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盤龍城發現大規模鑄銅遺址 系夏商都城之外首次發現

2020-12-18 新華社

新華社武漢10月22日電(記者廖君)學界曾普遍認為,早期青銅器為夏商中原王朝壟斷,由都城統一生產。「盤龍城遺址聯合考古項目」聯合考古隊近日披露,盤龍城發現了大規模鑄銅遺址,系在夏商都城之外首次發現,這一重大發現將改變學界主流觀點。

為了進一步發掘出盤龍城遺址的功能與性質,武漢大學、芝加哥大學、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盤龍城遺址博物院近日組成中美聯合考古隊,開始了新一輪合作。

在未來3年時間,中美聯合考古隊將重點研究盤龍城遺址聚落形態和布局、手工業生產、自然環境變遷、區域聚落形態分布與互動等。

據介紹,武漢大學、盤龍城遺址博物院等多家單位5年前組成聯合考古隊,對盤龍城進行考古發掘。考古隊先採集到一個石範,即古代鑄造工具用的模子,遂順著線索往北開展工作,後在盤龍城小嘴遺址發掘1000多平方米,驚喜地發現了用來澆鑄青銅器的陶範。此外,又發現各個生產環節相關遺物,如鑄銅原料木炭,煉完銅的銅渣,打碎準備回爐的銅器等,及銅顆粒、坩堝等。隨著考古工作推進,考古隊還發現了灰溝、灰坑、房屋等遺蹟。

為增強結論科學性,考古隊和北京科技大學合作,對這一區域進行了XRF(X射線螢光分析儀)地表探測,證實該區域為高銅含量地帶。

盤龍城遺址考古發掘領隊、武漢大學教授張昌平說,盤龍城鑄銅遺址是目前所見唯一遠離都城的大規模鑄銅遺址,其複雜程度遠超想像。盤龍城不僅是曾經認為的「商王朝南下的軍事據點」,而且是有獨立青銅器鑄造的地方中心。

盤龍城是公元前16-13世紀中原文化向南擴張、在長江流域形成的中心城市,反映了以夏商王朝為核心的中華文明在長江流域的發展。盤龍城遺址是迄今為止,長江流域發現的夏商時期規模最大、出土遺存最為豐富的城邑遺址,是長江流域青銅文明中心、武漢城市之根。

自1954年被發現以來,盤龍城遺址經歷了60多年考古發掘,出土大批青銅器。曾入選「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完)

相關焦點

  • 當我們談到盤龍城遺址,專家學者在探討什麼?
    2019年「盤龍城與長江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日前在武漢舉辦,在為期兩天的學術會議上,與會學者以「夏商時期聚落與環境」為主題,從不同角度出發,圍繞近年來盤龍城的考古收穫、盤龍城遺址宮城、盤龍城出土文物、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基本陳列、二里頭都邑聚落形態、長江中遊先秦諸城網絡興起、成都平原環境變化與聚落變遷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 考古奧斯卡︱夏商爐火映中條 ——絳縣西吳壁冶銅遺址發掘記
    我們由此推斷,商人在本地設立城堡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控扼中條山的銅礦資源,為位居河南伊洛鄭州地區的夏、商都城輸送鑄銅原料。如此,在中條山地區應該存在許多早期礦冶遺址。這樣的發現一開始就引起了國博及其他一些學者的重視,先後斷斷續續地進行了多次田野調查。調查主要集中在中條山內的銅礦附近。遺憾的是,十幾年間所找到的主要是漢代以後的礦冶遺存。
  • 東周都城遺址,洛陽東周城遺址,曲阜魯城遺址
    截止目前進行過勘探和發掘的主要有洛陽東周城址、曲阜魯城遺址、臨淄齊城遺址、易縣燕下都遺址、邯鄲趙城遺址、侯馬晉城遺址、新鄭鄭韓故城遺址、江陵楚紀南城遺址、鳳翔秦雍城遺址,對臨潼秦棟陽城址和鹹陽秦鹹陽城址也進行了初步踏察。目前的發掘工作,大體弄清了列國都城的城郭範圍、城門及街道的位置、宮殿及手工業區的分布、營建和使用時間等方面的問題,更詳細的內容還有待以後的大規模發掘。
  • 河南二里頭遺址博物館開建,將呈現三千多年前夏朝都城風貌
    新華網 圖新華社消息,「十三五」期間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二里頭遺址博物館6月11日開工奠基。兩年多後,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將向公眾呈現最早中國都城的歷史風貌。規劃佔地613畝的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與博物館同步建設,將對宮城城牆、宮殿建築基址群、「井」字形道路、鑄銅作坊遺址、綠松石作坊遺址、祭祀遺址等進行保護展示。
  • 偃師商城遺址,是商朝的第一個都城,這是它的發現過程
    偃師商城遺址,是商朝的第一個都城,這是它的發現過程   哈嘍,大家好,歡迎來關注小編的文章,我們今天要說的是偃師商城遺址的發現,1983年,考古學家在偃師發現了商城遺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先後對偃師商城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發掘,初步探明了商城遺址的範圍、大小等一些基本情況。
  • 山西一夏商冶銅遺址發現木炭窯和祭祀遺存
    新華社太原3月16日電(記者王學濤)中國國家博物館日前公布2019年在山西南部考古取得的重要新發現,考古工作者在西吳壁遺址發現了夏晚期製備冶銅燃料的木炭窯和商早期構築冶銅爐時舉行某種儀式所用的人牲。西吳壁遺址位於山西省絳縣西吳壁村南,南距中條山約6公裡。2018年至2019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運城市文物保護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在西吳壁遺址開展了大規模考古工作。這項考古工作是學界第一次在鄰近夏商王朝的腹心地帶發掘專業冶銅遺址,填補了中國冶金考古的空白。
  • 「最早中國都城」二里頭建遺址博物館,將讓夏朝「活起來」
    6月11日,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二里頭遺址博物館開工奠基,計劃於2019年10月建成,建成後將呈現「最早的中國都城」風貌。
  • 江蘇鎮江吳國鑄銅遺址角逐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江蘇鎮江吳國鑄銅遺址角逐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發布時間:2017-04-05 17:33:08.0國際在線       4月12日,2016年度中國考古界的「奧斯卡獎」——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將在北京揭曉。
  • 陝西發現周代諸侯國都城遺址
    陝西發現周代諸侯國都城遺址 2019年01月07日 09:5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陸航 字號 內容摘要:日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發布消息稱,經過兩年的考古發掘
  • 您聽過大禹鑄九鼎的傳說嗎?6600年前發現了銅,才有青銅器的輝煌
    在古史傳說中保存著大禹鑄九鼎的神話,這是真的嗎?2002年在河南登封王城崗遺址,考古工作者發掘出公元前1900年的青銅鬹殘片,在60年代,陝西長安客省莊的發掘中,發現這裡公元前2100年前後的陶鬹具有明顯的仿金屬器的形態,其它陶器也有類似金屬器的鉚釘形裝飾。更早在18世紀中葉編定的清代宮廷所藏銅器《西清古鑑》一書中,注入了一件銅鬹和公元前2000多年前山東龍山文化的銅鬹,具有完全相同的特徵。
  • 河南二里頭遺址發現60周年,原來夏王朝真實存在
    長期以來夏王朝是否存在始終缺乏足夠的考古證據,不過河南二里頭遺址的發現,成為中國考古學界找出夏朝的一把重要鑰匙。 日前中國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在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開幕,並展出2,000餘件距今3,800年至3,500年前的青銅器、陶器、玉器、綠松石器等藏品。恰逢今(2019)年二里頭遺址發現60周年,博物館的成立使這個紀念更格外具有意義。
  • 一座都城遺址,揭開了「最早王朝」夏都之謎
    二里頭遺址考古現場第二個條件是要有文字,這也就是為什麼夏朝一直不被國際所認可,因為一直以來國內一直沒有發現夏朝使用的文字。隨著二里頭考古的發現,中國最早的都城漸漸的顯現在人們眼前。在1959年的時候,國內著名的考古學家徐旭生率隊去河南夏墟進行了考古勘察,就是這次考古,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早的都城——二里頭遺址。二里頭遺址距今約3800~3500年,被確認是中國最早的王朝,夏朝中晚期都城遺址。
  • 西周東都成周(洛邑)城址初步確定洛陽將擁有「六大都城遺址」
    據介紹,2009年2月以來,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在配合河南科技大學林業職業學院實訓樓基建的過程中,發現了大規模的西周洛邑祭祀遺址。  該遺址西距瀍河約1000米,西北距北窯西周墓地及西周鑄銅遺址約4000米。
  • 3500年前都城遺址凝聚一系列政治理念 二里頭考古最新成果直接指向...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室二里頭隊副隊長趙海濤表示,一系列發現表明二里頭遺址是中國最早王朝都城的遺址。何凌飛攝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王洹星、何凌飛、林維):在中國人所熟知的歷史中,最古老的王朝名叫「夏」。新近公布的考古成果表明,位於中部河南省、距今3800——3500年左右的二里頭遺址,經考古學與歷史文獻學考證,最有可能是中國最早的王朝——夏朝的都城遺存。這裡不僅挖掘出了中國最早的宮城、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最早的青銅器和綠松石器製造作坊,更有一系列重要發明和一系列凝聚其中的超乎後人想像的政治理念。
  • 夏商的都城為何總是換來換去,其實是生活所迫,並非一時興起
    >我們通常所說的「華夏」,也是與夏朝的文明相聯繫再一起的,即使現在仍然沒有什麼直接的史料能夠證明夏朝存在的歷史,也有許多人質疑夏朝朝代的存在是否,但是,在一些後世的記載中存在大量對夏朝相關文明的描述,我們也就暫且認可夏朝存在的真實性,畢竟也沒有什麼直接的史料論證它不存在,至於夏之後的商朝,已經發現的多處遺址
  • 2018年度夏商周考古發現與研究學習綜述(上)
    他以制骨、制陶、鑄銅、制瓷等遺址為例,提出手工業作坊遺址的認定要從手工業操作的基本構成要素入手,探索其生產工具和生產設施。在研究中應該注意各設施之間的空間關係和布局的變遷、注意多學科協作,更需要在田野中加強記錄,注意不同門類作坊的差異。  張遠對中原地區夏商時期的陶窯進行了綜合性的分析(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6月)。
  • 夏代考古重大新發現,安徽三官廟遺址出土我國最早的軍號!
    (作者:趙輝)近日獲得「2019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夏代安徽三官廟遺址,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是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通過考古學證實夏王朝存在的關鍵考古遺址,其深遠意義將改變當代夏文化研究的格局與方向。
  • 「夏都」二里頭遺址:六十年再探索夏文化
    為期兩天的「紀念二里頭遺址科學發掘6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結束了,但對二里頭遺址的考古學研究、對夏文化的探索顯然並不會因此而降溫。1959年,古史學家徐旭生依據文獻線索在河南尋找「夏墟」時,發現了位於洛陽偃師的二里頭遺址,由此開啟了考古學界對二里頭的發掘和研究。
  • 漢長安城兆倫鑄錢遺址發現新莽時期面值最大貨幣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趙爭耀)西漢武帝以後,上林三官專鑄五銖錢,鍾官為首。鍾官作為當時的國家造幣中心和貨幣發行中心,幾乎掌控著整個帝國的經濟命脈。1月13日,記者從2019年度陝西考古新發現公眾匯報會上獲悉,漢長安城兆倫鑄錢遺址考古不僅發現了漢代和新莽時期的國家造幣中心,還發現了新莽時期面值最大貨幣「一刀平五千」。
  • 文物大省名不虛傳:山西又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於2020年5月5日下午揭曉,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是成功入圍,這是山西第16次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年度評選。西吳壁遺址是夏商時期的煉銅遺址,也是中國發現的第一個夏商時期的大型煉銅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