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消失的壯族幹欄建築

2020-12-15 邊陲靖好

廣西幹欄式建築是富有地域特色的典型少數民族民居,與北京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客家圍龍屋以及雲南的"一顆印",為我國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建築形式,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

幹欄式建築早在遠古時就盛行於中國南方,距今70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中出土的木構建築,是至今發現最早的幹欄式建築。史書把"上層住人、下層圈畜"的房屋稱為"幹欄"。用壯語來解釋,"幹"是"上面","欄"是"房屋",合起來便成了"上面的房子"。 《博物志》也說:"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考古學家進一步證明:"幹欄式建築,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的土著建築形式,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便出現了。"

隨著古代農耕文明的發展和人居環境的變遷,幹欄式建築很早時候在南部平原地區就被較為堅固耐用的磚木結構所取代。只有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還保留著這一古老的宅居形式,由於他們基本上生活在南方亞熱帶氣候潮溼溫暖的山地丘陵,為了適應自然環境,他們創造出了極有特色的壯族民居。並根據不同族群的民俗特徵和所處的自然環境而有所改進變化。最主要表現在樓梯的構造上,分為內凹式和外延式兩種。

內凹式樓梯因處在屋簷之下,所以能避風雨是其最大優點,缺點是結構較為複雜、建造成本增大、實際使用面積變小,且走廊被分隔成兩邊或半邊。這種形制的幹欄式建築適合獨門獨院,抗風雨能力較弱。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比較封閉的邊遠山區,比如那坡黑衣壯以及雲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

外延式樓梯最大優點就是不佔用房屋的整體面積,使得建築結構變得較為簡單,實際使用面積能達到最大化。缺點是整個樓梯暴露在屋簷之外,無法為之遮風擋雨。這種形制的幹欄式建築適合聯排共建,因而抗風雨能力強。主要分布在地勢比較平緩空曠的地區,靖西的幹欄式建築就屬於這種結構。

幹欄式民居,是在特定的歷史階段人們為了抵禦猛獸和防盜賊偷盜牲畜的產物。雖經歷代不斷改進,如茅草房改為磚瓦房,木製樓梯改為石階等,但卻沒能從根本上改變人畜混居所產生的衛生和健康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幹欄式建築民居也將走入歷史。

相關焦點

  • 中國最大「幹欄式」建築遺址
    日前,我國發現的最大的「幹欄式」建築聚落遺址是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的海門口遺址,專家認為,海門口遺址不同時期的文化面貌反映了該地區史前文化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將有助於我國西南地區史前文化的研究,也是一個重大的考古發現  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水濱「幹欄式」建築聚落遺址,為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的海門口遺址,其規模和震撼力在世界上也甚為罕見,為研究中國史前聚落類型提供了寶貴的實例
  • 幹欄式建築優勢諸多,佔據南方半壁江山,歷經200萬年依然經典
    南方潮溼多雨,山間多毒蟲猛獸,幹欄的底層作為禽畜舍欄,中層住人,頂層屯放糧食,是壯族先民生存智慧的體現。西林縣幹欄文化的歷史,有著悠久的歷史,最多可追溯至200多萬年前的句古國時代。而最為出名的幹欄式建築還是廣南壯族自治區的同胞們所建造的屋宇建造,我們在初中時就已經學習過這種特殊的建築,壯族同胞們使用這種建築由來已久,究其原因:一是壯族同胞居住地多位於崎嶇山區,水資源豐富,村寨大都落建於半山腰,幹欄式建築可以節省大量耕地。
  • 瞧我們這一大家子:品味極富特色的壯族人民生活(一)
    上一篇文章我們粗略的介紹了壯族的歷史發展和信仰,今天小編要繼續來說說壯族人民特色的日常生活,包括漂亮的壯族服飾、美味特色的壯族美食和壯族人民所居住的房屋建築以及他們的一些日常活動,搓搓手開始咯!首先是壯族的美食。
  • 雲南發現中國最大「幹欄式」建築聚落遺址(圖)
    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水濱「幹欄式」建築聚落遺址,為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的海門口遺址,其規模和震撼力在世界上也甚為罕見,為研究中國史前聚落類型提供了寶貴的實例。這是來自國家文物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方面專家經過實地考察和論證,近日在劍川縣公開向媒體宣布的。
  • 廣西農村人熟悉的一類建築,如今被樓房代替所剩無幾
    在筆者家鄉,「家」在壯語裡念作「幹欄」,小時候並不覺得有什麼奇特的,但是長大後才知道,原來這種在農村很普遍的房屋形式,就是壯族的「幹欄式建築」。廣西很多農村很久之前還保留著一些老舊的幹欄式建築,這些建築用土和木搭建而成,通常是泥牆、磚瓦、木構造。
  • 留住古老獨特的「幹欄式」吊腳樓,紫雲這個布依村寨啟動修復計劃
    九嶺寨子落在九嶺群山環繞的山坳之上,村寨建築是「幹欄式」吊腳樓,頂部為青瓦,一層一層依山而建,掩隱在繁茂蒼翠的古樹叢中。胡家林 攝破落的吊腳樓歷經歲月洗禮早已破敗不堪,正等待著修復。胡家林 攝九嶺寨子落坐在群山環繞的山坳之上,村寨建築是「幹欄式」吊腳樓,頂部為青瓦,一層一層依山而建,掩隱在繁茂蒼翠的古樹叢中。布依族的「幹欄」式吊腳樓,是吊腳樓中的精品,是沿襲千年的傳統住宅建築,是我國少數民族民間建築園中一朵富有特色的奇葩。
  • 杆欄式建築 河池民族文化的面孔
    這就是河池傳統民居杆欄式建築的建造過程。無論是過去的木瓦結構還是當今的鋼混水泥房,河池農村的民居一直都保持著杆欄式的建築結構。可以說,杆欄式建築是河池農村建築的特色,是河池民族文化的面孔。據傳說,壯族的始祖布洛陀當初剛剛創世的時候,因為人單力薄,生存艱難,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建造更好的房子,只能「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就是找到一棵大樹,靠著大樹用幾根木頭搭建房子。這就是杆欄式建築的雛形。據《魏書·僚傳》記述,壯族先民的住房:「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幹闌。」最初的杆欄式建築只是在樹椏上架木搭棚,構造簡單。後發展到地面立柱架楹,鋪板為樓。
  • 震驚世界的中國七大民居建築,外國人都羨慕死了
    這些建築有極其搶眼的白色山牆,一排一排組成徽式建築的清新、優雅、實用的建築交響曲。徽式建築是一種建築流派名。古代徽州建築在成型的過程中,受到獨特的地理環境和人文觀念的影響,顯示出較鮮明的區域特色,在造型,功能,裝飾,結體諸多方面自成一格「徽派建築」是中國古代社會後期成熟的一大古建流派,它的工藝特徵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祠廟,牌坊和園林等建築實物中。
  • 帶你走入我國各少數民族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築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的劃分,中國目前有漢族、土家族、苗族、羌族、藏族、滿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白族、瑤族、傣族、回族、畲族、朝鮮族、壯族等56個民族。中國的少數民族建築蔚然大觀,類型眾多。多民族的融合,使之呈現多元化,建築是文化的結晶,中國民族建築蔚為大觀,豐富多彩,是中華文明的寶庫。
  • 隈研吾:讓建築消失
    「除了高高聳立的,洋洋自得的建築模式之外,難道就不能有那種俯伏於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種外力的同時,又不失明快的建築模式麼?」——《負建築》隈研吾先生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享譽日本,在國際上也具有相當高的名望。
  • 你知道中國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為什麼叫壯族嗎?
    壯族源於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等,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壯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範圍東起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至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北達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南抵北部灣。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的主要分布區。
  • 寧波發現6000多年的古遺址,出土最早的幹欄式建築,令人驚豔無比
    隨著這些文物不斷的湧現,作為幾千年來建築傑作也映入大家的眼帘,每個時代的建築都有自身的特徵。奉化何家遺址與以往發現的歷史遺址不同的是,此處遺址地域文化特徵顯著,幹欄式建築讓我們再次認識到了河姆渡文化晚期的建築構造。浙江寧波這一帶的氣候是亞熱帶季風多雨氣候,一年四季這裡都是比較潮溼的。
  • 廣西壯族自治區市場監管局:1批次建築防水卷材產品抽查不合格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記者 徐遠官) 據廣西壯族自治區市場監管局網站消息,為加強生產及流通領域產品質量監督管理,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合法權益,2020年該局對25種產品質量開展了監督抽查。其中,共抽查生產領域7家企業生產的10批次建築防水卷材產品,不合格產品1批次,不合格發現率為10.0%。
  • 重慶記憶——吊腳樓,最有特色的巴渝建築!
    上次說到了重慶的特色交通,這次來聊一聊重慶的那些特色建築。重慶依山而建、兩江環抱,由於地勢的緣故,所有的建築都需沿著山坡依次建造,說到重慶人的「房」,就不能不說到聞名遐邇的特色建築——吊腳樓。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刪 吊腳樓多依山靠河就勢而建,呈虎坐形,屬於幹欄式建築,但與一般所指幹欄有所不同。幹欄應該全部都懸空的,所以稱吊腳樓為半乾欄式建築。
  • 壯族香囊"麼乜"回歸公眾視線
    有一個20來歲的壯族小夥子,無意中接觸到這個已經消失了一段時間的工藝品後,花了3年的時間來挖掘「麼乜」文化,讓「麼乜」回到人們的視線中。如今,他還在為「麼乜」的保護和傳承而努力。  凝聚著美好祝福的「麼乜」  11月10日,在壯族小夥韋晶的家裡,記者看到了幾十個大小不一、五顏六色的「麼乜」,形狀如一個小人伸開四肢抱住一個圓珠,散發著艾草味。韋晶說,「麼乜」是百色壯族流傳久遠的一種吉祥飾物,造型是勇士擁抱龍珠,寓意是守護太陽、擁抱希望,填充物有艾草等中藥材料,有一定保健作用。
  •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
    南寧,簡稱「邕」,別稱綠城、邕城,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北部灣城市群核心城市,國務院批覆確定的中國北部灣經濟區中心城市、西南地區連接出海通道的綜合交通樞。全市下轄7個區、5個縣,總面積22112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37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725.41萬人,城鎮人口452.61萬人,城鎮化率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