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0 14:49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邵巧宏 共享聯盟餘姚站 楊峻達 應紅淵
12月9日中午,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發布餘姚市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考古成果。專家稱,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是一處典型的漢文化遺址,其中出土的簡牘類文書,在寧波地區考古中首次發現,是餘姚作為「文獻名邦」的實證,更是研究東漢早中期東南地區民間宗教信仰的重要材料。
今年7月至11月,為配合餘姚市梨洲街道花園新村1-6號地塊的出讓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後,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聯合餘姚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復旦大學、四川大學等多家單位,對該地塊內前期勘探發現的漢六朝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發掘區全景
遺址地處明清時期的餘姚縣城南城的巽水門外,地勢低洼。發掘表明,該地塊原始地貌北高南低,北側為受潮汐活動影響而形成的灰黃沉積土高地,南側為寬廣的水域。本次發掘平均深度約1.3米,地層堆積可分五層。遺址主體堆積為一處漢代瀕水遺存,也有少量的六朝遺存。共發現了河道、臨河護岸、木構設施、灰坑等遺蹟十餘處,出土陶、瓷、石、銅、木、骨器等各類小件標本300餘件,還採集了一定數量的動植物遺存。
1號、2號護岸與1號木構設施
1號木構設施南部竹編
4號木構設施(上為北)
泥質陶罐、盆、缽
其中,簡牘類文書是本次考古發掘的一項重要收穫,發掘過程中出土了封檢、木觚、正反面墨書的木板各一件。封檢殘長22釐米、寬5.6釐米、厚0.8釐米,底部有封泥匣、穿孔和溝槽,檢面墨書經紅外掃描後或可釋讀為「王仲郵棨」。木觚出土於河道堆積中,全長46釐米,由一根木材縱剖而成,正面六稜五行,刷朱漆,五行皆有隸體墨書。木觚雖然有所殘損,但仍可辨識出150餘字,初步釋讀可知,其內容為東漢永平十七年(74)「天帝使者」為餘姚縣官□鄉臨江裡男子孫少伯祈福禳病而告社君的文書。
封檢
木觚
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的考古發掘是浙江地區漢代基層聚落考古的重大收穫,對於全面認識本地區漢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遺址具有鮮明的瀕水特徵,木構設施中木、竹類材質的構築工藝皆可溯源自本地區的史前遺址。遺址出土的木觚文書,是餘姚作為「文獻名邦」的實證,更是研究東漢早中期東南地區民間宗教信仰的重要材料。同時,遺址瀕臨明清時期的餘姚南城,與東漢晚期以來的餘姚縣城隔江相望,可以說是餘姚南北雙城的雛形,對研究餘姚古代城市發展也具有重要價值。
160758299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