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姚發現漢六朝遺址,寧波地區首次出土簡牘類文書

2020-12-17 浙江在線

2020-12-10 14:49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邵巧宏 共享聯盟餘姚站 楊峻達 應紅淵

12月9日中午,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發布餘姚市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考古成果。專家稱,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是一處典型的漢文化遺址,其中出土的簡牘類文書,在寧波地區考古中首次發現,是餘姚作為「文獻名邦」的實證,更是研究東漢早中期東南地區民間宗教信仰的重要材料。

今年7月至11月,為配合餘姚市梨洲街道花園新村1-6號地塊的出讓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後,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聯合餘姚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復旦大學、四川大學等多家單位,對該地塊內前期勘探發現的漢六朝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發掘區全景

遺址地處明清時期的餘姚縣城南城的巽水門外,地勢低洼。發掘表明,該地塊原始地貌北高南低,北側為受潮汐活動影響而形成的灰黃沉積土高地,南側為寬廣的水域。本次發掘平均深度約1.3米,地層堆積可分五層。遺址主體堆積為一處漢代瀕水遺存,也有少量的六朝遺存。共發現了河道、臨河護岸、木構設施、灰坑等遺蹟十餘處,出土陶、瓷、石、銅、木、骨器等各類小件標本300餘件,還採集了一定數量的動植物遺存。

1號、2號護岸與1號木構設施

1號木構設施南部竹編

4號木構設施(上為北)

泥質陶罐、盆、缽

其中,簡牘類文書是本次考古發掘的一項重要收穫,發掘過程中出土了封檢、木觚、正反面墨書的木板各一件。封檢殘長22釐米、寬5.6釐米、厚0.8釐米,底部有封泥匣、穿孔和溝槽,檢面墨書經紅外掃描後或可釋讀為「王仲郵棨」。木觚出土於河道堆積中,全長46釐米,由一根木材縱剖而成,正面六稜五行,刷朱漆,五行皆有隸體墨書。木觚雖然有所殘損,但仍可辨識出150餘字,初步釋讀可知,其內容為東漢永平十七年(74)「天帝使者」為餘姚縣官□鄉臨江裡男子孫少伯祈福禳病而告社君的文書。

封檢

木觚

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的考古發掘是浙江地區漢代基層聚落考古的重大收穫,對於全面認識本地區漢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遺址具有鮮明的瀕水特徵,木構設施中木、竹類材質的構築工藝皆可溯源自本地區的史前遺址。遺址出土的木觚文書,是餘姚作為「文獻名邦」的實證,更是研究東漢早中期東南地區民間宗教信仰的重要材料。同時,遺址瀕臨明清時期的餘姚南城,與東漢晚期以來的餘姚縣城隔江相望,可以說是餘姚南北雙城的雛形,對研究餘姚古代城市發展也具有重要價值。

1607582991000

相關焦點

  • 寧波餘姚漢六朝遺址出土簡牘類文書!文獻名邦再添實證
    12月9日,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發布浙江寧波餘姚市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考古成果。考古出土封檢、木觚、木板等簡牘類文書若干,是為本次考古的重大發現。發掘區全景2020年7月至11月,為配合餘姚市梨洲街道花園新村1-6號地塊的出讓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後,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聯合餘姚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復旦大學、四川大學等多家單位,對該地塊內前期勘探發現的漢六朝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 浙江餘姚發現漢六朝瀕水遺址 與井頭山遺址共具親水特質
    餘姚宣傳部供圖中新網寧波12月10日電(記者 李典 謝盼盼)「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發現了河道、臨河護岸、木構設施等瀕水遺存。」10日,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副研究員許超受訪時表示,該遺址的發現對研究沿海地區人水關係有著一定價值。2號護岸內側竹竿。
  • 46釐米,150多個字,寧波餘姚出土的漢簡上寫了什麼?
    「沒有,這是第一次發現」,寧波餘姚市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許超告訴記者,寧波有發掘過漢墓葬、漢窯址、漢城址,從未出現簡牘文字。 而本次發現的木觚,有可辨文字150餘字。經考古人員初步判斷,內容為一篇祭禱文。
  • 餘姚出土的漢簡上寫了什麼?含有哪些重要信息?
    「沒有,這是第一次發現」,寧波餘姚市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許超告訴記者,寧波有發掘過漢墓葬、漢窯址、漢城址,從未出現簡牘文字。 而本次發現的木觚,有可辨文字150餘字。經考古人員初步判斷,內容為一篇祭禱文。
  • 渠縣城壩遺址出土「四川最早識字教科書」
    9月17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舉行城壩遺址考古新發現暨專家論證會,宣布經過5年不間斷、系統性的考古發掘,不僅在南方首次全面揭露了一座郡縣一級的城址、宕渠城城址,還發現了四川地區極為罕見的十餘枚漢簡。其中刻有「蒼頡作書,以教後人」等字樣的簡牘,更被與會專家認為可能是四川地區目前發現最早的「識字教科書」。
  • 46釐米,150個字,考古學家發現了什麼?
    2020年7月至11月,為配合餘姚市梨洲街道花園新村1-6號地塊的出讓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後,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聯合餘姚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復旦大學、四川大學等多家單位,對該地塊內前期勘探發現的漢六朝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 城壩遺址 首現千年竹木簡牘
    近年來,隨著考古發掘工作不斷展開,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首次全面釐清了城壩遺址功能分區,構建了遺址自戰國晚期至魏晉時期年代序列,城壩遺址原先面貌漸漸還原。  時隔千年,城址西門城牆重見天日,一處神秘的河邊聚落出土竹木簡牘數支,「河平二年十月」「江州發吏一人」……這裡是否曾是水陸要衝之處所設的關口?
  • 依託出土漢簡,甘肅簡牘博物館、中西書局等翻譯2000多年前的「檔案...
    甘肅簡牘博物館等單位編著、中西書局近日出版的《懸泉漢簡》(第一卷)對這些問題作出最接近史實的解答。因為該書依託的是懸泉置遺址中出土的有字漢簡。  懸泉置遺址位於甘肅省敦煌市以東60公裡的戈壁裡,於1990年至1992年間被發現,出土的2.3萬枚有字漢簡相當於2000多年前的檔案文件。
  • 浙江餘姚發現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的史前遺址
    5月30日拍攝的井頭山遺址發掘的距今8000年左右的陶片。 新華社記者 鄭夢雨 攝新華社寧波5月30日電 30日上午,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正式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井頭山遺址位於寧波餘姚三七市鎮,東距田螺山遺址1.5公裡,2013年因廠房建設勘鑽時發現。經考古勘探進一步確認為一處埋藏很深、時代較早的史前文化遺址。
  • 改寫寧波歷史,餘姚史前貝丘遺址——井頭山遺址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
    5月30日上午,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正式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經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碳十四實驗室等多家實驗室測定,井頭山遺址的年代在距今7800~8300年之間,遺址年代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這是寧紹平原史前考古年代學上的一個重大突破,也將寧波地區人文起源的歷史在河姆渡文化基礎上再往前推進了1000多年。
  • 渠縣城壩遺址 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
    渠縣城壩遺址 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 出土的瓦當和簡牘蘊含巨大學術價值   在2018年10月召開的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城壩遺址考古發掘被授予2016-2017年度全國「田野考古獎」一等獎。這是中國考古界最高獎,也是西南地區首次獲得一等獎。再次獲得「六大發現」獎項,又一次肯定了四川渠縣城壩遺址考古發掘項目。
  • 學術期刊《出土文獻》創刊 不僅能看甲骨簡牘
    原標題:「冷門」不冷、「絕學」不絕,學術期刊《出土文獻》創刊 上海已成為中國出土文獻出版高地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載體,具有獨特的持久性和延續性。從殷周到漢晉的2000多年間,漢字先後藉由甲骨、青銅、竹木、絲帛被記載傳承。
  • 寧波發現距今8000多年遺址!系浙江首個貝丘遺址,比河姆渡還早千年
    5月30日上午,浙江省文物局、餘姚市人民政府和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聯合在餘姚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井頭山遺址與公眾見面。專家稱,井頭山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井頭山遺址位於寧波餘姚三七市鎮井頭山南麓,東距田螺山遺址1.5公裡。
  • 紹興王陽明新建伯府遺址入選2020年度浙江考古十大重要發現
    12月20日-22日,浙江考古界的奧斯卡獎——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在紹興舉行。 22日上午,浙江省考古學會會長劉斌宣布今年評選出的十大考古重要發現——餘姚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
  • 簡牘隸書書法,原來還有這麼多有趣的故事
    漢代簡簡牘牘書自本世紀初發現後,屢有大量出土,近三、四十年出土的更為豐富,總量已達十萬枚。從時 的甘肅、內蒙、青海和江淮的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地。從文字內容看,幾乎包括了 社會大文化的各個方面,十分龐雜。所以,漢簡牘書的文化意義不言而喻。
  • 出土文物1000餘件!鎮海九龍湖發現一處重要遺址
    據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雷少介紹,保存如此完好的商周和春秋戰國時期遺存從浙江省來說也是難得一見的,為構建浙江地區青銅時代文化譜系提供了新材料。應家遺址位於寧波市鎮海區九龍湖鎮應家村舊址,分布面積約12000平方米。該遺址地處「V」形小盆地環境中,三面環山,東側面向濱海平原,距離現海岸線約10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