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人生活在哈薩克大草原上,匈奴人和突厥人都在此地徵戰生活過,在古代,此地區還未形成固定的民族的概念,大部分是以部落為單位群居生活。後來在這片草原上開始形成各種汗國,開始有穩定的一個社會生態體系,周邊的各個種族部落開始向這裡聚集,慢慢形成穩定的社會形態,最後就有民族概念的產生。
哈薩克氈房是以遊牧為主的哈薩克族,逐水草而遷徙,一般在春、夏、秋三季住一種易於支撐和拆卸的氈房。遠在西漢時,遠嫁至烏孫的細君公主就說其生活是「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穹廬就是指的氈房,從中可知,氈房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氈房不僅攜帶方便,而且堅固耐用、住居舒適,並具有防寒、防雨、防地震的特點。房內空氣流通,光線充足,千百年來一直為遊牧民所喜愛,由於是用白色氈子做成,氈房裡又布置得十分講究。在新疆廣袤無垠的草原上,綴滿了白色蘑菇似的氈房,人們稱之為白色的宮殿。
古建中國求購哈薩克氈房,有資源的朋友可私信。
牧區的哈薩克族一年要搬十幾次家,拆卸和安裝也很容易,一般兩個多小時即可「蓋」起來,所以很受牧民的歡迎。氈房的材料完全是就地取材,由圍牆、房杆、頂圈、房氈、門組合而成,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為圓柱形,上部為穹形。下部圓柱形四周是用橫豎交錯相連而成的紅柳木柵欄構成的圍牆,搭成整個氈房的骨架。柵欄的圍牆外圍上一層毛線編織的芨芨草簾,每根都用紅、黃、綠、白、黑等彩色毛線編成和諧的圖案,使氈房美觀漂亮,外包白氈。
氈房內部布置的大方、合理,井井有條,一個只有30多平方米的氈房內,既要有「客廳」、「臥室」,又要有「夥房」、「庫房」。氈房的門一般朝東開。氈房內,靠門的前半部分放物品用具,後半部分住人和待客。進門左、右上方是鋪位,正上方放置衣箱、馬鞍,箱前鋪坐墊,是招待客人的地方;進門左、右兩側則是放馬具、打獵用具、拴幼畜和放炊具、食物的地方。
氈房融入了哈薩克人獨有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藝術氣質、審美傾向、行為準則、宗教情懷等,反映了哈薩克人的社會組織制度和精神氣質,它和哈薩克人的文化融為一體,構成了獨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景觀。哈薩克族的氈房藝術在草原到處可見。氈房內四周是掛壁,地上是花氈,各種幔帳都是刺繡藝術品,使人賞心悅目,仿佛置身於藝術殿堂。
很多人對於氈房和蒙古包分不清楚,因為外形近似,不了解的人往往容易將它與蒙古包混淆。那它們到底有什麼區別呢?蒙古族和哈薩克族都是我國古老的遊牧民族,由於頻繁遷徙,因此住房就必須能夠隨意移動。
氈房和蒙古包都是「氈帳」一類的可移動性的建築。用標準的氈房和標準的蒙古包做比較,其最大的區別在頂部。蒙古包和哈薩克氈房最直觀的區別,就是看建築是圓形頂還是尖錐形頂,如果圓球形頂的就是蒙古包,而類似尖錐形的則是哈薩克氈房。
氈房的頂部連接頂部天窗和牆體圍柵的曲杆(斜拉杆),下端是做彎的弧形角度,拉杆與牆體緩慢搭接,從正面看是沒有明確夾角的。因此氈房外形比較敦實,線條圓渾,稜角不分明,顯得高聳厚重一些。氈房「曲杆」彎頭的加工工藝,是哈薩克族的傳統工藝。
蒙古包的頂部連接頂部天窗和牆體圍柵的斜拉杆是直的,因此從正面看整個頂部呈三角形狀,頂部和筒形的牆體有一個明確的角度。蒙古包頂部的斜拉杆是直杆,所用數量較氈房多一些。蒙古包外形簡潔,線條明快,稜角分明,顯得低矮平緩一些。
氈房,作為哈薩克傳統建築藝術的「活化石」,是哈薩克民族智慧的結晶,它反映了哈薩克民族的人文觀和自然觀。哈薩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創造了適合於本民族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也創造了適應草原特色和藝術風格的居住文化。在遼闊的哈薩克草原和漫長的絲綢之路上,這種特色鮮明的民族建築無所不在,不愧為世界建築藝術世上之燦爛的瑰寶。
古建中國求購哈薩克氈房,有資源的朋友可私信。
古建家園--古建中國古建世界,我們不僅僅只做古建築!以線上+線下模式,建築+網際網路+文化,傳承與發揚建築文化,把傳統優良文化植入到建築材料中,讓建築從源頭上有文化,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科學技術古今結合、中西融合,應用於現代建築行業,倡導將優良的傳統文化走入大眾的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