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宕渠城」遺址:神秘的古代巴國都城呼之欲出?

2020-12-23 騰訊網

▲這是7月28日拍攝的四川省達州市渠縣城壩遺址發掘出土的宕渠城西城門。

▲這是7月28日拍攝的四川省達州市渠縣土溪鎮城壩村的城壩遺址一景。本報記者惠小勇攝

▲7月30日拍攝的四川省達州市渠縣城壩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記者王曦攝

新華社北京8月20日電(記者惠小勇、江毅、童芳)8月20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探訪「宕渠城」遺址:神秘的古代巴國都城呼之欲出?》的報導。

成都平原的水澤孕育了三星堆、金沙這樣燦爛輝煌的古蜀文明,同處四川盆地的巴山峻岭滋養的巴文明,卻因為目前發掘研究較少,顯得更為神秘。記者日前來到川東地區,探尋古代巴國的蹤跡。

(小標題)全國發現的第一座古津關見證「宕渠城」繁華

記者要去的是近年來發現的渠縣城壩遺址。據史料記載,城壩在春秋戰國時代,曾是巴人的一支——古賨人所建賨國的國都。「賨人」崇武善戰,性情豪爽,且善歌舞,曾參與武王伐紂。

城壩遺址位於四川省達州市渠縣土溪鎮城壩村,目前考古發現了津關、宕渠城、東周墓地等,2016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十三五」期間重要大遺址名單。驅車進到土溪鎮,車子在渠江邊停了下來,隔江望去,對面是一個背靠青山、三面環水的半島,那就是城壩遺址。

此時的長江上遊正是豐水期,作為長江支流嘉陵江左岸最大支流的渠江,在夏日驕陽的映襯下,洪波漫湧。記者登船過江,迎接我們的就是城壩遺址的重要發現之一——古津關。津關在半島的端頭、城壩遺址的東北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研究員、負責川東北地區考古發掘的領隊陳衛東就在這裡等我們。

津關,是古代在水陸要衝地帶設立的關口。「城壩津關遺址的年代是西漢至魏晉時期,從渠江通往長江必須在津關登記、交稅,這是全國發現的第一個津關遺址。」陳衛東說。

2018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工作者們在這裡發現了300多枚漢代的簡牘。這批竹木簡牘內容豐富,不僅有當時的法律文書、書信等,還有漢代的啟蒙識字課本《倉頡篇》。這是繼青川戰國木牘、老官山漢墓「扁鵲」醫簡之後,四川地區第三次發現竹木簡牘,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

陳衛東告訴記者,此地在漢代是少數民居聚居區,這批簡牘裡有當時下級向上級匯報的官方文書,反映了漢代中央政權是如何對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管理的。其中還有一枚木楬,正面書:「宕渠李溫持寫雞一枚」,背面書:「李疆持寫耕一枚」。

這枚木楬相當於漢代的「報關單」,「宕渠」是漢代此地的地名,「李溫」和「李疆」很可能是一對兄弟,李溫帶了一隻雞進城,李疆帶了一個農具進城。

此外還有書信,習字簡,給60歲老人免除勞役的「戶口本」,刻有「商標」的漢代籤牌,觀天象的「式盤」等等。

「這批簡牘數量大、內容豐富,漢晉時期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風貌『躍然簡上』,古代宕渠城的繁榮熱鬧可見一斑。」陳衛東說。

(小標題)2000年前的漢井依然滋潤著巴人後裔

看完古津關,走過一片高高的玉米田,稻田、荷塘、農房映入眼帘,稻香與荷香絲絲縷縷沁入心脾。當地村民告訴我們,還有15天就可以收稻子了。田間小道上鋪滿了金燦燦的玉米粒,踩在上面卡茲卡茲響,正擔心把玉米踩壞了,曬玉米的大姐卻叮囑:「踩深點,別滑倒了!」

沒走多遠就看到一處被柵欄保護起來的遺址,陳衛東說這就是考古發現的宕渠城西城門,分為城內和城外兩部分。城外發現了西城門和一條排水溝,這是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磚木結構城門。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316年秦並巴蜀以後,在今川東北區域設宕渠縣,治地就在古賨國城。東漢車騎將軍馮緄增修,俗名車騎城,其城興盛長達700餘年,其間屢為州、郡、縣治所在地。2014年至2018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城壩遺址進行了系統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清理包括墓葬、水井、灰坑、城牆、城門、房址,溝、窯等各類遺蹟400餘處,出土各類文物1000餘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確認了此處為宕渠城城址,並且發現了城門等遺址。

在陳衛東的指引下,記者看到僅剩殘垣的西城門用有花紋的漢磚砌成,城門一側,一條磚石壘砌的排水渠保存完整,旁邊堆著數以千計的瓦片。陳衛東告訴記者,在這裡發現了漢代宕渠城居民屋頂上的瓦片和瓦當,部分瓦當上清晰地刻著「宕渠」兩字,考古學家正是根據這種瓦當確認此處為文獻記載的宕渠城。

沿著古人修築的城門進到城裡,看到9米至10米寬的古街道遺蹟,街道上有三條深深的馬車車轍印跡,街道兩旁的遺蹟顯示出這裡曾有過鱗次櫛比的房屋,可以想見當時的繁華。

在我們參觀的時候,當地村民主動告知,老一輩人說這個地方有48口車子井,也就是「車騎井」,就是當地人認為都是馮緄挖的。現在仍然在使用的還有幾口,它們的「年齡」超過了2000歲,當地人從漢代一直使用到今天。

65歲的城壩村6組村民魯丕舉領著我們看了其中的一口。青翠的竹林旁,這口漢井滋滋地往外冒著涼意,井壁上的漢代陶磚青苔遍布。井口上鏽跡斑斑的鐵轆轤早已廢棄不用,靠著井內安置的一臺小水泵,直到今天附近幾戶人家都用井水灌溉農田和飲用。老魯說,這口井最多時曾同時供應800多村民飲用水,這裡一共48口漢井,可以想像當年宕渠城人氣有多旺。

(小標題)揭開巴國都城神秘面紗 巴文化的歷史與現實

根據目前的考古勘探,宕渠城和津關只是城壩遺址的一部分,城壩遺址總面積560萬平方米,考古學家還發現了戰國時期的高等級墓葬。

2019年10月到2020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城壩遺址的另一側發現4座具有較高價值的戰國時期長方形土坑墓,其中3座墓葬保存較好,部分葬具為船棺。

在3座保存較好的墓葬中,編號為M45的墓葬規模最大,長7.9米,寬1.8米,深1.6米,在墓室的一側下部另有器物坑,內放置有11件青銅器。M45共出土70多件銅器、陶器、玉器等,其中包括虎紐錞於、編鐘、銅鉦等古代巴人獨有的器物,也不乏龍紋玉佩、蜻蜓眼琉璃珠、金劍格柳葉形劍等巴蜀文化交融的精美文物。

陳衛東認為,M45墓葬規模較大,出土文物較多,且等級較高,是巴文化核心範圍內新發現的中大型墓葬,填補了戰國中晚期巴國大中型墓葬的空白。虎紐錞於、編鐘、銅鉦等巴人獨有的高等級文物,不僅昭示著M45墓主人顯赫的貴族身份,也是研究古代巴國的寶貴材料,傳說中的古賨國都很可能就在城壩遺址。而由於受峽江地理條件限制,古巴文化中的城址或中心聚落遺址至今較少發現,因而考古界對城壩遺址的進一步發掘寄予厚望。

與之輝映,在與城壩遺址隔江相望的古驛道旁,分布著馮煥闕、沈府君闕、蒲家灣無銘闕等6處7尊漢闕。2001年,國務院將渠縣6處漢闕以「渠縣漢闕」名目合併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闕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高層建築,學者認為其至遲出現於西周,定型並盛於漢代,至今絕大多數已從地面消失,僅剩下寥寥的數座遺蹟供後人瞻仰。現存石闕中,基本完整的有29座,渠縣就佔了近四分之一,因此渠縣又被稱為「中國漢闕之鄉」。

陳衛東告訴記者,渠縣的古代遺存十分豐富,有些村民的雞舍豬圈都是用漢磚壘成,可以說是非常「奢侈」。記者在渠縣的中國漢闕文化博物館裡,見到了7000多塊保存完好的零散漢磚,這些磚都是榫卯結構,上有菱形紋、鳥魚紋等精美紋飾。

據了解,許多考古學家經過實地考察之後認為,目前的發現只是剛剛撩了古巴國都神秘面紗的一角,城壩遺址一定會有更加值得期待的大發現。隨著更多的考古發現和研究,古代巴國都城呼之欲出。

中國是一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中華文明的起源恰似「滿天星鬥」,璀璨而豐富。「四川和重慶位於西南民族交融、南北文化互動之走廊。」四川歷史學會會長譚繼和老先生表示,「在長達幾千年歷史長河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中,巴文化和蜀文化形成了淵源深厚而又差異互補的巴蜀文明。他們既保持了顯著獨特的地域特徵,又同屬中華文明的母體,是長江上遊古代文明中心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宕渠城」遺址所在的四川達州市擁有700多萬人口,是四川第三大人口城市,人文底蘊深厚。唐代大詩人元稹在達州(古稱通州)為官,不僅留下了「平生欲得山中住,天與通州繞郡山」等詩句,當地至今仍用「元九登高」的習俗來懷念他的功德政績;著名畫家羅中立,同樣也是根據自己在達州的生活經歷和大巴山農民為原型,創作了蜚聲海內外的油畫《父親》。至今達州依然活躍著一批國內知名的詩人、畫家,各類藝術展覽、工作室也如雨後春筍。

「不少人認為1997年重慶從四川劃分出去後,巴蜀文化也分了家。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在達州、南充、廣安等川東北地區,巴文化影響更為深厚。」達州市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局長李冰雪認為,「從現實意義來看,中央部署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家戰略,更明確提出四川達州、重慶萬州、開州建設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範區。宕渠城遺址的考古發掘,也進一步證實了巴蜀文化你中有我的特點。加強巴文化研究,不僅有利於促進川渝共同推動巴蜀文旅走廊建設,也將為川渝更好地落實國家戰略夯實文化根基。」(參與採寫記者:盧宥伊、李夢馨、王曦)

相關焦點

  • 我國古代都城遺址的「中和」理念
    先後參加並主持秦都鹹陽遺址、西漢十一陵、關中唐十八陵、秦漢櫟陽城遺址、西漢杜陵陵園遺址、漢長安城遺址、秦阿房宮遺址等考古勘探、發掘。研究領域主要為中國古代都城考古學、古代帝王陵墓考古學和漢唐考古學,已發表論文三百多篇,出版專著二十多部,其中專著《漢長安城未央宮》《漢杜陵陵園遺址》《中國考古學·秦漢卷》《蜀道》等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獎、夏鼐考古學研究獎、郭沫若歷史學獎、中國政府出版獎。
  • 四川宣漢發現巴國遺址,出土銅印刻神秘符號,專家:至今無人能解
    說起巴國,相信很多人想到的是巴蜀地區,巴國最早見於《山海經·海內經》記載:「西南有巴國。太葜生鹹鳥,鹹鳥生乘釐,乘釐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而根據《辭源》記載:「巴國,古國名,位於今重慶、湖北、四川、貴州一帶地方」。
  • 西周巴國疆域考
    從安康至峽江地區、清江河谷古代交通路線推測,漢水流域這支巴人當是從清江河谷經大溪水道入長江,再溯大寧河北上,於神龍架與大巴山尾脈交界處沿今宣漢、城口小江與任河進入陝南的,遷入時間大致在夏初或更早,夏啟派孟塗司巴,其地即在漢水上遊一帶,可能夏啟八年以前巴人已活動在漢水上遊一帶了。
  • 考古研究顯示:中國古代王朝都城發展不斷傳承創新
    第四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朱巖石研究員以「中國古代都城考古的發現與研究」為題發表演講。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朱巖石研究員以「中國古代都城考古的發現與研究」為題演講提出,從夏商周到宋元明清時期的眾多都城遺址考古發掘研究顯示,中國古代王朝都城規劃建設方面既有傳承又有創新,是在傳承中創新發展。
  • 殷墟:中國商朝後期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
    殷墟,原稱「北蒙」,是中國商朝後期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盤庚十四年,商朝第二十位君主盤庚遷都於北蒙(今河南安陽),改「北蒙」名為「殷」。盤庚十五年,開始營建殷都。20世紀初,殷墟因發掘甲骨文而聞名於世,1928年殷墟正式開始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築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系統地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殷墟是中國至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
  • 陝西發現周代諸侯國都城遺址
    陝西發現周代諸侯國都城遺址 2019年01月07日 09:5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陸航 字號 內容摘要:日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發布消息稱,經過兩年的考古發掘
  • 一座都城遺址,揭開了「最早王朝」夏都之謎
    第一條標準就是要有城市,就是發掘出的遺址中要有城市,而不是原始的小聚落,還規定了作為一個城市,要能容納五千人以上的人口。二里頭遺址考古現場第二個條件是要有文字,這也就是為什麼夏朝一直不被國際所認可,因為一直以來國內一直沒有發現夏朝使用的文字。
  • 東周都城遺址,洛陽東周城遺址,曲阜魯城遺址
    大家好,我是黃秀美,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都城遺址。春秋戰國時代,由於政治上列國分立,軍事上戰爭頻繁,設防城市的建設便成為一種突出的社會現象。截止目前進行過勘探和發掘的主要有洛陽東周城址、曲阜魯城遺址、臨淄齊城遺址、易縣燕下都遺址、邯鄲趙城遺址、侯馬晉城遺址、新鄭鄭韓故城遺址、江陵楚紀南城遺址、鳳翔秦雍城遺址,對臨潼秦棟陽城址和鹹陽秦鹹陽城址也進行了初步踏察。目前的發掘工作,大體弄清了列國都城的城郭範圍、城門及街道的位置、宮殿及手工業區的分布、營建和使用時間等方面的問題,更詳細的內容還有待以後的大規模發掘。
  • 「大夏國」都城遺址的未解之謎
    屹立在沙灘上的統萬城遺址   在陝西省榆林市靖邊縣漫漫的毛烏素沙漠南部,至今仍然矗立著一座早期北方少數民族王國的都城遺址,儘管歷經1600多年滄桑,但雄奇的墩臺角樓,殘聯的城垣   它就是我國東晉時期匈奴族首領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國」都城遺址——統萬城,俗稱「白城子」(即一律用蒼白色土經鍋蒸後再板築夯實而成),這也是世界上發現的唯一一個保存基本完好的匈奴都城遺址。如今,站在巍峨的城墩之下,手撫著如石頭一般堅固的城牆,人們總是會情不自禁地發問:難道這座古城真的就是匈奴的遺響,赫連勃勃怎麼會選擇在這建都?
  • 渠縣城壩遺址出土「四川最早識字教科書」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曉鈴)位於渠縣的城壩遺址,自1980年代出土大量青銅器以後,已被證實為一處歷史上的少數民族賨(cóng)人文化遺址。隨著近年考古發掘的持續深入,川東地區巴文化的面貌漸漸清晰。9月17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舉行城壩遺址考古新發現暨專家論證會,宣布經過5年不間斷、系統性的考古發掘,不僅在南方首次全面揭露了一座郡縣一級的城址、宕渠城城址,還發現了四川地區極為罕見的十餘枚漢簡。其中刻有「蒼頡作書,以教後人」等字樣的簡牘,更被與會專家認為可能是四川地區目前發現最早的「識字教科書」。
  • 武漢盤龍城發現大規模鑄銅遺址 系夏商都城之外首次發現
    新華社武漢10月22日電(記者廖君)學界曾普遍認為,早期青銅器為夏商中原王朝壟斷,由都城統一生產。「盤龍城遺址聯合考古項目」聯合考古隊近日披露,盤龍城發現了大規模鑄銅遺址,系在夏商都城之外首次發現,這一重大發現將改變學界主流觀點。
  • 現存唯一的匈奴王城遺址,講述著神秘大夏王朝的興衰歷史
    前言:統萬城遺址,坐落於陝西榆林,據古都西安僅有大約8個小時的車程。在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裡,這樣一個位置偏僻的小堡壘實在是太不起眼。殊不知,這看起來千瘡百孔,破敗不堪的廢墟,竟是世界上僅存的一座匈奴都城——大夏國王都,至今已經經歷了1600多年的滄桑歲月。
  • 河南安陽一處上古遺蹟,歷史積澱深厚,洛陽五大都城遺址甘拜下風
    在河南安陽發現的一處上古遺蹟,歷史價值相當高,洛陽的五大都城遺址在這處遺蹟面前只能是小巫見大巫。這處上古遺蹟便是殷墟。殷墟的發掘,成就了安陽古都的稱號,更加深了河南省整體的歷史積澱。安陽也因此開始為人所知,漸漸地,安陽成為了河南一處最重要的標誌城市。
  • 匈奴族歷史長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遺址 統萬城遺址
    統萬城遺址位於鄂爾多斯草原南部的薩拉烏蘇河畔的沙漠之中。這座古城遺址氣勢浩大,它是1600年前北朝十六國時期的大夏國首都,俗稱「白城子」,在今陝西省靖邊縣紅墩界鄉白城子村。統萬城是中國5世紀初,南匈奴遺族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國國都。
  • 「最早中國都城」二里頭建遺址博物館,將讓夏朝「活起來」
    「最早中國都城」二里頭建遺址博物館,將讓夏朝「活起來」 澎湃新聞綜合報導 2017-06-12 16:29 來源:澎湃新聞
  • 三星堆遺址都出土了什麼?它是不是夏朝的都城遺址?
    文/唐朝三星堆遺址,是1929年四川廣漢縣南興鎮的農民燕道誠,在車水挖溝時偶然發現的。到了三星堆晚期,三星堆的宮殿、神廟被毀,大量居民遷往他處,三星堆遺址從都城跌落到普通聚落,三星堆文化至此消亡。5. 從出土的三星堆文物來看,三星堆文化面貌的表現主要是陶器、玉器和青銅器。這些極具二里頭文化風貌的陶器等,應是二里頭文化南傳的結果。
  • 洛陽四個都城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12日,洛報融媒記者從文物考古部門獲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近日公布2020年度30餘項田野考古發掘項目成果,其中,洛陽四個都城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12日,洛報融媒記者從文物考古部門獲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近日公布2020年度30餘項田野考古發掘項目成果,其中,洛陽四個都城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 有「大王」像「都城」,南陽黃山遺址到底是什麼?央視前來探秘
    5月7日,中央電視臺來到黃山採訪,探秘黃帝時期「大王」、仰韶文化時期的大型聚落遺址及玉器加工遺址等。「大王」》《這一天,與古城古蹟親密接觸》《文明在宛》《黃山上,考證黃帝時期的「大王」》《有「大王」像「都城」,黃山遺址到底是什麼》等8篇報導,讓「黃山遺址考古」成為這段時間中國考古學界、文物界關注的一個熱點。
  • 四川這座古老的小鎮,雖然不怎麼起眼,卻曾是神秘的郪王國都城
    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代,四川省有三個古國,即巴國、蜀國、英國,巴國蜀國的歷史輝煌,而英國是古老神秘的存在,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位於四川綿陽三縣的英江古鎮雖然不太顯眼,但曾是古英王國之都的所在地,英江古鎮是一個悠久的歷史、山清水秀、民風樸素的城鎮,國內有戰國時代的英王城和傳說中的英王墓,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的漢晉兩代懸崖墓群,鎮上有明清時代的古建築、
  • 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將藉助高科技還原夏朝都城
    新京報快訊(記者倪偉)國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二里頭遺址博物館項目於今年9月動工,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二里頭遺址考古隊隊長許宏今天(12月27日)告訴記者,該博物館目前展館建設和陳展大綱制定正同步進行,未來將以豐富的多媒體手段展示考古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