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時期就有了專門存放甲骨文獻的「檔案館」

2021-02-08 大百科全書資料庫

「檔案」一詞見諸文字材料始於明末清初,但是,在先秦時期檔案管理作為一種重要的國家行政管理工作就已逐漸形成。中華民族數千年之歷史能夠洪纖巨細、綿亙不斷地記載下來,並形成數量浩繁的歷史典籍,與各歷史時期檔案工作的建立與發展是密切關聯的。

檔案的起源

中國從夏朝開始建立了國家,產生了文字,開展了檔案管理活動。夏商周三代的公文檔案,有的記載於龜甲獸骨上,有的刻於青銅器物上(被今人稱之為金文),與甲骨、金文並存的還有簡冊檔案,是以竹片和木板為載體寫成。

《呂氏春秋》中記載,夏桀時代,太史令終古拿出檔案哭諫夏桀無效而攜帶一部分檔案投奔商王朝,據此可以推測當時不僅產生了檔案,還形成了檔案保管制度和負責管理檔案的專門官員。但夏朝檔案實物沒有被發現過,具體管理方法文獻也很少記述。我國公認最早用文字記錄的檔案是距今3500年前殷商時期的甲骨檔案。

殷商時期,佔卜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王朝的一切大小事件,諸如祭祀、徵伐、年成、天時以及商王的遊獵、疾病、生育、禍福等,都要問卜於上天鬼神和先王先公,以求得保佑與賜福。龜代表著神靈之物,其外殼堅硬且布滿花紋,龜甲就成為了最適宜的佔卜材料。然而龜甲數量稀少,於是同樣質地堅硬適於顯兆且更易得的獸骨也成為了佔卜材料。將龜甲、獸骨放在火上燒烤,然後由佔卜師觀其裂紋,進行解釋,然後把佔卜的有關事情刻在甲骨上。一篇完整的甲骨卜辭,一般包括有記載佔卜日期及卜人名字的敘辭,記載卜問事項的命辭,因卜兆而判斷吉兇的佔辭,和記錄日後應驗情況的驗辭等各項。除在佔卜活動中形成的大量卜辭外,殷墟甲骨檔案中還有記事刻辭和表譜刻辭,記載方國、臣下的朝貢和田獵收穫多少以及幹支表、族譜、祭祀譜等。

甲骨檔案形成之後,絕大部分集中貯存於殷都宗廟的窖穴中,甚至殷王在外地佔卜形成的甲骨檔案也要運回殷都保存。甲片都經過精心整理和有序裝訂,不同時期、不同帝王所制定和使用過的龜甲文書分坑埋藏,可以說,殷商時期檔案的保存和管理不只有了初步的規模和規則,而且考慮到了利用時的方便。用以存放甲骨文獻的窖穴,也被認為是中國圖書館、檔案館的萌芽。

檔案集中於官府成為定規

西周時國家機關龐大,文件檔案增多。王朝中央保存的檔案主要有圖版 (地圖與戶籍)、盟約(盟書和約劑)、譜牒(王室世系記錄和貴族族譜與家譜),史官保管的有誥、誓、政典、記注等檔案。檔案大多制有多份副本,正本存於天府,藏於金縢之匱(用金屬繩帶綑紮封存的柜子)。天府是我國有文獻可考保存古代文書檔案正本的宗廟收藏機構,由收藏史或稱柱下史具體掌管。史官受周王之命,將檔案保存於王室,以後,各朝的檔案工作基本沿襲西周舊制,使檔案形成併集中於官府成為定規。

新的檔案載體出現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兩種新的檔案種類,即縑帛檔案和石刻檔案。縑帛是指光潔細薄的絲絹,它具有柔軟輕便、易於攜帶和保管的優點。學界一般認為在春秋戰國時期,簡牘仍然充當一般性的書寫材料,縑帛由於價格昂貴,往往象徵著尊貴與莊重,只有重大事件才會以縑帛為書寫材料記錄。但縑帛作為檔案載體經歷的時間跨度比較長,在紙張出現後,縑帛雖已日漸式微,但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臺,而是作為文人撰文和繪畫的載體沿用至今。

石刻檔案即將重要的記載和規定刻在石頭上。春秋戰國時期需要記錄的文字大幅增加,青銅的冶煉技術雖有所提高,但產量仍不足以作為文獻載體。石刻體積大,可以記載很多內容,而且取材容易,所以大量的石刻檔案就這樣產生了。石刻檔案成本低廉,堅固且易於保存,其內容與形制也多呈現出不同時代的文化特點,因而從春秋時期直到民國末年的石刻檔案至今仍時有所見。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檔案是戰國時期秦國留下的石鼓文,於唐初在今陝西鳳翔縣出土。刻石共10塊,因其形狀像鼓,故名石鼓。內容是記述秦國國君遊獵的10首四言詩。

王朝檔案流失開私人修史先例

春秋後期,由於頻繁的兼併戰爭以及周王室權勢的喪失,使原保存於王室的檔案外流。檔案的流散一方面導致檔案被毀,另一方面也使檔案被廣泛傳播利用。一些貴族士人乘機收集檔案,從檔案中吸取歷史知識,並利用檔案編史著述。

孔子周遊列國時,就收集了魯、周、宋、杞等故國的檔案典籍,晚年致力於檔案典籍的整理,合若干篇而匯集成《尚書》,還依據魯史舊文「約其辭文,去其煩重而撰《春秋》」,同時以檔案為教材,設館講學,創儒家學說。墨子也見過「百國春秋」,搜求了檔案典籍,教授弟子。魯的太史左丘明利用大量的檔案材料編著了《左傳》和《國語》。

春秋戰國開創了中國古代利用檔案私人修史、著述、彙編檔案史料的先例。

刪改一字即處死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中央集權國家的秦王朝,尊崇法治,形成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文書檔案管理制度。

將秦國所制定的各種律令、禮儀制度,秦國舊有的輿圖和各國所獻的地圖,各郡縣編報的民戶戶籍、官吏名籍、市民市籍、賦稅計書等重要檔案收藏於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府,由專職官員柱下史管理。並且規定凡吏民對法令條文的查詢及法官的解釋,都要收集起來,並寫在竹簡上,入櫃封印,妥善保存。檔案正本放置中央禁室,封以禁印,不準私啟,凡私入禁室改刪一字者,處以死刑。

秦統治時期不準民間收藏戰國時期六國的史書和歷史檔案,採取「燒滅」「滌除」的政策。而漢朝統治者對待歷史檔案的態度與秦顯然不同。劉邦在起義過程中就注意收集秦代檔案。據說義軍入鹹陽時,蕭何曾獨入秦丞相府、御史府收集保護了秦的律令圖書,並在未央宮殿北側建了石渠閣專門保管收集的秦檔。

西漢建立後,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漢代諸帝都十分重視典籍檔案的校閱和整理,因此兩漢時期的官府檔案無論從數量、種類、規模上都是空前的,西漢的石渠閣、蘭臺、麒麟閣,東漢的東觀、石室、鴻都等都是歷史上著名的檔案保存處所。

紙張的應用推動檔案的發展

紙的問世和普遍使用,是我國古代文化史上劃時代的一件大事。紙張質地輕柔,價格低廉,容量大,易於書寫、傳遞和收藏。漢代雖然已經發明了紙,但漢代的檔案製成材料仍以簡牘和縑帛為主,還有以動物骨頭(主要是牛骨)記事的。

湖南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縑帛文獻

紙作為中國官府正式的書寫材料是在東晉末桓玄稱帝時,404 年下令禁用簡牘書寫公文,官府才普遍用紙。紙質檔案大量產生,對檔案管理產生深刻影響。對我國燦爛古文化的傳播和檔案事業的發展起到了難以磨滅的推動作用。

專人管理士族家譜

魏晉南北朝是列國對峙的動亂時代,戰亂頻繁,人口流動性大,各國為了徵收賦稅,都相當重視戶籍檔案的管理。同時,由於門閥制度盛行,為了維護士族統治,記載各士族世系事跡與官品高低的譜牒檔案普遍受到重視。南朝梁武帝為查處並糾正假冒士族的家譜,命藏書家王僧孺修訂《百家譜》,並設置專門保管譜牒的機構——圖譜局,來主管譜牒檔案的收藏、譜系的核對以及譜牒的編纂。圖譜局可以說是史上最早出現的用於某類專門檔案的收藏機構。

管理制度更為完善

隋唐時期,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興盛,檔案管理機構有了新的發展。在推行科舉制度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專門的甲歷(人事)檔案,所以修建了甲庫來保管甲歷檔案。

到了貞觀年間,文書檔案的各種規章制度已發展得比較完善,從撰報、令籤、分揀到銷毀、保密、傳遞等過程都制定了較詳細的規定。如在管理上明確規定,對已處理過的文書都要用紅筆在文件上方寫上日期;檔案移交則要按立檔單位和文書不同內容規定之時間來定,記皇上日常生活的《起居注》要每季度向國史館移交一次,記太子朝調和一些重大國事活動或記主要官員任免、死亡等文件每年移交一次,中央下發的各種文件要每年上交保存,移交都必須按手續辦理。對會籤也有明確規定,如五品以上官吏要籤「可」,六品以下判署公文要籤「聞」字。對無須長期保存的檔案,每三年要清除一次,但要編寫銷毀目錄,還要籤名寫上時期。如出現丟失、洩密、損毀等違法行為則要依規定分輕重視情節給予治罪和處罰。

管理制度基本成熟

明清兩代對檔案的收集、保存和控制工作更加嚴密。洪武初年,為推行戶帖制度建立了專門保存重要經濟檔案「賦役黃冊」的後湖黃冊庫。

為了利於黃冊的長期保存,朝廷對冊籍的用紙、裝訂、裱糊使用的材料,以及冊籍的寬窄尺寸、貯冊架閣的製造都有嚴格的要求,形成了一套較嚴密的管理制度。據不完全統計,明代有名可考的黃冊架閣庫就有300多處,是中國封建社會規模最大的檔案庫。宮內還建有古今通集庫,收藏皇帝給功臣、將領、藩王、駙馬等的誥封、鐵券和官員的誥封底簿等檔案,由太監掌管,是皇帝的御用檔案庫。

清朝各項制度基本仿效明朝,對明朝檔案工作的成就加以繼承,同時也開創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檔案工作制度。如繳回硃筆制度、副本收存制度、修檔制度、清檔制度以及檔案的整理、移交、清查、保密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不只提高了辦事效率,也大大促進了文書檔案工作的開展,為後世檔案管理工作提供了寶貴的借鑑材料。

中國古代檔案的年代之久遠,數量之龐大,內容之廣泛,價值之珍貴,堪為舉世罕見。甲骨、金石、簡牘、縑帛、紙張等豐富多彩的古代檔案,從不同層面折射出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歷程,為世界留下了極為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本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原創,轉載須授權。

相關焦點

  • 有趣的甲骨文字「虢」,生僻,但是殷商時期這是一個偉光正的字!
    想一想,這些甲骨文字是約4000年前的先祖們使用的成熟文字,當然,在那個時期,文字的出現代表了文明的飛躍,也當然,那個時候的文字還是極度匱乏的,只有先祖們日常生活中能夠經常遇到的事或者物才能轉化為文字符號。因此,在甲骨文中,基本上不會出現後世文字中的那些語氣助詞、虛詞等文字,也當然,後世文字中的很多生僻字在先祖們生活的時期,也應該是極為稀缺的。
  • 有趣的甲骨文字「吳」,殷商時期先祖們的載歌載舞是不分男女的!
    甲骨示例閒暇的時候,有足夠的精神沉靜在甲骨文的歷史美感中!去感受遠在幾千年前的先祖們的生活狀態。有時候,恍惚間,飛躍幾千年的時間,覺得先祖們的生活和歷史記載中的可能差別很大!當然,我們歷史記載中的殷商時期的很多信息的可信度可能稍微有些低!今天看到甲骨文中的幾個有趣的字,比如"吳",在後世的漢字「吳」裡,創造這個漢字時候的原初古意已經徹底的被另外的漢字所代替了!但是有意思的是,在文字的傳承中,作為國號的"吳"卻幾乎留下了她的原初古意!這就很有趣了!所以,今天我們討論一下甲骨文中的"吳"字。
  • 有趣的甲骨文字「龜」,先祖們在殷商時期難道見過六條腿的烏龜?
    甲骨示例說起甲骨文,大家肯定都非常的熟悉,就是來自差不多4000年前的殷商時期的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種成熟文字,當然甲骨文肯定不是最早的文字,至少倉頡大神在更早的時期就有過造字的傳說但是甲骨文卻幾乎完美的從殷商時期一直傳承到現在,而且已經有大約1500個甲骨文字被很好的解讀出來。但是說到甲骨文,肯定第一印象是文字的載體:甲骨!不錯,當時第一次發現甲骨文的時候,文字是刻畫在龜甲或者是大塊的牛胛骨上的。以龜甲的數量為最多,因為龜甲有足夠多的刻畫面積!想到這裡的時候,就很好奇的想知道"龜"字在甲骨文中是怎麼寫的。
  • 有趣的甲骨文字「色」,食色性也,還真是描繪的最原始的意思!
    甲骨文應該說是我國現存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從佔卜或者祭祀用的龜甲上拓撲下來的,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這些決定漁撈、徵伐、農業諸多事情的龜甲,成為研究中國古文字以及殷商歷史的重要資料。
  • 漢字牽兩岸「甲骨」促交流:甲骨文文創交流展(上海)備受關注
    (圖片來源:上海臺辦)  中國臺灣網8月29日上海訊 由上海市殷商甲骨文研究院、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甲骨文世界記憶專項基金、黃浦區政府、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打浦橋街道田子坊藝術中心主辦和支持,臺灣中華甲骨文學會協辦的「甲骨文發現120年紀念暨兩岸甲骨文文創交流展」,8月24日在位於上海中心區域的田子坊藝術中心舉辦。
  • 有趣的甲骨文字「臭」,看來先祖們對嗅覺的認知也是極為深刻的!
    甲骨示例說到甲骨文,大家一定不會陌生。作為大家都公認的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字中蘊含了遠在殷商時期(或者更早的三皇五帝時期)的先祖們的璀璨智慧!於是很多現在漢字的意思,在遠古時期的甲骨文中,依然可以找到相關聯的信息。當然,也又一些文字,在傳承中,發生了扭曲,現在的意思和先祖們創造文字時的意思意境截然不同了!當然,在進行今天的主題討論之前,要先感謝那些工作在甲骨文文字解讀第一線的專業工作者們,讓我們可以輕鬆愜意地的拜讀魅力無邊的甲骨文字!
  • 青島市檔案館工商館開館 可存放檔案120萬卷
    青島新聞網12月17日訊(記者 陳志偉)今天上午,位於青島市西海岸新區長白山路的青島市檔案館工商館和西海岸新區檔案館正式開館。據介紹,青島市檔案館工商館和西海岸新區檔案館項目於2018年3月正式開工建設,今年10月完成了相關驗收工作,總建築面積6萬餘平方米,市檔案館工商館與西海岸新區檔案館同體辦公。
  • 甲骨文馬字至少有86種寫法 曾是一國戰力的標誌
    眾多帶有「馬」字的甲骨文篆刻仿品 河南商報記者高瞻展馬年快到了,各種「馬上有××」的祝福也走紅網絡。 但您知道最早的「馬」字是咋寫的嗎?從殷商到現代,馬又是怎樣影響了華夏的早期文明,進而一步步成為中國的一種代表符號的? 甲骨文的馬字,至少有86種寫法 昨天上午,86個甲骨文「馬」字仿品在鄭州市綠城廣場展出。篆刻者、安陽殷都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韓書清說,這些「馬」字,都是根據出土的殷商甲骨文模仿而來的。 「同一個『馬』字,寫法沒重樣。
  • 有趣的甲骨文字「麥」,神韻十足的展現了處於豐收狀態的農作物!
    甲骨示例午休的時候按例在電腦屏幕上瀏覽著充滿滄桑質樸美感的甲骨文,突然覺得我們的先祖們在創造力這方面真是讓人驚嘆!當然,遠在4000年前的殷商時期的先祖們,主要生活的區域是在中原地帶,那麼最主要的農作物肯定是小麥了(當然,那個時期的先祖們也種植水稻),也因此在甲骨文字中肯定存在著成熟的"麥"字的寫法。
  • 庠的發展史,帶我們走進殷商時期的教育體系
    在殷商時期又有著怎樣的地位和作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兩本古籍中的庠殷商時期因為歷史頗為悠久,考察極其繁瑣,我們了解殷商的歷史、民俗、風情、社會百態只能通過一些輔助資料,除了輔助主資料之外,就只剩下考古遺蹟當做縱向參考和橫向對比。這倒不是史學家偷懶,實在是沒辦法的事情。
  • 傅偉華向河南省檔案館捐贈「甲骨文鈞瓷龜甲片」
    央廣網鄭州7月21日消息(記者 彭華 李世康)7月20日下午,著名書法篆刻家傅偉華攜手創作團隊將創作出的一片「甲骨文鈞瓷龜甲片」和甲骨文書法長卷《蘭亭序》捐贈給了河南省檔案館,捐贈儀式在河南四通實業有限公司舉行。
  • 殷商王族祭日與祖妣日名索隱
    雖然漢代文獻不能當作殷商文化的證據,但漢朝人畢竟離殷商傳統較近,在沒有更充分的證據前,不宜斷然輕視之。他們的說法儘管未必準確,但仍有值得進一步思考、探究之處。尤其甲骨文中仍有不少生人擁有日名的文例[10]。因此在下文中,筆者將進一步討論生日與日名關係的可能性。
  • 甲骨文記載15000人用於祭祀,殷商為何如此殘忍,活人比不過死人
    在眾多的朝代中,殷商又是最重祭祀的。上至軍國大事,下至平民生活,只要在人需要做出抉擇時,就要佔卜吉兇,祭祀先祖。但是說到祭祀,就離不開祭品,往往祭品都有兩種:豬牛羊等動物或者玉帛、酒水等生活用品。但是還有一種非常特殊的存在,就是活生生的人!儘管,這被稱為最珍貴且實用的祭品,但是可想而知,這是多麼殘忍的。
  • 古代史之殷商(上)
    商朝又稱殷、殷商(約前1600年—前1046年),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文字記載的朝代,這標誌著中國歷史進入了信史。商朝前期屢屢遷都,直至盤庚定都於殷(今河南省安陽市),以後再沒有遷都,所以商朝又叫殷朝,或稱為殷、殷商。
  • 有趣的甲骨文字「時」,還真是一個擬人有趣、生動逼真的文字!
    甲骨示例比如甲骨文字真的讓人流連忘返,沉浸其中有些難以自拔!見到一個個美麗的甲骨文字,總能從其中發現一些很有意思的古樸味道。儘管這些文字是遠在大約4000年前的殷商時期使用的古老文字,但是現在看來,依然能從中找到一些我們非常熟悉的味道,畢竟我們現在使用的簡化漢字也是從甲骨文字傳承而來的!有時候,發現一個有趣的甲骨文字,臉上總要保持很長時間的笑意,總覺得自己又從先祖們哪裡學到了一些質樸的符合天道的真理。
  • 印第安人文化和殷商時期文化很相似,那印第安人是中國人的後裔?
    從目前的文獻記載和考古情況來看,印第安人是否與中國人有關係,很難給出確定的答案。很多考古資料表明,部分印第安人文化與殷商時期文化有相似性。而這並不能說明印第安人就是中國人的後裔,但也不能肯定的說印第安人與殷商人毫無關係,最起碼從文化相似性上可推斷出,二者間可能存在過某些交流。
  • 有趣的甲骨文字「竹」,竟然暗合後世文人水墨畫竹的精髓所在!
    甲骨示例自從明代黃鳳池先生的《梅竹蘭菊四譜》面世以來,梅、蘭、竹、菊就被世人稱為了「四君子」,分別代表了傲、幽、澹、逸四種品質。粗粗的翻看例來國畫中的水墨翠竹,幾乎不會見到有隻畫枯竹、不畫竹葉的作品!嗯,簡單的說了幾句關於"竹"的廢話,當然也不完全是廢話。說她是廢話,因為這些話語大家都熟悉!說她不是廢話,因為我需要用上面的這些話語引出今天的話題!~
  • 殷墟出土一批甲骨,有關單位曾出懸賞,認出一個甲骨文重獎十萬元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在河南安陽,有一處世界著名的歷史遺址——殷墟,系商代晚期的都城遺址,距今約3300多年。據文獻資料記載,殷墟遺址的發掘始於1928年,考古專家們先後清理出了大量的房屋,宮殿和宗廟等遺蹟,並且還發掘出了王陵墓葬群,出土了數以萬計的各類隨葬品,包括青銅器,玉器和象牙器等等。
  • 閩南師大向漳州市檔案館捐贈一批閩臺文史資料含族譜、檔案文獻等
    本報訊(記者 周楊寧 文/圖)9月8日下午,閩南師範大學將《臺灣族譜彙編》《閩南涉臺族譜彙編》《臺海文獻彙刊》三套圖書共240冊捐贈給漳州市檔案館,並舉行捐贈儀式(如圖)。據了解,本次捐贈是市檔案館近年來接收的單次捐贈量最大、研究價值較高、學術成果豐碩的文獻資料。
  • 漢字自殷商時期到新中國之前,都是以由上向下排列的方式書寫
    作者:何鑫中國漢字自殷商時期到新中國建國之前, 都是以由上向下排列的方式書寫的。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都是由上到下, 由右至左的順序刻畫文字的, 刻辭的各部分之間有時運用裂痕或劃刻的界限來區分, 因而有學者認為那時的文字就已經應用了豎向的界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