,內容非常豐富,新發現新突破很多,令人振奮。「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有哪些特點?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將有哪些新的舉措?
  • 國家文物局發布「考古中國」五項重要發現 豐富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
    央廣網北京11月25日消息(記者丁飛 李凡)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國家文物局25日上午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河南二里頭、安徽禹會村等五處遺址陸續發布了重要考古進展,進一步豐富了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文化的內涵。
  • 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兩處新考古遺址為何邁不進夏王朝的門檻?
    (作者:趙輝)破解中華民族的文化起源,探尋中華文明的歷程,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責任,為此國家啟動了「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工程,以促進夏文化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夏文化是一個考古學文化的概念,還是一個人類學文化的概念,這是需要學者首先明確的問題。
  • 夏文化研究有新進展,考古發現二里頭遺址網格型都城布局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這五項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石器時代考古又獲重要新發現_時政要聞...
    中國北方地區已知最早的具備完整防禦體系的石城是怎麼布局的,滕州崗上遺址南部墓葬區發現哪些器物,七星墩古城遺址又有哪些新發現,孫家崗遺址墓地出土陶器有哪些特點……  12月29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四項重要考古成果取得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我國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
  • ...貝丘遺址、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考古中國再次聚焦新石器時代...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4日訊(記者 成琪)2020年9月24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工作會,通報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成果。這5項成果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
  • 重大考古發現!!!
    近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我州夏河縣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的下頜骨化石研究成果在古人類學界和考古學界引起轟動,獲得科技部「2019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教育部「2019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Science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十大科學突破」、Archaeology
  • 邾國故城遺址田野考古取得重大進展
    邾國故城遺址田野考古取得重大進展 ——訪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教授王青 2019年06月21日 08:4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杰 張清俐 字號
  • 「考古中國」5項重大成果,河南獨佔4項,都是啥模樣?
    科技日報記者 喬地在國家文物局11月25日舉行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上,發布的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中,河南獨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這些考古工作新成果,從都城布局、宮城建築、糧倉儲備、禮儀制度、手工作坊、墓葬等級等方面,為探尋早期中國文明起源提供有力佐證,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 觸摸夏文化 打開「最早的中國」
    」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除了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外,其餘4項均在河南,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 此次會議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從都城布局、宮城建築、糧倉儲備、禮儀制度、手工作坊、墓葬等級等方面,為探尋早期中國文明起源提供有力佐證。「這些重要新發現將有力地推動夏文化、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等重大學術課題研究。」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