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幹欄式建築是富有地域特色的典型少數民族民居,與北京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客家圍龍屋以及雲南的"一顆印",為我國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建築形式,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
幹欄式建築早在遠古時就盛行於中國南方,距今70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中出土的木構建築,是至今發現最早的幹欄式建築。史書把"上層住人、下層圈畜"的房屋稱為"幹欄"。用壯語來解釋,"幹"是"上面","欄"是"房屋",合起來便成了"上面的房子"。 《博物志》也說:"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考古學家進一步證明:"幹欄式建築,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的土著建築形式,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便出現了。"
隨著古代農耕文明的發展和人居環境的變遷,幹欄式建築很早時候在南部平原地區就被較為堅固耐用的磚木結構所取代。只有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還保留著這一古老的宅居形式,由於他們基本上生活在南方亞熱帶氣候潮溼溫暖的山地丘陵,為了適應自然環境,他們創造出了極有特色的壯族民居。並根據不同族群的民俗特徵和所處的自然環境而有所改進變化。最主要表現在樓梯的構造上,分為內凹式和外延式兩種。
內凹式樓梯因處在屋簷之下,所以能避風雨是其最大優點,缺點是結構較為複雜、建造成本增大、實際使用面積變小,且走廊被分隔成兩邊或半邊。這種形制的幹欄式建築適合獨門獨院,抗風雨能力較弱。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比較封閉的邊遠山區,比如那坡黑衣壯以及雲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
外延式樓梯最大優點就是不佔用房屋的整體面積,使得建築結構變得較為簡單,實際使用面積能達到最大化。缺點是整個樓梯暴露在屋簷之外,無法為之遮風擋雨。這種形制的幹欄式建築適合聯排共建,因而抗風雨能力強。主要分布在地勢比較平緩空曠的地區,靖西的幹欄式建築就屬於這種結構。
幹欄式民居,是在特定的歷史階段人們為了抵禦猛獸和防盜賊偷盜牲畜的產物。雖經歷代不斷改進,如茅草房改為磚瓦房,木製樓梯改為石階等,但卻沒能從根本上改變人畜混居所產生的衛生和健康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幹欄式建築民居也將走入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