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1 18:01 |浙江省博物館
博物館裡的科學課堂
不知不覺,我們的科學課堂系列活動已經走完了三期。
前三期活動中,我們學習和體驗了新石器時期浙江地區原始的生產生活工具(石鏃、石斧)和原始生產工藝文明(鑽孔技術),本期我們的視角轉移到「住」上,一起探索原始建築的奧秘。
法國Terra Amata獸皮茅屋(模型)
根據人類學家們的研究和推算,房屋的歷史起源於80萬年--20萬年前。當天然的居住環境——洞穴無法滿足日益增加的人口需要時,祖先們走出山洞,開始用木頭、樹葉、草和獸皮搭建住宅,以便遮風擋雨、抵擋猛獸侵襲。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茅屋在法國Terra Amata,距今大約40萬年。
人類搭建篷屋和鳥兒築巢不同,需要很強的技術積累。如果讓現代人在野外徒手露營,估計也只有專業的生存訓練大師可以辦到。比如選址,要靠近水源,又要防止洪水和落石;比如結構,要會搓草繩,打各種死結與活扣,會架設穩固的三角梁;比如屋頂,就地取材草葉,既能抗風颳雨淋,又要通風排煙;再比如安全,設置房屋外圍防野獸和敵人的警戒瞭望裝置、陷阱坑等。
距今約1.8萬年的人類用猛獁象骨搭建的群落圖
堅固的房屋不僅是先人們可靠的庇護所,還能讓人類保持聚集和群居,同時也是原始人類劃分財富和建立家庭的起源,是城市文明興起的基礎。
河姆渡幹欄式房屋(模型)
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的木製建築遺蹟,經過專家們的復原,我們可以在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越地長歌」展廳內一睹河姆渡先民們的居住環境,想像那時的生活場景。
河姆渡房屋被稱為幹欄式建築,與中原仰韶文化的木骨泥牆建築有明顯差異,它們都是我國古代先民因地制宜,發揮創造力的勞動結晶。
7000年前還沒有金屬工具,更沒有釘子,在颱風肆虐的浙江沿海,如何讓房屋梁架牢牢相連,光靠麻繩綑紮是肯定不夠的,河姆渡先民是如何攻克這一技術難題的呢?
幹欄式房屋對後來中國乃至亞洲國家的建築有何深遠影響?
世界上還有哪些奇妙的原始房屋結構?
在這堂課中,我們以講解和手工實踐的方式,和大家一起探索原始建築的歷史,了解河姆渡房屋,做一臺自己的幹欄式建築小夜燈模型。
-時間 -
2020年10月24日9:30-11:30
-地點 -
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
一樓「越地長歌」展廳、三樓教育活動室
- 對象 -
8-12歲兒童
- 名額 -
20人
點擊進入報名連結
第一部分
時間:10月24日09:30-09:45
參觀展廳,了解河姆渡文化及幹欄式建築
第二部分
時間:10月24日09:50-11:30
幹欄式建築夜燈模型製作和體驗
PS:大家報名成功後,活動日請先到一樓服務臺籤到,無故不參加活動會記入黑名單哦。
資料 | 浙博宣教部
160327448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