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我們了解,幹欄式建築是南方少數民族的建築風格,最早的幹欄式建築是河姆渡幹欄式建築,中國古代史書中又有幹欄、幹蘭、高欄、閣欄和葛欄等名。在古時流行於南方百越民族的居住區有著明顯的地區性特徵,以竹木為主要建築材料,主要是兩層建築,下層放養動物和堆放雜物,上層住人,適合那些居住於雨水多比較潮溼地方的人。
「幹欄」是壯族語的音譯,意指建於託架之上的一種木質結構建築,這種建築充分體現了先人的大智慧,整個建築不用一顆鐵釘,全靠木楔子加固,還可以最大程度地克服南方森林地面的瘴氣及野獸侵害。
南方潮溼多雨,山間多毒蟲猛獸,幹欄的底層作為禽畜舍欄,中層住人,頂層屯放糧食,是壯族先民生存智慧的體現。西林縣幹欄文化的歷史,有著悠久的歷史,最多可追溯至200多萬年前的句古國時代。
而最為出名的幹欄式建築還是廣南壯族自治區的同胞們所建造的屋宇建造,我們在初中時就已經學習過這種特殊的建築,壯族同胞們使用這種建築由來已久,究其原因:一是壯族同胞居住地多位於崎嶇山區,水資源豐富,村寨大都落建於半山腰,幹欄式建築可以節省大量耕地。二是大部分村寨均居於山間或河谷地帶,氣候炎熱、多雨潮溼,幹欄可以通風排熱,避免潮氣,有益於人們身體健康;三是廣南地處雲、桂、黔三省區交界處,舊時盜匪猖獗,幹欄可以觀察外部四周,預防匪徒侵擾;四是樓下飼養畜禽,既防盜又方便管理餵養;五是晚上害怕盜匪和野獸,不敢出門,大小便可以從樓上向下排洩;六是森林資源豐富,能就地取材、各取所需。
幹欄建築的突出特點是鉚隼結構,這是世界著名的一種民族傳統建築文化。現今幹欄民居隨著現代化建設的加快,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在迅速消失。在國內,連片的幹欄建築已經寥寥無幾,因而句町故地—廣南的幹欄建築顯得彌足珍貴。據我們查閱資料得知,在廣西西林縣境內,以那巖屯的幹欄建築群保存最為完好,被譽為「壯族幹欄文化第一村」,並且2012年入選了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到現在連山壯族的村寨民居建築,明末清初逐步由茅草房轉化為磚瓦房,不但建房材料有所改變,村落的布局與房屋結構發生了變化,形成了其特殊的民族風格特色,一直沿用了三百多年,直至20世紀八九十年代才逐步為現代建築理念所替代。
此外,一般所說的柵居、巢居等,大體所指的也是幹欄式建築,長脊短簷式的屋頂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也都是為適應多雨地區的需要,特別是倉廩建築採用這種形制的用意更為明顯。考古學和民族學中的所謂的水上居住或柵居,以及日本所謂的高床,亦屬此類建築。這種建築自新石器時代至現代均有流行。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長江流域以南以及東南亞(直到今天東南亞一帶還較盛行柵居,以適應潮溼多雨的需要),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北部,蘇聯西伯利亞和日本等地。這種南方的建築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的而來的之後又經過了許多的變化而形成的,而創造這種建築風格的民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數最多的民族的房屋特點大多是磚木結構,而外牆大多是粉刷而成的白漆,屋簷也特別有當地特色,繪製有各種裝飾的圖案。
而居住在村落的房屋大多是用土木結構的瓦房或者是草房,建築樣是也有許多種,比如半乾欄式建築和全地居式建築兩種。幹欄這種建築又分為許多種,比如:木樓和吊腳樓。這種建築在其他少數民族中也會出現,比如:壯族,侗族,瑤族,苗族,漢族部分地區都會存在。這些建築大多分為兩層。其中上層一般有三間到五間房間,這些房間都會住人。
而下層為木樓,大多所用的裝飾材料,木鑲板拼接而成,這些下層的房屋空間可以用來養牲畜或者對方一些雜物或者農務用品。一般來說這些建築都會依山伴水而建,面向田野,前進開闊,採光也好,這種建築如果是形成一群,形成群落,也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其中有些村寨每家和每家都相互連通,有的還形成一體,就像一個大家庭,及時有許多民族都有這種建築,但是各民族之間的建築樣式,細節還是相差不少,但是雖然建築樣式略有變化,但是基本格局是不變的。
這種建築的歷史也是非常久遠的,在幾千年以前,甚至上萬年之前,我們的祖先河姆渡居民就開始運用這種建築的優越性能去熟練 居民的放置所需品。在說說這種建築受天氣的影響,由於這種建築在男女方,在中國的東南方,當地的氣候很潮溼,所以聰明的少數民族居民就根據這種特有的氣候建造出了這種房屋,前面也有講到這總建築分為上下兩層,,形成這種建築的原因就是一僧比較潮溼,不適合人類居住,所以上層住人,下層存放雜物,這種建築理念對後人在建築上的特點也是有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