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地名由來根據《廣西地名詞典》記載
此屬巖溶地貌,瀾江(旱河)自西向東繞過南部,流入收水巖。秋冬因河水斷流,形成許多潭(當地稱池),春節雨季,旱河泛濫,故有大雨成河,下雨成池之民謠,河池因得名。
這裡河池所在地河池鎮附近區域。金城江來是河池縣管轄下面村隊發展起來的一個鎮,金城江地處龍江兩岸中遊,古代周邊的人習慣都稱原名「金城」,也有說,「老金」,後來就逐漸取江名,稱為金城江。
金城江——
據(老人)口述:
在宋朝,是金家、陳家隨船逃難逃到此地落腳(就是現在的老街碼頭邊上),劈荊斬棘,臨龍江河傍水而居,白手起家,各立門戶。
因為這裡土地肥沃,種植蓄養發展很快,漸漸地人多成集(通往外界的只有一條水路),不斷有遠來船隻靠岸,進行農產品交易,自然而然荒草給路人踏平,碼頭形成。「街」也就自然而成,取名「金陳江」。
金城江古渡碼頭
再後來不斷有人前來搭棚蓋茅草房居住,分布河南河北(現火車站附近水邊)。
在乾隆年間,從廣東還有些北國南下的數百戶客民,憑藉肩挑背馱在碼頭擔當挑夫,聚集金陳江,日積月累,為了共同的利益,大家齊心協力共同鋪設了石板街坊,歪歪斜斜伸向龍江邊的幾處碼頭。
窄小巷道的兩側,斑駁陸離古香古色的直通各自小屋,戶戶緊相挨,由高高低低的石板街串通,連成沉甸甸的古鎮人家,訴說著歷史的滄桑。地名也變成了「金城江」。
金城江老街
那麼為什麼河池地區的人都說金城江,不喜歡說河池市,原因有幾點。
自古以來金城江地處大西南通道,自古有一個說法「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當然也包括途徑過貴州路途的艱辛,古代陸路難行,水路是最便捷重要的通道。
金城江碼頭上遊通往貴州打狗河、往下通龍江河、柳江河、珠江出海通道,金城江由於特殊地理位置,成為大西南物資集散地,休整補給地,在古代到近代商業比較繁榮,遠近有名。
龍江河一橋
1917年,從孫中山先生第一次提到了「廣州成都線」始,直到1939年鐵路的開建。
黔桂鐵路
1944年6月,在廣西柳州至貴州清泰坡段建成通車後,因受戰爭影響,黔桂鐵路被迫停工。
同年11月,柳州淪陷,為了阻斷日軍繼續入侵,中國軍隊在撤退時被迫對黔桂鐵路實施破壞,運輸中斷。
1945年,黔桂兩省相繼光復,但直到解放前夕,黔桂線只有柳州至金城江段恢復通車。
1955復工,1958年續建,1970年再續,1975年才全線通車。
曰本投降後,黔桂鐵路修通,在圩東北建立了金城江火車站,水上船運輸讓位給了火車運輸,鬧市從老街的「下街」逐漸向火車站轉移,老街從此清冷。
金城江火車站
黔桂鐵路1940年年末開始斷斷續續開建,金城江火車站已經是黔桂鐵路大西南鐵路重要樞紐站。
黔桂鐵路當時作為一條具有戰略性和重要物質通道,金城江火車站在國家鐵路網柳州鐵路局擔當重要任務。
這也是河池與外界交往重要通道,在全國鐵路網站名、全國列車時刻表目前都是還是寫金城江站,而不是河池市。
黔桂鐵路
各位朋友買火車票要記得不是河池市,訂票是寫金城江。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還有在河池市內各班車站往返各地的汽車班車次都是以金城江為地名,作為一個流動的宣傳窗口,這也是給人家外界認為金城江就是河池市的符號。
五十年代末近大煉鋼鐵,一場大火吞沒大半個金城江(因為當時大都是茅草房,風助火猛)。
七十年代初,又一次大洪水,整個金城江汪洋一片。
從上遊衝下來的成堆成堆的木料木板、衣櫃、馬、牛、羊、豬和無數無名屍(老人說:有些柜子,打開后里面都有死人……)講很多有船隻和有竹排的人家都能打撈很多值錢的東西,有的甚至發難財了。
70年代金城江洪水
這場大水,金城江的泥巴瓦房骨牌式的「呼啦啦」地倒下,洪水退後幾乎瓦房夷為平地。
金城江不得不「重新洗牌」——有辦法的居民們紛紛逃到附近山坡水位線以上(紀念碑山腳,大市場後面坡上,三中坡後)重建家園,膽大的(當時認為沒本事的)只能在原地另起房屋居住,從那以後,泥瓦房和茅草房少了,樓房多了。
宵乾路
金城江是河池地區的所在地,下屬有十一個縣市(河池市,宜山縣(後為宜州市)、羅城縣、環江縣、南丹縣、都安縣、大化縣、東蘭縣、巴馬縣、鳳山縣、天峨縣)。金城江以前以前還叫金城江縣。
機務處
1953年,河池縣政府遷駐金城江,1983年河池縣升為縣級河池市,2002年11月 經國務院批准河池地區改稱地級河池市,地市府駐金城江,在地名影響力金城江鎮自然比新駐河池政府有名,當地人稱為「老金"。
1977年的金城江
金城江區與原河池地區11個縣市同屬河池市管 。現在的金城江區,下設8鎮6鄉,133個村民委員會,9個居民委員會,有壯、漢、苗、瑤等22個民族共30.83萬人,其中壯族佔人口總數的73%。
金城江,是個年輕的城市,很多剛接觸這個城市朋友都認為——金城江那麼小啊?的確,金城江不算大,較中心繁華的街道應該算是新建路,因為地勢獨特,(街道細長,一面靠山,一面近水/,近十年來,東西兩頭發展比較快,所以整個金城江發展像個「啞鈴」(中間小,兩頭相對寬闊)~
白馬街老照片
河池地區各縣份對河池市認可度不夠,河池市缺少的凝聚力和號召力。
1965年,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設立河池專區,統轄廣西的柳州、百色、南寧三個地區劃出10個縣,成立河池專區。
考慮到河池縣金城江地理位置位於河池中心,專區由宜山縣搬遷到河池縣金城江鎮。
河池地區大部分自然條件惡劣,屬於革命紅色老區,少數民族最多的市,也是國家級貧困連片最多的地區,受到自然條件限制,河池市經濟發展多年來一直位於廣西末尾。
作為一個地級市並沒有對各縣市起到輻射拉動作用,帶頭大哥做不好,下面個縣份勞燕分飛,東蘭、巴馬、鳳山往百色靠攏。
現在百色機場名字就是巴馬機場,畢竟百色市發展好,都安,大化往南寧跑,宜州,羅城往柳州方向,留金城江自己玩,所以說大家就是認可金城江而不是河池。
當然也有部分人認為河池的名氣不比金城江大,在外面都喜歡說是金城江。
2016年,國務院批准河池市政府駐地遷往宜州,撤銷宜州市設立宜州區,河池政府計劃搬遷到宜州區從地理距離上漸漸地疏遠河池各縣份。
從目前來說,河池市河池鎮、河池金城江、河池宜州這三個地名都與河池地名有密切相關聯繫。
河池作為一個革命老區,1930年,鄧小平、張雲逸、李明瑞、韋拔群率領紅七軍三次經過河池,在此舉行部隊整編和閱兵、戰鬥、生活過、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遺蹟。
河池市這個地名是不是漸漸地淡忘,還是需要重新定位找準方向,煥然一新樹立起一個新河池,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
文案參考:河池365論壇沙拉.丁
圖片來源於網絡編輯:範先森