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基、打牆、起梁、蓋瓦,一系列程序走下來,一棟可住人可圈畜的房子就建成了。這就是河池傳統民居杆欄式建築的建造過程。無論是過去的木瓦結構還是當今的鋼混水泥房,河池農村的民居一直都保持著杆欄式的建築結構。可以說,杆欄式建築是河池農村建築的特色,是河池民族文化的面孔。
「靠山吃山,就地取材」的建築
河池的世居民族,無論是壯、漢、瑤或者其他民族,在民居方面基本都採取杆欄式的建築。據傳說,壯族的始祖布洛陀當初剛剛創世的時候,因為人單力薄,生存艱難,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建造更好的房子,只能「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就是找到一棵大樹,靠著大樹用幾根木頭搭建房子。這就是杆欄式建築的雛形。據《魏書·僚傳》記述,壯族先民的住房:「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幹闌。」最初的杆欄式建築只是在樹椏上架木搭棚,構造簡單。後發展到地面立柱架楹,鋪板為樓。上層四周以竹、木或篾席、草簾遮擋,供人居住;下層架空。後來,下層四周用木板或砌石為牆,用於飼養家畜。現代幹欄建築主要有全樓居和半樓居兩種形式。
河池的傳統建築主要為夯土牆與木質結構。以當地產石料作為房屋地基,將房屋地面高度基本保持在水平狀態,並起到一定隔水防潮的作用。房屋兩側為夯實黃土牆,起隔火與承重的作用,房屋建築時前後立面為木質結構。房屋一般為兩層,以木做樁,建築內部為框架結構,樓梯大多在房屋外側,不佔用屋內面積。
從建築選擇地來看,大多位於山區或山間河谷地帶,地勢陡峭地區,能最大化地節約耕種土地,不佔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建築大多以抬高建築方式,能有效地遠離潮溼且得到平整的居住地面;建築底部以當地產石料,房屋兩側為夯土牆,前後立面為木結構為主,雨熱充足,森林資源豐富,能就地取材,方便居民各取所需。
所以我們發現,在自然環境的利用上,河池各族人民充分遵循「師法自然」的思想,發揮了其地域性,即傳統民居在當地自然條件下滿足了當地人的使用需求。傳統幹欄式建築在建築材料上的選取是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氣候炎熱帶來的不適,避免多雨潮溼、房屋積水、蟲蟻侵擾。
一棟房子,蘊藏豐富文化內涵
由於歷史原因,我國形成了以儒學為主、以道教為輔的思想文化傳統,博大精深、影響深遠的傳統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特徵。這在河池民居上同樣得以體現。河池的世居民族都有一定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許多民族家庭中有祭拜祖先神龕及各路神靈的習俗,將神龕放置在光線充足的房屋上廳,所以在使用中,房屋上廳內一般不會作為主要起居室。起居室通常置於下廳,與上廳以木隔斷做區分。而建築自然採光以房屋正立面為主,但因有上廳隔斷的阻擋,所以起居室和每個房間內常年陰暗不透光,在房屋內活動常年需要開燈或以火爐灶照明。因人們日常烹煮以生火為主,因有圍火取暖與製作燻肉的習俗,人們煮飯吃飯休息均以火堆為中心,灶臺主與起居室在同一空間,兼冬天取暖功能。房屋起居室內空間承擔起人們日常生活、休息、會客、孩子學習等家中人口一切活動的功能。
河池傳統民居受到中國儒家思想「中庸」的影響頗為明顯,「中為適應之謂,庸為經久不渝之意」。河池傳統建築在空間布局上有著明顯的等級劃分,主要將房屋分為三開間,由民居入口方向為中軸線,依次為上廳、下廳空間,上廳的兩側為臥室,下廳主要作為起居室、廚房、浴室並設有通向廁所與後院的入口。河池的幹欄式建築主要優勢在於將房屋內部結構分為兩層,一層作為養殖牲畜、放置農具,二層居住,並搭建有晾曬臺以方便穀物的晾曬,既防盜也方便居民管理餵養牲畜。在過去,人們的居住環境盜匪猖獗,幹欄式建築高於四周,便於居民觀察外部情況,預防匪徒侵擾。因位於山谷地區,有著獨特的居住形式,害怕盜匪和野獸侵擾的村民夜晚大小便也可直接從樓上向下排洩,以做農耕肥料。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建造技術的發展,傳統的幹欄式建築在逐漸被替換,慢慢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但也正如德國G·阿爾伯斯教授所說:「城市好像一張歐洲古代用作書寫的羊皮紙,人們將它不斷刷洗再用,但總會留下痕跡。」河池傳統幹欄式建築也正是如此。巴馬民族師範學校原校長羅伏龍先生說:「河池傳統的杆欄式建築是長時間以來人們根據當地山川地形、地理條件和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因地取材、人文與自然相結合,在長期的實踐與摸索中逐漸形成的地方民族建築特色,反映出的是河池獨特的氣候條件、地理地貌、生活習俗、思想文化以及生產生活技術,民族特色和最獨特地域性,具有歷史傳承性。」事實確實如此,現在很多村民對自家祖屋進行就地改造或者全屋重建時,依照自身的生活習慣習俗與自然條件,仍舊會將原有的幹欄式建築的結構布局運用在新建建築上:就地勢抬平的居住地面,正堂供奉神龕,起居室位於二層及以上,有效遠離潮溼,便於觀察外部情況。然而稍有變動的是,村民為了施工方便與建築經久耐用,將主要建築材料由夯土牆與木結構改成鋼筋混凝土結構,因此家中採光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且有了獨立的廚房,廚房與起居室分離開,但部分村民家中還是保留有冷天圍著火爐取暖的習慣。房屋一樓還是作為正堂使用並供奉有神龕,到了晚上兼顧家用停車場的功能。
「河池傳統的幹欄式民居是河池人民建築智慧和審美理念的結晶,也是屬於壯族地區文化藝術的精華,它記錄著當地壯族人民發展的歷程。」羅伏龍說。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需求及環境行為的不斷變化,當地的建築形式也在不斷地變化,但它的變化是基於傳統民居的形式上,所以傳統的民居仍是作為適應當地人民的生活需求和自然環境的建築形式,成為人們對房屋進行重建的參考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