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期刊《出土文獻》創刊 不僅能看甲骨簡牘

2020-12-17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冷門」不冷、「絕學」不絕,學術期刊《出土文獻》創刊 上海已成為中國出土文獻出版高地

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載體,具有獨特的持久性和延續性。從殷周到漢晉的2000多年間,漢字先後藉由甲骨、青銅、竹木、絲帛被記載傳承。近代以來,考古學興起發展,特別自上世紀70年代起,一批批重要的簡牘文獻重見天日。

近年來,《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玉門關漢簡》等一批新見出土文獻,相繼由上海多家出版機構持續推出。由上海中西書局與清華大學聯合主辦的《出土文獻》本月創刊亮相,則成為該領域出版發行的首個也是目前唯一的學術期刊。在推動「冷門」不冷、「絕學」不絕的長路上,上海出版人與學術界攜手前行,全力打造專業出版矩陣。

大批簡牘整理項目落滬

所謂出土文獻,是與傳世文獻相對的概念,指出自墓葬、遺址等處的古文獻材料。中國歷史上,每次出土文獻的重大發現都極大影響學術發展:西漢中期的孔壁中經,皆戰國「古文」,有逸書十六、逸禮三十九,昭示漢人熟習的二十九篇《尚書》、十七篇《儀禮》並不完備,引出所謂漢代學術的今古之爭;西晉汲縣所出竹書,所載史事、年代與流傳經史多有差異,引發的年代學、地理學問題至今仍被學者研究討論。20世紀以來,甲骨文與敦煌文獻更是廣受矚目的重大發現。

1949年以來,出土文獻的整理出版得到國家高度重視,如《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吐魯番出土文書》等重要文獻合編、「秦漢簡帛整理小組」的組建等,可以說集合了全國學術力量。尤其是簡帛文獻,因其承載的文字量大,涉及古文字、古文獻、歷史、哲學、經濟、法律等諸多方面,為學界矚目。1990—1992年,甘肅河西走廊懸泉置遺址出土大量漢簡;1993年,郭店楚簡在湖北荊門發掘出土;1998年,上海博物館搶救了一批戰國竹簡;2002年,湖南湘西裡耶古城出土大量秦簡;2007年,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搶救了一批秦簡;2008年,清華大學搶救了一批戰國竹簡……這些出土文獻攜帶的信息,多為兩千多年來首次面世的內容。

以《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為開端,在一代上海出版人的努力下,一大批簡牘整理項目先後落地上海。不僅如此,上海古籍出版社在甲骨文、金文、敦煌文獻等方面,中西書局在梵文、巴利文等非漢語文獻方面,進一步形成自身出版特色。在業界,上海已成為中國出土文獻出版高地。

《出土文獻》每季度出版

「相比一般圖書出版,出土文獻整理工作的特殊性對編輯的專業能力要求高。編輯不僅要對古文字字形敏感,對於造字構形的理據和審美有一定判斷,能發現字形的細微差別,還要具備古文字、古文獻相關知識。因為出土文獻內容豐富,除文史哲外,還涉及數學、醫學、律令等多個門類,十分考驗編輯知識儲備。」中西書局總經理、上海辭書出版社社長秦志華說,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互為補充,更全面地還原古代文明,對推動相關學科發展意義重大。「承載著這份使命,出版者必須在出版質量上精益求精。」

2008年,清華大學搶救回一批珍貴竹簡,依例命名為「清華簡」。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裘錫圭評價:「近年出土材料中,清華簡最為重要,以後還能不能出這樣的資料,還能不能出更重要的資料,都很難說。」清華簡是戰國中晚期被埋藏地下的竹書,為研究中國先秦時代新增諸多重要歷史文獻。2009年4月,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揭牌成立。2010年1月,清華簡整理報告確定交由新組建的中西書局出版。2011年1月,《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發布,此後基本按一年一輯速度出版,去年已推出第9輯。

近年來,上博簡、清華簡等戰國竹簡陸續公布,掀起自甲骨文問世以來出土文獻研究的第二個高潮。在這樣的背景下,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於2010年創辦《出土文獻》輯刊,至2019年共出版15輯。這是新期刊《出土文獻》的前身。據介紹,轉刊後的《出土文獻》將在每季度最後一月中旬出版,創刊號所刊發的16篇文章,內容涉及甲骨、金文、戰國秦漢簡帛與學術史,包括古文字考釋、名物訓詁、歷史地理考證及甲骨分期斷代、戰國簡形制編連等各方面。

「在保持原集刊編纂特色的基礎上,《出土文獻》將努力實現刊布出土文獻領域優秀研究成果和最新發現,探索構建學科理論與研究方法,促進學術創新與學科交叉發展的目標,打造國際一流出土文獻研究學術交流平臺。」《出土文獻》主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黃德寬在發刊詞中寫道。(記者 施晨露)

來源:解放日報

相關焦點

  • 出土文獻領域唯一專業學術期刊創刊
    出土文獻領域唯一專業學術期刊創刊本報訊 (記者 李婷)記者獲悉,上海再添重量級學術交流平臺——經過半年多的籌備、組稿、編審,由上海中西書局與清華大學聯合主辦的《出土文獻》昨天正式創刊亮相。這是我國出土文獻研究領域出版發行的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的專業學術期刊。古文字學泰鬥裘錫圭曾指出,出土文獻指出自古墓葬、古遺址等處的古文獻資料。作為古代文獻的一種類型,為與傳世的「紙上文獻」相區別,學術界或稱其為「地下文獻」「新出古文獻資料」「古文字資料」等。
  • 上海再添重量級學術交流平臺 出土文獻領域唯一專業學術期刊創刊
    記者獲悉,上海再添重量級學術交流平臺——經過半年多的籌備、組稿、編審,由上海中西書局與清華大學聯合主辦的《出土文獻》昨天正式創刊亮相。這是我國出土文獻研究領域出版發行的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的專業學術期刊。
  • 我國出土文獻資料庫出版述論
    關鍵詞:出土文獻;資料庫出版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相對而言,指出土文物中的文字資料,包括甲骨文獻、金文文獻、石刻文獻、簡帛文獻及其他出土文獻(璽印、磚瓦文字)等。先秦甲骨金文簡牘詞彙庫: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製。該詞彙庫收錄簡牘、金文和甲骨文三種文字材料,共收錄詞彙約13萬條。
  • 擺脫近代學術框架,用出土文獻研究古代文明
    清華大學歷史系主任侯旭東教授在發言時,引用了近代歷史上不同時期人們對於鴉片戰爭有不同認識的例子,提出現代人研究古代歷史時總是很難擺脫近代興起的學術框架的影響,因此他鼓勵與會學者多一些簡牘研究方法論上的宏觀思考,既以出土文獻為資料來研究古代文明,又充分利用古代文明研究已有成果來思考出土文獻。
  • 依託出土漢簡,甘肅簡牘博物館、中西書局等翻譯2000多年前的「檔案...
    甘肅簡牘博物館等單位編著、中西書局近日出版的《懸泉漢簡》(第一卷)對這些問題作出最接近史實的解答。因為該書依託的是懸泉置遺址中出土的有字漢簡。  懸泉置遺址位於甘肅省敦煌市以東60公裡的戈壁裡,於1990年至1992年間被發現,出土的2.3萬枚有字漢簡相當於2000多年前的檔案文件。
  • 炮轟「甲骨簡牘」第四彈|碳14造假、日本「偽造考古文物案」
    甲骨和簡牘也是100%假冒偽劣,屬於騙子冒充文人與科學家偽造出贗品詭物。 正文 儒學提倡科學。如果大家都有文化,都懂科學知識,就能辨別甲骨簡牘造假問題。 現在黨和國家大力提倡和發展科學,智慧卓絕,謀略深遠,心胸寬宏。中華民族人才濟濟,無數才華橫溢的前輩和學者聚集在黨和國家周圍。
  • 擷英拾粹|劉海年:秦漢簡牘與中國傳統法文化繼承
    最後,劉海年教授總結道,秦律顯示出了中華法系的雛形,在政治、經濟、司法等各個方面都有詳細規定,非常具有學術研究價值。上述雲夢秦簡只是秦漢法律簡牘的一個典型例子。劉教授呼籲學界加強對秦漢出土簡牘的研究,動員年輕學者潛心從事這項工作,同時也提出,目前國內學術研究的考核制度、資助制度、人才培養制度都需要完善,應加大對這一方面的投入,給這方面研究以寬鬆的環境。
  • 出土文獻研究的海外鏡鑑-光明日報-光明網
    2018年4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西觀漢記:西方漢學出土文獻研究概要》一書。該書旨在總結歐美學界在以甲骨、金文、簡帛、石刻為主的「出土文獻」領域研究的歷史與現狀:各部分均先以「概要」為題,梳理相關領域研究的主要觀點;繼而為代表性學者寫作「小傳」,略述其生平業績;最後是詳細羅列論著書目;書末另有附錄、索引及後記。今擬從本書的學術價值、如何利用此書及所存在的問題等三方面入手,拾掇筆記成文,以就教於學界。
  • 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中西書局創辦的《出土文獻》創刊號正式...
    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中西書局創辦的《出土文獻》創刊號正式出版清華新聞網4月9日電 近日,由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中西書局創辦的《出土文獻》期刊創刊號出版發行。這是出土文獻學科的第一本正式期刊,引起學界高度關注。
  • 殷商時期就有了專門存放甲骨文獻的「檔案館」
    夏商周三代的公文檔案,有的記載於龜甲獸骨上,有的刻於青銅器物上(被今人稱之為金文),與甲骨、金文並存的還有簡冊檔案,是以竹片和木板為載體寫成。《呂氏春秋》中記載,夏桀時代,太史令終古拿出檔案哭諫夏桀無效而攜帶一部分檔案投奔商王朝,據此可以推測當時不僅產生了檔案,還形成了檔案保管制度和負責管理檔案的專門官員。但夏朝檔案實物沒有被發現過,具體管理方法文獻也很少記述。
  • 城壩遺址 首現千年竹木簡牘
    經過清理,目前已在此出土了數十支竹木簡牘,總字數近200字,包括「河平二年」、「競寧元年」等紀年的官文書性質木牘,「這在四川地區考古中十分罕見,除去青川戰國木牘、老官山漢墓醫簡,這是第三次重要發現,大大填補了地方史料的缺佚,蘊涵巨大的學術價值。」此外,竹簡內容還有書信、習字簡、識字課本等。  為何此處會出土較多竹簡?諸多專家猜想,這或許與遺址性質有關。「那個位置太好了。」
  • ...雜誌獲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學術期刊資料庫最受歡迎期刊
    三湘都市報6月30日訊(記者 劉鎮東 黃京)近日,在新一期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學術期刊資料庫用戶關注度報告(2019年度)》中,湖南師範大學《外國語言與文化》雜誌獲評語言學學科最受歡迎期刊,排在46種同類型期刊中的第二位。
  • 【微綜述】簡牘裡的數學世界展現中華先民數理智慧
    在此之前,中國古代曾使用過甲骨、銅器、石頭、簡牘和布帛等來記錄信息和知識。其中前三樣用在特殊的場合,不具有日常使用的價值。布帛使用起來很方便,但價格昂貴,不便推廣。所以在紙流行以前,中國古代主要使用簡牘作為書寫材料。簡牘是由竹子、木頭加工成的片狀物,材料易得、成本低廉、加工也相對容易,在知識和文化的傳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寧波餘姚漢六朝遺址出土簡牘類文書!文獻名邦再添實證
    于越故地、文獻名邦又添實證!12月9日,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發布浙江寧波餘姚市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考古成果。考古出土封檢、木觚、木板等簡牘類文書若干,是為本次考古的重大發現。4號木構設施西側、北側有兩重木樁,內部有坑,坑內出土了草鞋多隻。1號木構設施南部竹編。1號木構設施南部竹籬。4號木構設施(上為北)。草鞋。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共出土遺物300餘件。
  • 英文國際法學學術期刊《中國比較法學刊》創刊
    英文國際法學學術期刊《中國比較法學刊》創刊本報訊 記者汪閩燕 由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英文國際學術期刊《中國比較法學刊》(The Chines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CJCL)的創刊籤約儀式6月26日在西安舉行。
  • 參考文獻在學術期刊審稿中的作用
    作者:張轉 原文出處:《石家莊學院學報》內容提要:參考文獻是學術論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作者嚴謹的學術精神的體現,而且是評價論文學術水平的一個重要依據。學術期刊的編輯應充分重視參考文獻在稿件鑑審中的作用,並結合實際情況和文章的具體內容,尋根溯源,從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對文章質量作出較為準確的評價。
  • 裘錫圭:數十年如一日破譯甲骨簡牘密碼 推進古典學科重建
    他,數十年來一直跟甲骨、青銅器、竹簡木牘、帛書等打交道,尤其擅長考釋幾千年前的疑難文字。從1974年開始,他先後參加了銀雀山漢墓竹簡、雲夢秦簡、馬王堆漢墓帛書、曾侯乙墓文字資料及郭店楚墓竹簡等重要出土文獻的整理工作,在漢字學、殷墟甲骨文、戰國文字和漢簡的考釋、對先秦和秦漢古籍的校讀及上古史的研究等諸多方面均做出了很大貢獻
  • 學術期刊必備知識
    學術期刊(Academic Journal)是一種經過同行評審的期刊,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的文章通常涉及特定的學科。學術期刊展示了研究領域的成果,並起到了公示的作用,其內容主要以原創研究、綜述文章、書評等形式的文章為主。▲《西南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知網截圖。
  • 國際惟一滿通古斯語研究期刊《滿語研究》創刊20周年
    東北網1月15日電(記者高長利)15日,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省社科聯等國內學術界、期刊界的專家學者120餘人聚集哈爾濱,慶祝黑龍江大學《滿語研究》創刊二十周年。  《滿語研究》創刊於1985年,是國內外唯一的一部滿通古斯語言研究的學術刊物,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盛譽。
  • 絕學傳薪︱郭永秉談古文字學和出土文獻研究
    古文字學能跳出傳統金石研究的範式,拜材料所賜的因素應該講確實是比較大的,清後期以來逐漸受到重視或者新出土的戰國璽印陶文、商代甲骨、西陲漢簡,一波波地推動了古文字學的革命性升級。而與這些領域關係最為密切的人,恐怕還得數羅振玉、王國維,而以王氏貢獻尤巨。重要的人和重要的物的際遇,加上學術理念的變革,使得古文字學在晚清以來面貌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